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6—1839年 昂丹河堤路38号
38,rue de la Chaussée d'Antin(Immeuble aujourd'hui disparu) Chopin occupa,de septembre 1836à septembre 1839,un appartement de deux pièces payé 425F par trimestre;il y donna de nombreuses soirées musicales entouré de ses intimes dont Liszt et Marie d'Agoult.
从昂坦河堤路5号搬到38号,换了一间更豪华的公寓。肖邦经常在家里招待李斯特、阿古尔特伯爵夫人等朋友们,偶尔也举办自己的小型音乐会。
肖邦这时开始筹备与未婚妻玛丽亚·沃德金斯卡(Maria Wodzinska)的婚礼。但1837年由于玛丽亚·沃德金斯卡家庭认为她应该嫁给富裕的波兰贵族而不应嫁给一个疾病缠身,也许会早亡的穷作曲家。而且肖邦还不愿意在祖国定居。于是肖邦与十八岁的玛丽亚·沃德金斯卡分手了,这段不幸的恋情,使他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1836年12月21日,肖邦的朋友让·马图申斯基(Jan Matushinski)在圣洛克教堂举行婚礼。1846年11月28日,波兰诗人扎列斯基(Zaleski)和肖邦的学生索菲亚·罗森加特(Sophia Rosengart)在此举行婚礼。肖邦作为这两场婚礼的见证人,曾在结婚证书上署名。那两个署名一直被保管在这个与肖邦结缘的教堂里。

圣洛克教堂
刚进教堂大门,安静至极,我连忙提起脚跟,蹑手蹑脚步入教堂,一位身着紫袍的神父正在讲道,他的脸那么慈祥,似乎对人间疾苦充满悲悯。然后是合唱团演唱赞美诗,管风琴的前奏刚起,我的眼泪禁不住缓缓流满面颊,合唱团神圣庄严的乐声深深感染着我,抬起头看看教堂那高高的穹顶,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强大,不是体力,不是战争,真正强大的是和平,是包容,是一颗充满爱的心……许多年来,教堂是我心灵的避风港。而肖邦的心灵避风港则是位于塞纳河畔的巴黎波兰协会。
心灵的避风港——波兰协会
(郎拜尔大宅Hôtel Lambert)

郎拜尔大宅:由建筑师路易斯·乐沃(Louis Le Vau)设计,于1640年建成。曾经是路易十三的秘书郎拜尔(Lambert)的私人府邸,其后更换过多位主人,1843年前后作为查托斯基家的宅邸成为以革命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兹为首的波兰移民和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波兰文化界名人的聚集地。
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1月20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很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当时的心情。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版画《肖邦演奏波兰舞曲》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肖邦才感到亲切。他总是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巴黎的波兰协会经常举办慈善音乐会和波兰的国家纪念活动。肖邦是被邀请的常客,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次次尽心出力。在郎拜尔大宅(Hôtel Lambert)肖邦结识了年轻的波兰公主玛塞丽娜卡尔托洛斯卡(Maselina kartolska)(她的老师也曾是李斯特的老师),她于1840年成为肖邦最出色的学生、一个伟大的钢琴家,肖邦一生都与她保持着完美的友谊。
坐落在塞纳河旁的巴黎波兰协会因为距离我所居住的巴黎国际艺术城仅3分钟路程,岸边带着18、19世纪古老的韵味,狭窄的小街干净整洁,小小的店铺充满了艺术味道,时装、首饰、玩偶、画廊……我认为这里是最适合体会巴黎历史的地方,这里没有巴黎其他地区的喧闹气息,四处弥散着静谧的氛围。
所以在没有课的时候,那里是我常去的地方。当然,我也常去西堤岛上美丽的小公园,在慵懒的阳光下看书,也看人……
马略卡岛之恋
沃德津斯基(Wodzinska)家族因为担心肖邦的身体状况而取消了他和玛丽亚的婚约,这让肖邦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身心俱损。肖邦和乔治·桑在巴黎的社交沙龙相识,继而坠入爱河。为了孕育这份爱情,同时考虑到肖邦的健康状况和音乐创作,1838年11月他们来到位于地中海上的小岛——马略卡岛的帕尔马,租了卡尔图哈修道院的三个房间和一个小院,在这里一直待到次年2月。肖邦在写给朋友朱利奥·封塔纳的一封信中是这样描述自己在马洛卡岛的生活:“我漫步在帕尔马的棕榈树、雪松、橘子树、柠檬树和石榴树下,这些是只有在巴黎植物园的温室中才能看到的……天空是深蓝色的,海水是天蓝色的,山是翠绿色的,空气好极了。我真正获得了新生,我感到自己好多了。我可能要在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过上一种隐居的生活,这里有大海、群山、树木、古老的墓地、一座教堂、清真寺的废墟。亲爱的朋友,我现在更加充分地享受着美妙生活。不久我就会寄一些乐曲给你。”
不料,这次旅程因为岛上恶劣的天气、饮食习惯、交通工具准备不足等问题让肖邦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正是这段辛酸经历使两人的感情更进了一步。肖邦在得到乔治·桑这个最佳伴侣后,虽然身体欠佳。但通过这次旅居中乔治·桑的悉心照顾,肖邦完全康复,回到巴黎后的生活也焕然一新,创作出很多流传后世的名曲。
马略卡岛至今还保留着肖邦和乔治·桑的房间,房间墙上挂着当年著名画家为肖邦和乔治·桑画的肖像,画像下摆放着肖邦使用过的那架钢琴。钢琴旁竖立着一面巨大的波兰国旗,标志着远在异国他乡的肖邦,时刻都怀念在沙皇统治下受苦受难的祖国。
玻璃柜和镜框里,展示着这位钢琴诗人在这里所写的部分乐谱手稿和乔治·桑所著《马略卡的冬天》的原稿和肖邦创作的《波罗涅兹舞曲》、《芭蕾舞曲》和《诙谐曲》等钢琴独奏曲和具有感人的诗意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Op28)。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天傍晚,乔治·桑外出购物,肖邦焦急地等她归来,忽然下起雨来,雨滴打在屋瓦上嗒嗒作响,肖邦陷于梦幻之中,仿佛自己掉进冰凉的湖水里。那嗒嗒的雨滴,令人愁肠百结……屋檐滴落的雨滴声恰好提供给他一个单音节奏型,就着这个音型,肖邦在朦胧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那首著名的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

