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医学免疫学
1.8.1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一、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

T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在受到抗原或丝裂原等物质刺激后,T细胞可发生一系列形态、功能变化,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从而执行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其膜表面多种辅助分子的共同作用,例如:通过TCR识别、捕捉,由APC提呈的抗原,并由CD3分子将活化信号传入胞内;借助CD4/CD8与MHC-I或MHC-Ⅱ类抗原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巩固APC与T细胞的结合;在CD2-LFA3、B7-CD28等辅助因子的协同参与下,完成激活过程。除TCR外,T细胞表面的膜分子主要通过配体-受体的结合,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效应,介导T细胞与B细胞、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细胞间黏附作用对T细胞执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TCR-CD3复合体

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ceptor,TCR)和CD3均为T细胞膜上的重要分化抗原,是成熟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T细胞表面的TCR和CD3构成复合体(见图7-1)。

img68

图7-1 TCR-CD3复合体结构示意图

该复合体中,TCR可特异性识别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CD3则可将TCR双识别的信号传入T细胞内,引起细胞活化、增生。

大多数成熟T细胞的TCR是由α链和β链组成的异二聚体。TCRα链为44~60kU的酸性糖蛋白,β链为40~55kU不带电荷的碱性糖蛋白,两条链在V区分别由两个链内二硫键各形成一环状结构,类似Ig的V区。如同Ig分子,编码TCRα和TCRβ链的V-J及V-D-J基因片段经过重排,形成TCR的高度多样性,从而可特异性识别环境中千变万化的抗原。

CD3分子含有5种跨膜肽链,即α、δ、ε、ζ和η。CD3分子中,γε、δε及ζζ呈二聚体状态:δε二聚体与TCR的α或δ链相连;γε二聚体与TCR的β或γ链相连;ζζ则与TCR的α、β或γ、δ链相连。因此,TCR复合体最常见的化学结构式为αβ:γδεδεζ2。CD3诸链的胞内区比TCR都长,含有易被蛋白激酶磷酸化的丝氨酸、苏氨酸及酪氨酸,在T细胞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尤以ζ链更为重要。

CD3分子的主要功能为:

①稳定TCR的结构,TCRαβ异二聚体和CD3分子在细胞表面的表达互相依赖,缺乏任何一方,对方均不能顺利地得到表达;

②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当TCR识别并结合抗原后,CD3参与将信号转导到T细胞胞浆内,作为诱导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2.CD2-CD58

T细胞的激活除依赖TCRCD3复合体识别抗原肽、传递活化信息,还有赖于细胞表面其他分子的协同作用,如CD4/MHCⅡ、CD8/MHC-I类抗原、CD2/CD58、LFA-1/ICAM等。其中,CD2及其配体CD58的相互作用直接参与T细胞活化。

3.CD2与CD58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CD2CD2也称绵羊红细胞(sheep red blood cell,SRBC)受体、LFA-2(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2),可表达于所有外周血T细胞、95%以上人类胸腺细胞、大多数NK细胞及部分恶变B细胞表面,但正常B细胞不表达。CD2为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记,分子量45~50kU,为由327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条跨膜单肽。其胞浆区富含脯氨酸和碱性氨基酸,二者均可与离子及环核苷酸结合,是参与胞内调节的重要成分。

(2)CD58CD58也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3,LFA-3),分子量为55~70kU,属于Ig超家族,是存在于人红细胞和绵羊红细胞上的CD2天然配体,可介导绵羊红细胞与人T细胞形成玫瑰花环。CD58除分布于人红细胞表面外,还广泛分布于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结缔组织、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细胞表面。

CD58与红细胞膜的结合方式有两种:一为穿膜形式,称为CD58-TM,通过肽链跨膜区贯通红细胞膜,大多数CD58以此形式存在;二为GPI“锚蛋白”形式,即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lucosyl phosphatidyl inoshol,GPI)固定于细胞表面。后一种结合形式的CD58,其胞外区和跨膜区与CD58-TM相同,但无胞浆区,主要参与细胞间黏附及信号传递。

4.CD2-CD58的生物学功能

(1)黏附作用CD2与CD58结合可介导T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间的黏附作用,从而参与T细胞多种功能。如CTL胞毒活性,丝裂原、同种异体抗原、可溶性抗原诱导的T细胞增生反应,T细胞产生IL-2等。另外,CD2-CD58也与NK细胞活性有关。

(2)T细胞旁路激活途径抗CD2单抗与T细胞共同温育后,可导致T细胞克隆的增生;促进IL-2R和MHCⅡ类抗原表达;促进T细胞分泌IL-2和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这种通过CD2激活T细胞的途径与传统经抗原激活T细胞的途径不同,前者不依赖TCRCD3复合体,亦不需要Mφ等辅佐细胞参与,不依赖IL-2,为抗原非特异性,故被称为“T细胞激活旁路”(alternative pathway of T cell activation)。该途径参与免疫细胞的聚集和淋巴因子的产生,以及在缺乏持续性抗原刺激时免疫功能状态的维持等。

