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医学免疫学
1.13.5 第五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 (Effects of B cells Mediated Hu...

第五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 (Effects of B cells Mediate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免疫应答的最终效应是清除侵入机体的非己细胞或分子,即排异效应。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活化、增殖,并分化为能合成分泌抗体分子的浆细胞,最终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子发挥效应作用。然而抗体分子本身只具有识别作用,不具有杀伤或排异作用,因此体液免疫的最终效应必须借助于机体的其他免疫细胞或分子的协同作用,才能达到排异的效果,但有时也可以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一、对胞外菌的作用

体液免疫是抗胞外菌的重要保护性免疫应答,细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为TI-Ag,可直接活化B细胞产生IgM;菌体多数抗原为蛋白质,在APC与Th2细胞的辅助下产生应答,开始是IgM类抗体,然后转换为IgG、IgA、IgE。

(1)高亲和力IgG和IgA可与病毒、细菌表面蛋白结合,通过阻止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入侵宿主细胞。特别是分泌型IgA作为黏膜免疫的主要成分,存在于乳汁、唾液、泪液和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黏膜表面,可阻止病原体(如细菌)通过其表面的黏附素(adhesins)与宿主黏膜上皮细胞黏附,从而阻止病原体感染机体。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性粒细胞的表面都带有IgG、IgA或IgM分子的Fc受体或补体分子受体,抗体借助其Fab段与病原体结合,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补体激活所产生的C3b结合在病原体表面,可与吞噬细胞表面C3bR结合,也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3)IgG和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形成膜攻击复合体,使靶细胞溶解,从而发挥补体介导的杀菌、溶菌作用,但激活过程中的部分补体片段可以介导急性炎症反应。

(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IgG的Fab段与抗原结合,Fc段构型改变与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Fc γ RⅢ、Fc γ RⅠ结合,后者传递激活信号,活化细胞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引起靶细胞溶解,介导效应细胞杀伤携带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二、抗毒素作用

细菌外毒素、昆虫和蛇的毒素通常由两种亚单位组成:结合亚单位可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使毒素被内化;毒素亚单位可进入细胞浆,发挥毒性作用。高亲和力IgG和IgA可与毒素结合亚单位结合,阻止毒素进入宿主细胞。

三、抗病毒作用

体液免疫主要是对宿主细胞外存在的病毒发挥作用。

(1)中和抗体与病毒的包膜蛋白或衣壳蛋白结合,阻止其与靶细胞受体结合。SIgA类抗体对经消化道或呼吸道入侵病毒的中和作用尤为明显。

(2)抗体、补体同时存在对具有脂质胞膜病毒的直接溶解作用。

(3)在抗病毒作用过程中,抗体、补体可以发挥调理吞噬作用。

四、抗蠕虫作用

激活CD4Th2细胞,产生IL-4、IL-5,前者诱导IgE产生,后者促进发育与活化。IgE产生后通过Fab段结合于蠕虫表面,Fc段与嗜酸性粒细胞表面Fcε受体结合,嗜酸性粒细胞被激活,脱颗粒释放主要碱性蛋白(MBP),发挥抗寄生虫作用,主要针对幼虫阶段。

五、免疫损伤作用

有些细菌与人体某些组织存在交叉抗原,其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可能参与某些病理过程。

(1)超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由抗体引起的免疫损伤可见于Ⅰ、Ⅱ、Ⅲ型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Ⅰ型超敏反应由IgE介导,Ⅱ、Ⅲ型超敏反应由IgG、IgM介导。某些自身免疫病损伤与Ⅱ、Ⅲ型超敏反应有关。

(2)移植排斥反应受者体内存在针对移植物抗原的预存抗体(IgG),可导致超急性排斥反应。另外,体液免疫应答在急、慢性排斥反应中也有一定作用。

(3)促进肿瘤生长肿瘤患者产生的某些IgG亚类可作为封闭因子,阻碍特异性CTL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从而促进肿瘤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