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1849年 奥尔良广场9号(肖邦和乔治·桑的新居)
9,square d'Orléans
Situé 80,rue Taitbout(cité des Trois Frères/36,rue Saint-Lazare).George Sand loua,en automne 1842(plaque),le premier étage du n° 5;elle y restera jusqu'en 1847,date de sa rupture avec Chopin.Chopin,lui,loua le rez-de-chaussée du n° 9(plaque),composé d'une chambre et d'un salon.Il y restera jusqu'en 1849,avec la parenthèse de l'année 1848(avril-novembre) en Angleterre.
肖邦和乔治·桑一家搬到了奥尔良广场路(Square d'Orléans)的新公寓。它是一个隐秘的庭院,有九座四层的白色石头建筑,每一座有两三个宽敞的公寓,院内是个绿树成荫的花园,有喷水池,四周绿意盎然环境幽静宜人。因为有很多带有希腊式风格和装饰的建筑,再加上1833年希腊独立引起的社会关注,这里又被称为“微缩的雅典”,很多文化人和艺术家都陆续迁居到附近,因为经常聚会,在他们的相互切磋下逐渐形成一个艺术共同体。肖邦搬来之前,这里已经住了钢琴家加里克布朗尼(Friedrich Wilhelm Kalkbrenner)、皮埃尔(Pierre Zimmermann),作曲家查理·隆丹(Charles Valentin Alkan),歌唱家宝琳娜·加西亚·维亚尔多(Pauline García- Viardot)夫妇,作家大仲马、制作肖邦雕像的雕刻家让·皮埃尔丹东(Jean-Pierre DANTAN),舞蹈家玛丽·塔丽翁(Marie Taglioni)等人。肖邦住在9号公寓的一层,乔治·桑住在5号公寓的顶层,他们与好友们同住在这里,开始一种圣西门、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和查理·傅立叶所提倡的早期的“社会主义”与奢侈的法兰西相融合的集体生活。

乔治·桑的门牌(1842—1847年居住于此)

肖邦的门牌(1842—1849年居住于此)

奥尔良广场9号
现在的奥尔良广场9号(square d'Orléans)仍然和当年一样排外而幽静宜人。庭院内的房子有法国作家与音乐家协会,也是上流社会人士的居住地。
在奥尔良广场9号大院的门外等候了许久才有人进去,我向那位夫人说明了来意,她便同意我进院内拍摄。
进了大门很容易就找到乔治·桑和肖邦的住所,当听到流水的声音,拐过甬道,就会有一个美丽的喷泉,水在阳光里跳跃着,这神奇的水让我像孩子一样兴奋起来,空气中充满了泉水的声音,泉水的光影,泉水的气息,还有那泉水的灵魂,我被这份神奇感染了。
星空灿烂——在巴黎的超级演奏家们
19世纪,随着乐器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演奏高难度技巧的音乐家,他们的精湛表演令听众为之眩目、狂热,被称为“超级演奏家”。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出生于意大利热内亚(Genoa)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6]。帕格尼尼在巴黎的首场演出是在1831年3月9日,那年他四十九岁。创下了在巴黎连开十一场演奏会的纪录。他的作品给予后人很多灵感,李斯特[7]就曾被帕格尼尼的音乐所震撼,创作出练习曲《钟》。帕格尼尼的演奏彻底颠覆了李斯特的演奏方式和演奏技法,歌德评价帕格尼尼“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暂时忘记了当时正在肆虐的霍乱。一个盲人听到他的琴声,以为是一个乐队在演奏,当得知这只是一个叫帕格尼尼的意大利人用一把小提琴奏出的声音时,盲人大叫一声:“这是个魔鬼!”。李斯特也从帕格尼尼的演奏作品中获取了创作灵感,更学习到高超的技艺带出的无限可能性。其后,李斯特自己也成为传奇性人物,他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另一方面他把钢琴视为万能的乐器之王,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演奏和钢琴音乐作品大大推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他们被誉为欧洲30年代到40年代间首屈一指的“超级演奏家”。
肖邦在华沙时期听了帕格尼尼的作品后创作了钢琴曲《帕格尼尼》,随后,肖邦被帕格尼尼的无伴奏版小提琴曲《24首随想曲》激发灵感,完成了《12Etudes Op.10》(为李斯特写的12首练习曲)和《12Etudes Op.25》(为阿古尔特伯爵夫人写的12首练习曲),确立了他走在时代尖端钢琴家的地位。

