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基础
1.2.1 第一节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节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今天课后你是去食堂吃饭还是去学校门口的餐馆就餐?你是吃米饭还是吃面条?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决策。决策有个人决策与公共决策之分,个人决策是普通人做出的决策,决策的失误影响其个人的得与失;公共决策是为公众做出的决策,如法律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都是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的不当对整个社会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它对指导个人决策的作用不明显,但对公众决策的指导作用却很明显。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认识法律和政策的后果,可以避免公共决策的失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人们看清隐藏在“公共利益”后的私利动机。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张维迎认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个人的选择需要权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定也需要权衡。为什么没有免费午餐?因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导致整个社会的损失。”

理性人的假设,就是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s of theWealth ofNations)所讲的“经济人”。他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自私自利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主要动机。这个假定的主要主张有三点:(1)人是有理性的。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的判断者,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2)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通常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3)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与他人利益的协调中才能实现。交换是在“理性人”的本性驱使下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人类的交换倾向是利己本性的外在形式和作用方式。根据这一假设,家庭的经济行为目标是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厂商的行为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经济人”假设的根源是私人产权和稀缺性。因为私人产权的存在,人们的经济利益存在分歧,又由于资源存在稀缺性使人们的经济利益存在竞争,从而成为经济活动的动力。

【扩展阅读1-1】

地狱与天堂

从前,有一个幸运的人被上帝带去参观天堂和地狱。

他们首先来到地狱,只见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这些人看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仔细一看,每个人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所以没法把东西送进嘴里。他们看来非常悲苦。

紧接着,上帝带他进入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和先前的地方完全一样: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吃得也很愉快。上帝告诉他,这就是天堂。

这位参观者很迷惑:为什么情况相同的两个地方,结果却大不相同?最后,经过仔细观察,他终于看到了答案:原来,在地狱里的每个人都想着自己舀肉汤;而在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汤匙喂对面的另一个人。结果,在地狱里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而在天堂的人却吃得很好。

讨论题

请你运用经济学的知识解释这个寓言。

二、稀缺性

你是用自己积攒的钱去旅游还是进行投资抑或是一部分用于旅游另一部分用于投资?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去旅游外还有足够多的钱用于投资,我想你就不用进行选择了吧。但谁会有足够多的钱去满足自己足够多的欲望呢?我们没有足够多的钱来满足我们的欲望就说明了钱对于我们来说是稀缺的。请试想一下,我们生活中除了钱是稀缺的,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稀缺的,这种东西能足够你或是你的家人,或是整个社会,抑或是整个人类使用一次、两次,甚至是无数次。生存与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即不断地用物质产品和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妨试想一下:现代社会中大量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失衡、失业、通货膨胀、贫富差距、经济滞胀、金融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资源有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财货。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森林和水域等;劳动是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总和;资本财货指由以上两种原始资源生产出来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品。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正说明了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你有什么样的欲望?你想如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要用什么来满足?怎样满足?是压抑自己的欲望还是想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今天满足欲望还是明天满足,抑或是等条件成熟后再满足?如果是你,会做何种选择?为什么要进行选择呢?不正是因为满足自己欲望的资源稀缺,难以让自己梦想成真吗?可见资源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稀缺性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现实。对个人而言,提供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所获得的收入是资源;对企业而言,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的资金是资源;对整个社会而言,各种能够生产出产品的要素是资源。这些资源相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有限的,资源的稀缺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选择性

你选择用自己积攒的钱去旅游,就必须放弃投资,放弃投资可能为你带来的收益。抑或是你选择将自己的积蓄用来投资,期望获取收益,在将来用投资收益去旅游。正是由于钱的稀缺无法在同一时间让你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不但你,还有所有的人始终面临选择问题。这里的选择是社会组织在资源配置面临多种可能性的时候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择优行为。即你必须在三个选择中做出一个决策:一是用自己积攒的钱去旅游,二是去进行投资,三是将一部分钱用于旅游另一部分用于投资。当你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就必须放弃其他两个选择,也就是说你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你在选择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的选择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你可曾想过,自己的欲望能用何种资源来满足?一种资源是否只能满足一种欲望?一种资源能否满足多种欲望?多种资源能否只满足一种欲望?当你手中的资源能满足你的多种欲望而你资源又有限时,你必须面临选择;而选择会带来机会成本,即选择的机会成本。例如:有一亩土地,用来种粮食,可产稻谷500千克,价值800元;如果用来种棉花,投入同样多的资本与劳动可产棉花100千克,价值700元,如果你选择这一亩土地用来生产粮食,则此选择的机会成本是100千克棉花。同样,如果选择这一亩土地用来生产棉花,则此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是500千克稻谷。可见,机会成本是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另外多项决策中的潜在收益最高的那一项决策的潜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