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访肖邦
1.5.4 冈什(Ganche)写给纪德的信

冈什(Ganche)写给纪德的信

读了你写的《关于肖邦的日记》,就是告诉你我读了以后有多喜悦,对你来说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吧。这是出自音乐艺术的大师之手的文章。我想如果我能解答你的疑问点的话你就应该会很高兴吧。于是就写了这封信给你。

《前奏曲》的第一曲。

G小调《梦幻曲》,坦白说,延音符号确实是肖邦写的,只有这点是不能指责校阅者的。

《前奏曲》第二曲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那是对大村庄的教会钟楼里的两个大钟所奏出的丧钟的正确描写。我幼年时期也在生活中听过这样的声音,也许是钟声的不和谐,也许是风让声音产生变化,或者两者兼有,让这种刺耳的钟声宣告着无法避免的死亡和葬礼。肖邦在这曲子中再现的和我在人烟稀少让人倍感凄凉的波兰村庄听到的钟声一样的阴郁和不协调。

前奏曲第二十四曲D小调,肖邦的乐谱中用四分音符写的低音部分上的重音符号从第九小节开始就没有出现了,没有断音和连音的指示。

我拥有所有肖邦直接修正的法国初版作品,这曾是他的弟子斯特林[50]独一无二的收藏。让我从那些还不为人知的例子中举几个肖邦亲手写的指示吧。因为校阅者和肖邦的弟子们——这里只例举了卡罗尔Karol Mikuli[51]——把他绝佳的改革看作了他一时疏忽的错误。

在初版上也被做了“愉快地,高兴地”记号的《前奏曲》第十四首,肖邦用线划去了“愉快地,高兴地”记号,并在它之上用很粗的字做了“缓慢地”的记号。那旁边肖邦还特别指示“庄重地,严肃地”。

在B小调《奏鸣曲》的第二十七、二十八小节上记载的也是“缓慢地”。

肖邦在调号为#A的情况下,为了强调他的坚定意志,还是在A音的前面用铅笔强有力的写下了升号(这是一个即使在现代也让人感觉到不和谐的、非常大胆的音,没有向和谐音过渡的解决音。在肖邦的曲子里这样的音经常出现,但校阅者们把它们全部删除了。然后这些愚蠢的人们还叫嚣着说肖邦的原稿里尽是些错误)。

我拥有货真价实的肖邦亲手写下的《船歌》的手稿,让你感叹无限的“sfogato”也是原稿中就有的。

肖邦对于匀称或成对的东西是完全不在意的。那些重复出现的小节他总是用不同的方法演奏,但校阅者们却慌了神似的把它们全改为一样的。肖邦笔下的那些联机和连音符号几乎全被篡改了。正是无法原谅这种对肖邦作品的破坏,我参加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对肖邦作品的重要校订工作,决心开始做这份漫长且艰苦的工作。

1932年1月2日

【注释】

[1]卡西诺山有名的修道院,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修士本尼狄克(480年左右—543年),6世纪在罗马东南方向的卡西诺山创立修建的修道院。在西方教会界首次制定出修道会戒律,实行了以祈祷和修业为主的秩序井然的共同修道生活。他创设的教会称为本笃教。

[2]莫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1870—1943):画家,擅长把色彩明快的面用柔和的线条表现出来,绘画风格装饰性很强。对古典主义和都会时尚不感兴趣,是纳比派的创始者之一。纳比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先知”,纳比派继承了以高更为代表的综合主义的画风,追求表现人类内心中隐藏的东西。纳比派是19世纪末期反印象主义流派之一,在那个以科学实证主义和物质至上的时代里,试图表现神秘和超自然的东西。德尼在1892年和纪德相识,纪德在1893年出版的《尤里安之旅》里德尼为其绘了插画。德尼是位虔诚的天主教信徒,晚年为了让近代之前的艺术再度发挥其效力,致力于很多以教会装饰或宗教传说为主题的作品创作。

[3]圣典书《Les Péres de Eéglise》:是以天主教初期教会的教父们的言论为基础,为教育指导教会的牧师和修道士而撰写的圣典书。着重描写人类的本性和古代的智慧。