超级演奏家们(李斯特、肖邦、舒曼、门德尔松[8]等)
19世纪以前的钢琴演奏者全部都是自编自弹的作曲家兼钢琴家,即我们俗称的作曲钢琴家(composer pianist),那个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专门以演奏为生的职业钢琴家。而伴随着钢琴这种乐器的飞跃性进步,需要高超技巧才能演奏的钢琴作品不断诞生,钢琴家和作曲家的分工也日渐明朗化。确切地说,被称为钢琴家的这一类人,在肖邦的时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职业。由于钢琴性能的进步,要求弹钢琴的手有最大的敏捷度和反射神经,能在音符群和广阔的音域中迅速跳跃、颤音、震音、滑奏。让听众为之陶醉为之神魂颠倒的技法成为测试钢琴家弹奏技术的必要条件。这股风潮的涌现,让他们不但可以游刃有余地弹奏,更开始进行杂技演奏,一时间巴黎成了钢琴家们竞技的中心,超级演奏家的飓风横扫了巴黎的大街小巷,他们的演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段,但是,倘若过分追求技巧和感官愉悦,容易走上极端形式主义道路。
肖邦并没有被这样的风潮所扰乱,他放弃对形式技巧的极端追求,没有在其作品中加入这些短暂的杂技式花样,而是坚持有持久力的内在表现和独特的创作方向。使得他的音乐蕴含了更深刻的内涵,成为触动听众内心深处的音乐。
钢琴独奏音乐会的诞生
19世纪初,钢琴的使用已很普遍,它的音响比以往的大键琴更有效果,尤其是踏板装置的增加,又为钢琴增加了新的魅力,它使和声美妙地混合,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色彩感,更能表达出浪漫的气氛。钢琴逐渐成为一件独奏乐器,从而吸引了无数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使钢琴尽可能地表现出从细柔的情绪到宏大的篇幅,使钢琴的技巧和表现力都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此时,作曲家兼演奏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又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演奏风格。这个时期演奏技术发展到了极其辉煌的程度,力度也向两极大大扩张,歌唱性乐句音色浑厚,气息绵长,从指尖到全身所有部位的力量无所不用其极,开启了指、腕、肘、臀乃至全身的“琴人合一”的演奏新理念。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会的运营由沙龙、慈善演奏会逐渐转变为由市民组织的音乐团体主办的定期演奏会。演奏形式也不再是邀请几个赞助演员用各种不同乐器演出风格迥异、错乱无章曲目的音乐会。于是以一种演奏乐器搭配风格统一的节目内容的独奏形式诞生了,这个转变过程也包括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分离。
19世纪初叶的音乐界,钢琴演奏者和其他乐手、歌手、室内团体竞争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是很正常的事情。像现在一个钢琴演奏者主要弹奏其他音乐家的作品的独奏音乐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是由李斯特开创的。1839年3月8日李斯特举办了一场名为《音乐独白》的自编曲单独演奏会,次年,李斯特举办的独奏音乐会的节目单上第一次出现了英语“recital”(独奏)一词。
虽然肖邦的作曲技巧一直走在浪漫主义前端,但演奏会的形式却一直承袭着过去的风格。浪漫派的时代对独奏会还没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所以要一场演奏会成型需要演奏家们亲自打点一切。这对肖邦而言无论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最终他选择专心作曲,用出版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音乐的热诚。

