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基础
1.3.2 第二节 市场机制

第二节 市场机制

我们的经济活动要求在现有的资源情况下,整个社会财富增加,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得到提高,资源利用更加充分,人们的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更加幸福。交换可以让财富增加,作为理性选择的人们就会不自觉地进行交换。在交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资源配置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会导致经济效率发生变化。交换是实现经济活动要求的重要方式。市场机制能够让某一经济区域中的交换更加顺利地进行,减少交换的阻碍。

一、市场机制的构成

市场机制(marketmechanism)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具体来说,它是指市场机制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市场机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市场机制是指在任何市场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具体市场机制是指各类市场上特定的并起独特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机制、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机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机制等。

市场机制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上存在众多的经济上独立的直接依赖于市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同时,社会上有众多有支付能力和能自由购买的需求者,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劳务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在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

(一)价格机制

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即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必须在各种市场上进行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市场上供求双方不断交换,必须以货币作为媒介,才能达成交易,形成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在市场机制中居于核心地位,市场机制要发挥作用,必须由价格机制来实现。

1.价格机制的内容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格的变动。简单地说,价格机制帮助那些追逐自己比较优势的人们发现他们的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市场过程能告诉人们他们通过交换来增加财富的机会在哪里,这样人们就能利用这些机会发现有效率的方式来创造净收益。人们不断互相合作和互相调节,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举个例子,某品牌某款车型我们假设为X型车,在2006年之前因为外观亮丽、质量上乘等多方面的原因一直供不应求,价格也比较高,约10万元/辆。该品牌的中国区市场总监对国际金融市场有较强的敏感性,在2006年中调整价格,下调幅度为3 000元,达到均衡价格。此次调价是该品牌在中国地区的第一次调价,并且此时其他品牌的同档次车均未调价。我们来看一看,作为理性的中国的愿意并且能够购车的消费者们会选择这一款X型车,还是选择其他品牌同一档次但未调价的车辆?很明显,当然是X型车。我们把这个现象用经济学术语表达出来就是这样的:X型车价格下降导致短期内需求量上升。如图2-2:

img5

图2-2 X型车降价的需求量变化

需求曲线上,价格由P0下降到P1,需求量从Q0增加到Q1

此时,该品牌的生产总监得知购买X型车的人数量猛增,他会怎么思考呢?他会想,销量增加了,要实现X型车的利润最大化,我要增加产量。于是增加购进钢材、轮胎、油漆、蓄电池等资源。资源流入量增加,因为流入这里的资源可以更有效率。同样,参与到这款车的设计、运输、销售、修理服务等都相应增加。我们把这个现象用经济学术语表达出来就是这样的:X型车厂商促使供给增加,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实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我们看,流入到更有效率的企业的资源增加,社会财富增加的速度更快,这不正是我们从事经济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吗?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的汽车商们都如临大敌,谁能熬过这场危机,谁就是胜利者。该品牌的中国区市场总监备感压力,2006年的降价导致当时需求量增加,随后增加的产量犹如压在他心里的一块大石头。2008年底至2009年,中国政府进行汽车税费改革,出台1.6L以下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点燃了部分中国人的购车欲望。X型车的中国区市场总监又松了一口气,他超额完成了当年的销售任务。另一个品牌没有这么幸运,它的同款车此时仍迟迟不肯降价,理性的消费者们当然会减少购买那种昂贵并且使用成本较高的车型。那个品牌没能熬过这个寒冬,被迫面临破产保护(当然,申请破产保护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一个,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无数个原因组合在一起导致的)。资源从低效率的企业流出来,降低社会财富减少的速度,这不也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吗?

