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进世界名校:英国
1.2.2.5 第五节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第五节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当今全球化的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大趋势。早在12世纪末,牛津大学就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学生,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初始。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起步早、程度高、政策完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挥政府和高等教育部门的推动作用,促进高校主动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发展策略可以大致从政府、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构、欧洲区域和高校这四个维度分析。

(一)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英国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实施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大计划、建立留学生学费制度等举措来影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在英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先后提出的《罗宾斯报告》、《迪尔英报告》和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对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63年发表的《罗宾斯报告》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预测和规划,不仅促使了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向本国青年开放,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该报告提出,英国政府每年为资助外国留学生花费900万英镑,以保持英国的国际影响力。《罗宾斯报告》出台后,英国凭借其自身的实力以及相应的招揽海外留学生的政策,同时依靠其深厚的历史传统与良好的质量声誉,对海外留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为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哈里斯报告》(Harris Report)与《迪尔英报告》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哈里斯报告》针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一个学位制度的框架,并就每门课程的长度、水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迪尔英报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学位标准和资格框架,以增强各院校之间学分转移的灵活性。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市场化,英国政府为加强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于2003年出台《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指出政府要在政策上尽量给予大学自由灵活的办学空间,并鼓励大学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积极地调整,可利用各种途径获得办学经费。该白皮书为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是英国政府进入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社会和全球化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5]

英国政府在通过出台相应政策保证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通过相应的计划、项目积极促进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如2000年2月,由当时的国务大臣大卫·布伦吉特(David Blunkett)宣布了一项建设远程大学(e-University)的雄心计划,旨在使该大学成为网络传授英国大学课程的唯一机构。从2001~2004年,英国政府通过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为该项目投入了6 200万英镑。2003年,该计划启动了第一批课程项目,但仅吸引了900名学生参加,离5 600名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因此,2004年2月,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董事会决定将资助重点转移到支持高等院校发展自身的远程教育上[126]。可以看出,虽然该计划以失败告终,但英国政府通过网络远程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努力并未停止。再如,英国政府于1999年起开始实施“首相计划”(The Prime Minister's Initiative,简称PMI),该计划为期五年,旨在提高来英国就读的留学生数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确保英国在国际高等教育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2006年,第二阶段“首相计划”(简称PMI2)启动,计划到2011年在高等教育部门增加70 000名留学生,在继续教育部门增加30 000名留学生;使每年向英国输入10 000名以上留学生的国家数量翻一番;提高国际留学生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和扩大英国与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关系。该计划主要通过以下配套项目来实现预期目标:一是市场营销与传播计划(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Project),旨在使英国成为国际教育的领先者,提高将英国作为留学目的地的国际学生数量;二是学生体验和就业能力计划(Student Experience and Employability Projects),旨在保障和提高学生在申请留学、签证过程、入学和留学中各方面所体验的质量;三是高等教育合作与继续教育合作计划(HE Partnerships and FE Partnerships Projects),旨在促进高等院校与各国政府、教育部门和企业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和联盟[127]

英国政府还通过建立留学生学费制度、提供奖助学金等措施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后,着力于削减包括高等教育公共经费在内的公共开支。1980年出台的一项政策就是取消对国籍为非欧共体国家留学生的公共经费资助。换言之,非欧共体国家的留学生必须缴纳相当于生均培养成本的学费或全额成本的学费。与此同时,对英国本土学生依旧实行免费加资助的优厚政策,对来自欧共体国家的学生实行低价的学费或免费的政策[128]。虽然,向外国留学生收费的政策最初几年对英国留学生的增加确实造成一定影响,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生人数开始恢复并快速增长。之后,英国政府也逐渐放宽对留学生学费价格的控制,增强对留学生资助的选择性,使留学生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此外,英国政府还提供各类奖助学金以吸引留学生。除政府间双边文化、教育交流的奖学金项目外,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和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也与外国(地区)政府签有奖学金双边协议,以资助海外学生和研究人员赴英研修[129]。例如,“志奋领奖学金”(Chevening Scholarships)是英国政府最具代表性的旗舰奖学金项目,奖学金提供范围面向全球150多个国家。无论是奖学金的金额,还是其声望都令该奖项在世界很多国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该项奖学金由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简称FCO)出资,为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提供学费、生活费、一次国际往返机票及其他相关费用[130]。再如1959年开始实施的“英联邦奖学金与助学金计划”(Commonwealth Scholarship and Fellowship Plan,简称CSFP),主要奖励给从联邦内各国挑选出的、能为自己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才,至今已有2.7万人从中获益[131]