巴黎塞纳河
李斯特的公演节目单
1.Antonio Rossini 作曲的《塔兰泰拉》。
2.肖邦的《玛祖卡》和《清教徒波兰舞曲》。
3.巴赫的《升C小调赋格曲》。
4.韦伯 Ernst von Weber的《邀舞》。
肖邦音乐会首演的节目单
1832年2月26日,22岁的肖邦初次在巴黎普莱耶演奏厅的音乐会,演奏形式记载如下:
1.Baillot、Vidal、Urhan、Tilmant、Norblin共同演奏贝多芬《五重奏C大调作品29》(String Quartet Op.29C-Dur)。
2.Tomeoni小姐和Isambert 小姐的二重唱。
3.肖邦演奏《e小调钢琴协奏曲》。
4.Tomeoni小姐演唱咏叹调。
~中场休息~
1.Kalkbrenner、Stamati、Ferdinand Hiller、Osborne、Sowinski和Chopin演奏《六架钢琴演奏附带前奏曲和进行曲的波兰舞曲》。
2.Isambert小姐演唱咏叹调。
3.Broh 双簧管独奏。
4.肖邦演奏《华丽大圆舞曲》。
肖邦在巴黎的所有音乐会
1832年2月26日 巴黎的普莱耶音乐厅首演
肖邦演奏他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变奏曲》(作品2号)、与其他六位钢琴家共同演奏《波兰舞曲》。
1832年5月20日 巴黎音乐学院的音乐协会
由波罗蒂诺亲王组织的慈善音乐会,肖邦演奏自己的作品《e小调协奏曲》的快板部分。
1833年4月2日 巴黎的意大利剧院
音乐会由史密森基金会组织。肖邦与李斯特演奏四手联弹《f小调奏鸣曲》。
1833年4月3日 巴黎的沃克斯阿勒音乐厅
肖邦、李斯特和赫兹兄弟共同演奏。(演奏曲目目前尚缺)
1833年12月5日 巴黎音乐学院音乐厅
肖邦、李斯特、席勒共同演奏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为三架钢琴所作的《d小调协奏曲》。
1834年12月14日 音乐学院音乐厅
柏辽兹的音乐会,肖邦演奏自己的协奏曲慢板部分。
1834年12乐25日 巴黎的普莱耶音乐厅
音乐会由弗朗索瓦斯托拜勒组织,肖邦、李斯特演奏李斯特的《C大调钢琴大奏鸣曲》和门德尔松的一首浪漫曲。另外有其他几位小提琴家和歌唱家参加演出。
1835年2月25日 埃拉德音乐厅
肖邦和席勒演奏肖邦作品Op.135号(为两架钢琴而作)。
1835年3月15日 普莱耶音乐厅
这场音乐会除了肖邦,还有希勒、奥斯本、赫兹兄弟等。(演奏曲目目前尚缺)
1835年4月5日 意大利剧院
音乐会由巴黎的波兰组织,肖邦、李斯特和其他一些艺术家参加。肖邦、李斯特演奏肖邦作品《e小调协奏曲》。
1835年4月26日 巴黎音乐学院的音乐协会
肖邦首演他的作品Op.22(辉煌的大波罗涅兹)。
1837年3月30日 在贝尔乔约索公爵夫人家
6位钢琴家,肖邦、李斯特等,他们对贝利里的作品《清教徒进行曲》即兴演奏。
1838年2月25日 杜勒里花园
皇家庭院前的音乐会。(演奏曲目目前尚缺)
1838年3月3日 巴黎音乐学院的音乐厅
肖邦参加查理瓦隆丹的音乐会,并与他和其他两位钢琴家共同演奏改编自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尾声部分的八手联弹。
1838年3月12日 鲁昂(诺曼底首府)的市政厅
音乐会由小提琴家和指挥家安东尼奥洛斯基组织,肖邦演奏自己作品《e小调协奏曲》。
1839年4月24日 马赛的圣母院
肖邦为去世的男高音阿道夫奴里演奏安魂曲,还演奏了舒伯特的《阿斯特里》以歌颂这位伟大的歌唱家。
1839年10月29日 圣·克鲁德
肖邦和钢琴家莫舍莱斯在皇家庭院前演奏,肖邦演奏了自己的练习曲和夜曲,然后和莫舍莱斯演奏了莫舍莱斯的四手联弹《降E大调奏鸣曲》。
1841年4月26日 普莱耶音乐厅
肖邦演奏自己作品第二叙事曲,第二、第三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夜曲和马祖卡舞曲。同台演出的还有小提琴家恩斯特。
1842年2月21日 普莱耶音乐厅
肖邦演奏了第三叙事曲、F大调即兴曲、D大调前奏曲、三首马祖卡舞曲、四首夜曲和三首练习曲Op.25(之1、2、12)。
1848年2月16日 普莱耶音乐厅(这是肖邦的最后一场音乐会)
这是肖邦与大提琴家弗朗肖姆的音乐会。节目有: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摇篮曲和船歌、几首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和圆舞曲,还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的三重奏》。
独奏音乐厅的创建
随着乐器功能飞跃性的升级,超级演奏家们在舞台上的表现也越来越精彩。人们前往演奏会现场,亲身感受着音乐的震撼力。这一变化使社会对音乐厅的需求激增,在沙龙和歌剧院之外,开始兴建供独奏会专用的音乐厅。
因为过去基本上没专用空间提供给音乐会,多是借用教会或宫廷的大厅,利用这些现成的大型建筑的空间资源,举办既能演奏音乐又同时能吸纳众多观众的音乐会。进入19世纪后,中产阶级们一边利用接二连三的阶级斗争,一边追随最先爆发产业革命的英国的步伐,使自己的势力大增而成为新时代的主角。音乐不再是教会、贵族和宫廷的专属品,与以宫廷为中心确立的歌剧形成对立逐渐渗透到市民生活当中,巴黎开始呈现崭新的音乐文化盛况。乐器发展的成熟令超级演奏家人气骤升,以他们为中心举办的音乐盛典也不断增多,这使建立专供演奏会使用的音乐厅成为首要的大事。