[4]莫里斯·巴雷斯(Maurice Barres,1862—1923):洛林地区出生的作家,极端的民族主义者。1897年发表小说《被连根拔起的人们》。主张个人如果没有受到先祖代代生存的土地的影响是不能完成自我力量的成长的,只有在土生土长的地方才能够达成健全的成长。在同年发表《人间食粮》的纪德则主张人只有不墨守成规才能得到发展,在思想上和巴雷斯产生了对立。围绕被怀疑是德国间谍的法国陆军参谋部犹太血统的炮兵大尉德雷福斯而产生的冤罪事件(德雷福斯事件1894—1899),舆论见解分化为两派,一派因为极端的爱国主义和种族偏见而主张制裁德雷福斯,而另一派则主张将其无罪释放。巴雷斯是文学界主张制裁雷德福斯派的代表人物。

[5]洛林地区:在法国东北部,和德国接壤,是个地下资源丰富的工业城市。1871年法德战争时大部分地区被德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又被法军占领。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订后,正式成为法国的领地。二战时一度被德军占领,但战后至今仍然归属法国。因为长期作为法德战争的必争之地,是法德之间对立情感很强烈的地区。

[6]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19世纪德国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是音乐剧的创始人。不仅在音乐方面,在脚本、歌词、道具、歌剧场建筑等方面也颇具建树。将歌剧的各个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领域集大成发展。出生于德国的莱比锡地区,和哲学家尼采曾经关系要好,但后来决裂。多次恋爱后,和李斯特的二女儿,也就是指挥家彪罗的前妻科西玛(1837—1930)结合(1870)。1872年迁往拜罗伊特,在路易二世的支持下,开始建造上演其自身作品的拜罗伊特节庆剧场,并于1876年完成。瓦格纳在威尼斯的旅行中客死。瓦格纳是个著名的反犹太主义者,他的思想和音乐被纳粹德国利用,即使是现在,在以色列仍不允许演奏瓦格纳的作品。

[7]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出生于萨克森地区富裕的路德派牧师家庭,幼年丧父,其弟弟也在其幼年时候夭折。从波恩大学到莱比锡大学的求学中,遇到了古典文献学的权威弗里德里希,在他的引荐下认识了当时在莱比锡的音乐家瓦格纳。二十四岁时就成为了巴塞尔大学专攻古代希腊古典文献学的教授,但因病引发的剧烈头痛导致身体不适而放弃在大学教书,那十年间专注于文学创作。被瓦格纳以古代希腊世界为理想的音乐吸引,为其写了多篇评论,其中处女作《悲剧的诞生》因为以瓦格纳为主要题材写作而非常有名。但尼采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感到瓦格纳为了迎合大众而创作偏低俗的作品,于是开始和其保持距离。1899年初精神出现混乱,在这种精神混乱中于55岁时死去。代表作散文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给予了里查·施劳斯创作同名交响诗的灵感。

[8]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以歌剧《卡门》而闻名的作曲家。因将戏剧和音乐理想融合,确立法国国民歌剧,而和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弟及德国的瓦格纳齐名。他剧中戏剧性抒情和符合大众审美的作风直到现今仍然充满活力,深受大众的欢迎。因尼采对瓦格纳庄重且让人感觉乌云密布的音乐风格感到反感,多次用风格明快朴素的比才的作品和其比较评论。1888年12月,在给友人福克斯(1838—1922,键盘乐器演奏者,音乐评论家)的信中说道:“本来我并不觉得比才很优秀,但其音乐对瓦格纳的讽刺却是很强而有力的。”

[9]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在颓废的氛围中,贯穿着颜色与香气交织形成的让人战栗的美的诗集《恶之花》,波德莱尔就是以这部诗集而闻名的法国象征派诗人。他不喜欢委身于伤感,不轻易吐露自己的心情。在烦恼自己被倦怠和忧郁侵蚀的同时,尖锐地指出,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提炼出诗句,以音韵的调和美、目标的浪漫派以及自然的感觉为美的基准,这点和古典主义是一样的。他出生于巴黎的一户富裕人家,过着自由奔放的波西米亚生活,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坐上了前往印度的船,但没到达目的地就回国了,这次旅行的体验使得其作品中反映出丰富的异国情调。回到巴黎后的波德莱尔和黑人混血女演员坠入爱河,二人开始过上了追求英国式浮华的奢华生活。不久,由于他的挥霍无度,家人指定一名管理人来限定他对财产的使用。1857年,试图摆脱穷困的他出版了《恶之花》,但因为伤风败俗,书的一部分被删除并被处罚金,为此,他的生活再次被逼入困境。波德莱尔作为瓦格纳派的一员也广为人知,《汤豪塞》在巴黎上演时,针对妨碍者的行动发表了《瓦格纳与汤豪塞在巴黎》《Richard Wagner et Tanhauser a Paris》,1861年4月18日表示了对瓦格纳的拥护。