此外,英国政府设立专职部门负责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2007年,英国布朗首相将创新、大学与技能部从教育与技能部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包括英国文化协会分支机构在内的各类政府组织合作,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2009年,英国又在创新、大学与技能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商业、创新与技能部,并下设联合国际机构(Joint International Unit),负责向商业、创新与技能部部长和决策者们提供有关于本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相关辅助信息、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它还主导着发展、促进与重要伙伴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132]

(二)相关机构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英国有关高等教育的机构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英国高等教育国际部(UK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Unit)和英国高等教育欧洲部(UK Higher Education Europe Unit)为例,英国高等教育国际部的主要任务在于提供数据和相关分析,整理有关会议要点以便共享信息,确保同步思维和适当合作,协调、促进和承担支持英国大学参与全球竞争的各项活动[133]。英国高等教育欧洲部的主要工作重点则是提高各界对欧洲事务影响英国高等教育的认识,协调英国在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行动或讨论中的参与,增强英国教育部门在“博洛尼亚进程”(the Bologna Process)和欧盟政策的发言权上,并通过定期出版的《欧洲高等教育事态》(European HE Matters)为英国高等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欧洲高等教育的最新时事通讯和报道[134]

再如,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UK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ffairs,简称UKCISA)作为国家咨询机构,旨在推动和促进国际学生来英留学或英国学生到海外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为促进人类发展、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作出贡献。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主要有:通过与高级官员、政策制定者、议员、相关合作组织以及高等教育部门的机构保持接触与合作,一同监控和影响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政策;制作定期的电子和印刷出版物,将最新的相关立法、条例和资源提供给学生以及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在线咨询服务和培训;支持和发展致力于国际教育理念和国际学生服务的成员网络;发起和鼓励针对关键问题和领域的研究;与有关各方合作,共同促进更多的海外学生来英留学,以及更多的英国学生到海外留学等[135]。以下数据能更形象地说明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在促进英国高等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在2010/2011学年中共接到咨询电话达1万余次,有来自250个机构的1 400名代表参加了该机构开展的国家培训项目,每月参加在线培训的新注册人数达200人,每月访问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网站的独立访问者人数达7万人[136]

还有英国文化协会,作为英国促进国家、地区间教育交流和文化关系的国际性组织,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派驻机构。这些机构积极协助英国政府和高校宣传提供给留学生的服务项目,帮助高校招收留学生[137]

一些机构还提供奖助学金,以吸引国际留学生。如英国国家研究委员会(Research Councils UK,简称RCUK)于2003年设立的“多萝西·霍奇金研究生奖学金”(Dorothy Hodgkin Postgraduate Award,简称DHPA),就是英国一项主要吸引来自印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南非、巴西和俄罗斯的优秀学生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138]

(三)欧洲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对英国的影响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高,除了有英国政府和有关机构部门的共同支持外,也是与英国广泛参与欧洲区域高等教育和研究计划分不开的。由于英国高等教育早已深深植根于整个欧洲体系,要完全理解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就必须剖析以“伊拉斯谟计划——欧洲共同体促进大学生流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简称ERASMUS)和“博洛尼亚进程”(the Bologna Process)为代表的整个欧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139]