19世纪的普莱耶音乐厅(当时的音乐厅位于Rochechouart路)
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发展已经走上正轨的钢琴制造商普莱耶[9](Camille Pleyel)以支持演奏家和宣传钢琴为目的,在1830年1月1日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私有音乐厅——普莱耶音乐厅(Salon Pleyel)。自此,以肖邦为首,代表那个时代的音乐家们在普莱耶音乐厅(Salon Pleyel)举办了一个又一个风格迥异的独奏音乐会。
音乐厅出现后,新兴资本家们为了实现近距离接触上流贵族的愿望,成为音乐厅的常客。当时的上流贵族在歌剧院里都有预留的专用包厢,他们总是坐在和一般观众相对隔绝的位置观赏演出。包厢的座位是代代世袭制,极少出现“空位”的情况。虽然中产阶级后来居上,在财力上与他们不相伯仲,但与贵族同坐一间包厢观剧仍是不可能的。而刚刚兴起的音乐厅就不同了,这里没有世袭制的座位,超级演奏家们在这里举办音乐会,人们只要手持入场券,一律不问阶层。对普通人而言,能和以前连面都见不上的侯爵、伯爵同席,平起平坐鉴赏音乐很具诱惑力。两个阶层在同一场合出现,借音乐会这个共同的平台得以相互沟通,这个曾经无法想象的场面因为音乐厅的出现由不可能变为可能。让贵族和新兴中产阶级这两个阶层融洽相处,音乐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社会作用。
1832年,肖邦在普莱耶音乐厅(Salon Pleyel)举办了自己的巴黎首演。他演奏了自己的作品f小调钢琴曲和根据莫扎特的第二号作品歌剧《唐璜》创作的咏叹调变奏曲“那么就牵着手吧”。支持肖邦的波兰贵族移民、李斯特、门德尔松等巴黎音乐界的名人都应邀出席。当时报纸评论道:“这是钢琴音乐的复苏”。
在这间小小的音乐厅(Salon Pleyel)里获得成功后,肖邦眨眼间便成为巴黎音乐界屈指可数的独奏家中的一员。
自此之后,肖邦的官方演奏会大部分都选在普莱耶音乐厅(Salon Pleyel)举办。1848年2月16日,肖邦在这里完成了自己在巴黎的最后一场公演。当时整个大厅和舞台都淹没在鲜花之中。身体虚弱的肖邦是被人用轿子抬进演员室的,但是他的演奏扣人心弦,与他在风华正茂时演奏的丝毫不差,在他为听众演奏的乐曲里根本找不出一点衰弱和病痛的影子。当音乐会的压轴曲《船歌》奏响,演出大厅里滚过一阵又一阵高涨而激动的热潮。

现在的普莱耶音乐厅位于巴黎有名的商业街faubourg Saint-Honoré252号

现在的巴黎音乐学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