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基础
1.10.1 第一节 货币概述

第一节 货币概述

一、货币的含义及职能

(一)货币的含义

什么是货币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货币。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有钱时,通常是指这个人很富有。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则以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即使用“货币”这个词来形容。在经济学家看来,货币就是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并不是指所有的财富,而只是财富的一种类型,是可以很容易地用于交易的资产存量。大体上说,公众手中的货币构成一国的货币存量。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到底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充当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那么在发达商品经济中,货币的职能有:(1)价值尺度。它是指货币衡量其他商品价值量的多少。例如,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你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值45万,而不说值200个冰箱(尽管这可能是一回事)。同样,大多数债务都要求债务人在未来偿付一定量的人民币,而不是说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总而言之,货币是我们衡量经济交易的尺度。(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当我们走进商店时,我们确信,店主将愿意接受我们的货币来交换他们出售的东西。货币转变为产品和服务的容易程度又称为货币的流动性。(3)储藏手段。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能把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的购买力。例如,我今天工作并赚到300元钱,那么,我就可以持有这些货币,等到明天、下周或下个月花掉。(4)支付手段。它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货币的职能,我们试着设想一下一个没有货币的经济:物物交换的经济。在这种世界中,交易需要双方各自拥有对方正好需要的东西,然后在同一交换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而这种情况是比较偶然的,所以物物交换经济只允许有简单的交易。而正是货币使得间接的交易成为可能。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个教授用他的薪水去买书;出版商用他卖书得到的收入去买纸;造纸公司用卖纸的收入向木材商进行支付;木材商又用他们的收入送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而大学用它的学费收入支付教授的薪水。由此可见,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经济中,交易通常是间接的,因此需要用到货币。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共同接受的一般等价物,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的表现形式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接着我们就来逐一认识各个阶段的货币演变形式。

(一)足值货币

足值货币是货币发展的早期形态。此时,货币的额定价值同它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交易时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同其他商品相交换。如早期的实物货币和后来的金属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那个时候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绵羊换两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

2.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人们发现实物货币存在着不少缺点,比如体积太大不便携带;有的质地不均匀,不易分割;有的质量很不稳定,不易保存等。所以,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开始逐渐被金属所取代。早期的金属货币是采用条块的形式,每次交易商品都需鉴定其成色和分量,十分不便。设想一下,在人们带着一包包黄金的经济中,要进行一笔交易,买者要衡量出准确的黄金量,而且只有卖者相信黄金的重量和成色是正确的时候,买者和卖者才能进行交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了交易方便,节省成本,政府首先介入货币体系,铸造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额面价值的金属铸币,于是货币就由金属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形式。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奠定了货币制度的基础。

(二)货币符号

接下来出现的货币符号,是代替足值货币在市场上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价值符号。其实对交易者来说,他们并不关心货币本身有无价值,而是它能否起媒介作用。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

1.代用货币

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逐渐磨损,由足值的货币变成不足值的货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也还是按足值货币的价值流通。这种情况表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可以由价值符号来代替。加上金银的采掘逐渐跟不上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代用货币,用以代替金属货币,实现商品交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流通中对金银需要量日益增加的矛盾。代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是作为货币的物品本身的价值低于它所代表的货币价值,但是它却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而且也可以自由地向发行单位兑换金属货币,它的形态有国家铸造的不足值的铸币、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等。其中代用货币比较完善的形式是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我国的宋代和欧美的近代出现了纸币后,纸币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货币形式。

2.信用货币

继代用货币之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如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它本身并没有价值,它的流通是以信用为基础,其流通范围和程度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里,信用货币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比较大额的货币支付一般都使用信用货币。

(1)银行券。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是银行券。银行券最早出现于17世纪,它是由银行发行的用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银行券是为了解决商业票据流通的局限性和银行现金不能满足商业票据持有人贴现需求的矛盾而产生的,它主要是通过银行贴现商品票据而发行到流通中去的。

典型的银行券,是一种不定期的债务凭证,持票人可以随时持券向发行银行兑取黄金,所以它可以代替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发挥作用,正因为它具有黄金和信用双重保证,因而得以广泛使用。银行券的发行,不仅可以使银行能够超过其实有资本数量来扩大信用业务,而且可以满足商品生产发展引起的对货币的追加需求。

银行券和纸币虽然都是本身无内在价值的货币,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是:第一,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媒介的职能中产生的;而银行券则产生于信用关系,是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纸币是由政府发行、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而银行券则是由银行通过短期商业票据贴现方式发行的。第三,纸币不能兑现,而银行券可以兑现。第四,纸币如超量发行就会贬值,而银行券不会贬值。但是银行券不贬值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银行券的发行量要以银行贴现的商业票据为依据;其次是银行券必须能随时兑换贵金属货币。

(2)现代纸币。随着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银行券开始停止兑换黄金,出现了银行券纸币化现象。在当代社会经济中,由于各国银行券已经不再兑现金属货币,同时各国的货币已经完全通过银行的信贷程序发行出去,因此银行券和纸币已基本成为同一概念,成为现代纸币。此时,人们都认为法定纸币有价值只是因为他们预见到其他每个人也都认为它有价值,于是,黄金后盾就变得无关紧要了。

现代纸币是通过信用程序,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其发行数量与黄金储备没有联系。它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实货币,还包括银行存款。因为银行存款也是银行部门通过信用程序创造出来的。银行存款中最主要的形态是活期存款,也称存款货币。人们普遍认为,只要银行信誉良好,结算体系畅通,存款货币与流通中的通货一样,都是具有相同流动性的交换媒介。

(3)电子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货币形式从有形逐渐向无形发展,现代纸币将逐渐发展到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一种无形货币,即储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它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在交易中通过银行进行电脑转账,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节省了银行处理大量票据的费用,既迅速又简便,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在淘宝网上通过支付宝进行交易的货币就是电子货币。

【扩展阅读9-1】

雅浦岛人的货币和社会习俗

雅浦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它的经济曾有一种货币,它是介于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之间的某种东西。雅浦传统的交换媒介是“费”(fei),即一种直径最大到12码的石轮。这种石轮中间有一个洞,以便可以用杆子携带并用于交换。

大石轮并不是一种方便的货币形式。石轮很重,所以,一个新的所有者在完成交易后把他的“费”带回家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努力。尽管货币制度方便了交换,但是以极大的代价来做到这一点的。

最后,“费”的新所有者不打算拿石轮的物质实体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相反,新所有者仅仅接受“费”的占有权而并不挪动它。在未来的交易中,他用这种占有权交换他想要的物品。拥有石轮的物质实体不如拥有它的法律占有权重要。

当大风暴使极有价值的石轮在海边丢失时,这种做法受到检验。因为所有者丢失他的货币是偶然的,并不是由于过失,所以,人们普遍承认他对“费”的占有权仍然有效。甚至在几代人以后,当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见到这个石轮时,对这个“费”的占有权在交换中仍然是有价值的。

——摘自[美]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译《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