价格是一个信号,它告诉参与市场运行的主体,哪些部门是高效率的,哪些部门是低效率的。资源从较低效率的部门流出,进入较高效率的部门,提高社会财富增加的速度,降低社会财富减少的速度。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各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并以此确定各要素所有者获得相应收入。

2.价格机制在市场机制中的地位

有市场就必然有价格,如商品价格、劳务价格、资本价格、信息价格、技术价格、房地产价格等等。同时,各种价值形式,诸如财政、税收、货币、利润、工资等,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与价格发生一定的相互制约和依赖关系。财政的收支状况直接影响价格。收大于支可以稳定价格,支大于收将促使价格上涨。价格变动又会影响财政收支。税收、利润、利息和工资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价格水平,而且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价格又制约着税收、利息、利润、工资的变动,价格的变动直接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如人民币贬值会促使价格上涨,反之则促使价格下跌。价格相对稳定,又会制约着货币的发行量。所以价格的变动,不仅直接影响其他价值形式的变动,而且也是其他价值形式变动的综合反映。

从价格机制与其他机制的关系来看,虽然各种机制在市场机制中均处于不同的地位,但价格机制对其他机制都起着推动作用,在市场机制中居于核心地位。

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保证机制。在市场机制中,首先必须有供求机制,才能反映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才能保证价格机制的形成,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但价格机制对供求机制起着推动作用,价格涨落推动生产经营者增加或减少供给量,推动消费需求减少或增加需要量,不断调节供求关系。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关键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才会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价格机制又对竞争机制起着推动作用,价格涨落促进生产经营者开展各种竞争,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取得更大利润。

风险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机制。在市场经营中,任何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中都会面临盈利、亏损和破产的风险。价格机制能影响风险机制,价格涨落能推动企业敢冒风险,追逐利润。

3.价格机制的作用

市场机制要发挥调节作用,必须通过价格机制才能顺利实现。因为价格是经济信息的传播者。从社会生产的一切领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和传递着各种经济信息。价格变动情况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状况的一面镜子,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价格是人们经济交往的纽带。社会产品在各个经济单位、个人之间的不停流转,必须通过价格才能实现。价格是人们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者。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价格的变动,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组合。

(1)价格机制解决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问题。

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首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即以市场供求状况为导向,而市场供求状况,又必须看市场价格情况。如市场上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稀缺,其价格过高,说明供不应求,生产经营者就有多生产经营该产品的动机,而消费者就有少用或不用该产品的动机,这将引起价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如果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丰裕,说明供过于求,其价格又过低,消费者就具有多使用该产品的动机,而生产经营者则具有少生产或不生产该种产品的动机。这将带来价格上涨,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因此,生产经营者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以市场价格信号为根据做出决策的。

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以后,就必须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配置资源问题。是多用劳动力,还是多用资本(包括机器设备);是用普通材料,还是用高档材料;是用一般技术,还是采用较高技术。关键是要看其成本价格是高还是低。如果使用资本比使用劳动力成本较低,那就多用资本,少用劳动力;如果采用一般技术比采用较高技术成本高,那就采用较高技术。企业在决定如何生产问题时,必须通过成本核算,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进行生产。通过竞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更多利润。

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如何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为谁生产的问题。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谁能买得起它们所生产的产品,它决定于市场上各种集团、家庭、个人的收入情况。产品价格的变动和作为收入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将决定人们对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及支付结构,使产品在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那些拥有资源较多或拥有昂贵资源的人,将是富裕的并能购买大笔数量的产品;那些拥有资源较少的人,将是不富裕的,只能购买较少的产品。所以,价格能将产品的产量在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2)价格调节多次收入分配。

价格能决定和调节产业间,行业、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

首先,市场价格能决定各个产业之间的收入不同。如过去第一产业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而第二产业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则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比第二产业要少。后来,价格经过不断调整,第一产业的产品价格逐渐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有些还有下降,第一产业收入增加,第二产业收入有所下降。这是价格对产业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是第一次分配。

其次,市场价格能决定行业间、企业间的收入不同。如在第二产业中,电子产品价格高,利润大,行业、企业收入较多。其他有些行业、企业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其收入也较少,这是价格对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分配,是第二次分配。

最后,市场价格对分给企业的那部分收入,又必须通过工资、利息和利润进行再分配,这是第三次分配。

(3)价格机制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消费者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价格上涨,而相关产品价格稳定或下跌,将促使消费者多购买相关产品,少购买或不购买某种产品。某种产品价格下跌,而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者多购买某种产品,而少买或不买相关产品。

消费者收入增加,价格相对稳定,将促使消费者增加消费量。消费者收入增幅低于价格涨幅,则消费者实际收入减少,会影响消费水平,相应减少消费量,但生存资料不会减少,而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会相应减少,消费者收入增幅高于价格涨幅,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会相应提高消费水平,增加消费量。除了增加一些生存资料消费,还会增加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

