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基础
1.6.2 第二节 生产

第二节 生产

经济学中所谓的生产,是指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生产活动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劳务。如理发、看病、政府、警察、音乐演奏等等。而生产过程就是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共同协作、生产出产品的过程。从物质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生产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投入(input),即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二是产出(output),即生产出来的各种物质产品的数量。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在生产中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品,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劳动(L)、资本(K)、土地(N)与企业家才能(E)。劳动是指生产中劳动力所提供的服务。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等。土地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源、自然中的矿藏等。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西方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认为把劳动、土地、资本组织起来,使之演出有声有色的生产的关键正是企业家才能。

为了简化我们的分析,我们假设小李蛋糕店的规模是固定的,而且,小李只能通过改变工人数量来改变生产的糕点量。表5-1表示小李蛋糕店每小时生产的糕点量取决于工人的数量。如果工厂中没有工人,小李生产不出糕点。当有一个工人时,他生产50块糕点;当有2个工人时,他生产90块糕点;等等。

表5-1 小李蛋糕店的生产函数与总成本

img33

img34

图5-2 小李蛋糕店的生产函数

图5-2是这两栏数字的图形。横轴是工人的数量,纵轴是所生产的糕点的数量。投入量(工人)与产量(糕点)之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为生产函数。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小李应该考虑劳动的边际量,这个思想是理解企业决定雇佣多少工人和生产多少产量的关键。作为做出这些决策的一步,该表的第三栏给出了一个工人的边际产量。任何一种生产投入的边际产量是从那种投入增加一单位中所得到的产量的增加。当工人数量从1增加到2时,糕点产量从50增加到90,因此,第二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40块糕点。而且,当工人数量从2增加到3时,糕点产量从90增加到120,因此,第三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30块糕点。要注意的是,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减少。第二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40块糕点,第三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30块糕点,而第四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20块糕点。这个特征被称为边际产量递减[边际产量MPL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乍一看,当只雇佣少数工人时,他们更容易得到小李的设备,随着工人数量增加,增加的工人与别人共同使用设备,而且在较为拥挤的条件下工作。因此,当雇佣的工人越来越多时,每个增加的工人对生产糕点的贡献就越来越小了。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劳动)投入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产量是先增加后减少的。这个规律普遍存在于生产和其他领域。在工业企业中,当生产技术不变和设备不增加时,仅仅增加劳动也会出现边际产量递减。行政部门随着机构增加、人员增加、办事效率降低也是边际产量递减的表现形式。英国社会学家帕金森把这种现象称为“帕金森病”。注意边际产量递减规律适用于技术条件给定的场合。一段时间以后,发明和其他技术的改进可能会使得总产量曲线整个上移,即在同样的投入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扩展阅读5-1】

从“大跃进”到“杂交水稻”

大跃进是发生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种“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激进运动。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还记得这种运动的极端性和破坏性。而袁隆平则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也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这项技术由于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而对全球的水稻供应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两件事能联系在一起,主要是与经济学上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有关。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使用多种投入但只有一种投入是可变的,在生产一种产品时,随着这种可变投入的增加,得到的产量也是增加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后,这种增加的产量就会越来越少,甚至使总产量绝对地减少。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就被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这一学说在18世纪被提出之后,曾发生了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从递减性出发,引申出了资本主义的利润趋于下降的趋势,众多西方学者据此对资本主义抱以同情;另一种观点通过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而强烈批判了这一规律,认为它抹杀了技术进步对收益递减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从列宁开始就非常强调这一批判性的结论。实际上,技术进步因素在产量变化过程中到底重不重要,这主要与我们要考察的时期长短有关。假设我们是在一个充分长的时期内考察某种产品的生产,那么技术进步因素很难不发挥作用;而在一个短期内假设技术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可能会更现实一些。这样,在短期内边际收益递减应该被当做一个客观的规律来看待。说它是客观的规律,主要是因为这一规律是由生产的技术特征决定的。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递增是暂时的,而递减则是必然的。边际产量递增是生产要素潜力发挥、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产量递减,则是生产要素潜力耗尽、生产效率下降的原因所致。

规律既然是客观的,就必须得到尊重,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由于大跃进时期的舆论导向把人定胜天的思想拔高到了让人头脑发昏的地步,当时的人们错误地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超限度的强行“密植”必然导致了粮食的大幅减产,结果“人祸”加“天灾”,在当时的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连续追加投入,得到的产出的增加却越来越少,这似乎很可怕,但从长期着眼却也没什么了不起。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方面人口翻了一番还多,而另一方面可耕地的面积却一直在减少,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粮食危机”,这多亏了农业科技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角度来看,我国没有发生“粮食危机”的后果,主要是因为在长期中,这一规律的前提条件——技术水平不断发生变化。以袁隆平的事迹为例,为了提高水稻亩产量,他几十年如一日蹲在田间地头,经过无数次艰苦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将水稻种植技术推进到“杂交水稻”时代。在袁隆平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科学家通过联合攻关,现在已全部破解了水稻的基因密码。这对我国今后大幅度提高水稻亩产量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从大跃进运动到袁隆平的成就,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对待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在短期,我们必须尊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确定合理的投入限度;但在长期,通过积极地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打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限制,可为人民谋取更大的福利。

——摘自李仁君《从“大跃进”到“杂交水稻”》,《海南日报》2003年6月11日

讨论题

1.什么叫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袁隆平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