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剧艺术原理
1.3.4.4.2 二、戏剧结构的类型

二、戏剧结构的类型

东西方戏剧史上,虽然戏剧结构形态各异,样式繁多,但仍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基本类型:

第一类是锁闭式结构。这类剧作多是从最有戏的地方、即戏剧危机即将爆发之际拉开大幕,然后再回溯或倒叙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是西方戏剧传统中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典型的结构样式,经过古典主义的发展而归结为“三一律”等艺术规范,形成“第四堵墙”式的时空观念。这种结构样式十分强调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动作本身的整一,讲究情节和场面的集中。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到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及深受西方戏剧传统影响的曹禺的《雷雨》乃至陈仁鉴的蒲剧《团圆之后》等,都属于这种戏剧结构类型。锁闭式结构的优势在于戏剧冲突集中、凝炼,戏剧情境能够快速而有力的展开。因而也往往能够体现出高度的戏剧结构技巧。在这类结构的戏剧中,时间一般按年代顺序线性发展,或者过去的事件往往通过人物的回忆得以再现。这种再现的回忆有时会改变人物处境,引起人物之间的冲突,有时甚至导致人物命运的重大改变。从而构造出一个相对闭合的戏剧情节。比如,在《玩偶之家》中,娜拉为给丈夫治病曾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钱这段往事的再现在娜拉夫妇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最终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出走。曹禺在《雷雨》的第四幕中,是鲁妈的回忆使得周萍和四凤意识到他们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残酷的事实最终造成了三个年青人的惨死以及周朴园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剧。然而,锁闭式结构的不足之处也就在于难免给人以太多的巧合感以及人为的痕迹。

第二类是开放式结构。戏剧所展示的故事按照发生的时空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演出。故事情节的进展基本上按照时间的顺序,往往是遵循着“有戏则长,无戏则短”的原则来结构剧情,使之铺展开来。剧情的发生可能不拘于一时一地,只要适合于剧情的需要,都可以结构到一起。中国戏曲的绝大多数剧目都是属于这种开放式的结构。如《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这种开放式结构的长处在于可以全方位地在剧中展现社会人生的情态风貌,其情节的安排和场面的表现都不受到严格的时空的局限。然而,其短处也正在于往往粗于选择和提炼,使得剧情构造蔓芜不精,以至于每次的演出都可能需要编导在其原剧的基础上再加以取舍和提炼。

第三类是人物展览式结构。这类剧作一般可以没有自始至终、贯穿到底的戏剧事件,没有一条呈线性展开状态的戏剧冲突,而是以戏剧情境与场面的构造为主,将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群像的描绘来展示出时代的风貌以及社会人生的状况。老舍的《茶馆》、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高尔基的《底层》等都属于这种结构类型。顾仲彝将这种结构方式称为“人像展览式”,他指出:“人像展览式结构,很显然,是从开放式和锁闭式结构发展而来的,它具有上面两种类型的特长,而又结合表现社会风貌、社会现象的需要,才开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成为近代社会剧的重要形式。”(30)惟其这种结构类型主要是通过集体群像的塑造以展示时代的风貌、揭示社会的真实,因而其主要不足也就体现在难以突出地塑造个性鲜明的中心人物上,更多的只是通过局部或细节的刻画来展示人物和事件的全貌。

第四类是冰糖葫芦式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以某一人物为主线,以他的一连串却并不一定相关的故事为戏剧场次而结构成的一部完整的戏剧。它就像冰糖葫芦一样,人物是贯穿其中的“竹签”,其中被穿就的故事就是一个个冰糖葫芦;它们被“签子”连成一串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形式。这类结构最为典型的当属沙叶新的《陈毅市长》,其中就以刚出任上海市长时的陈毅为主线,以他所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为情境而连缀起在他市长的任内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如果说,上述人物展览式结构是以集体群像的塑造为主,那么,冰糖葫芦式结构则主要是对一个主人公的生命进程的展现,更多的带有人物传记的特色。这种结构在人物传记性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有着更多的体现,如电影《孔繁森》、电视剧《任长霞》等都属此类。

第五类是时空交错式结构。随着舞台美术中光电技术的运用和舞台装置的进步,戏剧舞台的时空有了很大的拓展,因此,影视艺术中常见的时空交错的处理手法也被运用到舞台剧的创作中来,从而使得戏剧的结构也就有了新的变化。这种结构主要通过对舞台表演区的分割,使得人物的心理时空和现实时空,事件的历史过程和当下状态都可以借助场面的交叉叠合而交错地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在中国戏曲中,较早的有京剧《一匹布》是采取这种时空交错式的结构。在西方,如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都是属于这种结构样式。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则明显受到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的影响,将剧中现实时空和虚拟时空相互交织,从而构建出一种颇为丰富复杂并能体现出相当的人性深度的戏剧结构来。

以上几类戏剧结构形态各异、样式有别,虽然在一部戏中需要遵循着戏剧行动的整一性原则,往往只是以某一结构类型为主,但也不排斥其他结构类型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叉。而在西方反传统以至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戏剧的编导经常有意采取“拼贴”等手法,将不同剧作以主题或剧情上的相关、相对而杂糅在一起,使得戏剧结构呈现出一种杂合甚至“解构”的趋向,事实上很难归结为上述结构类型中的任何一类,其中的是非得失自然也就需要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