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剧艺术原理
1.3.2.2.2 二、戏剧冲突的类型及表现

二、戏剧冲突的类型及表现

应该说,戏剧冲突总是产生于特定的人物性格关系及具体的情节与情境当中。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戏剧史上各种戏剧冲突加以总体把握,而将所有的戏剧冲突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自然构成了人类生存所不可逾越的境域,从而,自然力量也就构成了人物行为的最外显的动因。尤其是在人类早期的戏剧当中,自然的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甚至成为人物命运的主宰。所以,戏剧中,自然不是外在于人,而是与人生命运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的冲突,也就往往体现为某种外在的神秘力量对于人的控制,成为人生所难以摆脱的命运缠绕的一部分。所以,在古希腊戏剧中,自然往往也就成为人所必须直面的灾难和命运本身,构成了人与自然的最直接的冲突;特别是剧中的主人公,他的对立面,往往就是作为自然力量的灾难和命运。这种戏剧冲突的类型,源于人类早期的丰产祭祀。在丰产祭祀中,灾难、疾病和不可抗拒的命运,是造成人类心灵疼痛、激发人们情感和意志的主导性因素。故而,在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人常常为某种不可知的命运所控制,实际上也就是为某种自然力量所左右。即使是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更多的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与人生,或者以科学幻想来人为地构造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当中也仍然摆脱不了某种命运的影子。所以,像电影《冰海沉船》、《侏罗纪公园》、《天地大冲撞》及《日本沉没》等,虽然也都是以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为主,但其中仍然不免会有着某种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其二是人与社会的冲突。社会无非是由各色人等所组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联都可以归结为一种社会性的关系。从而,把戏剧冲突归结为社会性的意志冲突,是近代戏剧以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特别是现实主义戏剧兴起以来,戏剧家不仅十分强调戏剧表现这种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而且更多的还发掘其社会文化的根源,用以批判社会现实。所以,不仅像《底层》、《日出》、《茶馆》等一些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剧作,即使像《玩偶之家》、《樱桃园》、《雷雨》等反映家庭伦理关系的戏剧,都是既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属于人与社会的冲突。如前所述,劳逊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特别强调戏剧冲突的社会属性。这种戏剧冲突的社会性本质上是与冲突中的人的自觉意志分不开,甚至在某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表现出很强的集体的意志、民族的意志。所以,且不说那些有着明确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戏剧作品,就是直接以人与社会的冲突来构造剧情;即使是像新编的京剧《白蛇传》、越剧《英台抗婚》、黄梅戏《孔雀东南飞》等一些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其中的一些主要矛盾冲突虽然发生在夫妻、父女、婆媳之间,却仍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中不仅有着女性意识和权利的自觉,而且其抗争意志也具有相当的强度,因此,其戏剧性也就有了某种明显的社会批判的力量。

其三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也就是人与自我的冲突。剧中人物作为个体在自身的心灵内部所发生的冲突,不仅是某种社会冲突在人物内心深处所激起的反应,而且可能也是人的内在本性使然,代表着一种个体人格本身的分裂和矛盾。特别是受到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以来的现代深层心理学的影响,戏剧更加关注人的内心现实,如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戏剧的兴起就是基于对人的内心深处的隐秘世界的揭示;即使如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以及二战以来兴起的荒诞剧,其意图主要在于表现一些抽象的哲理,其剧情也仍然以人物的内心冲突为内核。在传统戏剧中,这种戏剧冲突的类型,一般都并不单独构成戏剧作品,而是与其他类型的戏剧冲突相结合,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矛盾冲突的展示中来突出人的内心冲突,使人物陷于难以摆脱的内心困扰之中。比如,在莎剧《麦克白》当中,可以说,麦克白的悲剧并不仅仅在于其人性善恶的转变,而更主要的在于其野心对良知的侵蚀,其悲剧性特别是来自于主人公对于自身内心罪恶感的深思、反省和剖析。而在曹禺的《雷雨》中,对于侍萍来说,四凤和周萍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要答应他们的结合,她既不能同意,又无法道出真情。儿女的要求使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冲突。传统戏曲中的一些经典的折子戏也是常常以抒发内心冲突的片断为重点,并加以精美的舞台表现,无论是《贵妃醉酒》还是《空城计》,都是如此。只是到了表现主义戏剧,才更多地以人的内心冲突为主来构造剧情,甚至纯粹以表现人的无意识世界的梦境来组织冲突,展开对人生和人性的探讨。这种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冲突类型甚至也深刻地影响到一些现实主义的剧作(如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而成为现代戏剧中冲突构成的一种主导性的模式。