生存资料价格稳定,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价格下跌,将促使消费者提高消费结构,增加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生存资料价格上涨或下跌,由于生存资料的需求弹性较小,购买消费生存资料不会发生很大变化。如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价格上涨或下跌,由于其需求弹性较大,其需求量将会相应减少或增加。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在的价格体系不够完善,同类商品的质量差价没有拉开,不同商品之间的比价不合理,特别是某些农产品、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偏低。某些产品的价格受到需求和供给以外因素的影响非常大。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健全价格机制,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4)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一方面,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据;另一方面,价格机制推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二)供求机制

生产经营者和消费需求者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即生产经营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需求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必须在各种市场上进行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这样,供求双方在市场上就形成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分析得到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信息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供求机制在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

供求机制的直接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调节总量平衡。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从而吸收更多的投资;供过于求时,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迫使部分滞销企业压缩或退出生产。

第二,调节结构平衡。供求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转移,导致经济结构的平衡运动。

第三,调节地区之间的平衡。它促使统一大市场的各个地区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使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得到具体落实。

第四,调节时间上的平衡。它促使部分劳动者从事跨季节、跨时令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温室种植、跨季节仓储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供求矛盾。

(三)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在解释竞争机制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竞争。人们总是说,买方和卖方在市场经济中是竞争关系。果真如此吗?回到第一节中小刘和小张的例子,他们交换草墩和木凳是在相互合作。难道只是因为交易是为了钱,交易双方的合作关系就变了吗?没有。如果你自愿花0.5元、1元或2元买一个包子,不管多少钱,反正只要你和卖方找到了互相合作的方式就行,这就是交换的互惠本质,无论是用货币还是通过以物易物。货币使这种合作行为能更容易发生。

竞争当然存在。竞争与合作一样在市场过程当中也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卖方倾向于和卖方竞争,买方倾向于和买方竞争,而不是买方和卖方竞争。

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买主互相竞争,或者是出高价竞买,或者是证明自己在定价更高的时候也愿意购买。竞价的过程会减少短缺。卖包子的老板当然愿意能卖多贵就卖多贵,或者急于卖给出价更高的人。相反的,在资源过剩的情况下,卖方相互竞争,争相吸引顾客,甩掉多余的存货。不是买方和卖方的竞争,而是卖方和卖方之间的竞争。只要大家都尊重并执行游戏规则,竞争就不会通过暴力或骚乱,而是通过降价来实现。你会经常在沙滩上,听见出租游船的老板这样说:“这个船别人都租50元一个小时,看你这么喜欢划船又在我这里喝茶,给你个优惠价吧,25元。再额外送一瓶水。”卖主是在寻找一种方式和其他的卖主竞争,同时跟你合作。那个还租50元一个小时的竞争者很快就会发现只送一瓶水已经不够了。他很快也会降价的。

价格在资源短缺的时候倾向于上涨,在资源过剩的时候倾向于下跌。竞价的过程一直要进行到资源短缺或过剩得到缓解为止。在游船出租这个例子里,就是到25元时为止。如果没有短缺,买方也就没有出高价的动机了。如果没有过剩,卖方也就没有降价的动机了。经济学家通常把这一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形成了均衡,价格没有进一步变化的趋势了。但是,这种说法显得有点机械,好像市场是某种装置一样。我们更愿意称之为市场出清价格。所谓市场出清,就是既没有短缺,也没有过剩。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所有生产的商品都能卖出去,没有存货。

竞争机制促使任何商品或服务的自由市场具有出清的倾向。商业社会不需要经济学专家使市场出清,需要的是有效的游戏规则,即竞争机制。人们可以用竞争机制,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买卖他们的财产,协调他们的计划。经济学家的作用在于,解释市场过程是如何与个人的计划相协调的,解释市场过程是如何产生财富并促使经济增长的,帮助人们理解一些他们不明白的事情。人们常常不明白,市场出清是诸多个体选择的无意后果。对于租船的游客来说,他们不可能不关注市场总体的状况,他们租船的前提是能承受得起这个价格。他们不可能知道有关游船行业的一切情况。对于出租游船的老板来说也是一样,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的目标,要赚钱谋生。市场出清的倾向既不是由经济学家和政府计划的,也不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控制的。人们的信息和知识是有限的,这一点无法避免,人们通过竞价和贸易合作来追逐各自的目标和计划,市场出清只不过是这些活动的无意的后果。

