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访肖邦
1.4.2 1832—1833年 贝尔热城街4号

1832—1833年 贝尔热城街4号

4,cité Bergère

Hôtel meublé dont Chopin occupa une chambre de la fin de 1832à juin 1833.

1832年底肖邦搬到贝尔热城街4号(Cité Bergère)。在巴黎,肖邦靠与出版社的签约金、钢琴演奏、授课的报酬维持生计。当时他的公寓因为台阶高陡,令前来上课的贵妇人们感到很不方便。

贝尔热城街的内庭是一条路面颇宽的街道,四周被建筑环绕,于是肖邦在此选择了只有一级台阶的临街公寓。在这里肖邦拥有一架由好友卡米尔·普莱耶提供的好钢琴,用于作曲、即兴创作和教学。

这里也居住着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这位大诗人为了躲避德国对犹太人的歧视在同一时期流亡到巴黎。

img7

现在的贝尔热城街4号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歌剧全盛时期

歌剧在法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结合了官方庆典、宗教仪式、语言、演技等多方面因素发展而成。发源于意大利、用歌唱和音乐来推动剧情发展的歌剧,最初因为教会和宫廷的排斥并没有受到重视,虽然发展过程一波三折但还是逐渐开始普及,在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市民极大的支持,歌剧开始成为剧院和作曲家们主要的专攻领域。拥有大规模的合唱伴奏、芭蕾舞和豪华炫目舞台布景的大型歌剧风靡了整个巴黎,世界各地的歌剧作家都以巴黎为中心展开活动。

几乎就在歌剧从弗罗伦萨诞生的同时,法国的知识分子圈子里也酝酿着同样的想法。但是,强大的戏剧传统,特别是当时的宫廷对芭蕾舞的特殊爱好,意味着一种自始至终演唱的戏剧概念和形式要后期才会出现。但是由于法国人追求时尚的习惯,就在19世纪上半叶,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大歌剧瞬间占领了法国的舞台,并且成为时尚,其中浓烈的戏剧气氛和异国情调以及优美的旋律都使歌剧成为法国贵族们的新宠。

19世纪法国歌剧在各种体裁形式的交错融合中,互相映衬,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发展景象。同过去一样,歌剧在法国音乐生活中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单就数量而言,歌剧作品远远超过了交响乐作品和室内音乐,它们反映出了当时法国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

19世纪30年代,法国歌剧更加繁荣起来,其中以柏辽兹[2]、梅耶贝尔[3]和罗西尼[4]的贡献最为突出。

虽然柏辽兹对音乐的首要贡献是交响乐,但是歌剧《班维奴多·切里尼》(Benvenutto Cellini)、《浮士德的责罚》(La damnation de Faust)、《基督的童年》(L’enfance du Christ)以及根据希腊神话创作的《特洛伊人》(Les Troyens)、根据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创作的《贝阿特丽斯与贝奈狄克特》(Beatrice et Benedict)也是当时优秀的歌剧作品。他的音乐创作特点在于其大胆的独创性,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法国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复杂而矛盾的精神面貌。与柏辽兹同时期的梅耶贝尔则在艺术特色上充分发挥了法国大歌剧的特点——完整缜密的宏大结构、壮阔的舞台效果以及强烈的戏剧性和动人的音乐。1831年他的第一部法国歌剧《恶魔罗伯》(Robert le Diable)上演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在当时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随之,他又创作出了《新教徒》(Les Huguenots)、《预言者》(Le Prophete)和《非洲女郎》(L’Africaine)等许多更加成熟的歌剧作品,使得大歌剧这种体裁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了鼎盛。然而,梅耶贝尔的歌剧也是有许多局限性的。例如,在当时大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下,他的音乐只顾追求舞台效果,过于浮夸,缺乏真挚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意境。大歌剧发展到后来,在继承者手中这一弊病更加突出,成为大歌剧消沉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梅耶贝尔所创造的这种富丽堂皇、结构严密、色彩丰富的法国大歌剧风格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歌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肖邦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巴黎。

贵族的社会身份显现所——歌剧院

19世纪初的巴黎,歌剧主要在意大利歌剧院、国家歌剧院、喜歌剧院这三个地方上演。其中,以只有特权阶级出席的意大利歌剧院最为华丽,这里也变相成为贵族的另一个社交沙龙。

