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1836年 昂丹河堤路5号
5,rue de la Chaussée d'Antin(Hôtel d'Epinay,aujourd'hui disparu) Chopin y occupa une chambre de juin 1833à septembre 1836.Il eut d'abord comme colocataire un émigré polonais,le docteur Alexandre Hoffmann,puis y accueillit son ami Jan Matuszynski.
肖邦结识了住在高级小区昂丹河堤路5号公寓的来自德国的科学家亨曼·福朗克(Hermann Frank )博士,博士不在家的时候肖邦有时借住他的公寓。
昂丹河堤路街除了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外,更以巴黎最繁荣的富人区而闻名,很多金融界、实业界的成功人士都在此居住。随着整个街道的不断发展,这里渐渐成为权利和富有的象征。
当同住的博士与公寓解约后,肖邦于秋天搬进公寓与华沙时期的老友霍夫曼(Alexander Hoffman)医生同住。考究的家具、昂贵的日用品和各种奢华的装饰,这一切都证明肖邦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流社会中的一员。

故居门牌
文雅的社交——沙龙文化
欧洲19世纪奇特的沙龙文化,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文化沙龙酿造的特定审美风尚和所处的主流导引作用,影响并雕塑了19世纪的音乐文化。
肖邦所处的时代,巴黎社交界的中心是那些通过实业获得成功并从中攫取大量财富、被称为“新兴阶级”的中产阶级们建立的沙龙。

《文化沙龙》(Joseph Danhauser)画于1840年。这幅画陈列在巴黎近郊的大仲马故居。(画面中李斯特面对贝多芬的雕像在弹琴,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大仲马,乔治·桑,后面的那位是雨果,靠墙的两位是帕格尼尼和罗西尼。墙上挂的是一副拜伦的画像。)
17世纪沙龙开始初具雏形,当时的宫廷贵妇们为了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在自己的官邸中建立了社交场合。女主人们担当起“艺术庇护者”的角色,文学、美术、音乐界的精英们作为社交界的常客在这里引领风骚,被女主人挑选出的成员们集中在沙龙里各抒己见,为艺术评论唇枪舌剑,从而确立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表述方式。
法国大革命时期很多王侯贵族逃亡国外,七月革命政权复辟后他们再次归国,重开贵族沙龙,因为七月革命让很多中产阶级权力大增,使他们也成为沙龙中的一员。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加入让沙龙逐渐席卷了整个巴黎。
对当时的艺术家而言,受邀参加上流阶层贵妇人举办的沙龙是在巴黎获得成功的快捷方式,因此沙龙也成为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现象之一。而非谈话性质的音乐沙龙更受青睐而得以发展,巴黎的沙龙在残留着七月革命余热的王权复辟下,因为各种各样的想法和策略的横行下弥漫着不安的情绪,在这种场合中音乐变成缓解气氛而不可缺少的东西,钢琴更成为沙龙的必备品,而演奏家们作为弹奏钢琴的灵魂人物更是大受欢迎。音乐沙龙不仅需要有足够大的空间来演奏乐器,还要为演奏家们提供丰厚的报酬,因为需要花钱维系,这也成为女主人们显示自己雄厚财力的平台。
19世纪欧洲的音乐界,以肖邦为首,当时的作曲家兼钢琴家都以音乐沙龙为支点,一边和评论家、出版商搞好关系获得资讯,一边和财政界的高层们深交,获取更多的支持者和赞助人,收更多的学生以巩固自己活动的基础。对音乐家而言,沙龙不仅仅是一个展现技巧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场所。
那时的音乐家们,是属于宫廷或是属于政府或教会的,签约合同中包括养老金和家属年金。但随着贵族雇主们日渐衰败和接二连三的革命,市民阶层开始翻身做主人。市民生活得以丰富,演奏团、合唱团不断增加,因为音乐家被认为是进行专门教育时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被编入市民管辖范围中。而且,当时处于浪漫主义时代,那股艺术至上的风潮让音乐家们身价倍增,但对音乐家的需求不断的同时却未能确立保障制度,在这样的状况下,音乐沙龙的出现弥补了由贵族庇护音乐家时代向完善音乐家合作组合时代过渡的空白。沙龙的女主人们赏识有才能的音乐家,不仅支持本地的音乐活动,对经济上有困难的音乐家也提供个人帮助,在他们生病的时候负责看护,还为举办巡回演奏的著名演奏家提供无偿食宿。
当肖邦走进巴黎金碧辉煌的贵族沙龙的时候,正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一遇的黄金时代。人们在沙龙里可以看到大作家巴尔扎克、雨果、缪塞、海涅、大仲马、司汤达和乔治·桑等在高谈阔论;可以欣赏大画家安格尔、德拉克洛瓦、鲁索等的旷世杰作,可以聆听大音乐家李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舒曼无与伦比的演奏。
凭借音乐上的才能,又懂得如何获取女主人的欢心,肖邦瞬间征服了巴黎的沙龙。只要有他出现就能立刻掀起热潮,有时他会一晚连赶好几间沙龙去演奏,有时他会选择一间沙龙直到第二天。在沙龙里登台一次大约有30法郎的报酬,当然这些并不包括给自己做宣传、建立新的人脉关系和为朋友友情出席的无偿演出。还有很多上流阶层人士通过沙龙与肖邦结识,并借此机会希望给自己的子女报名学习钢琴。
在华沙时期的资助者Radvila公爵的介绍下,肖邦开始在犹太富豪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男爵家的沙龙演奏,男爵夫人正好借机要随肖邦学习钢琴,以此为契机,肖邦作为钢琴教师的生活在巴黎正式展开了,除此之外,肖邦和永远的竞争对手——李斯特相识于Delphine Potocka伯爵夫人的沙龙;和女作家乔治·桑相识于阿古尔特(Marie d’ Agoult)伯爵夫人举办的音乐沙龙。
在这样一些沙龙里,除了肖邦、李斯特,作曲家路易-埃克多·柏辽兹(Loius-Hector Berlioz)、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著名波兰流亡诗人密兹凯维兹(Adam Bernard Mickiewicz )之外,还有那时令李斯特倾倒的思想家拉梅内(Félicité- Robert de Lamennais)等,他们都是沙龙的常客,这里成为他们相互激发彼此创作意欲的划时代空间。
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像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小音乐家成了巴黎沙龙的宠儿。
比起人数众多繁文缛节的社交界,肖邦的才能更适合在人数少的沙龙里散发光芒。肖邦那些脍炙人口的名作,基本上都是为了在亲密的小空间里演奏而创作的,作品中包含了肖邦固有的智慧结晶和对美的追求,正是因为沙龙这种私密小空间的存在,更能演绎出作品的精髓。就这样,被称为社交界宠儿的肖邦,在沙龙的舞台上开始了他名副其实的巴黎生活……

版画《音乐沙龙》Aschille Deveria(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