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剧艺术原理
1.2.1.3 第三节 戏剧的精神原型

第三节 戏剧的精神原型

人类早期的原始戏剧和广泛的民间戏剧虽然还只是一种“前戏剧”状态,但却与人类的诸种生命本能交织在一起,是从人类的原始文化之根上生发出来的,从而能够集中地体现出人类戏剧的精神原型。

原型(archetype),即原始方式和原始模型。在古希腊,柏拉图用这个词来指称事物的理念本源(理式)。对他来讲,原型在于“神”;诗人创作时的“迷狂”状态乃是神灵凭附的结果,也就体现了一种原型的力量,或者说就是诗人对理念世界的迷狂式的回忆。康德曾提出一种人所“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他假定人心中先天就有一些先验范畴,并从分析审美趣味入手,指出“审美趣味的最高范本或原型只是一种观念或意想”。(20)意大利的美学家维科在其《新科学》中大胆地推测,诗的原型就是原始感性(原始历史),它根源于原始人旺盛的感性本性——生命力、感觉力、情欲等,它具有移情、类比、隐喻、造型的等功能,由此,维科把“原型”确定为“想象的类概念”(或称“想象的类型”)。(21)而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则致力于研究原始社会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原始人的原始思维与现代文明人的逻辑思维有本质差异,前者是具体的、体验性的,或者说是诗性的。列维-布留尔用“集体表象”这个词来概括,他把集体表象不仅是看做社会的观念事实,而且还看做社会的本体事实,即原始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状态,“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22)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始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原始体验”或原型。到了荣格,更是从深层心理学角度,把原型归结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不同,荣格把个人的意识特征和体验推进了一层,认为:无意识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身上”。(23)“集体无意识”则是人类的共同经验的密藏,它作为一种巨大的经验体系,一种先天获得和遗传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体验,其呈现或存在的形式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原型或原始意象“可以设想为一种记忆埋藏,一种印记或者记忆痕迹,它源自同类体验的无数过程的凝聚”,“是同一种类型的无数体验的心理残迹”。(24)加拿大的批评家弗莱更是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特别是对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的阐发中提出自己的“原型批评”学说。他指出:所谓“原型”,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25)它可能代表着一种艺术经验结构的传统;而“原型”最突出地体现在原始神话仪式当中,或者说,神话“就是”原型。(26)

显然,无论是荣格的原始意象还是弗莱的神话原型,都是把“原型”看做是一种“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27)它往往深藏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只有和当下感性材料或艺术现象相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生成一种“活的体验”。所以,有论者指出:“与其说原型是一种胚胎,……不如说原型是子宫,它只是孕育着什么。”而且,原型不仅仅是指一个事物的开端,一种潜在的规范,“它是一种活的东西,要遗传、继承、发扬、变形”。(28)事实上,原型作为一种原始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模式,代表着人类心理的共同经验,不仅在发生学的意义上体现了艺术的文化之根和心理之源,而且,还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以及作品当中,与艺术形式符号的表现相关联,成为某种艺术的“母题”。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讨论戏剧的精神原型,首先就是缘于“原型”作为戏剧艺术生成的本源,我们可以从原始巫术仪式、神话、图腾崇拜等当中,探索和解释戏剧艺术的发生和源起。如前所述,戏剧之脱胎于原始巫术的祭祀和典仪,由此而形成的一些原型特征得以贯穿于戏剧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中,从而可以在本质上把握住戏剧发展的脉络,追寻戏剧的艺术渊源,揭示戏剧审美交流和体验的本质;其次,就所谓“原始意象”和“原型”两个概念而言,“原始意象”偏于活的内容,“原型”更倾向于无意义的纯粹的形式。所以,原型之于戏剧,其价值就不仅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关于戏剧的精神本源的假设,而且更是发生学意义上揭示出由原始积淀而形成戏剧普遍的原始体验、原始心理模式、原始情绪和原始意象,而这些既是戏剧得以生成的重要因素,又构成了戏剧美感魅力的源头。

关于戏剧的精神原型,我们大致可由以下几个范畴来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