总之,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使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得以贯彻和实现。

第二,可以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可以促使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和安排生产,使生产与需求相适应。它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最终促使自由市场倾向出清,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利益的诱惑下,风险作为一种外在压力同时作用于市场主体,与竞争机制同时调节市场的供求。

风险机制是市场运行的约束机制。它以竞争可能带来的亏损乃至破产的巨大压力,鞭策市场主体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实力,提高自身对经营风险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风险与竞争密不可分,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风险,没有风险也不需要竞争。竞争存在着风险,风险预示着竞争,两者密不可分,以至于有时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统称为风险竞争机制。

二、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历经几百年发展,才逐渐形成的复杂而精巧的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根本条件。市场经济长期运行的效果,市场机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信息传递

传递信息是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它是指由于商品价值、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涨跌,同时为厂商和居民提供商品的稀缺状况信息的功能。市场传递信息,就是市场发出价格信号。因此,市场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就是价格充当信号机的功能。市场经济中信息传递的关键作用,是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和方式给交易双方提供尽可能全面、客观、及时的信息,以减少当事人的不确定性,提高当事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另外,市场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客观性和分散性,还会节省当事人在收集、加工、整理和使用信息各环节的成本。

2.利益刺激和竞争激励

利益刺激和竞争激励,对厂商(生产者和投资者)来说就是利润刺激;对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来说就是选择最有效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实现效用最大化和最优化组合的刺激;而对作为劳动力供给者的居民来说,就是自愿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进而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谋求更好的职业和报酬的刺激。其结果反映到宏观层面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足够的内在动力。

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这是指市场机制能对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等)起到协调、平衡和优化的作用。首先,市场具有协调商品供求结构,使之趋于平衡的内在功能,这是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来实现的。其次,市场机制具有优化企业效率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功能,这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的。最后,市场机制具有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价格机制,即利润率高低实现的,因为在价格和利润诱导下资源自由和充分流动,可使产业结构、部门结构趋于均衡化、合理化。

4.推进技术进步

市场在推进技术进步方面具有其他机制不可替代的功能。其原因主要来自市场竞争的外在强制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迫使经济当事人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在科技投入、研究开发、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方面努力进取,以便在竞争中以性能更好、质量更高、价格最廉、成本最低的商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迫使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断地自觉接受培训、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这些都有助于推进科技进步。

5.促进经济效率提高

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最优经济效率的状态。尽管现实的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市场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的要求,因而也就达不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状态,但是,这并不否认市场经济具有提高经济效率的客观功能。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使资源合理流动和充分有效地利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及时、客观的信息和分散的货币刺激,使当事人能对个别情况的千变万化做出迅速反映。市场经济区域中,所谓“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政府解决公平问题”的大致分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机制具有促进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功能。

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仅仅依靠价格调节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一种客观存在,有以下表现:

其一,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产权无法清晰地界定,如国防、治安安全、防洪排涝设施等。新增消费者不会减少既有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和效用,也不增加公共物品的消费成本,并且不能把拒绝为公共物品付费的人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这就难以形成市场出清的价格。此时公共物品的供给小于需求,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

其二,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即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扩大到经济活动参与者以外的其他主体,如果影响为正的称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影响为负的称为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如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个企业,上游企业有排污权,对下游企业使用的河水造成污染,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教育是一种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统培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性。某人养了一只狗,这只狗喜欢每天夜里不停地叫。这个人由于习惯于夜生活,所以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扰。可是他的邻居习惯于早睡,每天就会被狗的叫声弄得失眠,于是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在这里养狗对于这个邻居就是一种负外部性。

当人们从事具有外部性的活动,产生正外部性(负外部性)时,从参与的单个主体来看是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边际收益大于(小于)社会边际成本,达不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让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是指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解决外部性的办法有:征税与补贴、科斯定理、企业合并等。

