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基础
1.2.3 第三节 游戏规则

第三节 游戏规则

在今天大多数的经济社会或者区域中,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因为游戏规则会影响人们选择的方式。经济游戏的规则决定人们追逐利益、互相协作的方式和手段,即我们所说的经济制度决定着人们是充分利用稀缺资源,还是糟蹋这些稀缺资源。

规则影响激励。《资治通鉴》中有一句话经常被提及:“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为什么众宫女纷纷节食?因为楚灵王制定规则,以苗条腰细为美。结果众宫女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有人甚至为此葬送了性命。

规则必须相当稳定。一方面,不管“游戏”指商业、政府决策、科学研究、家庭行为、学校教育、足球比赛还是选美竞技,“游戏”的参加者至少要粗通规则并同意遵守这些规则;另一方面,规则得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这样人们才能了解规则,并依照规则行事。参加者常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理解并适应新规则。

协作规则并不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制定,而是在协作之前就已经存在,人们根据知道并一致遵守的规则进行协作。当规则有争议、不一致或是不清楚时,“游戏”就倾向于崩溃。如果你到陌生的某国大学去看望朋友,那里路标的设置、打电话的要求等和你在国内见到的迥然不同,你又完全不会当地语言,这时,如果这个校园的游戏规则突然乱套,你会感到一定是出了什么事。不仅到陌生地方是这样,生产和贸易也是如此。人们不知道别人对自己期待什么,也不知道对别人该期待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协作迅速崩溃,原先互利互惠的交换让位于对新规则的观望。最糟糕的结果是,各团体纷纷展开破坏性的争斗,最终会确立一套对强势方有利的规则,这对竞争是非常不利的。

一、产权是经济游戏规则的关键要素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通过法律来指定稀缺物品的所有权,是游戏规则的一个关键要素。当产权权利界定给一个共同体,在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便都有权分享这些权利,并且排除了共同体内以外的成员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那么产权就表现为公共产权,集体产权就是公共产权的一种;当把产权所包含的各种权利界定给国家,然后再按照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产权则表现为国有产权;当产权归属的主体是私人,并且对所有产权权利的行使完全由私人决策,产权就表现为私人产权,此时产权可以自由交易。正因为如此,产权能使我们对机会和选择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在大多数社会群体协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规则来协调的,产权是这一整套规则中的一大部分,具有重要地位。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明确的产权制度,明确地界定谁在法律上拥有什么。假设你拥有某项财产的产权,那么,未经你许可,他人不得使用这项财产,也不得改变这项财产的物理属性。你的邻居不能在未经过你的同意的情况下,把你的车开走,也不能在你的车上蹦蹦跳跳,不能重新喷漆,不能放掉轮胎的气,甚至不能给你的车装一套更好的音响。此外,产权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和其他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换或交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民通常拥有消费品的产权,如衣服、食品、收音机等等,国家或者社会拥有矿藏、土地、河流等资源的国家产权或公共产权。国家产权或公共产权不能自由交换。我们可以有限制地使用产权中的某些部分,比如说使用权、支配权或者收益权等等。明晰产权制度的建设是一个由法律、习俗、道德和日常实践等共同作用的渐进过程,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激励。从原始社会至今,历次经济模式的变革必然意味着废除旧的产权制度,逐渐建立新的产权模式。

清晰界定并严格执行的产权制度不仅能够促进现存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还能直接促使人们努力发现新资源、引进新技术以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在下一章里,我们会证明,产权的交换还能增加交易双方的机会和财富。

【扩展阅读1-4】

圈地运动的历史功绩——产权的重要性

16~18世纪,英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资产阶级化的大地主把原来属于农民公有的土地占为己有,从事商业化养羊。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称这是一个“羊吃人”的罪恶时代。但现代经济学家认为,产权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制度基础。而圈地运动的意义正在于确立了私人产权。

产权又称财产权,指拥有某种财产的权力。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完备的产权包括使用权、决策权、收益权和让渡权。使用权是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财产的权力,决策权是改变财产形状与内容的权力,收益权是在不损害他人的条件下享受从财产中所获得的各种利益的权力,让渡权是通过出租把收益转让给别人或出卖财产的权力。

产权的特征是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排他性指只有一个唯一的所有者(个人或组织),从而排除了其他人拥有这种财产的权力。这就保证了所有者可以最有效地使用属于自己的财产,并从中获得全部收益。可转让性指可以通过市场的讨价还价过程进行产权的自由转让。