[10]卡西尔·德拉维涅(Casimir Delavigne,1793—1843):法国诗人,剧作家。写了很多超出古典主义范畴的作品,是浪漫主义的先驱。1818年,因为充满爱国情感的诗歌作品大获成功,被路易十八世授予相当于现在司法部的事务局里的图书管理员职位,写作的多部剧作上演后均大获好评,成为了希腊学园会员。1822年,因为新出版的诗歌作品流露出对自由和祖国的热爱让查理十世甚为恼火,卡西尔·德拉维涅也因不愿接受查理十世的年金而失去了事务局的职位。作为肩负那个时代的剧作家,追求超越时代,不被束缚的文风,活跃于当时,深受大众欢迎。

[11]拉弗格(Jules Laforgue,1860—1887):法国颓废派代表诗人,自由诗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南美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六岁时移居比利牛斯山麓,在巴黎度过了贫穷孤独的青春时代。二十一到二十六岁间,在柏林王宫里担任为普鲁士王妃讲书的工作,期间周游欧洲,但因患上肺结核而回国。不久邂逅一位英国女性,在结婚后第二年,也就是其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自称神秘的悲观主义者,始终被厌世情绪笼罩。近年来也有很多人再次评价他,说拉弗格乍看很有朝气实则隐藏着不安的作品风格是领先于20世纪近代诗革命的。代表作品有诗集《悲歌集》(1885)和散文《传奇道德故事》(1887)等。

[12]兰波(Jean-Nicilas Arthur Rimbaud,1854—1891):生于法国东北部乡镇,才华被魏尔兰Paul Verlaine(1844—1896)挖掘出,是个早熟的天才。两人曾是同性恋关系,但在1873年分手。二十岁时放弃写诗,辗转各地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到处流浪。曾赴非洲,后由于骨肉肿瘤恶化死于马赛。虽然兰波的文学生涯只有十五岁到十九岁之间的短短几年,但其作品崭新鲜艳的印象和色彩缤纷的诗句及客观性,给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参加者和20世纪的诗人们带来了很大影响。

[13]柯勒乔(Corrège):原名安东尼奥·阿莱格里(Antonio Allegr),1490年左右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尔玛附近的柯勒乔村,1519年移居帕尔玛后,成为当地活跃的画家。在访问罗马时,看了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壁画后深受影响,在帕尔玛的教堂和礼拜堂画下了如梦如幻的湿壁画,是文艺复兴全盛时期最后的大师。他那由模糊波动的线条和充满流光溢彩的作品,保持了官能中最优雅的部分,这种个性的大胆的手法开辟了走向巴克罗绘画的道路。性格腼腆的他,不堪养家的重负,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英年早逝。

[14]乔尔乔内(Giorgione):原名乔尔乔·达·卡斯特弗朗哥(Giorgio da Castelfranco,1467—1510)出生于卡斯特弗朗哥,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与重视线描以理性构成和颜色配合的佛罗伦萨派不同,威尼斯画派重视色彩的暖度及光的色调,通过绘画的色彩和影子的使用来表现作品的充盈感,而乔尔乔内首次引进了风景画的情感要素,引领文艺复兴走入全盛。

[15]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诗人,思想家,批评家。是因德彪西的音乐而出名的独白剧《牧神的午后》(1875—1876)的作者马拉美(其视诗为纯粹的理想世界的表象,在严密的方法论指导下产生交响乐般的诗作品)的效仿者,作为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人,把以飞跃象征中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象征诗作为一种技巧达成。作为欧洲知性派的一员,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严密的思索。出生于法国南部,在蒙彼利埃学习过法律。早期就开始创作诗作。在作家卢维的介绍下认识了纪德,并结下了深厚的终生友谊。成为了每周三在马拉美郡举行的艺术家集会的常客,并开始了正规的创作活动,以1892年为分水岭,放弃写诗,开始对思考产生极大的关心。在写了处女作论文《达·芬奇方法序说》(1825)和短篇小说《和台斯特先生促膝夜谈》后,沉寂20年后,发表了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17)和诗集《幻美集》,以这两部作品的成功为契机,开始了文笔活动和赴各地演说的繁忙日子。1925年成为20世纪初第一个出生在法国南部的法兰西学院院士。1945年在纪德的多方奔走下成为诺贝尔奖的有力候选人,但因在评奖前逝世而未能偿愿。