国家歌剧院时常也有中产阶级出现。观众们身着流行的礼服,任香水味四处飘散,他们利用幕间休息凑在一起,对歌唱家、作品发表评论,这里成了能让他们经常相互交换信息的场所。

img8

肖邦时期的国家歌剧院 Paris 1851—1870年

img9

国家歌剧院原址

喜歌剧院不同于其他两座剧院,因为常客是排斥上流社会的中产阶级,所以这里只上演充满法国式精神的作品。

img10

版画《演出后的歌剧院》(Paris.1842)

肖邦很早以前就喜欢看歌剧,他通常去至少三个歌剧院。除了可以举办音乐会的巴黎音乐学院,还有位于普勒提艾街上的巴黎歌剧院(也叫皇家音乐学院),从肖邦的公寓步行很方便就可以到那里,即使对于患有气喘的肖邦也是轻而易举的。他还常去意大利大街的意大利歌剧院和费多大街上的喜歌剧院。

他醉心于那些超一流歌唱家的声音,在巴黎几乎每天晚上都能在歌剧院里看到他的身影。关于这些能从他写给朋友、家人的信件中得以窥知。“只有在这里,一个人才能了解什么是歌唱,现在我拥有了巴黎的一切”。在皇家音乐学院的歌剧演出结束后,肖邦喜欢到杜蒂万咖啡厅与作家巴尔扎克等人聚会。肖邦、李斯特、席勒常为朋友们弹琴,直到拂晓。

在私生活中他身边也一直不乏女歌手的存在,他认为歌手们是真正美妙的,传奇的。据说肖邦的钢琴协奏曲f小调的2号作品就是写给当时在华沙音乐学院就读的初恋情人——康斯坦亚·格拉德芙丝卡(Konstancja Gladkowska)的情书。肖邦一生的挚友女歌手宝琳·维雅多(Pauline Viardot)在肖邦临终前赶来,在床边为他歌唱。

img11

巴黎歌剧院

巴黎歌剧院全名为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以建筑师沙尔勒·加尼叶(Charles Garnier,1825—1898)的姓氏命名,是法国上流社会欣赏歌剧的场所。整座剧院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是珠光宝气、雍容华贵。

19世纪初,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具有法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也由此发展起来。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决定了法国将建立完全属于自己演出风格的歌剧院。巴黎歌剧院主要演的是法国作曲家的作品,歌剧院演出的歌唱家以法国人为主,亦邀请世界著名歌唱家参加演出。该剧院至今仍保持着法兰西歌剧的顶峰位置,并表现出法兰西人的高贵气质。

img12

巴黎歌剧院(内部)

巴黎歌剧院(Opéra Garnier)的室内装饰用材极为讲究,富丽堂皇、细腻柔媚。门厅的大楼梯用大理石建造,所铺设的大理石,连花纹纹理的搭配都十分考究,充满了巴洛克建筑的趣味。剧院内的雕塑、绘画、挂灯、烛灯等都华美精巧,充满着浓郁的洛可可风格。它的室内天花板、墙面、楼梯和每一处角落,如同一个个珠光宝气的首饰盒。配有1964年夏加尔画的天顶画,精美绝伦。

肖邦到巴黎以后,相继受到梅耶贝尔、罗西尼、贝利尼等代表巴黎当红歌剧作家们的礼遇。不过,肖邦不仅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作曲家一样,梦想自己的歌剧在巴黎上演并大获成功,也没有成为一名能代表祖国波兰的国民歌剧作曲家。他确信他的真正命运是继续写作钢琴曲,那是他天生的才能所发出的召唤。因此肖邦终其一生没有创作过一首歌剧作品,而是把从歌剧中获得的灵感用于钢琴曲的创作,他尝试用钢琴这种乐器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声乐技巧。肖邦的作品,在让人联想到意大利歌剧中美声唱法唱腔的旋律之余,还随处散布着宛如花腔女高音炫技般的音符群,这些小小的音符群在他的作品中绽放着与旋律同等价值的光辉……

img13

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原址(Théàtre-Italien)专门演出意大利歌剧

img14

巴黎巴士底歌剧院

始建于1982年的巴黎巴士底歌剧院(opéra de la Bastille)是在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任内建造的。1982年,密特朗下令在巴黎建造一个“现代化而平民化”的歌剧院,以减轻原有的加尼叶歌剧院的演出负担。由卡洛斯·奥特设计,于1989年落成,是法国第二大歌剧院,也是欧洲最大的歌剧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