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访肖邦
1.6.1 夜曲——面纱后的叹息

夜曲——面纱后的叹息

1.肖邦用他天才的智慧创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夜曲”。

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情致万繁,万般迷人的。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诗一般梦境的,就是他的“夜曲”,它抒情、沉思而带有忧郁的曲调最富于歌唱性。

2.因其创作的每一个旋律、每一个装饰音,都充满了诗一般的幻想,所以被誉为“钢琴诗人”。

3.肖邦本人先天特别适合演奏夜曲。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成就了夜曲的迷人气质。

4.“夜曲”这一名称与体裁,因为肖邦,才拥有如此盛名,他将夜曲发展成为意境深远的体裁。

5.肖邦的夜曲,一共二十一首,其中有两首是没有编号的。

6.肖邦的夜曲拥有其所有作品中最优美、最引人入胜的旋律,是其优雅的气质与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

7.美仑美奂的旋律和声音的纯粹之美以及他无人能及的抒情性在“夜曲”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他诗情洋溢的情感让“夜曲”这一体裁变得如此迷人,令人禁不住为之怦然心动,这不能不说是巴黎人的细腻与波兰人的炽烈交织而成的完美产物。

8.在肖邦夜曲中,有时会出现复调与线条的穿插,复调大师巴赫作品的深刻影响毋庸置疑。但是,由于肖邦的巧妙吸收和运用,他所展现的已不再是巴赫式的深刻和哲理性,而是丰富了的肖邦的独特风格。

9.这些作品深深蕴涵了肖邦性格中的诗情画意,旋律层次的丰富与华美、古典主义风格与浪漫情感恰到好处的把握,都准确无误地传递着肖邦独一无二的音乐美学概念。每一个音符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你的心不禁要为这美的纯粹和欢乐而颤抖。

10.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肖邦夜曲的灵感与激情。独特的创作经历使肖邦夜曲具有了不为世俗尘染的深刻内省与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特征,闪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

11.夜曲这一体裁并不一定与夜晚密切联系,而是要捕捉一种“寂静中的浪漫情怀,阴郁里的热情”。

12.肖邦对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的高度成就,是“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品味超卓必属肖邦。

以下介绍三首夜曲。

升F大调夜曲(作品Op.15之No.2)

img57

1.有一些夜曲,其音乐的戏剧性和内容的深刻性,已使它远远超出夜曲原有的表现范围,成为大规模的、叙事性的音诗。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夜曲中,数量最多也最能代表肖邦夜曲风格的,是抒情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升F大调夜曲。

2.肖邦于1830年至1831年创作的。第二首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首夜曲之一。乐曲分为3段。第1段是一首非常温柔的抒情曲,它像是静夜中从远处飘来的歌声。这歌声带有几分伤感,仿佛是一个孤独的少年在异乡思念着亲人。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静夜里孤独游子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景。当时,肖邦正流亡在维也纳,而祖国波兰又处在战火弥漫的动荡中。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常常成为肖邦创作的感情基础。夜曲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正是由于肖邦思乡念国引起的。

3.第一段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的曲调委婉曲折、含情脉脉,很容易使人想到肖邦独自一人坐在钢琴旁边思念亲人的情景;第一主题第二次陈述时,肖邦把他作了许多装饰变化,使原来的曲调变得华丽雅致,并且更富有幻想性。他为进入第二主题明朗的遐想作了准备。第二主题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曲调,他和装饰性的走句相结合,构成一幅幻想的彩图。他好像是呈现在作者幻想中的家乡美好的生活图景。

4.第二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音乐片断。高声部是一连串均匀的附点音符,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低声部是持续的切分节奏,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中声部则是一组快速跳动的分解和弦,犹如滚滚的波涛。三者相辅相成,混为一体。音乐由弱到强,好像是从远处而来的海潮,不断向前逼近。这段音乐也可以理解为肖邦内心翻滚的波涛。第二段集中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它造成了音乐情绪的高度紧张化。特别是出现在高潮处尖锐的二度进行,仿佛是在绝望中痛苦的呼声。这分明是肖邦对祖国命运发出的呼叫。内心波涛滚滚,再一次说明了肖邦离乡背井的孤寂,祖国的灾难、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所产生的悲剧性风格转变。

5.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虽然它的篇幅比第一段简练,但音乐的表现仍然十分充分。比第一段更丰富的装饰变化使第三段的音乐富有光彩。音乐在下行模式中渐渐消失,像是幻想未尽,余音还在。

升c小调夜曲(作品Op.27之No.1)

克列金斯基(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1]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性格描写,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2]。英国一位管风琴家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img58

降E大调夜曲(作品Op.9之No.2)

1.经过马略卡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的诗意的夜曲。

2.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景色,也倾注着作者心灵的话语。另一特点是节奏上比较宽松、带有船歌似的荡漾感,加之独特的作曲技法,使作品张弛适度不散乱。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

3.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透露着作者的心声。

img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