[16]引用自登载于1918年6月Les Ecris Nouveaux第二卷8号的I′Tnsinuant(《让人困惑之物》)。

[17]詹姆斯·胡尼克(James Gibbons Huneker,1860—1922):美国随笔作家,音乐评论家。他曾研究了李斯特、肖邦。他的主观的风格的风格和明确度,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评论家之一。著有《Chopin the man and his music》.

[18]福雷(Gabriel Faure,1854—1924):法国作曲家。优雅甜美的旋律配上近代化的和弦,综合了感官申美和宗教的崇高曲风,充当了浪漫主义向法国近代音乐的过渡桥梁。作为一名教育者也很有声誉,拉威尔、埃奈斯库都是其学生。代表作有《追思曲》(1887),为魏尔兰的诗所作的歌曲《月之光》,《温柔之歌》等,也留下了很多声乐曲和室内乐曲。曾在巴黎宗教音乐学院的古典宗教音乐学校学习音乐,在老师死后,跟1861年前来赴任的另一位老师学习钢琴和作曲。毕业后作为一名手风琴演奏者辗转于各地教会,1871年,参加了法国国民音乐协会的设立。1896年就任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教授。1905年出任该院院长。为了防止在入学前学生和教授相互勾结,入学审查委托非本院人士进行等,推进了多项改革。而这制度在现在也被继承下来,各种审查都要有非本学院人士参加。在巴黎因肺炎逝世,在举行肖邦葬礼的玛德莲教堂举行了国葬。

[19]埃希波夫(1851—1914),俄国女钢琴家。布兰德科夫,俄国大提琴演奏家。

[20]爱德华兹夫人(1872—1950):纪德在这里使用了她前夫的姓,是出身于西班牙的画家、装饰家(Jose Maria Serty Badia,1876—1945)的夫人。Badia负责了政府管理下的某位贵族、富裕阶级的原住宅及宅内的装修。

[21]菲利普·贝尔托罗(1866—1934):法国外交官。

[22]勃纳尔(1867—1947):画家,贝尔托罗的友人,负责了其夫人沙龙的装饰。

[23]米罗(Darius Michaud,1892—1974):法国作曲家。出生于普罗旺斯的富裕的犹太家庭,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以驻巴西大使的身份赴里约热内卢。1920年回国,写作了《巴西乡愁》。是“法国六人”(是当时反对浪漫主义和印象派,树立了现代音乐倾向之一的现代主义的作曲家团体)的一员,给法国音乐界带来了新的风气。二战时流亡美国。战后在巴黎音乐学院辅导后进学生。代表作有科尔多的哑剧《屋顶上的母牛》(1921),摄取了爵士乐要素的芭蕾音乐《世界的创造》(1923)等。

[24]夏布里埃(Emanuel Chabrier,1841—1894):法国作曲家。学习法律,供职于内务省时自学音乐,1880年退休后专心于作曲。其独创的富于创意的曲风,在19世纪以后法国音乐走向兴盛的途中发挥了先驱性的作用。

[25]阿尔贝尼斯(Isaac Manuel Franisco Albeniz,1860—1909):西班牙国民乐派的代表作曲家。幼年时期就初露锋芒,4岁就作为钢琴家出道,12岁时偷渡进入波多黎各,边通过演奏赚钱边从阿根廷到古巴沿途旅行。之后在莱布茨西音乐院进行了短期学习,1876年转到布鲁塞尔学习。继承了受阿拉伯、吉普赛等非欧洲音乐的巨大影响的西班牙音乐特征的作品在其作品中占据了大半江山,当中有好几首作为吉他曲的保留节目被频繁演奏着。《La bapies》是其代表作《伊比利亚》第三卷的第三首曲子(1906),是一首用难解的技巧描绘马德里平民区中闹市场景的曲子。

