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医学免疫学
1.14.2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

20世纪90年代初,Janeway等提出,固有免疫细胞表达一类“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识别广泛存在于病原体等异物上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固有免疫应答由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介导,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不同,固有免疫细胞主要识别多种“非己”异物共同表达的分子,通过特殊的信号传导机制,在病原体等异物入侵的早期发挥免疫效应。

一、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1.即刻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染0~4小时之内。由屏障结构直接阻挡病原体,血液及组织中的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杀伤,补体、溶菌酶等分子裂解病原体。如果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入侵的病原体数量少、毒力弱,则大多数病原体感染在此期被终止。

2.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染4~96小时之内。如即刻固有免疫应答未能完全清除病原体等异物,则炎症细胞被趋化因子招募至感染部位、活化,同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进一步增强固有免疫应答。同时B1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和NKT细胞也发挥清除异物的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发生于感染96小时之后。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将摄入的病原体等异物加工成抗原肽,以MHCⅠ或MHCⅡ类分子途径提呈给Th或Tc细胞,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固有免疫应答机制

1.固有免疫细胞识别特点

(1)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等病原体(及其产物)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也包括宿主衰老、凋亡细胞表面某些特定的分子结构,是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配体。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如病毒、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真菌)可表达不同的PAMP,多属糖脂化合物,包括:LPS、G+菌的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和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分枝杆菌和螺旋体的脂蛋白、真菌的甘露糖、细菌和病毒的DNA、双链RNA、宿主凋亡细胞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等。

(2)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模式识别受体是主要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能够直接识别结合PAMP的一类受体分子。PRR可识别几乎所有病原生物的一些结构组分和代谢产物(图13-4)。

PRR具有与TCR或BCR不同的特点(表13-1):PPR是胚系基因编码产物,较少多样性;同一类型细胞(如巨噬细胞)表达的PRR具有相同的特异性,非克隆性表达。

PRR有三种存在形式,即膜型PRR、分泌型PRR和胞内型PRR。几类重要的PRR如下(见图13-5):

img128

图13-4 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不同病原体

①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MBL属于一种分泌型PRR,在病原体感染早期,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急性期蛋白,是一种钙依赖性糖结合蛋白,可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表面甘露聚糖、岩藻糖等糖结构,通过激活补体从而清除病原体。

img129

图13-5 固有免疫细胞表面PRR

②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MR表达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内皮细胞亚群等表面,有8个C型凝集素结构,可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表面相应PAMP(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介导各种效应。如巨噬细胞表面的MR介导对病原菌的吞噬、破坏,参与对病原菌的降解及其抗原肽的加工和提呈。

③清道夫受体(scanvenger receptor,SR):SR属于一种膜型PRR,表达于吞噬细胞表面,此受体至少有6种不同的分子形式,其识别的配体为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LPS和G+菌磷壁酸等细菌成分、凋亡细胞膜外翻的磷脂酰丝氨酸,以及某些衰老的宿主细胞。可与细菌细胞壁的某些组分结合,有效地清除血循环中的细菌。MR与SR又称为内吞型PRR。

④CD14:有膜型CD14(mCD14)和分泌型CD14(sCD14)两种形式,mCD14通过糖基磷脂酰激醇(GPI)附着在吞噬细胞膜表面,后者表达于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表面,CD14识别的配体为感染时血浆中形成的LPS-LBP(脂多糖结合蛋白)复合物,LBP是感染时产生的一种急性期蛋白,介导不同细胞对病原体的反应。CD14缺乏胞内区,不能直接传导LPS活化信号,是TLR4接受LPS传导信号的辅助受体。

⑤NIR:NIR属胞浆型PRR,其命名来源于NAIP(neuroral apoptosis inhibitory protein)、CⅡA(classⅡtransactivator)、HET-E和TP1的缩写,目前已知NLR有22个成员,负责识别“内部”信号,其配体为胞浆中病原体的产物(如胞壁酰二肽等),参与IL-1、IL-18的加工,分泌IL-1β或诱导细胞凋亡。

⑥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一类Ⅰ型跨膜受体,因其胞外段与果蝇蛋白Toll同源而得名,1997年首次发现TLRs,目前已发现人类TLR家族至少有10个成员(TLR1-TLR10),分布于不同的免疫细胞。TLR胞外区有18~31个数目不等的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TLR常以二聚体形式,与其他辅助受体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识别并结合相应PAMP(表13-2)。胞质区与IL-1R胞质区结构相似,称Toll-IL-1受体结构域Toll/IL-1(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TIR),是TLR向下游传递信号的核心元件。

表13-1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识别特点

img130

表13-2 人类主要TLR及其识别的相应配体

img131

2.PRR介导的信号传导

PRR介导的信号传导十分复杂,不同的PRR其信号传导途径不尽相同,生物学效应也不同。下面以TLR4为例介绍(图13-6)。

TLR是以二聚体形式启动信号途径的,其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分为My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 88.髓样分化蛋白88)依赖途径和MyD88非依赖途径。哺乳动物中第一个被发现的是TLR4,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树突状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及某些小肠细胞系也有表达。LPS通过TLR4介导的MyD88依赖信号途径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具体机制为:来源于G菌等病原体的循环LPS首先与血清中的LBP LPS结合蛋白(LPS-binding protein)结合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再与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LPS受体(即CD14)结合,LBP随之被释放,细胞表面TLR4受刺激后形成TLR4/TLR4同质二聚体,并在分泌性因子MD-2分子协助下,活化的TLR4识别LPS并启动活化信号。活化的TLR4通过其胞浆区TIR功能域与胞浆内接头蛋白MyD88的C端结合成复合物,再利用MyD88的N端死亡结构域(DD)募集结合胞浆中含有DD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IL-1受体相关激酶(IRAK),活化的IRNK与TNF受体相关的因子6(TRAF6)结合,可使TGF-β活化的激酶(TAK-1)等活化,进而通过JNK、P38MAPK和NF-κB信号级联途径,再分别通过核转录因子AP-1、NF-κB启动相关靶基因转录,诱导一系列炎性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趋化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向病原体入侵部位浸润,主要介导炎症反应。另外,还能在募集活化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方面发挥作用。

img132

图13-6 TLR4介导的MyD88依赖信号途径

3.固有免疫应答的效应

PRR一旦识别PAMP,相应效应细胞即被激活,并通过胞内信号传导,启动相关靶基因转录,诱导一系列炎性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趋化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向病原体入侵部位浸润,还能募集活化NK细胞、树突状细胞,主要介导炎症反应、调理吞噬、活化补体等效应,一般不涉及细胞克隆增殖。同时也作为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参与及调节适应性免疫的各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