早在1976年,欧共体(成立于1993年的欧盟的前身)就为了促进成员国学生之间的交流,设立了一个“联合学习项目”(Joint Study Programme,简称JSP)。1987年,欧共体在“联合学习项目”的基础上推出了规模更大的促进学生交流和提高师资能力的计划,即“伊拉斯谟计划”。“伊拉斯谟计划”在促进学生交流方面,支持学生到另一个欧盟国家学习,并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在本国根据欧洲学分体系得到承认;教师培训采用主要采用教师交流、联合备课、强化集训计划、专题联网等几种方式[140]。“伊拉斯谟计划”秉承“联合学习项目”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大规模资助的方式,将过去个人和学校之间的独自交流逐步发展成为有组织、制度化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也因此成为欧共体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成功的实践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欧盟的建立,欧盟继续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1995年,欧盟将“伊拉斯谟计划”等一些国际化项目整合到“苏格拉底项目”(Socrates Programme)中,实施更大规模的、系统的综合教育计划,旨在加强各类教育工作、加强教育合作与教学人员流动、鼓励教育实践和教材创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苏格拉底项目”分两阶段实施,1995~1999年为第一阶段,2000~2006年为第二阶段。2004年,欧盟委员会为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推动国际合作及第三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又实施了“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 MUNDUS Programme)。作为“伊拉斯谟计划”的扩展,“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定位在促进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通过建立跨欧洲高等院校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以及提供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名额的方法,以鼓励欧洲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在欧洲大学之间的流动,鼓励欧盟国家的学生和学者到国外的大学学习或者工作,吸引来自欧盟成员国之外的学生和学者到欧洲大学学习和研究,提升欧洲高等教育对外的影响力和形象[141]。该项目第一阶段(2004~2008年)已经完成,第二阶段于2009年启动,计划到2013年结束。2007年开始,包括“伊拉斯谟计划”在内的欧盟各种教育计划被整合到“终身学习计划”(Lifelong Learning Programme)下。此“终身学习计划”为期至2013年,计划到那时,使通过“伊拉斯谟计划”的高等教育交流人数达到300万[142]

除此之外,另一个宏大的推动欧盟各国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国际化计划是“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其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致力于到2010年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自由区。该自由区内的学生可以在一个公开、广阔的范围内自由选择高质量的课程,也可以享受到流畅的学历认证程序。“博洛尼亚进程”主要通过六个方面促进欧盟各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建立容易理解以及可以比较的学位体系;建立一个以两阶段模式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欧洲学分转换体系;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克服人员流动的障碍;保证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合作[143]。这项宏大的计划需要其他相关欧盟计划项目,如“伊拉斯谟计划”和“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大力支持。

在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英国也以此为契机积极融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框架,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英国作为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一体化战略的最主要的合作国家之一,积极参与“伊拉斯谟计划”等重要的欧洲教育计划,取得了卓越成就,详见下文。英国也是最早签署“博洛尼亚进程”的签约国,并对此做出政治承诺。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英国的高校和相关机构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并参与了该进程。它们在促进欧洲学分转移制度、组织进程研讨会、开发联合学位计划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进程的积极推动者。

(四)高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终推动者和实践者还是高等院校。英国高等院校通过多种策略来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是英国高校积极发展留学生市场、招收境外学生。为了吸引留学生,英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成立了国际事务办公室,专门负责留学生招生以及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同时,英国高等院校为了扩大宣传效果,积极参加英国文化协会等机构举办的海外高等教育推介活动,并委托其开展留学生教育咨询活动。一些高等院校还直接到有输出留学生潜力的国家参加或举办展览活动,雇佣当地机构做留学中介机构,在当地进行广告宣传等。

二是英国高校重视国际化课程建设。为了吸引留学生,英国高校一直重视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高校大量开设国际关系、异质文化比较等课程。90年代以后,英国高校国际化课程的数量和比重不仅增加迅速,而且成为实施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实现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很多大学都增设了国际政治、经济、金融、贸易、外交方面等涉外专业。在国际性课程中,英国大学还加大了外语教育的力度。此外,英国高校还积极参加欧盟的有关建设国际化课程的项目和计划[144]

三是英国高校积极发展境外合作办学。除大力发展留学生市场、积极招收境外学生的同时,英国政府和高校还积极开拓境外高等教育市场,与国外机构合作办学。这种跨国合作办学的模式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英国某高校和国外同行共同新建一所大学,合作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二类是英国某所高校直接在境外与他国高校联合培养学生,而授课方式可分为在国外实施教学的全过程或分学年在英国完成两种。这种跨国合作模式结合了不同国家的教育优势,也为学生节约了一定的费用,较受学生欢迎。第三类是向国外提供远程高等教育教育课程,完成规定课程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英国高校授予的学位或其他文凭证书。

二、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丰富,其中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素,也是其主要表征。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规模和程度都处于世界领先,其中留学生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以下重点介绍英国高等教育中学生和师资的国际交流情况,以此来窥探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一)英国招收留学生的情况

英国是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一流的师资、科研条件、学习环境以及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世界顶尖一流大学,使其受到各国留学生青睐。从英国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的情况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来英留学生数量虽小有波动,但一直持续增长,从1995/1996学年的19.6万人增长到2009/2010学年的近40.6万人,翻了一番,如图2-24所示。

img84

图2-24 1995/1996学年~2009/2010学年英国高校的留学生数量变化趋势(单位:人)