[26]阿里贝尔(Franeois-Paul Alibert,1873—1953):法国诗人。纪德在1907年与其相识后,两人结下了毕生的友谊。纪德研究家Claude Martin编撰校订的二人的来往信件简集(1907—1950)经Presses universtiaire delyon出版。

[27]《Goyescas》(《戈雅之画》):以戈雅的画为主题,由西班牙作曲家恩里克·格拉那多斯(Enrique Granados,1867-1916)创作完成。格拉那多斯被称为“西班牙的肖邦”,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和肖邦一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钢琴艺术。由他作曲的六首曲子组成的曲集,1911年在巴塞罗那初演,1914年在巴黎普莱那音乐厅上演。

[28]贝利尼(Vincerzo Bellini,1801—1835):19世纪初代表意大利歌剧的作曲家之一。使当时鸿沟加深的诗和音乐之间关系密切起来,用美声唱法的真髓创作了完成度极高的歌剧作品。

[29]孟德斯鸠(Charles-Louis de Montesquièu,1689—1755):原名Charles de Secondat,Baron de La Brede et de Montesquieu,法国启蒙思想家。出生在波尔多近郊的一个经营农地同时任职波尔多高等法院的法官的家庭,他本人也在1714年成为了波尔多法院的判事,两年后就任法院院长。1726年辞去院长之职,1728年开始了欧洲各国的环游之旅。次年,受到了滞留一年多的英国政治的影响,构想出了分权、通过均衡和抑制来防止专制政治的权利分立制度的基础。在法律上将其定义为“由事物本性而来的关系”,认为没有分权的统治下的法律是不能保障政治自由的,历时20年写成的《法的精神》(1748)中阐述了将权利分割为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论,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30]Lorenzaccio:1834年发表的缪塞的同名戏曲的主人公。是真实存在的人物美帝奇在23岁的时候涉足暗杀行动的事件的历史剧,在乔治·桑的小说中得到灵感而创作的。缪塞死后39年后,由著名女演员贝纳尔女扮男装演出,获得了大成功。

[31]科尔托(Aifred Cortot,1877—1962):在肖邦乐曲的演奏上是当时公认的,法国获得最高评价的肖邦作品钢琴家之一。1919年创设了Ecole Normale de Musique,在后进生的教育上也花费了大量精力。著书《Principes rationnels de la technique pianistique》及《法国·钢琴乐曲》(1930)。作为一位乐谱修订者也广为人知。

[32]诺阿雅伯爵夫人,原名安娜·诺阿雅(Anna de Bibesco-Brancovan comtesse Mathieu de Noailles,1876—1933):以诺阿雅伯爵夫人为笔名创作出版诗歌而广为人知的女诗人。作为罗马尼亚贵族比贝斯克家族的一员,她出生于巴黎,作品风格优雅表现出对异教爱的憧憬和对死的向往,是象征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33]亚希梅基(Zdzislaw Jaehimecki,1882—1953):波兰音乐学者,评论家。在维也纳学习,1911年开始任职大学老师。他在自传中,对肖邦的A大调练习曲作品10做了这样的记叙:“这曲子的目的是练习手腕,特别是第2和第5手指控制六度音程以大拇指为轴重复近600回的杠杆运动,直到右手手腕无力为止。肖邦以这样一个动作为素材,创作出了彩虹色的音阶发出的光辉让人出神的转调和极其微妙的强弱的三部分组成的77小节的作品。”

[34]彪罗(Hans von Biilow,1830—1894):19世纪很活跃的德国指挥家,钢琴演奏家。跟舒曼的父亲学习过,师从瓦格纳。是李斯特的女儿的前夫。对肖邦的A大调练习曲作品10做了这样的记叙:“这练习曲最重要的侧面,不仅仅是在从断奏到连奏的变化时的节奏的对比实践,更在于同一节中的两拍子的音节和三连符的交替。”

[35]帕德雷福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1860—1941):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到柏林和维也纳学习钢琴和作曲。自1887年在维也纳出道后,在世界各地演出,引起了很大反响。1909年就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终止了演艺活动,参加了波兰独立运动,兼任新生波兰政府的首相和外务大臣后,又再次开始了演艺活动。在赴美演奏旅行中客死纽约。

