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访肖邦
1.6.7 前奏曲——晚祷时的雨滴

前奏曲——晚祷时的雨滴

1.“前奏曲”从16世纪的不附属前奏曲开始萌芽,持续发展至巴洛克时期都仍有写作,但此时期是以附属前奏曲为主要形式。

2.至浪漫主义时期确立了独立前奏曲的架构。19世纪是特性小品盛行的时期,肖邦为此时期重要作曲家之一,其作品中《前奏曲》即为特性小品。

3.要在短小的篇幅中,用洗炼的笔法表达出鲜明而富于个性的音乐语言和形象,这绝非易事。前奏曲的创作是衡量一位作曲家钢琴写作的水平高低、技法的成熟与否的试金石。

4.肖邦的前奏曲摆脱了“引子”的桎梏,以独特而崭新的面貌出现,成为音乐会及钢琴教材中的常见曲目。

5.肖邦的《24首前奏曲》,出版于1839年,编号是Op.28。

6.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包含了各种不同长度、织度、风格、融多种作曲技巧,调性是以不同的二十四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

7.肖邦《前奏曲》奠定了独立前奏曲的模式,影响后期浪漫乃至近代乐派的作曲家,因此肖邦对于前奏曲的发展史而言,可说是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8.肖邦独一无二的作品《前奏曲》作品第28号,是一部重要的钢琴音乐文献,其精致的笔触、丰富的内容与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使其堪称肖邦钢琴艺术的缩影。

9.这二十四首乐思凝练鲜明、结构完美严谨的前奏曲,有淡雅,也有浓烈;有疏朗,也有晦暗;有宁静,也有躁动;有倾诉,也有怒吼,它是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

10.肖邦的作品是属于贵族沙龙艺术,而这二十四首前奏曲是最深刻的,把一切不必要的东西都去掉了只剩下最根本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每一个音符,或许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11.肖邦的作品属于浪漫派的,他在音乐技法上,突破旧俗,使用凝练短小的乐思贯穿音乐,用微型曲式去书写“心灵的日记”。

12.肖邦一共写了二十六首前奏曲,包含Op.28的24首及遗作两首。

以下介绍两首前奏曲。

e小调前奏曲(作品Op.28之4)

1.这是肖邦毕生所写的最悲哀的钢琴作品之一。卡拉索夫斯基称这首曲子是“真正的珠玉,能使肖邦以诗人的名字永垂不朽”。这首乐曲曾与b小调前奏曲一起,被用于肖邦的葬礼上。

img74

2.最慢板,2/2拍子。乐曲是以高音部的两个音为动机,以及伴奏的和弦不断变化、反复而构成的,其中伴有半音阶的进行,巧妙地表现出忧郁感情的动态。在右手强抑悲愤的气氛映衬下,左手缓缓下行,通过和弦的微妙转换,表现出至为绝望的心境。紧接着的是一个短暂的激情爆发的乐段,最后乐曲又回归绝望主题并结束。

3.据说肖邦本人也在完成这一作品后神经质地颓然倒地。可见作曲家当时是怎样的绝望。

降D大调前奏曲(作品Op.28之15)

1.1838年12月至1839年2月,肖邦与情人乔治·桑住在西班牙马略卡岛的巴尔德莫萨的卡尔图哈(Real Cartuja)修道院期间,创作了两首带有“雨滴”特征的前奏曲,这就是其中之一。

2.如歌的行板,4/4拍子。乐曲在高音部的单调的声音中,真实地模仿令人心烦的雨滴声。低音部轻轻地奏出充满愁绪的旋律,这一旋律哀婉缠绵,充满着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凄苦忧伤的心情。乐曲最后在孤寂伤感的气氛中结束。之所以被冠以“雨滴”之名,是因为乐曲的伴奏声部生动地模仿了单调的雨滴声响。

3.中段升c小调部分,是在描写马略卡岛首府帕尔马的巴尔德莫萨的卡尔图哈修道院阴森的回廊及祈祷者。而最初的降D大调的回归,犹如驱逐了恶魔,给我们重新带来新的、自由的新鲜感,在幻想与恐怖之后又充满了清新与优美。

img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