资料来源: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历年统计数据整理。

在2009/2010学年,英国高等院校的留学生结构和特点有:从来源区域来看,来自英国以外的欧盟区域的留学生数量达12.5万人,占当年度留学生总数的30.8%,显示了欧盟区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一体化的成效以及英国在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地位;来自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数量约28.1万人,占留学生总数的69.2%,显示了英国对世界各国留学生的强大吸引力。从留学生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数量达20.4万人,本科生层次的留学生数量约20.1万人,分别占据半壁江山,体现了英国高等教育对高学历层次留学生的较强竞争力。从留学生学制来看,全日制留学生数量接近34万人,占留学生总数的83.7%;非全日制留学生数量达6.6万人,体现了英国高等院校为留学生提供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从留学生的地区分布来看,英格兰是留学生的主要集中地区,该地区的留学生数量约33.5万人,占该地区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16%,占英国留学生总数的82.5%。各类具体数据详见表2-33、表2-34。

表2-33 2009/2010学年英国高校的留学生来源区域、

学制和学历层次情况(单位:人)

img85

资料来源:http://www.ukcisa.org.uk/about/statistics_he.php#table2.

表2-34 2009/2010学年英国各地区高校的留学生数量及留学生所占比例

img86

资料来源:http://www.ukcisa.org.uk/about/statistics_he.php#table3.

从留学生来源地区和国家来看,亚洲和欧洲是英国招收国际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地。2009/2010学年,到英国留学的海外学生中,有42%来自亚洲地区,有35%来自欧洲地区。表2-35列出了向英国输出留学生最多的10个非欧盟国家和地区以及10个欧盟国家,这20个国家和地区向英国输出的留学生占在英留学生总量的68.2%。中国在英国的留学生数量最多,且增长迅速,2009/2010学年就达近5.7万人,比上一学年增长了21.2%。爱尔兰共和国是欧盟国家中在英国的留学生数量最多,达1.6万人。

表2-35 2009/2010学年向英国输出留学生最多的10个非欧盟国家和地区以及10个欧盟国家

img87

续 表

img88

资料来源:http://www.ukcisa.org.uk/about/statistics_he.php#table4.

从留学生的学科分布来看(见表2-36),国际留学生到英国高等院校学习最多的学科领域有商业与管理、工程与技术、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语言等,其中在商业与管理学科领域学习的留学生最多,占28.6%。英国高校中留学生比例较高的学科领域有商业与管理、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法律等,其中商业与管理学科领域的留学生比例高达三分之一。可见,大部分留学生到英国学习应用性学科,学习基础学科的相对较少。

表2-36 2009/2010学年英国高校的留学生的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img89

续 表

img90

资料来源:http://www.ukcisa.org.uk/about/statistics_he.php#table6.

从留学生的择校情况来看(见表2-37),2009/2010学年,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等20所高校的留学生总数就超过13万人,占留学生总数的32.2%。此外,这20所高校的平均留学生比例为27%,其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留学生比例高达65%。英国高等教育的高度国际化由此可见一斑。

表2-37 2009/2010学年英国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前20所高校

img91

续 表

img92

续 表

img93

资料来源:http://www.ukcisa.org.uk/about/statistics_he.php#table7.

(二)英国学生在海外留学的情况

英国在积极发展国际留学生市场的同时,也一直强调增加本国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根据最近的研究估计,大约有2.2万名英国学生在海外留学[145]。在英国政府和高校促进本国学生到海外留学的举措中,“伊拉斯谟计划”贡献突出。

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旨在通过提供经费和平台,支持参加项目的欧洲国家和及其高等院校之间开展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到其他国家留学或工作实习,资助时间一般为三个月至一年[146]。目前,参加“伊拉斯谟计划”的国家有33个,分别是英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公国、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瑞士和克罗地亚[147]。参加“伊拉斯谟计划”的高校由欧盟授予“伊拉斯谟大学特许状”(Erasmus University Charter)。英国高校的学生参加项目后,可到其他32个国家与本校签有正式协议的高校留学。

据统计,2006/2007学年,英国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达7 235人,其中法国、西班牙和德国是该项目吸引英国留学生最多的三个国家(见表2-38)。

表2-38 2006/2007学年英国学生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出国留学的国家分布情况

img94

资料来源:http://www.britishcouncil.org/erasmus-british_council_archive-statistics.htm.