[36]右手弹奏的高音部的四个音的组合虽然多次被反复,但左右的节奏是相互独立的,一定不能相互干扰。曲子开头的旋律在穿越乱波后,在终结部分被反复,一定要把和低音的三连音符不一致的拍子突出出来演奏。

[37]布朗婕(Nadia Boulanger,1887-1979):法国音乐教育家。在枫丹白露城的美国音乐学院、普通学校、巴黎音乐学院致力于后进生的指导,培养出了众多人才。给为前进方向烦恼的皮亚索拉指出了活用阿根廷探戈的想法也在历史上很有名。

[38]玛利娅·沃津斯基(Maria Wodzinska,1819—1896):肖邦曾经的未婚妻。沃津斯基家是米兰出身的波兰的名门贵族,1830年的革命后,流亡于日内瓦。肖邦于德累斯顿与当时客居在亲戚家的沃津斯基一家重逢,向玛利娅求婚并立下婚约。在送给她的作品69的手稿中写道“给玛利娅小姐,1835年9月于德累斯顿”。之后,这段恋情因为门第之见和肖邦的病等原因而破裂,肖邦将玛利娅的所有来信用丝带打包,并在其上写下了“我的悲伤”字样,一生都保存着。

[39]南特赦令:1598年法国波旁王朝第一代的亨利四世,为了给1562年以来的宗教内乱打上休止符而颁布的赦令。新教徒(胡格诺派)的亨利四世即位不久后,迫于周围的政治压力将宗教更改成了天主教(1593),但通过这个赦令,胡格诺派获得了和天主教几乎相等的权利,而且个人的信仰自由也得到了承认。但路易十四世在1685年废止了这个赦令,结果大多数的胡格诺教徒流亡国外,对法国的产业和经济造成了深刻的打击。南特是法国西部卢瓦尔河附近的城市。

[40]斯坦尼斯拉夫一世·列琴斯基(Stanislaa Leczinski,1677—1766):面临波罗的海,和多国接壤的波兰,自蒙古人入侵以来,受到多国的干涉,国王的设立是取决于当时在国中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支持。斯坦尼斯拉夫一世·列琴斯基也不例外,1704年开始5年间,在瑞典的支持下成为了国王,但之后被俄罗斯军队追杀,流亡于女儿出嫁到的法国,受赠统治洛林地区。作为一名出色的美食家也被后世广知,向后世介绍了巴伐利亚奶油蛋糕、茶糕、蛋白酥皮等很多的糕点。

[41]莫拉斯(Charles Maurras,1868—1952):法国思想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在普罗旺斯的寄宿制中学时患上了重度听觉障碍症。因为宗教纠纷的原因放弃了信仰。18岁来到巴黎。诗作追求清新的地中海风格,年轻时就获得了很高评价。德雷福斯事件时和巴雷斯一同,是反德雷福斯派,但支持共和制的巴雷斯主张联邦主义。莫拉斯作为反近代主义和反人道主义的完成者,废除议会,以分权的世袭王政为目标,经常开展过激的政治运动。敌视德国,将德国形容为“亚洲的野蛮”,在德国占领时批判纳粹。支持墨索里尼、弗朗哥、维希政府的首相贝当元帅,战后,作为战犯被告发,被判处终身监禁,在狱中仍然继续写作,因病被假释后死于图尔的医院中。

[42]夫拉芒家族的奥地利人贝多芬:因为是出生于波恩的音乐家,当然一般都认为贝多芬是德国人,当时的德国虽然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对立,但德国和奥地利还不是两个独立的国家。贝多芬在之后移居奥地利,以维也纳为据点大为活跃,所以这里纪德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是是下意识的将贝多芬记载成奥地利人。