产权是一种有责任的权力,任何一种产权都要受法律或经济规定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例如,不能用自己的财产从事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不能浪费自己拥有的土地等等。

产权的重要性是与交易费用的存在相关的。交易费用指市场交易中用于谈判、签约和履约的所有支出。如果没有交易费用,无论有没有产权,只要存在完全竞争可以进行自由交易,社会的资源配置就可以实现最优。但现实中没有交易费用就如同世界上没有摩擦力一样不现实。因此,在存在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中产权制度安排对经济效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说,只有存在产权,交易各方才会力求降低交易费用,使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达到最大化。

圈地运动之前,土地是农民的公有资源,即人人有份,但并不属于哪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使用草地放牧的权力,但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不关心草地的维护。这样,每个人都会从自己个人利益最大化出发尽量在草地上多放牧,但不会维护草地,因为个人无法得到维护草地的全部好处,任何人都可以搭便车从别人的维护草地获益。这样,草地就会由于过度放牧没有维护而退化,甚至荒芜。这被称为“公有地的悲剧”。

如果没有交易费用,可以由所有公有地的拥有者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共同维护草地的协议,规定每个人的义务。但是由于所有者太多,他们要达成并履行这种协议的交易费用高到不可能的地步。所以,在存在交易费用时无法通过协议来消除公有地悲剧。这样,解决公有地悲剧的方法就是由一个人以暴力手段或其他方法把这块公有地占为私有,建立私人产权。草地的唯一所有者可以得到草地的全部收益,他会关心草地的有效使用与维护。其他人或有偿租用草地,或当这个所有者的雇工。这样,产权就提高了效率。

产权的确立之所以能提高经济效率,关键在于降低了交易费用。在以上的例子中,要使所有人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但一个人所拥有就不用谈判了。同时产权提供了激励。草地的唯一所有者会通过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引进改良草地的技术,进行投资,来提高草地的效率,其收益完全由自己获得。在公有地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这种激励。

人是利己的经济人,产权制度可以保护个人的利益,使利己得以按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方式实现。草地的唯一所有者有效地利用草地的作法既实现了他个人的利益,又有利于社会。所以,产权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制度前提,现代社会的进步正是从圈地运动这样的私有产权建立开始的。市场经济的前提是私有产权的建立。从这种意义上说,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不可分的。整个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础是私有制。

从建立私有产权的意义上说,无论怎样评价圈地运动的历史功绩都不会过分。圈地运动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资产阶级化的大地主用暴力把公有牧场的农民赶出去的行为,确实给许多农民带来了苦难。但没有这个过程,公有地早已无法养活这些农民,英国也没有繁荣的今天了。

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意义是以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为代价的。但是,在历史进步之后,那些当初的受害者及其子孙也享受到了这种历史进步的成果。今天英国普通人的生活不知比圈地运动前他们的祖先强了多少倍。

——摘自梁小民著《微观经济学纵横谈》

二、理性决策是经济游戏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性决策指市场经济主体的选择会充分考虑每种选择的可能的成本和收益并进行权衡,最终找到收益最大的方案。选择过程一般分为如下三步:找出所有的可能机会;界定取舍关系;计算成本—收益。

1.建立机会集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经常见的机会集合,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是另外两种机会集合。

例:(预算约束)某人有100元钱将用于购买苹果和橘子,苹果的价格是10元/千克,橘子的价格是5元/千克,那么他的支出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表示:

100=10×Q苹果+5×Q橘子

Q橘子=20-2×Q苹果

所以他的预算约束可以用以下图形来表示。

img2

预算约束线

预算约束的经济学含义表示在他的收入范围内他最多只能够选取线上的点代表的苹果和橘子数量的组合。时间约束线与此类似。

2.界定取舍关系

机会集合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理性选择的第二步,界定取舍关系。取舍关系是指为了多获得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另一种物品的数量。我们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叫做边际替代率。这一个比率告诉我们为了多得到某种物品的代价究竟是什么、是多少。

3.计算成本

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该资源投入到别的用途是最大的价值。通过计算,我们能够找到最优选择机会,即机会成本最小时的选择。在动态情况下,我们在选择时还要考虑到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

