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访肖邦
1.4.5 1839—1841年 通什路5号

1839—1841年 通什路5号

5,rue Tronchet

De retour de Majorque et de Nohant,Chopin habita au 1er étage d'octobre 1839ànovembre 1941.

巴黎的街道景象总会跟着时节的转换而有不同的改变,这也是巴黎独有的风情。秋天到来时,林荫道旁的咖啡馆收起了露天的桌椅,大街两旁的西洋栗树渐渐退色,很不甘愿地掉下它们的叶子,道路上散落一地的树叶。在枯叶飘零的秋天来到肖邦故居,更勾起了留学在异国他乡的我的思乡情怀。

从马略卡回到巴黎,朋友为肖邦找到位于马德莲娜教堂(Eglise de la Madeleine)后面的通什路5号的1楼(我们称为2楼)的临街公寓。

在这里,肖邦继续他的钢琴教学,他的学生当时有13岁的乔治·马蒂亚斯(Gerog Mathias)随肖邦学习到1844年,和23岁的米勒·斯特莱斯(Müller Streicher)等。令人们费解的是肖邦只是教他们弹奏克列门蒂、克拉默、莫舍莱斯、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而几乎不弹肖邦自己的作品。

img25

现在的通什路5号

余音绕梁——钢琴的发展

17世纪到18世纪间,拨弦古钢琴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有着相当显赫的位置,可以说是它的全盛时代。至18世纪初,欧洲大陆音乐迅速发展,音量弱小的拨弦古钢琴已不能满足当时音乐家们的需要,因而逐渐被音量洪大的钢琴所取代。

19世纪的欧洲,在艺术上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在人类音乐文化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他们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音乐领域涌现出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柏辽兹、瓦格纳、勃拉姆斯等赫赫有名的大音乐家。

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最为盛行的体裁是钢琴小品。主要代表人物有舒伯特、门德尔松和舒曼。如舒伯特的钢琴小品《即兴曲》和《音乐瞬间》。这些作品精致灵巧,形象鲜明,是即兴自由和构思严密相结合、瞬间素描和平易真挚相结合的产物。门德尔松是《无词歌》的确立者,他创作了最具有浪漫色彩的《无词歌》体裁。这是一种小型音乐体裁的钢琴小品,特点为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体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富于歌唱性,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抒情、真挚。舒曼的钢琴作品主要有《狂欢节》、《蝴蝶》、《大卫同盟盟友舞曲》等。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极端的浪漫主义倾向,他的钢琴曲呈现出轻盈清澈、诗意浓重的精神面貌。

在19世纪下半叶,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音乐家。主要有德沃夏克,代表作为钢琴小品《幽默曲》;格里格,代表作《钢琴抒情小品》;柴可夫斯基,代表作《四季》、《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肖邦在19世纪钢琴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肖邦主要创作钢琴音乐,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完全革新了钢琴音乐。他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1831年以前的祖国时期和1831年以后的巴黎时期。在第一时期里,他的创作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鲜明的个人风格已形成。除了华沙沦陷后产生的几首戏剧性的悲剧诗篇外,一般都充满了无忧无虑、刚刚走入生活的年轻人的欢乐明朗情绪。第二时期从过去的抒情诗性质的小品范围中解放出来,戏剧性和悲剧性冲突的内容,使他采用了更庞大的音乐形式和更复杂的表现手段,充满了狂风暴雨般的动力和紧张的发展,音乐形象深刻而丰富,感情奔放。

肖邦在钢琴演奏方面同样是一位对钢琴有着深刻了解并善于发挥它的性能的钢琴家,他的歌唱性的音色和亲切的语调,伴奏织体中隐藏着的复调因素,新的半音阶的踏板技巧用法和晶莹精美的技术性走句,再加上有弹性速度的迷人感染力,使钢琴演奏艺术达到了最高境界。当之无愧地成为钢琴音乐史中的“钢琴诗人”。

在这个时期,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是钢琴音乐的传播者。李斯特写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如《高级演技练习曲》,还有《匈牙利狂想曲》、钢琴集《巡礼的年代》、《b小调奏鸣曲》以及两首钢琴协奏曲等。李斯特受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影响,将钢琴演奏技术推向了更灿烂辉煌的境界。演奏特点具有乐队般的音响效果和狂想性的音色魔力。在乐器演奏技巧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是第一位在舞台上背谱演奏的钢琴家。他的钢琴音乐作品能使演奏者的技巧和体力得以充分发挥。由于李斯特的成就,他被人们称为“钢琴之王”。

在此期间钢琴音乐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丰富的钢琴音乐体裁、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和演奏风格,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钢琴家,如19世纪末出现了勃拉姆斯,他的钢琴曲和声丰富,拥有热烈的情感,在钢琴演奏技术上发挥了大的音程跳跃,指间的极度伸张、小指跨越拇指等新的技术。代表作有《C大调钢琴奏鸣曲》。这个时期还有格里格,他是音乐民族化的先驱,创作过许多奏鸣曲。另外还有德沃扎克、巴拉基列夫等人,他们都以单乐章的奏鸣曲为主。