征税与补贴是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庇古税(Pigovian tax)。

科斯定理是指如果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上文所说的养狗问题,要么养狗者给予邻居补偿使其接受养狗,要么邻居给养狗者一定费用使其停止养狗。再如,上文提到的上游企业有排污权,下游企业有河水不被污染权利,下游企业要想使河水不受污染就必须与上游企业协商并要求支付费用,以得到清洁的水,这样上下游企业进行谈判,上游企业要想排污将给予下游企业一定的赔偿,上游企业会在花钱治污与赔偿之间进行选择。总之,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并可转让,那么市场交易和谈判就可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就会趋于一致。

企业合并。除明确产权外,还有使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办法,即将这些相关企业合并成一家。如上文中上下游两家企业合并为一家之后,必然减少上游对下游的污染,因为是一家企业,有着共同的利益得失,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污染会减少到最小限度,即使上游生产的边际效益等于下游生产的边际成本。

【扩展阅读2-2】

“非典”时期消费的外部性

前一时期有近万名游人到密云水库一带露营、野炊、旅游,被当地政府劝阻。这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消费者应该有多大主权,消费者自由的限度是什么。

市场经济中,消费完全是个人行为,应该由消费者个人独立地做出决策。理性消费者以成本—收益分析为依据做出最大化消费选择是消费者不可侵犯的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保证。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消费者自由,也是消费者主权的实现。

但是,消费者的自由是不是绝对的呢?消费者是不是拥有无限主权呢?我们的回答又是否定的。这就因为消费尽管完全是个人的事,但具有外部性,或者说外部效应。

经济学中所说的外部性是指一项经济活动(生产或消费)对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的影响。这种外部性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例如,消费者去旅游,直接相关的是旅游者(获得正效用)以及旅游部门(获得收入)。但它还要影响与旅游无关的第三方:比如旅游拉动了整个经济,这是正的外部性,即有利的影响,但旅游也引起某种环境污染,这是负的外部性,即不利的影响。

市场价格机制协调的是个人的成本与收益,能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再以旅游而言,价格机制使旅游者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也使旅游部门收益最大化。当一种经济行为没有外部性时,个人效用最大化与社会效用最大化是一致的。这正是市场价格机制使个人与社会利益协调的作用。但在有外部性时,个人与社会利益并不一致。这就是说,当有正的外部性时,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是社会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当有负的外部性时,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是社会利益小于个人利益。

正因为有外部性的存在,消费者的自由决不是无限的,消费者的主权也不是绝对的。消费行为要受社会法律、制度和道德的制约。比如,消费者没有吃受保护野生动物的权利。因为这种消费行为引起的外部性——非法偷猎和野生动物灭绝——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无限扩大消费者的自由和主权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当存在消费的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时,市场机制对制止这种行为是无用的,这就要用非市场手段来消除外部效应。政府的各种法律和制度正是要起到这个作用。在一些特殊时期,例如当前的“非典”时期,消费的外部性更为突出——例如,在消费过程(旅游)中引起“非典”的扩散。因此,在特殊时期还应有特殊的限制。北京市发布公告禁止到怀柔、密云这些水库去旅游,就是为了防止污染北京饮用水源的外部性。这时消费者就没有到这些地方旅游休闲的权利与自由。这种对消费者的限制实际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保护消费者,而对个别消费者的放纵则是对社会不负责。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政府在“非典”期间采取的一些限制决不存在侵犯消费者权利的问题,是对整个社会的负责。消除这个时期消费的负外部性是政府的职责。

在消除消费的负外部性时,政府是重要的,但仅有政府还是不够的,每个人都要以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消费,自动消除可能产生的消费的负外部性。例如,自觉地不去这些地方,或者听工作人员的劝阻。从这种意义上说,消除消费的负外部性不仅要政府努力,还要每一个人从自我做起。“非典”是整个社会的灾难,也是每个人面临的灾难,消灭“非典”应该从每个人做起。我们不能上抗“非典”的第一线,但如果可以不使自己的消费行为为“非典”传播提供可能,也就为战胜“非典”做出了努力。

消费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实现自己的消费自由和消费者主权,“非典”就可以更快消灭,社会会更加文明。

“非典”期间的市场与政府

“非典”期间,口罩等物品极度短缺,于是政府有关部门直接订货或组织生产。哪知计划不如变化快,政府订购的口罩又卖不出去,仅北京床单厂就积压了100万只口罩,企业陷于困境中。

与抗“非典”所取得的成就相比,这的确是小事一桩,但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还要不要相信市场,政府能否取代市场?