以上三步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理性选择流程,但我们知道这只是理想的模型,我们大部分的决策会依据自己的以往经验和日常习惯做出。举个例子,小王身上有5元钱,又饿又渴,还很想喝可乐。她走啊走,看见一家小吃店门口写着“面条5元”。她就会想,吃面条可以同时喝面汤,如果运气好还可以跟老板要碗免费的茶或者白开水,但不会有免费的可乐喝,这5元钱虽然能满足自己免于又饿又渴的感受,但满足不了喝可乐的愿望。那么,再往前面走,可能会碰上一家只要3.5元就能吃饱,还剩下1.5元可以买瓶可乐的店。她会怎么办呢?会再往前走。于是她又往前走,走啊走,走过第二家“面条5元”店,她会想,可能只要3.5元就能吃饱的店在这条街上很少,要不我再找找?走过第三家店,她会想,可能我要找的店在这条街上非常少,要不我再试试?走过第四家店,她失望了,可能只要3.5元就能吃饱的店在这条街上没有,要不我就在这家吃。等她吃完出来一看,发现再往前走不到两米的地方就可以用3.5元吃饱,于是捶胸顿足,追悔莫及,我为什么没有再往前多走几步路呢?但此时决策过程早已结束。按照传统的决策理论认为,小王应该先做调查,整条街走一遍,数数有几家店分别花多少钱能吃饱,再来分析哪家店对小王来说是最优的,最后选择最优的这家。我的天啊!小王会饿着肚子拿着纸和笔跑完一条街,画个表格分析一下再掏钱吃饭吗?不会。这套程序结束,小王的肚子也就饿坏了,还损失了时间,如果食物是稀缺资源的话,她还有可能丧失了选择稀缺资源的机会。所以,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会在此时受到质疑,因为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大部分会由以往的经验和日常习惯来决定。有人会问,那么市场调查就不重要了吗?相反,市场调查是重要的,特别是持续的市场调查。当下的市场调查告诉你遇到的第一家店的价格,持续的市场调查告诉你遇到的第二家、第三家店的价格,理性决策需要以不断变化的价格为依据之一。

此外,我们要注意日常语言中的一些误区。比如,我们的日常语言常常把个体选择和集体选择混为一谈。因为实际上只有个体进行选择,所以经济学家在剖析企业、政府、国家等集体的决策时,总试图确定集体之中个人的选择。比如,你选择上你现在的学校,但是学校本身并没有“选择”收下你做学生。学校本身是由一群不同角色的人组成的,他们各有各的责任。事实上,是学校中的一些人以学校的名义录取了你。后勤处管理员、教学秘书、差不多所有的教员和学生对录取你为新生可能不起任何作用。同样,不是中石油、东航、上海市政府、宗教组织做选择,是那些集体中的个体做选择。如,日常语言中的“日出、日落”,但我们知道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使得太阳看起来升起或落下,同样道理,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懂得是个体在做决策和选择,而不是集体自身。

【扩展阅读1-5】

大学专业跟着“月亮”走?——专业设置与综合素质

一种有效的制度不是哪个天才制定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如果不及时堵住制度的漏洞,就会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制定制度并不难,及时发现和堵住漏洞才是最难的。

某知名林业大学最近在草原科学下又设了高尔夫球场方向,培养高尔夫草业管理的专门人才。报纸是把这件事作为好消息来报道的,但我读后有一种悲凉的回潮感。

之所以感到回潮是因为这种专业设置的做法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由政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有计划地决定。高校专业根据这些计划设置,有计划地招生和分配。所以,专业越分越细,学生学得越来越专。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是失败的。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差。一旦计划与现实不一致,或者计划不如现实变化快,学生所学的那专而又专的东西就成为资源浪费。

当我们转向市场经济时,教育也要适应这种经济体制的需求。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变的经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消费与需求的变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变动。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月亮走我也走”,不断地设置五花八门的新专业,而是要在一定时期内以不变应万变,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共识是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一种狭隘的专业技能。适应这一转变,高校的发展方向是拓宽专业,取消过窄的专业划分。教育部近年进行了专业调整,取消了许多专业。北大、复旦这些名校目前都实行了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的做法,实行“宽口径,厚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某林业大学在草原科学专业之下又设什么高尔夫球场方向,的确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专业设置模式的中心差别是:给学生一种极为专业的技能,还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象一点说,是教学生如何去猎杀某种动物如野猪,还是教学生打猎的原理。用前一种教育方法,一旦野猪打完,学生学到的本领就成为没用的“屠龙术”;用后一种教育方法,学生才能适应各种变化,有什么打什么。一个人的能力基础是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有了这个基础,学什么具体技能都不难。缺乏这种综合素质基础,专业能力的提高也极为有限。“根深才能叶茂”。在教育中,“根”就是综合素质,“叶”才是专业技能。