肖邦所生活的19世纪的巴黎是名副其实的“钢琴之都”。代表一个时代的钢琴演奏家们异常活跃,音乐沙龙不断地发展。音乐普及到一般家庭,这使得钢琴制造商开始竞争,钢琴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乐器。

其间,萨巴斯汀·埃拉尔(Sebaffaen Erard)和普莱耶(Ignaz Joseph Pleyel)这两个法国最大的钢琴制造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据说两间公司在19世纪都创下过制造十万台钢琴的纪录。普莱耶作为钢琴制造商,致力于研发出肖邦希望达到的音色,作为艺术的拥护者,是肖邦最好的知音。普莱耶钢琴有优美而精练的共鸣,音色非常细腻,人们形容它敏感得只要轻轻触碰都会产生变化。肖邦对普莱耶钢琴情有独钟。

img26

肖邦最爱用的普莱耶钢琴(现保存于巴黎音乐博物馆),他之所以偏爱普莱耶琴,是因为普莱耶琴演奏出来的音响效果最为柔和,肖邦反对巨大的音量和粗率的演奏,他所作的乐曲在演奏时需要精巧敏锐的乐器来细腻地揭示乐曲本身和谐和韵律的微妙。

肖邦能作为“钢琴诗人”被世人所熟知,是因为钢琴已经成为主导乐器,它的性能逐渐成熟完善,使得这一时期的他作为音乐家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积累。钢琴的发展对他自身的创作起到了辅助和推动作用。

演奏家和乐器制造者不仅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表现,作为合作伙伴更有着密不可分的牵绊。因为他们的相互协助使得优秀的机器装置一个个接踵而至。新材质的框架、音锤,踏板的数量和机能,钢琴的大小和琴弦的拉伸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琴弦的张力和键盘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乐器的升级推动了钢琴演奏方法和作曲方式的发展,演奏会的内容、氛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钢琴可以和大音量的管弦乐器同台竞技,这使得演奏会不再局限于小型沙龙内,也开始在音乐大厅和会场中举行。

钢琴在它诞生的头一个世纪中经历多次改良。虽然开始它被形容为是锅炉工制造出的粗陋机械,少有优雅之色,在表现细腻的情感上又逊于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由巴罗克风格向古典主义演变,声音尖锐、古板、缺乏生机的拨弦古钢琴被音响丰富、细腻、洪亮的钢琴所替代。到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钢琴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

蓝色钢琴(节选)

是的,一架蓝色钢琴,我从没有见过的一架蓝色钢琴,现在就矗立在那儿。在橘黄的灯光里,它浑身散发着幽蓝的光辉。我不敢相信它是真的,以为它只是一个道具——是为了这次艺术节而准备的道具。这架中型的三角钢琴,上面是蓝色的钢筋焊成的琴架,其他部分也是同样的颜色,通体透着一种无以名状的空灵,仿佛动人的音符就要从那蓝色的缝隙中涌动出来,冲向静怡的夜空……

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和友人去参观靠近密特朗图书馆的巴黎现代艺术村。这里住着近百位各种各样的艺术家。今天是他们的节日,现代艺术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

刚走近入口,我一眼就看到了那架蓝色的钢琴。

有人在弹着,但不太专业。走近一问,才知道他是一个吉他手,业余的钢琴爱好者。我手痒,顺手摸了几个琴键,周围正喝酒聊天的人们都转过头来看我,不用问,他们很吃惊。一个东方女子弹出了一串他们很不熟悉的音符,那是我弹的《平湖秋月》——一首中国传统古曲。我微笑着回答了他们的好奇。我想,过几天就有一个音乐比赛,我何不就势练习一下?

在这美好的夜晚,当肖邦夜曲从我的指尖流出时,周围已站满了人,他们都睁大眼睛盯着我,他们又吃惊了,这个东方女子弹出了他们非常熟悉的音乐。我平静地注视着他们。在这个开放的空间,一场不期而遇的音乐会就这样开始了,一曲终了,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还以为这是早就安排好的一场音乐会呢。

我认真演奏着一首首曲子,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在这世界文明的艺术之都的现代艺术村里,我再次体会了艺术的自由和多元的文化给我带来的冲击。我想,文化的真正含义并不取决于技术,而取决于一种精神、一种包容、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

我在掌声中离开了他们,离开了那架蓝色的钢琴,走向暗夜中,赛纳河对岸,巴黎国际艺术城里,亮着灯光的那扇小窗,那是我临时的家。在那里有一架钢琴静静地等着我去抚摸,那是一架黑色的普莱耶钢琴,一架属于我的钢琴。

——董瀚

(这篇文章刊载于《欧洲时报》2005年9月10日)