应该说,市场经济无论在什么时期,市场调节的作用都是第一位的。从事抗“非典”物质生产的活动仍然是应该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这就是说,当社会对口罩等物品的需求急剧增加时,不用什么政府指令,企业也会做出反应,迅速增加这类物品的生产,没有这种反应能力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由于企业能力所限,这些物品会出现一时短缺,但这些物品并不难生产,短缺会在较短时期内克服。

在“非典”这样的特殊时期,要依靠企业主动做出反应,就应该允许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我们之所以加“一定范围”是要防止借此机会哄抬物价(如一只口罩卖到60元,或一瓶醋卖到1000元)。但并不是完全不让价格起作用。需求增加,供给短缺,物价上升还是允许的。尤其是企业加速使用设备,工人加班,原材料价格上涨,一点不让价格上升,不利于增加供给,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利用“非典”这样的“国难”发财是不对的,但仍应该让它们保本并获得正常利润。像北京的这家工厂,口罩的原料纱布从每米一元涨到三元,而口罩价格没变,这让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呢?

即使在“非典”时期,政府也不应该干预经济活动就在于市场多变,政府的计划往往赶不上市场变化,结果引起资源浪费。类似“非典”时期口罩需求骤增这样的情况往往是极短期的现象。政府难以预期未来变动。北京这家工厂按上级指示生产的是16层口罩,但天热后这样的口罩反而捂出了“非典型痱子”,市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更好的一次性和活性炭口罩作为16层口罩的替代品出现,也使这家工厂的口罩积压。市场千变万化,计划经济的缺点正在于计划缺乏及时而充分的信息,有滞后性。发生在北京的口罩事件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在任何情况下,计划都难于代替市场。目前,一些在“非典”初期供给严重不足的物品又出现了过剩,其原因之一正在于前一段个别政府部门的指令性计划。

相信市场并不等于否定政府的作用。应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政府的作用之一都在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在“非典”期间这一作用更重要了。这种特殊时期的供求变动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生产不合格的口罩或其他防治非典药品,借“非典”进行诈骗活动等违法行为迅速增加。这时政府维持正常经济秩序对社会安定和战胜“非典”极为重要。所以,查处这类非法行为,保证各种物品的质量,就成为政府的重中之重。非常期间应该用非常之重点对付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许多地方政府有力地打击各种非法活动,惩罚、公布了一些违法企业,对战胜“非典”功不可没。

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能交给市场做的,尽量交给市场,市场做不了的才由政府承担。或者也可以说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政府管理市场秩序。在平常是这样,在“非典”这样的特殊时期也是这样。相信市场的调整能力,社会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如果政府把精力用在经济活动、下达生产指标上,就有可能削弱其他应该履行而且无法替代的职能。

北京的口罩过剩的确不算什么大事,但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坚持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只要摆正了这种关系,什么样的灾难我们都可以战胜,经济也才会持续增长。

——摘自梁小民著《黑板上的经济学》

其三,垄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规模经济的作用,市场被一个或数个厂商垄断,排斥充分竞争,导致整个社会的总剩余下降,从而社会福利下降,破坏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除此之外,还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不确定性等问题。此外,从道德伦理规范的角度看,即使在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上的帕累托效率的情况下,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也有可能出现诸如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及与此相关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扩展阅读2-3】

时间偏好和利率

为什么要付利息?

工资和租金代表的是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报酬,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一个工人的服务和用于出租的财产可以在市场上定价,这个也容易理解。但是为什么要付利息呢?利息是个什么东西?

最近,一个财经记者在电视上宣称:“如果美联储的艾伦·格林斯潘降低利率,钱的价格就会下降。”这种让人听了之后会晕倒的话,我们听得多了。这种话也许能够吸引那些不断换台的人的注意力,但是根据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种话是完全错误的。

有种说法认为,就像你租一辆车要付租金一样,用一笔钱就要付利息,这种看法是错的。你给你的老板干活,老板为你的服务支付报酬。你又用这笔钱买吃的、用的,反正有人卖,你就可以买你想要的东西;他们又把你付给他们的钱支付给他们的员工,依此类推。钱在人与人之间流通,没有谁为了使用钱而付利息。如果你把两张20美元的票子放进糖罐祈雨,多少年都没下过雨了,印制和发行这张钞票的联邦储备银行不会因为你把钞票派了这个用场而向你收钱的。如果因为下雨,你把租车公司的车在自家的车库停了一天,租车公司会作何反应?

