1
寻访肖邦
1.6.9 谐谑曲——初夏的流星雨

谐谑曲——初夏的流星雨

1.肖邦的谐谑曲是音乐形象对比鲜明、结构庞大的一种单乐章的钢琴独奏曲。

2.是肖邦无处可逃的热情和幻想的产物。他把这种从属于其他体裁的形式发展成独立的乐曲形式。

3.这些谐谑曲已不同于以往的谐谑曲体裁,不再限于嬉戏、玩闹而是隐含了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容,多忧郁和对个人的反抗。

4.李斯特认为,这套谐谑曲表达的是:“激烈的愤怒与绝望的情绪,时而会有辛辣的讥讽、顽固的自尊。”

5.肖邦共作有谐谑曲四首。

以下介绍两首谐谑曲。

b小调谑谐曲(作品Op.20)

1.此曲作于1831到1835年之间。

img91

2.是肖邦独奏作品的里程碑,他的确采用了这种形式。但这以后,作曲家凭借更大的想象力开发作品。这部作品以不稳定的音调开头,我们无法从前二十四个小结识别主题,这样的开头正体现了肖邦的大胆。

3.乐曲开始时有两个不协和和弦,曾经大大地震撼了肖邦时代的人们。

4.第一主题带着暴风雨般狂烈的热情在回旋,肖邦像是在此处发怒、反抗、质询。第二主题开始时有着怪异的和弦,呈现出不愉快的音响,但这一主题的后半段曲速加快,又产生出活泼而优美的效果来。第一、第二主题,都极有独创性。徐缓的中间段带有丰富的色彩,B大调上轻快流畅的十度音被认为是肖邦的特色,这部分与充满动摇感觉的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照。接着开头部分的不协和和弦带着突变的情绪出现,但中间段的“美梦”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拳所击破。然后第二主题前半段的怪异和弦又相继出现,重新引入了忧郁的情绪。随后全曲在第一主题很有魄力的再现中结束。

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Op.31)

1.作于1837年,是肖邦所有大部头作品中最著名、且永保新鲜的一部。

2.肖邦首次赋予谐谑曲严肃而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内容。

img92

3.此曲具有强烈的情感爆发,又有着阴郁、压抑、沉重之色,这是他之前的作品中不曾有过的。

4.虽然这一题材并不是新生的,但一直作为大型器乐的一个乐章,直至浪漫主义时期才成为可以表现更多思想的独立性器乐体裁。

5.典型三部曲式,有强烈对比的ABA结构。

6.充分发挥简单和声技法的功效,整部作品的和声表现并不复杂,但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音响效果。

7.极为钢琴化,音域跨度已达极致。旋律线很弱,以激烈的速度、节奏、音区对比和力度推动乐句发展,而旋律却隐藏其中。

8.音乐内在充满张力,情感宣泄自如、狂放不羁又设计精巧,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