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学生在学校学什么专业,毕业后就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并不是常态。计划经济下由于专业设置过细,也有许多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据统计在计划经济下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也有30%左右。我在计划经济下学政治经济学,毕业后当过10年中学语文教师——干的是中文系专业的活。市场经济下跨专业就业更为普遍。美国有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他们所学专业并不一致。但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许多得过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原来是学数学、物理、历史等专业的。中国现在的毕业生中至少也有50%以上的人从事的并非原来所学专业的工作。

按狭隘的专业培养也不见得这些人业务能力就强。十几年前,期货热时,一些高校及时设置了期货专业,结果如何呢?这些年期货市场发展并不快,这些毕业生就业困难,期货专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如今期货业务做得好的,并非期货专业毕业生。

当然,设置什么专业是一个学校的主权,即使这个林业大学在高尔夫球场方向下再设什么高尔夫球场草坪种植和维护之类的更细的方向,别人也管不着。但使我受到这条消息震动的有两个更深层次问题。

一是计划经济的思想仍然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随时都会回潮,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来进行市场化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打破这些旧观念,市场经济改革就会受阻。

二是一些高校不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入手来吸引学生,而是搞一些专业名称的花样制造轰动效应(所以要在报纸上作为政绩来宣传)。这种玩花架子的做法源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浮躁”,不克服浮躁之风,市场经济改革也难以成功。

专业设置本是小事一桩,但从中反映出的问题并不小。这正是我小题大做的原因。

——摘自梁小民著《黑板上的经济学》

内容回顾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解释人与人之间产生秩序和协作的原因,因为从表面看来,群体间的合作不甚协调,人人都追逐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及自己合作伙伴的利益。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预设是: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人们因为资源稀缺进行节约,这为他人创造了多种选择机会,他们的行为产生不断变动的净利益,群体间对净利益的持续互相调节又使得合作更加默契。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还强调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游戏规则影响我们选择的方式。产权是指通过法律来指定稀缺物品的所有权,它是游戏规则的一个关键要素。社会产权是把所有权指派给全社会,而不是个别人。但问题在于,社会自身并不能做出选择或决策,只有个体才可以。私有产权制度把所有权指派给特定的个体,产权可以自由交易。正因为如此,私有产权能使我们对机会和选择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关键概念

稀缺性 选择 机会成本 秩序 协作 规则 产权 理性决策 预算约束

思考与练习

1.人们如果想进行有效的合作,互相得有多少了解?比较下面两种情况:其一,两个家庭成员计划去度假;其二,两个摩托车手同时经过路口。在这两种情况下,如何避免“撞车”?为了供应你今天的早饭,有多少人参与了合作?你对他们的兴趣、性情和品格了解多少?

2.当特蕾莎嬷嬷在1979年10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想用19万美元的奖金建一所麻风病院,她是不是在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她这样做是不是利己?她是不是在节约?

3.有报纸报道说2/3的母亲在外面工作是“为了钱,而不是自愿的选择”。这二者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吗?不是为了钱,就是自愿的选择吗?

4.如果游戏规则规定(无论是否以书面的形式)重要的学生会会议必须等人都到齐之后才能开始,但迟到不会受到惩罚,会发生什么事?守时符合每个人的利益吗?一段时间以后,大家会对这种游戏规则的结果感到满意吗?

5.对于参与经济学课程这个“游戏”的人们来说,有哪些规则协调他们的行为?谁来决定什么时间上课、在哪上、谁来教、哪些学生选修、用哪本书当教材、什么时候考试等等?谁决定每个学生坐在哪?很少见到两个学生抢同一个座位,你觉得奇怪吗?

6.你注意过没有,市属公园的地面往往比乡间俱乐部的地面污染严重?

(1)这只不过是因为去公园的人和打高尔夫球的人相比,不太关心污染问题。这种说法对吗?

(2)这和产权分配有关系吗?谁拥有城市公园?谁拥有乡间俱乐部?

(3)尽管乡间俱乐部的地面卫生无懈可击,却经常用强力肥料,这些肥料最终将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给附近社区的居民带来问题。谁拥有地下水?

7.如果你有10万元资金,选择开商店可获利2万元,选择炒股票可获利4万元,选择买国债可获利2万元,如果你选择了开商店,则机会成本是多少?

8.请思考并讨论为什么社会能“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