从英国学生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到国外学习的学科领域分布来看,如表2-39所示,40.7%的英国学生到其他国家学习语言与哲学,其次是商业与管理科学、法学和社会科学等。与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英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较少。

表2-39 2006/2007学年英国学生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img95

资料来源:http://www.britishcouncil.org/erasmus-british_council_archive-statistics.htm.

(三)英国教师的国际交流

在重视学生国际交流的同时,英国也积极推进高校教师的跨国交流,以使他们具有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和国际视野,促进学术交流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

除支持学生外,“伊拉斯谟计划”也支持教职工的国际交流,对英国教职工的国际交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统计,2006/2007学年,英国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出国交流的教职工数量达1 365人,其中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是该项目吸引英国教职工最多的三个国家(见表2-40)。

表2-40 2006/2007学年英国教职工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出国交流的国家分布情况

img96

续 表

img97

资料来源:http://www.britishcouncil.org/erasmus-british_council_archive-statistics.htm.

从英国教师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到国外交流学习的学科领域分布来看,12.2%的英国教师到其他国家学习商业与管理科学,其次是语言与哲学研究、教育与教师培训和社会科学等(见表2-41)。与学生相比,英国教师出国交流的学科领域分布更为均衡。

表2-41 2006/2007学年英国学生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img98

续 表

img99

资料来源:http://www.britishcouncil.org/erasmus-british_council_archive-statistics.htm.

与此同时,“伊拉斯谟计划”在2006/2007学年还支持了1393名国外教师来英交流[148],形成了稳定的、双向的、良好互动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景象。

小结: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拥有数量可观的高等院校。这些高等院校可以大体上按照获得“大学”地位的时期进行分类,在历史渊源、办学规模、内部管理等方面差异很大,形成了英国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格局。英国政府一直审时度势地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通过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拨款、评估为主的多种途径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拨款体制和质量保障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甚大。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英国高等教育的经费规模持续上升,来源途径也日趋多元化,并呈现了政府拨款与绩效评估相结合、学费征缴力度加大等特点。英国高等教育凭借其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成熟的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而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体系最完备和最健全的国家之一。英国高等教育也正是凭借其规模、优势和特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其国际化程度全球领先。

【注释】

[1]“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是第一个全球大学排名,选择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上述五项指标得分的师均值等六个指标对世界大学的学术表现进行排名。该排名每年发布一次,推出世界大学500强的排行榜。

[2]白金汉大学(University of Buckingham)的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的白金汉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at Buckingham)。1983年,白金汉大学学院正式获得皇家特许状,升格为大学。

[3]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HEFC).A Guide to UK Higher Education(2009)[EB/OL].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9/09_32/09_32.pdf,2011-11-12.

[4]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HEFC).A Guide to UK Higher Education(2009)[EB/OL].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9/09_32/09_32.pdf,2011-11-12.

[5]爱德思(Edexcel)是英国最大的学术和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提供广泛的学术及职业资格认证,负责课程规范、评估、考试以及资格认证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6]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HEFC).A Guide to UK Higher Education(2009)[EB/OL].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9/09_32/09_32.pdf,2011-11-12.

[7]Richard F.Gombrich.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The Murder of a Profession(2000)[EB/OL].http://indology.info/papers/gombrich/uk-higher-education.pdf,2011-11-13.

[8]Universities UK.Patterns and Trends in UK Higher Education(2011)[EB/OL].http://www.universitiesuk.ac.uk/Publications/Documents/PatternsAndTrendsinUKHigherEducation.pdf,2011-11-13.

[9]详见第一章第四节。

[10]Mayhew K.,Deer C.,&Dua M.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Many Questions and Some Answers[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4,30(1),65-82.

[11]http://www.hesa.ac.uk/index.php/content/view/2090/161/.

[12]行会是中世纪意、法、英、德等国手工业者按照行业结成的组织。按照行会制度,想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必须加入某一行会,先充当行会师傅的学徒。行会中的师傅有权开设作坊,经营某些手工业和培养学徒。

[13]陈嵩.中英学位制度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14]英国国家高等教育文凭(Higher National Diploma,简称HND),相当于英国大学第一、二年级水平。HND是一种学历教育,学制一般为两年,毕业获得学历文凭,这个文凭同时也包含着职业资格证书的功能。

[15]英国国家高级合格证书(Higher National Certificate,简称HNC)相当于大学第一年级的水平。

[16]英国在一些学院和高等教育学校开设两年制的专业课程。两年制课程完成后,学生考试合格,可获取高等教育文凭证书(Diploma in Higher Education),学生毕业后,如果申请本科生课程,其两年制所学课程有可能被录取大学认可。

[17]英国教育学研究生证书(PGCE)课程是在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欲从事教师专业的毕业生专门开设的培养教师的一种证书课程,一般全日制课程为一年,是当前英国培训教师的主要途径。

[18]罗泽意,宁芳艳.英国高等教育演进中的政府角色变迁[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1):53.

