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剧艺术原理
1.2.2.2.3 三、日本能乐与歌舞伎的传承

三、日本能乐与歌舞伎的传承

东方戏剧的另外一脉,是在日本至今流传的三大古典戏剧样式,即“能乐”(包括“能”和“狂言”)、“净琉璃文乐”、“歌舞伎”。以时代而论,“能乐”萌芽于中世的镰仓时代(1080-1133年),而大成于室町时代(1136-1573年)初期;“净琉璃文乐”和“歌舞伎”则是近世(约1603-1868年)日本戏剧的主要样式。

一般认为,能和狂言是中国唐代的散乐传入日本,以及佛教禅寺中在宗教仪式结束后进行的余兴技艺表演的延年舞曲,经与土著农家之乐的田乐、庶民阶层里流行的风流、连事等表演技艺相结合,蜕变形成的一种的古典戏剧样式。早在13世纪就孕育成熟的“能”是一种假面乐剧,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仅存且极具艺术价值的假面剧。能以描写贵族英雄猛将的悲壮故事为主要内容,常常是以历史英雄、哀艳美女为主人公,表演结构一般包括“序”、“破”、“急”三段式;“序”时奏乐歌唱,“破”时穿插歌舞,“急”段则进入节奏紧张的高潮;能的表演者佩带面具,往往只舞不唱,而由合唱队伴唱。狂言则类同于中国唐代优戏的世俗滑稽调笑,它夹杂于能乐的演出段落中,与唐代大曲间以优戏的表演规程相合拍。然而,若将能乐和狂言与时代相近的中国元杂剧相对照,却难以找到更多的类同成分。应该说,日本的能乐和狂言是在积极吸纳了大唐舞乐文化后,结合自身的宗教仪式和民间娱乐文化传统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备独特艺术特质的古典戏剧样式。

能与狂言往往并存于舞台。能讲究格律和典雅,深受日本武士贵族的喜爱,属于上层社会的演剧艺术;而狂言则是一种笑剧,以嘲笑达官权贵的愚蠢、蔑视贵族阶层生活为主要情节,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深得中下层民众的欣赏,主要属于下层社会的演剧艺术。能乐表演艺术家世阿弥不仅贡献了众多剧作,而且他还根据自身长期的艺术实践,创作了一本密传的理论著作《花传书》(一译《风姿花传》),成为总结能乐艺术经验和艺术规律的重要理论著作。

继能乐之后,日本近代古典戏剧的代表性样式是“净琉璃文乐”和“歌舞伎”。“净琉璃文乐”也是渊源于宗教仪式舞蹈,它是一种以演员为本的舞台剧;而另外还有一种“木偶净瑠璃”(或称“人形净琉璃”)则主要是木偶表演,主要通过说唱来展示剧情。

歌舞伎是以日本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的大宫文化为背景的舞乐表演形式,是继能乐、狂言、净琉璃之后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民族戏剧样式。也可以说,歌舞伎是日本传统古典民间艺能的集大成者。它综合性地吸收了日本传统的舞乐、能乐、狂言、净琉璃的艺术表现方法,同样又与日本传统艺能保持着很深的传统承继关系。然而,本质上,歌舞伎同能、狂言有着明显的区别,极富有本身内在的独特性。它所诞生的日本江户时代,是日本新文化兴起的特定历史时期。其间市民文化的兴起更是歌舞伎得以滋生的重要的社会土壤。而江户时代庶民的社会心态和闲情逸性,则是哺育歌舞伎成长的甘泉。所以,歌舞伎主要展现的是世俗风情男女爱恋的场景;它以肉体美为中心,以性爱为根本,以色相为基准,以追求性开放为目的,因而深受普通庶民阶层的喜爱。如果说,能乐和狂言是高雅清淡净化灵魂的“幽玄”演剧,那么,歌舞伎则是平庸、华丽、陶醉性情的“卑近”演剧。歌舞伎的艺术价值的特性也许就在于:通过日本“艺道”相传至今的歌舞伎传统剧目,在戏剧舞台上重现几百年前江户时代的社会风貌,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戏剧艺术的博物馆。

应该说,日本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从能乐到歌舞伎这样一些具有强烈写意性特征的东方戏剧形态,使得日本戏剧的传统能够采用另外一种方式传承。与古希腊罗马的悲剧与喜剧的死而复生、古印度梵剧的终至湮灭不同,也与中国戏曲在乐文化传统中的演变换形不同,日本戏剧能够在舞台上保存自己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种传统样式,因而日本戏剧史上前后出现的能、狂言、净琉璃文乐、歌舞伎等都得以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