当然,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无论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还是人与自我之间的冲突,戏剧都无非是为了展示人的生存境遇与命运。戏剧冲突的最终的价值体现还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而是美学意义上的。所以,戏剧冲突既是社会冲突的舞台体现,却又不仅仅是社会冲突的简单的浓缩或夸大。片面地强化甚至夸大戏剧冲突的价值,甚至将剧中各种人物关系都强硬地激化为冲突,就不免将戏剧冲突绝对化。因而,就戏剧冲突的艺术表现而言,不管哪种类型的冲突,都总是以戏剧冲突所造成的张力来伸展剧情并构造紧张的场面;并且在戏剧剧情的构造当中,显示出冲突的阶段性和贯穿性,体现出各种戏剧冲突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剧中各种力量的抵触、退让、妥协、容忍等情状。而戏剧冲突的最终解决,或者表现为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或者表现为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归宿;即使是某些出人意料的结果,也体现出人物性格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合理性。并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戏剧得以向着社会和人性的深层开掘。由此,也可以说,处理戏剧冲突的关键还是性格和心理表现的艺术合理性。只有这样,构造那些基于戏剧冲突之上的情节的“突变”才会既出乎意表,又合情合理。

在这方面,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的冲突构造可为范例。作为一出反映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冲突的充满诗意的悲剧,该剧剧情所展示的是:意大利维洛那城有两个世代为仇的家族。一次舞会上,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一见钟情,但家族之间的仇杀使得这对年青人的恋爱面临着重重阻力。经劳伦斯神父帮助,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罗密欧因替友人复仇而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哥泰保尔。亲王下令放逐罗密欧,朱丽叶也面临被逼婚的窘境。神父给她吃安眠药让她装死,并派人通知罗密欧立即返回,但是,因为送信人误期,不明真相的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悄悄赶回家乡,就在朱丽叶的身边自杀殉情。等到朱丽叶苏醒,见爱人已死,悲痛之余,也用匕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鉴于世仇造成的恶果,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柩前,多少年来不共戴天的两个家族最后也走向了和解。这一对纯真的青年为了追求爱情自由,最终是以死来反抗阻碍他们结合的家族势力。全剧在情节构造上虽然属于悲剧,却也充满了喜剧式的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全剧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气氛。尽管主人公为了爱情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最终冲突和隔阂得到了消除,爱情、理想获得了胜利。可以说,该剧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爱与仇的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家族的世仇和一对年轻情侣的生死情恋;而在这种冲突的主轴中又穿插着各种误会、巧合等造成的矛盾,然而却又始终围绕着全剧的爱情主线张弛有致地加以展开,最后主人公双双而亡的悲剧结局也就体现出其应有的艺术合理性和震撼力。

总之,作为戏剧性表现的动作和冲突,构成了戏剧艺术本体特质的最基本的层面。然而,如前所述,所谓“戏剧性”应该是指戏剧构成元素当中能够激起观众情感反应的一切因素。戏剧冲突仅仅是激起观众情感反应的诸多因素之一,而且在很多时候观众为之动容的并非仅仅是戏剧冲突本身,而是具体的冲突之中所蕴涵的更深层、更丰富的人性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戏剧世界所展示的绝非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所以,无论是“动作律”还是“冲突律”,也都不是戏剧表现的唯一法则。

重要概念

戏剧动作 总体动作与具体动作 台词与潜台词 戏剧冲突 冲突律

参考题

1.为什么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如何理解“戏剧动作”的含义?

2.何谓“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有哪些类型?

3.如何理解“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注释】

(1)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7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4页。

(3) [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4页。

(4) [德]弗莱塔克:《论戏剧情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5) 《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56页。

(6)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54- 355页。

(7) [英]艾伦·卡斯蒂:《电影的戏剧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8) [美]乔治·贝克:《戏剧技巧》,余上沅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9) [德]曼弗雷德·普菲斯特著:《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周靖波、李安定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0) [德]史雷格尔:《戏剧性及其他》,《古典文艺丛论》第11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229页。

(11)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78页。

(12) [比利时]梅特林克:《日常生活中的悲剧》,《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13) [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2页。

(14) [法]狄德罗:《论戏剧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9页。

(15)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3页,第260页。

(16) 转引自[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209页。

(17) 转引自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93页。

(18) [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213页。

(19) [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徐士瑚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20) [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95页,第420页。

(21) 焦菊隐:《<樱桃园>译后记》,《戏剧艺术》1980年第3期,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