[19]符华兴,王建武.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0]王宪平.英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111—114.

[21]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成立于1993年,是负责收集、分析和发布高等教育量化信息的官方中介机构。其成立一方面是为了响应《高等教育:一个新框架》白皮书中关于增强高等教育统计一致性的建议,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通过《1992年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建立的一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系。

[22]英国大学联盟(UUK)是英国大学的代表机构,主要负责维护大学的利益和自治权,领导和支持大学的发展,提倡和推广好的实践,促进大学的发展和多元化。其前身是1918年出现的非正式组织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Committee of Vice-Chancellors and Principals,简称CVCP),该组织于1931年成为正式组织,并于2000年正式更名为“Universities UK”。

[23]苏格兰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Scotland)和威尔士高等教育协会(Higher Education Wales,简称HEW)分别代表、维护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大学利益,研究和贯彻高等教育政策,配合英国大学联盟(UUK)的工作。

[24]除英国大学联盟外,GuildHE是英国高等教育的另一个正式的代表机构,主要职能包括政策咨询、设立基金、收集和分析高等教育数据等。它的前身是1967年成立的英国高校校长常务会议(Standing Conference of Principals),于1992年注册为一个担保有限公司,于2006年更名为GuildHE。

[25]刘秀曦.英国高等教育评鉴制度[M].台北:台湾评鉴协会,2008:37.

[26]Moodie G.C.Buffer,Coupling,and Broker:Reflections on 60 Years of the UGC[J].Higher Education,1983,12(3),331-347.

[27]Owen T.The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980,6(3),255-278.

[28]Shattock M.L.,&Berdahl R.O.The British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1919-83:Changing Relationships with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ies[J].Higher Education,1984,13(5),471-499.

[29]Shattock M.L.,&Berdahl R.O.The British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1919-83:Changing Relationships with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ies[J].Higher Education,1984,13(5),471-499.

[30]Shattock M.L.,&Berdahl R.O.The British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1919-83:Changing Relationships with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ies[J].Higher Education,1984,13(5),471-499.

[31]Moodie G.C.Buffer,Coupling,and Broker:Reflections on 60 Years of the UGC[J].Higher Education,1983,12(3),331-347.

[32]Moodie G.C.Buffer,Coupling,and Broker:Reflections on 60 Years of the UGC[J].Higher Education,1983,12(3),331-347.

[33]杨莹.英国高等教育评鉴制度[EB/OL].http://192.192.169.230/edu_paper/data_image/g0000218/0n29/20041200/p0000437.pdf,2011-11-30.

[34]Tapper T.The Governance of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M].Springer,2007:40.

[35]Tapper T.The Governance of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M].Springer,2007:44.

[36]http://www.sfc.ac.uk/about_the_council/who_we_are.aspx.

[37]臧日霞.从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看英国高效治理模式的创新[J].比较教育研究,2009(7):77-81.

[38]http://www.hefce.ac.uk/unicoll/.

[39]http://www.hefce.ac.uk/aboutus/history/.

[40]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HEFC).A Guide to UK Higher Education(2009)[EB/OL].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9/09_32/09_32.pdf,2011-11-12.

[41]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HEFC).A Guide to UK Higher Education(2009)[EB/OL].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9/09_32/09_32.pdf,2011-11-12.

[42]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HEFCE).Investing for successful futures:a guide to HEFCE(2010)[EB/OL].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10/10_23/10_23.pdf,2011-12-01.

[43]http://www.hefce.ac.uk/aboutus/history/.

[44]当时英国主管高等教育的是教育与技能部(DfES),2007年被改建为创新、大学与技能部(DIUS),2009年又被改建为商业、创新与技能部(BIS)。

[45]最新版本为2006年6月颁布的《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管理说明(修订版)》(Revised Management Statement for HEFCE)。

[46]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HEFC).Revised Management Statement for HEFCE(2006)[EB/ OL].http://www.hefce.ac.uk/aboutus/history/manage.pdf,2011-12-01.