只有我们借钱的时候,我们才要付利息。借钱意味着我们获得了我们还没有挣到的购买力。借钱的人现在需要钱,但是他们现在没有值钱的服务可以用来换钱。他们会说服出借方现在借钱给他们,并保证以后归还。他们互相达成了协议。将来归还的数额和现在借到的数额之比决定了利率。

人们想要购买某种资源,但又不想等到将来挣够了购买力之后再买,而是现在就获得资源,他们为此支付的价格就是利息。

理解利息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利息看成一种获得资源当下支配权的手续费。它显然不是“钱的价格”。

当下的资源通常要比未来的资源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现在拥有资源常常扩大了我们的机会。对资源的当下支配常常使我们能够采取一些行动,使我们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提高赚钱的能力,这样,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与现在不能支配资源相比,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资源。我们一旦看到了这样的前景,我们就会去借钱。我们也愿意支付(不付不行)利息,只要利息小于我们预期从借钱这一行为中能获得的利益即可。

所以,利息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专有的东西,更不是银行家和其他放贷人的贪心和权欲的结果。首先,不是说钱多了,利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每个人能得到的钱多了,只会降低钱的购买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借钱的人需要的是购买力,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人们常说,利率就是借钱的成本,这只是因为钱是人们当下获得财产的通用途径。但是,没有货币的经济社会里也会有利息,因为,从根本上说,它是商品当下价值和未来价值的差异。

时间偏好

你最好能记得,只有资本的生产力才会使得资源的当下价值大于未来某一天的价值。人们常常展现出经济学家所谓正时间偏好率的特征,就是说,人们认为当下的快乐要比将来的快乐有价值。

这儿有两个小测验,你可以试一试,看看自己是不是占压倒多数的具有正时间偏好的人群中的一个。假设你的男朋友在情人节那天只是吻了你一下,然后说,有一打玫瑰花要下周才能给你。一打玫瑰花还是一打玫瑰花,但是如果你觉得,一周以后送来的一打玫瑰花的价值和情人节那天送的一打玫瑰花的价值不一样,你就是具有正时间偏好率的人。或者,你收到了一大堆推销邮件,信封上面用大字写着俗气的话,说什么你可能已经中了一辆价值45 000美元的新跑车,你给其中的一个回了信,出乎意料的是,你真的中了大奖!当然,你很高兴。然后你听说,那辆车要一年之后才能送到。你还是挺高兴的,但是比起你刚才做梦下周开跑车出去兜风时的高兴已经少了许多。事实上,你可能很愿意出一大笔钱,现在就能拿到车,而不愿等到一年之后。如果你真是这样想的,那么你就是具有正时间偏好率的人。

某些持批评意见的人把正时间偏好说成是短视的明证,或是认为人们缺乏想象遥远未来的能力,无法具有思考较近的未来时的鲜活程度和思维力度,抑或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固有倾向,在看未来的时候免不了带着一副玫瑰色的眼镜。所有这些解释都是在怀疑“时间偏好”的最终合理性。但是,人都是要死的,在这样一种事实的限制下,再加上生活中种种不确定因素,人们认为手里的一只鸟胜过树丛中的两只鸟也就无可厚非了,不见得是非理性或目光短浅。如果人们有理由认为收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他们就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到结论,当收入预期会增加的时候,眼下放弃一点某种利益会比以后多放弃一点这种利益付出的代价更大。经济学家不是说人们应该具有正时间偏好,而是他们观察到,人们的确给当下某物赋予的价值要比给未来“同样”的东西赋予的价值高。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我们对于现在吃饭(我们肚子饿的时候)还是以后再吃或现在睡觉(我们犯困的时候)还是以后再睡并不是无所谓的。

现在回答本延伸阅读开始提出的问题。支付利息是为了让人们放弃对资源的当下支配权。利息是出借者放弃的机会的价值的报酬,借入者愿意支付利息,是因为这些机会现在对他们敞开了。