(3)胸腺细胞的分化成熟CD2是胸腺细胞最早表达的分化抗原,胸腺上皮细胞及胸腺其他多种细胞表面存在CD2的生理性配体CD58,在胸腺对T细胞的选择过程中发挥作用。当胸腺细胞TCR-CD3复合体与树突状细胞表面MHC分子无高亲和力时,二者不能结合,从而抑制CD3激活途径。此时CD2+胸腺细胞与CD58+胸腺基质细胞结合,产生早期胸腺细胞的活化信号,导致该克隆的增生和分化。当TCR-CD3复合体与树突状细胞表面MHC分子高亲和力结合时,由于胸腺皮质中无IL-1存在,故这种结合不能产生阳性刺激,同时还抑制胸腺细胞经CD2途径激活,结果导致该克隆被淘汰。

5.CD4

(1)CD4分子的特征CD4属于Ig超家族,为细胞膜表面单链糖蛋白。CD4抗原表达于部分T淋巴细胞、胸腺细胞及某些B淋巴细胞、EB病毒转化的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脑细胞膜上。人CD4分子量为55kU。CD4跨膜区与MHC-Ⅱ类分子p链的跨膜区高度同源。

(2)CD4分子的功能①CD4/MHC-Ⅱ类分子是一对重要的辅助分子,具有黏附功能。CD4阳性T细胞可识别同种异体或自身MHC-Ⅱ类分子-外来抗原多肽复合物。CD4分子通过第1、2功能区与MHC-Ⅱ类分子的非多态部分结合,有助于稳定TCR与抗原多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可被抗CD4单抗封闭。因此,CD4分子又被称为参与Th细胞激活的共受体(co-receptor)。②具有信号转导作用。CD4分子可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其胞浆段直接与酪氨酸蛋白激酶S代家族成员P56lck相连。T细胞受到刺激后,CD4与MHC-Ⅱ类分子相互作用,激活P56lck,使胞内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增加。

(3)CD4分子与疾病CD4是HIV的主要受体。HIV外壳被膜蛋白即gp120可与CD4结合,形成复合物。HIV感染CD4+细胞后,通过非整合途径,导致细胞代谢紊乱,生长失控,同时亦可阻断CD4+细胞与APC表面MHCⅡ类抗原结合,干扰Th细胞识别抗原,最终导致细胞免疫缺陷。据此,目前已尝试应用基因工程可溶性CD4或抗CD4单抗治疗HIV感染。另外,检测HIV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和CD4阳性细胞绝对数,对辅助诊断和判断病情有重要参考价值。CD4+T细胞参与大多数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目前,抗CD4单抗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泛发性严重性银屑病、复发性软骨病、多发性硬化、系统性血管炎及移植排斥反应等。其机制为:抗CD4抗体可清除或抑制CD4+T细胞,从而调节异常的T细胞应答。

6.CD8

(1)CD8分子的特征不同种属和不同成熟阶段的T细胞,其CD8分子结构各异。人外周血T细胞表达的CD8分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CD8α链和CD8β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异源二聚体;另一种是由两个CD8α链组成的同源二聚体。CD8α链和CD8β链是分子量为32~34kU的糖蛋白,均属Ig超家族。一般应用的抗CD8单抗,其所识别的表位在CD8α链分子上。可溶性CD8α链和β链是因RNA转录体的拼接方式不同而形成。

(2)CD8分子的功能①介导细胞间的黏附作用CD8通过与MHCⅠ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可介导细胞间黏附作用。CTL在特异性识别靶细胞时,其TCR和CD8分子必须结合到相同的MHCⅠ类分子上,故CD8分子亦被称为参与CTL激活的共受体。CD8分子的异源二聚体比同源二聚体具有更强的介导细胞黏附的作用。②充当信号传导分子CD8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后,可参与TCR/CD3介导的信号传导,并进而启动MHCⅠ类限制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TCR与配体结合后,CD8分子胞浆区快速磷酸化。另外,淋巴细胞特异性蛋白酪氨酸激酶lck(P56lck)参与信号传递并导致T细胞活化,此过程亦与CD4、CD8分子有密切关系。

另外,CD4和CD8分子通常被视为判断和鉴定T细胞亚群及其成熟的标志。依据二者的表达不同,胸腺细胞可分为4群:①CD4CD8双阴性细胞;②CD4+CD8+双阳性细胞;③CD4+CD8单阳性细胞;④CD4CD8+单阳性细胞。

7.CD45

(1)CD45分子的特征CD45又称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属于跨膜糖蛋白家族成员,是由两条相同肽链组成的同源二聚体,两链胞浆区均有PTPase活性。

1)异构体(isoform)CD45分子具有多种异构体,这是由于在编码基因近氨基端的5'端cDNA序列中,A、B、C三个连续外显子的剪接方式及糖基化程度不同所致。由于剪接方式不同,可能形成多种mRNA,从而翻译出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CD45异构体的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胞外区,从而提示CD45分子可与其他分子发生不同的相互作用。