[47]The National Archives.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 1992(1992)[EB/OL].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92/13/pdfs/ukpga_19920013_en.pdf,2011-12-02.

[48]http://www.hefce.ac.uk/aboutus/board/boardmem.htm.

[49]http://www.hefce.ac.uk/aboutus/board/.

[50]当时英国主管高等教育的是教育与技能部(DfES),2007年被改建为创新、大学与技能部(DIUS),2009年又被改建为商业、创新与技能部(BIS)。

[51]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HEFC).Guide to Funding:How HEFCE Allocates Its Funds(2010)[EB/OL].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10/10_24/10_24.pdf,2011-12-01.

[52]英国目前的七个国家研究委员会(RCUK)包括: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简称AHRC)、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简称BBSRC)、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简称EPSRC)、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简称ESRC)、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简称MRC)、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简称NERC)、科学与技术设施委员会(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ilities Council,简称STFC)。

[53]王嘉毅.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大学(学术版),2010(1):67-78.

[54]杜晓坤.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8(4):207-208.

[55]刘秀曦.英国高等教育评鉴制度[M].台北:台湾评鉴协会,2008.

[56]刘秀曦.英国高等教育评鉴制度[M].台北:台湾评鉴协会,2008.

[57]Harvey L.A History and Critique of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 UK[J].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2005,13(4),263-276.

[58]周仕德.英国高教质量评价制度的变化:内涵、亮点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1(5):66-70.

[59]王嘉毅.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大学(学术版),2010(1):67-78.

[60]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An introduction to QAA(2009)[EB/OL].http://www.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AndGuidance/Documents/IntroQAA.pdf,2011-12-09.

[61]http://www.qaa.ac.uk/aboutus/corporate/board/Pages/default.aspx.

[62]http://www.qaa.ac.uk/aboutus/Pages/default.aspx.

[63]http://www.qaa.ac.uk/aboutus/corporate/Pages/QAA-Purpose-values-standards.aspx.

[64]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An introduction to QAA(2009)[EB/OL].http://www.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AndGuidance/Documents/IntroQAA.pdf,2011-12-09.

[65]周仕德.英国高教质量评价制度的变化:内涵、亮点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1(5):66-70.

[66]金顶兵.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5(1):76-81.

[67]俞佳君.英国QAA的建立与发展——兼论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6):97-99.

[68]金顶兵.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5(1):76-81.

[69]Harvey L.A History and Critique of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 UK[J].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2005,13(4),263-276.

[70]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Learning from Subject Review 1993-2001[EB/OL].http://www.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AndGuidance/Documents/learningFromSubjectReview.pdf,2011-12-12.

[71]Tapper T.The Governance of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M].Springer,2007:183.

[72]刘秀曦.英国高等教育评鉴制度[M].台北:台湾评鉴协会,2008.

[73]Harvey L.A History and Critique of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 UK[J].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2005,13(4),263-276.

[74]刘秀曦.英国高等教育评鉴制度[M].台北:台湾评鉴协会,2008.

[75]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Handbook for Institutional audit:Eng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EB/OL].http://www.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AndGuidance/Documents/InstitutionalAuditHandbook2009.pdf,2011-12-10.

[76]Tapper T.,&Salter B.Interpreting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The Case of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s[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3,57(1),4-23.

[77]刘秀曦.英国高等教育评鉴制度[M].台北:台湾评鉴协会,2008.

[78]Tapper T.,&Salter B.Interpreting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The Case of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s[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3,57(1),4-23.

[79]刘秀曦.英国高等教育评鉴制度[M].台北:台湾评鉴协会,2008.

[80]http://www.rae.ac.uk/aboutus/history.asp.

[81]http://www.rae.ac.uk/aboutus/panels.asp.

[82]http://www.rae.ac.uk/panels/members/.

[83]Ref RAE.RAE2008 Manager's Report(2009)[EB/OL].http://www.rae.ac.uk/pubs/2009/manager/manager.pdf,2011-12-16.

[84]Ref RAE.Guidance on submissions(2005)[EB/OL].http://www.rae.ac.uk/pubs/2005/03/rae0305.pdf,2011-12-16.

[85]Tapper T.,&Salter B.Interpreting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The Case of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s[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3,57(1),4-23.

[86]甘永涛.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7(9):88-92.

