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乐素质通用教程
1.7.3.3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30年春到巴黎深造, 先后随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随加隆、丹第、里昂古特学习理论作曲。1934年,他得到著名作曲大师保罗·丢卡的帮助,进入巴黎音乐院的“丢卡作曲大师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组曲《满江红》、《民族解放》和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完成于1939年3月。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壮丽图景。作品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国,1969年12月由刘庄、储望华、殷承宗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以及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时,强烈地震撼了诗人的心弦。1939年春回延安后,创作了长诗《黄河吟》,应冼星海之约,光未然把长诗改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同年三月下旬,冼星海抱病创作,仅用六天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伟大的音乐史诗。

全曲包括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第四乐章《黄水谣》混声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与二部合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齐唱与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其间,用诗朗诵和乐队将各乐章相连,八个乐章都表现了一个主题:抗日、爱国。每个乐章相对独立,在内容、形象、形式上形成鲜明对比。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以群众歌曲为基础,并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素材。这里重点介绍《黄河颂》和《保卫黄河》。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谱例4-23

img297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采用了二部、三部、四部卡农手法写成的复调织体的合唱曲。音乐此起彼伏,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是一首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在“龙格龙格龙格龙”衬词的托衬下,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谱例4-24

img298

img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