[43]查理·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作曲家。因交响诗和歌剧的作曲被大家熟知,作为指挥家也很有名。出生于德国的慕尼黑,幼年时期开始接受父亲彻底且保守的音乐教育,很早就开始做曲,曾考入慕尼黑大学,但一年后转到柏林,在短期的学习之后,成为彪罗的助理指挥,在1885年彪罗辞任后,继承了彪罗的位子。1905年初演了以王尔德(1854—1900)的戏曲为基础的歌剧《莎乐美》获得了空前的反响,但因为题材古怪偏执而多次被禁演,在纽约的大都会剧院演出时,因受到了听众激烈的怒吼而在初演日就终止了公演。在这之后,和诗人霍夫曼斯坦的第二次共同作品、歌剧《玫瑰骑士》(1910)赢得了大众极大地支持,是德国浪漫派最后的巨匠。20世纪30年代以后,因为担任在纳粹统治下第三帝国的帝国音乐学院总裁,在当局的要求下开展了音乐活动,遭到了民众的指责。后与纳粹决裂,于1935年辞去帝国音乐局局长一职,他热衷瓦格纳和李斯特的音乐,他的作品既前卫且浪漫,有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等,最为著名的是前面提到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44]龚古尔兄弟:埃德蒙·龚古尔(Edmond de Goncourt,1822—1896),儒勒·龚古尔(Jules de Goncourt,1830—1870),出生于法国南锡法国自然主义作家,脚本家。也作为美术批评家担当了“官展评”。出生于南希地区,继承了巨额的财产,环游欧洲诸国后,就历史研究开始了共同创作。共同创作发表小说《歌磨》(1860)、《翟米尼·拉赛特》(1865)等。哥哥作为一名小说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弟弟致力于描写下层阶级和病理学的研究,开始走上自然主义的路线。弟弟死后,哥哥发表了《北斋》(1896),对日本美术在法国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代表作《日记》(1851-1896)前部分是和弟弟共同创作,弟弟死后,哥哥开始独立创作,成为了当时文坛的贵重资料。1902年埃德蒙根据弟弟儒勒的遗志在法国创建了最具权威的文学奖“龚古尔奖”。

[45]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1811—1872):活跃于诗歌、小说、文艺评论、芭蕾评论、沙龙评论等多个领域,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风格受到了德国浪漫派的影响并融合了法国式的典雅,开创了法国幻想文学。虽是单纯的稍欠创新性的梗概创作,但基于大量资料调查的绘画似的故事写作手法,对福楼拜及下代历史小说的分类的确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46]约瑟夫·朱伯特(Joseph Joubert,1754—1824):法国思想家、作家。在图卢兹学习过法律,1778年来到巴黎。和圣职者出身的文学家让·弗朗索瓦·马尔门德尔(1723—1799)、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作家及反革命理论家夏多布里昂(1768—1848)等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其最早吸取浪漫主义风潮的为数不多的著作,在其死后10多年后的1838年经由夏多布里昂出版,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给后代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47]原注:根据记忆的引用。手稿上……的部分是空白。

[48]降G大调《前奏曲》:用降G大调写成的《前奏曲》是不存在的,这里应该是针对异名同音调升F大调《前奏曲》的记叙。

[49]爱德华·冈什(Edouard Ganche,1880—1945):法国音乐学者。接受过医学教育,但把毕生精力都花在了对肖邦的研究及肖邦相关的论文、演说和讲座上。1911年之后,在巴黎设立肖邦协会,作为会长的他开展了很多积极的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收集了大量肖邦的相关资料,是个人收藏肖邦资料的最大规模。作为牛津版肖邦作品集的编者也被后世所知。该作品集是以肖邦弟子Jane Stirling所持有的带批注的乐谱和一些肖邦的手稿以及一些手抄稿为基础编写的。另著有书籍《Dans le souvenir de Frederic Chopin》(1925)。

[50]珍妮·威廉明娜·斯特林(Jane Wilhelmina Stirling,1804—1859):出生于苏格兰名门,整理了很多肖邦亲笔写的献词、异稿及带批注的乐谱,是肖邦研究的先驱人物。Ganche在逝世前收藏了Jane Stirling所藏的乐谱,但在Ganche逝世后,1979年11月乐谱被遗赠巴黎国立图书馆。

[51]卡罗尔(Karol Mikuli,1819—1897):出生于波兰加利西亚地区的钢琴家、教育家、作曲家。1844年赴巴黎师从肖邦,在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前,为肖邦写作品正式的乐谱,或在肖邦许可下旁听其他弟子的课程。并成为肖邦的教学助理。革命爆发后在东欧各地展开巡演并获得好评,1885年以后,定居利沃夫(乌克兰西部都市),他在1880年1月编辑出版了以法国初版为基础的肖邦作品集。在作品集中有肖邦对于《初版》的书面更正,这本《肖邦作品集》是较为权威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