[87]http://www.admin.ox.ac.uk/statutes/780-121.shtml.

[88]http://www.admin.ox.ac.uk/statutes/781-121.shtml.

[89]http://www.cam.ac.uk/univ/works/regenthouse.html.

[90]郑文.论英国大学副校长的角色、特征及权力[J].比较教育研究,2006(7):67-70.

[91]http://www.cam.ac.uk/univ/works/vicechancellor.html.

[92]http://www.admin.ox.ac.uk/statutes/783-121.shtml.

[93]http://www.admin.cam.ac.uk/univ/so/2010/statute_a-section5.html.

[94]剑桥大学的学系总务委员会(the General Board of the Faculties)的成员包括:校长(任总务会主席)、8名由各学部委员会(the Council of the School)任命的摄政院成员、4名由理事会任命的摄政院成员、2名学生(均由在校学生选出,其中一名为研究生)。

[95]http://www.cam.ac.uk/univ/works/generalboard.html.

[96]http://www.cam.ac.uk/univ/works/schcouncils.html.

[97]http://www.admin.ox.ac.uk/statutes/784-121.shtml.

[98]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9]牛津、剑桥大学的学院院长有很多名称,如Head of House、Master、President、Principal、Mistress、Provost、Warden等。

[100]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1]林晓.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的变革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72-75.

[102]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3]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4]林晓.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的变革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72-75.

[105]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6]甘永涛.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7(9):88-92.

[107]英国高校的每一财政年度(财年)是从上一年的8月1日至当年的7月31日。

[108]总收入(total income)是指高等教育部门的各项收入总和,包括从合资企业中获得的收入。

[109]净收入(net income)是指从总收入中扣除从合资企业中获得的收入。

[110]年盈余(surplus for the year)是指用一个财年的净收入扣除总支出。

[111]http://www.hesa.ac.uk/content/view/2095/278/.

[112]http://www.hesa.ac.uk/content/view/2097/278/.

[113]李作章,单春艳.从“社会福利”到“面向市场”:英国高等教育学费政策的变迁[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24-127.

[114]王璐,孙明.英国大学生学费与资助政策改革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7),52-57.

[115]阚阅.当代英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6]杨明.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117]李作章,单春艳.从“社会福利”到“面向市场”:英国高等教育学费政策的变迁[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24-127.

[118]杨明.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119]傅淑琼.1998年英国高等教育经费体制改革——原因、对学生入学的影响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0):53-57.

[120]转引自:杨明.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34.

[121]王莉华.英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政府市场策略的发展及其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7(2):42-47.

[122]转引自:傅淑琼.1998年英国高等教育经费体制改革——原因、对学生入学的影响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0):55.

[123]张民选.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演进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5):1-6.

[124]何伟强,徐辉.英国高等教育经费与助学制度改革的新计划——基于对《确保英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报告的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11(6):36-41.

[125]张安然.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政策支持[J].当代教育科学,2011(9):50-52.

[126]http://www.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0405/cmselect/cmeduski/205/205.pdf.

[127]http://www.britishcouncil.org/pmi2_final_evaluation_report.pdf.

[128]杨明.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129]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0]http://www.britishcouncil.org/china-education-scholarships-chevening.htm.

[131]http://www.csfp-online.org/.

[132]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 75-102.

[133]http://www.international.ac.uk/about_us/index.cfm.

[134]http://www.europeunit.ac.uk/sites/europe_unit2/about_us/index.cfm.

[135]http://www.ukcisa.org.uk/about/index.php.

[136]http://www.ukcisa.org.uk/files/pdf/about/annual_review.pdf.

[137]詹春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8(4):180-182.

[138]http://www.rcuk.ac.uk/researchcareers/postgrad/dhpa/Pages/home.aspx.

[139]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 75-102.

[140]http://www.euro-china.us/xinxi2.asp?id=134&lbid=3.

[141]http://www.euro-china.us/xinxi2.asp?id=134&lbid=3.

[142]http://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rogramme/doc78_en.htm.

[143]http://www.chinamission.be/chn/sbgx/jy/b/.

[144]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5]http://www.ukcisa.org.uk/student/ukstudent/uk_students_abroad_stats.php.

[146]http://www.britishcouncil.org/erasmus-who-can-go-content.htm。

[147]http://www.britishcouncil.org/erasmus-where-can-you-go.htm.

[148]http://www.britishcouncil.org/llp_na_era_19_08_rev.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