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基础
1.9.4 第四节 通货膨胀理论

第四节 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病态现象。通货膨胀影响到每一个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和衡量

1.通货膨胀的含义

当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持续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正经历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是价格水平上升的速率。

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上涨,如果仅有一种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或是季节性的、偶然性的、暂时性的价格上涨,都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第二,物价上涨的方式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公开的”是指直接表现出来的价格的上升;“隐蔽的”是指表面物价没有上涨,但是由于商品价格受管制不能变化,实际上存在巨大的产品供求缺口。隐蔽性通货膨胀一旦显化,将导致价格指数大幅上涨(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第三,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现象,而正常的物价上涨,如商品或劳务质量的提高或少数资源成本的提高等不应算作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指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目前,国际上对通货紧缩的普遍理解为“与货币和信贷供应紧缩同时发生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通货紧缩可能是需求下降造成的,也可能是供给增长过快造成的。

2.通货膨胀的衡量

作为一个总量指标,价格水平是用价格指数来衡量的。价格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为了便于比较,价格指数给出任一考察年份相对于一个共同基年的价格水平。按照定义,基年的价格指数为100。任何其他年份的价格指数由该年份价格水平与基年价格水平的比率乘以100%计算而得。

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物价指数包括德国统计学家E.拉斯佩雷斯和帕斯卡分别于1864年和1874年提出的拉氏物价指数、帕氏物价指数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理想物价指数。拉氏物价指数反映了基期所购买的全部商品支出总额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变化情况,在实际应用中会夸大价格总水平上升情况;帕氏物价指数采用报告期的商品作为计算依据,通常会低估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情况;理想指数为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的几何平均数,理论上接近于实际总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但由于它没有直接的经济解释,且计算较为复杂,而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现在各国广泛采用的是拉氏指数及其经过修正的加权平均指数。

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简记为CPI)、生产者价格指数(简记为PPI)和GDP折算价格指数。

二、通货膨胀的种类

经济学家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为三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超级的通货膨胀。

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它的特点是价格上涨缓慢并且可以预测。许多国家都存在着这种通货膨胀。此时物价相对来讲比较稳定,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乐于持有货币。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温和而缓慢上升的价格对经济的增长有积极的刺激作用。

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这种急剧的通货膨胀局面一旦形成并稳固下来,就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扭曲。在这种形势下,货币贬值非常迅速,人们尽量在手中保留最低限度的货币以应付日常交易。公众预期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会采取各种手段减少损失,这使通货膨胀更为加剧。尽管价格体系的运转已经如此糟糕,但一般情况下经济还可以继续增长。

超级的通货膨胀,又称为恶性通货膨胀,指月通货膨胀率超过50%的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发生这种通货膨胀时,价格持续猛涨,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人们对货币完全失去信任,以致货币体系和价格体系最后完全崩溃,甚至出现社会动乱。产生这种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给的过度增长。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严重的通货膨胀还会引发信用制度崩溃和政治局势的混乱。因此,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必须及时治理。

在宏观经济学中,主要有两种方案来治理通货膨胀,即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和收入政策等。下面依次加以说明。

1.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

从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可以看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产生的,因此,要消除这种通货膨胀,就必须压缩总需求,而压缩总需求的有效途径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减少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但这种政策会导致投资减少,产出回落,其代价是经济衰退。

在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渐进主义式的与激进主义式的。前者的基本特征是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在整个调整过程中,通货膨胀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时没有产生大规模的经济衰退。与渐进主义的特征相反,激进主义是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所以又称为“冷火鸡”式的方法。激进主义政策会造成较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通货膨胀的降低是以经济衰退为代价,宏观经济学引入了牺牲率的概念。牺牲率是指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2.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来自于供给方面,由于成本提高,特别是工资的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收入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收入的实际因素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具体包括工资—价格管制、道德劝说和改变预期。

(1)工资—价格管制。

工资—价格管制是指政府为了降低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采取强制的或非强制的限制工资和价格增长速度,使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保持一致。经济学家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通货膨胀发生时,工会和企业会利用自己的垄断力量保持自己的实际收入,因而货币工资和价格会继续增长。这种增长又威胁到他人的货币收入,进而导致更高的成本和价格。因此有必要采取收入政策。

英、美、法等国都实施过收入政策,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管制,工会和企业不经政府同意不能随便要求提高工资,不能随意提高物价。国家以契约形式实行全社会风险共担,抑制通货膨胀。但同时要看到这种政策的负面影响。人为的控制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为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价格信号。此外,通货膨胀发生时,各种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在发生着变化。如果物价控制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低于均衡价格的商品就会发生短缺。

(2)道德劝说。

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工资和价格管制。政府不直接控制物价和工资而是采用劝说或施加压力的办法让企业和工人不要涨价或涨工资。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威慑力,在一定时期内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历史上,肯尼迪总统就曾经通过对钢铁公司施加压力,限制其提价,从而成功地避免了通货膨胀螺旋的产生。

(3)改变预期。

道德劝说的方法之所以发挥作用,也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众的预期。正如前面提到的,这种预期在通货膨胀持续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公众相信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是成功的,这种预期本身就会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膨胀预期不能被打破,通货膨胀就会持续下去。

3.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4.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所付出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