帕尔马的卡尔图哈修道院

卡尔图哈修道院内保留完好的肖邦的房间

乔治·桑画像
不朽的情人——乔治·桑
乔治·桑(George Sand),法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浪漫主义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原名露西·奥罗尔·杜邦,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在短暂的不幸婚姻结束后,她来到了巴黎。
乔治·桑移居巴黎后为了生计,开始了勤奋的笔耕,写出了一部部文笔秀美、内容丰富、情节迷人的风情小说,并以此确立了自己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卢梭、夏多布里昂和拜伦对她的复杂影响。七月革命后不久,她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并且一举成名。
乔治·桑是一位多产作家,她一生写了一百卷以上的文艺作品、二十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阶段:早期作品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安蒂亚娜》、《华伦蒂娜》、《莱莉亚》等,都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在这些作品里,她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尽管没能明确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毕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攻击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和《小法岱特》。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温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
作为19世纪30年代中期法国最著名的女性,乔治·桑是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的象征。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报纸和杂志上连载,巴黎绝大部分的妇女文化程度很高,她的文章在巴黎妇女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乔治·桑朝气蓬勃,永不满足,是沙龙里的黑色郁金香。
肖邦是个具有女性气质的男子,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不到30岁,他的才能就备受女人的崇拜。但是,两次失恋使他开始怀疑女人的情感。他在孤寂中生活,却又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忧郁的阴影笼罩着他,他感到自己的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象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且富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对于命运的忧虑和对艺术创造力的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和枷锁,压抑在他心头。
当肖邦出入于巴黎贵族沙龙的时候,他在这些沙龙里常常看到大作家巴尔扎克、雨果、缪塞、海涅、大仲马、司汤达和乔治·桑等;他不仅可以欣赏大画家安格尔、德拉克洛瓦、鲁索等的旷世杰作,还可以聆听大音乐家李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舒曼无与伦比的演奏。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而这些明星聚集在一起就像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李斯特的慧眼第一个承认了肖邦的天赋。李斯特把肖邦引进了巴黎的沙龙,也把他介绍给一位骄傲的女人——乔治·桑。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玛丽亚·沃德金斯卡(Maria Wodziska)的截然不同,玛丽亚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
但是二十八岁的肖邦与三十四岁的乔治·桑成了情人,他们非常幸福,乔治·桑心醉神迷。“我温柔地爱着他的天才和个性”,她写道,“这绝对是天堂”。
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乔治·桑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与乔治·桑长达九年的爱情生活,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影响,朋友们都为肖邦高兴,因为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
肖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终于到来了。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情,没有受到乔治·桑周围那一大群作家朋友的影响,他卓越的才华可能也不容易开花结果,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他意识到这是随乔治·桑的爱而带来的平和的心境和平静的创作环境的结果。
这段恋情使得肖邦不仅成为闻名一时的钢琴演奏家,更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而名垂千古。正是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时期,肖邦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大量的夜曲。乔治·桑的影响和对肖邦创作天赋的发现与“爱护”,使得专注于钢琴上表现自己的内心与情感的肖邦,能够摆脱参与“沙龙”活动与频繁演出的束缚,潜心于钢琴音乐创作。乔治·桑曾经在她的小说中为自己的爱人画了这样一幅肖像:“他就像在中世纪的诗里用来点缀基督的庙堂的一个理想的造物,即:一位天使,他美好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好象奥林匹克的天神,再加上脸上的表情又温柔、又严厉、又纯洁、又多情……”

以肖邦的左手和乔治·桑的右臂制成的石膏模型(现保存于巴黎罗曼蒂克博物馆)
坐在罗曼蒂克博物馆爬满紫藤的小院里那小小的桌子旁,点一杯香浓的卡布奇诺,哼支小曲,浪漫随风相和…… 其实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总有些美好的瞬间是自己创造的,也只属于自己,虽然不能以作品的形式长存于世,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