钢琴课的普及

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音乐不再是上流特权阶级的专利,逐渐成为居住在大都会的市民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消费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有一台钢琴就能与管弦乐器相匹敌,兼具宽阔的音域和音色,这正好与浪漫主义的审美意识不谋而合。作为既能诠释多种表现形式又方便实用的乐器,钢琴在平民百姓中的人气一发不可收,它不再局限于音乐会场,开始普及到一般家庭。当时娱乐活动非常有限,钢琴的普及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情趣,更成为富裕幸福家庭的象征。这也意味着音乐越来越通俗化并渗透到业余爱好者当中。

在此之前的钢琴课都是以培育专业钢琴家为目的,或是作为一种高雅爱好用来提高贵族子女的修养。音乐普及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普通百姓也能够接受钢琴家的指导,享受钢琴演奏带来的乐趣,同时钢琴课的报酬也成为音乐家生活上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钢琴普及到市民生活当中改变了音乐家们一直以来固有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再依附于他人,经济独立让他们作为一名艺术家把大众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对其在艺术修养上的评价。

肖邦的好友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亦作为成功的钢琴教师闻名遐迩。少年时代的李斯特从老师车尔尼那里接受了扎实的手指基本功训练,日后却对钢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大胆创新。他完全摆脱了“手指弹奏、手臂固定”传统观念的束缚。弹奏的技巧由指尖到手掌,从手腕到手臂,甚至牵动到整个身躯。他推出了由大量的双音和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指、滑奏构成的高难度技术,在钢琴上产生前所未有的雷鸣电闪、风驰电掣的效果。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技在他的手指下就像儿童的游戏,李斯特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他的听众,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

img27

版画《家庭音乐会》Eugène Lami(Paris 1847)

肖邦到巴黎后不久也开始对后辈进行音乐指导。与其他超级演奏家不同,肖邦没有频繁的演奏活动,所以在巴黎教授钢琴课的定期收入成为他赖以维持异国生活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虽然在当时二十法郎一节课属于绝对的天价学费,但仍有很多大家闺秀和未来的钢琴家们慕名而来希望得到肖邦的指点。肖邦在巴黎的贡献不单只有音乐演奏会,他在教学上的成绩也有目共睹。莫舍莱斯(Ignaz Moscheles)、赫尔茨(Henri Herz)、卡尔克布雷纳(Friedrich Wilhelm Kalkbrenner)等巴黎音乐学院的名师们都把肖邦的作品当作不可缺少的教材使用。肖邦与李斯特主张手指练习最少不低于三小时的严格要求不同,肖邦经常建议学生们不要过度练习,学会适当放松。他还教育学生在练习时要选择包括手指训练、练习曲和个人擅长的曲目,一天只需要三小时已经足够。肖邦比起其他的作曲家,更直接地强调钢琴的主要矛盾之处:如何让一件键盘乐器来唱歌。这是每位严肃的钢琴家都会碰到的基本难题,如何找到一个方法,让钢琴精准的机械运作变为连绵音符的流动?他一直不断重复给学生们灌输一个概念——演奏注重想象力和集中力,最重要的是懂得认真倾听自己弹出的声音,演奏时要先让自己有想听的欲望,要想达到自己追求的音乐境界必须先倾听自己弹奏的声音。对于肖邦来说,“歌唱组成了音乐最初和最后的元素”,他要求学生“你必须歌唱,如果你希望演奏”,要求他们去上声乐课,并不厌其烦地强调“你必须用你的手指歌唱”。他带着真正的快乐把所有力量都贡献给教学。这位艺术大师试图激发每个学生的热情,达到完美。他的内心燃烧着对艺术的神圣热忱,他所说的每句话都让学生受到鼓舞,是学生激情的源泉。

肖邦曾撰写《演奏方法》一书,虽然只写到一半,但其中记叙的很多技法读后足以令人醍醐灌顶,他阐述的演奏原理是以自然的手形为基础,手既不向外也不向内,自然地放在白键上,由大拇指开始依次置于do、re、mi、fa、sol、la、si上,形成一个拱圆,这样能令手更具柔软性。他认为手形是弹钢琴的先决条件,因为手形和他主张的“不需要用力也能弹奏多种音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手腕当然要尽量放松。同时他还主张坐姿和位置也很重要,坐下时上身不能前倾还要确保伸开两臂时两手可以自如地控制键盘两端。练习弹奏时手放在键盘上,如前所述“放在白键上”自然地形成拱圆。他还指出,因为五根手指长短不一,所以要尽量摸索每根手指固有的抚琴感觉,力求发挥它们最大的可能性。他认为有效地运用指法是弹奏美妙音乐的关键所在。

肖邦认为技术因素和音乐形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基于这种思考他创作出了练习曲集。肖邦的练习曲除了对手指训练起到帮助作用外,每一首单独曲目更堪称精品,十分具有艺术价值。从运指方法、旋律划分、力度强弱、节奏感,到掌握音乐演奏中不可缺少的微妙变化,肖邦把音乐演奏时需要掌握的各种要素全部汇集在这部练习曲作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