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剧艺术原理
1.3.6.2.4 四、“认知—启迪”功能

四、“认知—启迪”功能

戏剧与现实的经验世界是一种再现的关系。惟其如此,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戏剧作为生活的样本,希望在戏剧中获得某种认知和启迪。元代曲论家胡祗遹就说过,杂剧能让一个演员装扮整个社会,上自帝王将相、嫔妃公卿,下至士农工商、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无一不肖,无一不曲尽其情。(22)正因为如此,戏剧舞台得以成为中国古代平民百姓认识社会、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有人甚至把剧场称为“社会的大课堂”。

正是基于戏剧的“认知—启迪”功能,使得戏剧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各种知识的需求。也就是通过剧中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得以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阶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因此,人们欣赏优秀的戏剧作品,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人生,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

认知,首先乃是基于戏剧对于社会人生的真实反映。戏剧,无疑需要描绘一幅真实的人生图画。没有真实的反映,甚至只是“瞒和骗”的玩意,那就只能成为一种精神鸦片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莎士比亚指出:戏剧,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优秀的戏剧总是对各种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生动的映照。而启迪的意义,就不仅在于人们从戏剧中获得某种简单的教益,而且更主要的还要使人们从戏剧中深刻地体味到某种人生的意义,使人在观剧中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悟人生的真谛,体会人生的意义。与启迪的意义相近的,就是启蒙,启蒙就是一种照亮,通过教化而获得新知,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在这个意义上,优秀的戏剧作品既是镜,也是灯。戏剧舞台既应该反映出丰富的人生情态,更应该是一束人生之光,照亮人生旅途,并能给人以深刻的感悟。而其中那些深层的隐喻和象征更有可能产生某种醒世的意义。

所谓戏剧的“认知—启迪”的功能,更主要的还在于对人生价值、人生境界的提升。所以,戏剧须具有人生之真、人性之善、人情之美,才有可能给予人们真正的认知和启迪,进而感悟人生的真理。认知是基础,启迪则是感悟,甚至是一种顿悟。这种由“认知—启迪”所带来的感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以开导、启迪人们的心智。从而,戏剧对人类心智的开启,并非完全是一种单向的灌输,一定程度上也是观众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接受和领悟。

比如,作为传统娱乐文化的京剧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它经过北京的都市文化和宫廷文化浸染之后,曾被赋予过多的消遣的意味;然而,即便如此,传统京剧仍不失其“认知—启迪”的意义。就拿根据昆曲《烂柯山》、京剧《痴梦》改编的现代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来说,该剧的主要剧情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朱买臣和崔氏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后朱买臣九次科举不中、生活贫寒,被崔氏逼休离异。朱买臣终于科举高中,崔氏悔过拦马认夫;一番戏弄和回忆,前尘往事和心路历程,在两人心中逐渐清晰,崔氏终于否定了自己,完成了一次人格的超越。根据传统剧目改编的这出小戏,从朱买臣休妻的传统故事和道德评判中解脱出来,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的生存与婚姻、选择与命运,还原出一种平实的人生情态,从而,找到了撞击现代观众心灵的共鸣点。“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当古代女子所嫁之人开始让妻子饿肚子的时候,妻子想要离家是否不是嫌贫爱富,而是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一介穷酸书生无法用书本换取功名,或是填饱肚子,是否也不值得提倡等等有趣的话题都是吸引文化修养较高的小剧场观众的主要原因。而将传统京剧置于现代小剧场之中,在演出样式上的新颖独特,演员表演的精彩得当和典雅细腻也是一扫小剧场创作粗糙状态的有益尝试。其中,更重要的还是一改传统戏曲的教化功能,而更注重人生的况味;该剧对传统知识分子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关注也使其对于现代知识分子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启迪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