利息中的风险因素

无论是企业向银行贷款,还是消费者向商家购物时分期付款,或是使用信用卡,这些都是正时间偏好率在一个特定商业社会中的应用。但是,这些应用中也包含了不同程度的风险报酬以及协商这些贷款时发生的大小不一的成本。一般来说,你向商业银行借钱跟你向一个大型企业借钱相比,成本会高一些。但这不一定是说你承担的利率会高。银行要调查你的信用记录,还要为你的贷款做账,这些成本你都要支付,还包括银行向贷款人收的一笔保险费,用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追缴成本或是干脆收不回来的风险。如果银行不能收这笔风险报酬,银行就会拒绝给风险较高的客户发放贷款。所以,当立法者给贷款“年息”强加一个上限时,银行不得收取比这更高的利息,这么做实际上没有降低利率,因为这种做法的实质只是银行把一部分贷款人拒之门外,不向他们发放贷款。人们如果觉得贷款无利可图,也就不会去寻求贷款了,所以很难看出最高利率法对低收入人群有什么好处。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各类合同上注明的利率还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这个因素本身却并不是利息。这一因素就是弥补出借者货币购买力的预期损失(“通货膨胀”是货币购买力损失的另一个名称;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我们留待后面的章节再作详细的讨论)。如果出借者想获得每年3%的收益,预期通货膨胀率是零(即货币购买力保持稳定),那么他会向贷款人收取3%的名义利率。而且,他也“真”的能在这笔贷款上赚到3%的收益。合同上注明的利率就是名义利率,也就是银行柜员背后墙上公示的利率。如果出借者预期通货膨胀率是2%,即货币的购买力在一年之后会降低两个百分点,那么他就会收取5%的名义利率。出借者并没有“真”的赚到5%,要记住,当他收回本金和利息时,每1美元只相当于0.98美元。所以他的“真实”利率——真实的回报率是3%。

计算真实利率的公式是: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计算真实利率时,是把预期的2%的通货膨胀率从5%的名义利率中扣除,得到的就是3%的真实利率。)

——摘自[美]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著《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案例分析】

2000年成都的麻将扰民官司

余涌军居住在成都城西的一小区,她家的客厅和卧室窗子正好对着楼下居委会老年活动室。深夜里不绝于耳的麻将声严重影响了她的休息,余涌军为此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在多次申诉甚至求助110均无效的情况下,2000年10月7日晚,不堪麻将声骚扰的余涌军一怒之下剪断了活动室的电线。10月10晚,余涌军所在的百寿巷第二居民委员会就居委会活动室是否可以深夜打麻将一事进行讨论。在最后的举手表决中,仅余涌军1票反对,余下的67票同意,1票弃权。

在此情况下,余涌军求助于法律。起诉百寿巷第二居民委员会侵犯了她与家人休息的权利,要求居委会立即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其因被麻将声骚扰而产生的各项损失5 000元。2000年11月16日上午,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全国首例“麻将官司”。审理没有结果。

问题1:这起著名的麻将扰民官司在经济学中属于什么问题?

问题2: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能否采用市场的方法?经济学主张采用什么方法?

问题3:解决这一问题能否采用法律手段?为什么审理没有结果?

内容回顾

财富是对人们有用处的、有效用的任何东西。产权的交换能增加交易双方的机会和财富。交换有成本,中间人的出现能够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市场机制(marketmechanism)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构成。市场机制能够让某一经济区域中的交换更加顺利地进行,减少交换的阻碍;具有信息传递,利益刺激和竞争激励,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等作用,同时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

关键概念

效用 使用价值 财富 效率 比较优势 交换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思考与练习

1.效用等同于使用价值吗?我们怎么理解值与不值?

2.交换为何会产生新的财富?

3.市场是万能的吗?

4.一个湖泊里的鱼的数量是有限的,大家都来捕鱼,鱼越捕越少。对这种情况有什么解决办法?

5.某人去注射了甲流疫苗,这是一种正外部性吗?

6.当你去买车的时候,卖主是跟你竞争还是跟马路那头的经销商竞争?你想买得便宜点,但是你怕卖主吗?还是担心自己出价太低,以至于卖主把车卖给比你多出1000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