目前已发现的CD45异构体有6种,在人类已鉴定出3种异构体分子,分别为:①CD45RA,包括220、205、190kU三种糖蛋白,表达于某些T细胞亚群、NK细胞和B细胞;②CD45RB,包括220、205、190kU三种糖蛋白,表达于某些T细胞亚群、B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③CD45RO,为180kU糖蛋白,表达于某些T细胞亚群、B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根据CD45分子异构体的表达,可将T细胞分为两个亚群:凡未经抗原刺激的T细胞为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Tn),即CD45RA+T细胞亚群;经抗原激分化为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Tm)者,为CD45RO+T细胞亚群。

2)异构体转换CD45分子的异构体常限定在某些T细胞表面表达,称为CD45R。在T细胞发育、成熟及活化的不同阶段,均伴随着CD45RA和CD45 RO的转换。表达CD45RA外显子转导序列的T细胞为CD45RA+;后者经活化后,转变为表达缺乏A、B、C外显子转录序列CD45分子的T细胞,即CD45RO+T细胞。CD45RA+和CD45RO+T细胞功能差异之一是,CD45RO+细胞对再次抗原刺激和丝裂原性单抗刺激可产生更强的增生反应。

(2)CD45的生物学功能CD45分子的广泛分布及其胞浆区结构的高度保守性,提示CD45分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CD45分子属于膜结合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ase)家族成员,与其胞内区两个功能亚区均具有PTPase活性。胞内蛋白质磷酸化参与调节细胞增长和分化,并反映蛋白激酶和磷酸酶活性间的平衡,CD45分子在决定这种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CD45分子可通过与细胞表面分子(CD2、CD3、CD28、CD4、C1等)相互作用及其胞内区的PTPase活性,调节T、B等细胞的信号传导和效应。

①CD45与T细胞活化CD45分子的参与是T细胞活化的必要条件。人淋巴细胞表面CD45分子与CD2分子相连,CD45参与调节CD2和CD3途径诱导T细胞增生。CD45分子可能通过调控细胞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胞浆区PThse活性,改变底物(如lck)活性,从而发挥其在信号传导中的调节作用。

②CD45与B细胞活化CD45分子的参与也是抗原受体交联引起B细胞活化的必要条件。CD45参与B细胞活化的作用是通过增强B细胞上的其他活化相关分子的功能,如BCR、CD19/CD21、CD22等,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二、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及活化的CD分子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继而活化、增生并分化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介导体液免疫效应。与T细胞类似,B细胞的激活不仅需由BCR与抗原结合所提供的活化起始信号,还需由其表面辅助分子与相应配体结合所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此外,上述辅助分子还在B细胞的生长发育及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B细胞抗原受体

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BCR),即SmIg,是参与B细胞特异性应答的关键分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在识别信号和协同刺激信号的共同作用下,引起胞浆内一系列生化改变及核内基因的活化、转录与表达。依抗原性质及B细胞分化阶段的不同,B细胞可发生活化、增生或分化,也可表现为不应答或出现程序性死亡。

如同TCR/CD3复合体,BCR也有两种辅助成分,即Ig-α(CD79a)和Ig-β(CD79b)异源二聚体,通过非共价键连接成为BCR-IgαIgβ复合体(见图7-2)。SmIg的交联可启动细胞骨架的锚定、受体内化、抗原的处理和提呈、细胞的增生和分化等。重链CH3、CH4结构域以及跨膜结构域均与BCR复合物的组装有关,是与Ig-α及Ig-β结合的部位。

img69

图7-2 BCR复合体结构示意图

Ig-α/Ig-β二者分子结构相似,均属IgSF成员,是由mb-1和B29基因分别编码的糖蛋白分子,其结构类似于CD3分子的γ、δ和ζ链。另外,Ig-γ也是B29基因编码的产物之一,亦属Ig超家族。Ig-γ在早期B淋巴细胞中表达,B细胞成熟后可被Ig-β取代。

2.CD19

(1)CD19分子的特征CD19是分子量为95kU的糖蛋白,属Ig超家族成员。CD19从祖B细胞(pro-B)阶段开始表达(此时免疫球蛋白重、轻链基因重排尚未发生),直至浆细胞阶段。CD19除表达于B细胞表面外,还可表达于滤泡树突状细胞(FDC)。

(2)CD19的功能CD19与B细胞活化、信号传导及生长调节密切相关。CD19介导信号传递有赖于与膜表面CD21、CD81、Leu-13组成的复合物结构。CD19单抗可诱导胞浆内多种底物迅速磷酸化,其胞浆区可被一种丝氨酸激酶催化而发生磷酸化,从而调节B细胞的活化与增生。CD19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可显示抑制活化的效应,这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丝裂原或单抗的交联程度。

最近提出了一个最佳信号放大的双重抗原识别(dual antigen recognition)模型,用以解释CD19的信号传导功能。该模型认为,B细胞BCR复合物与抗原结合后,使CD19与CD21相互接近形成复合物,抗原既可与BCR结合,也可通过补体C3dg与CD21相连,后者激活CD19/CD21复合物中与CD19紧密结合的Src家族Lyn,使CD19分子胞浆内酪氨酸发生磷酸化,从而参与B细胞内的信号传递过程。

3.CD20

(1)CD20分子的特征CD20是一种跨膜蛋白,疏水性的跨膜链绕膜4次,长的N-末端和C-末端都位于胞浆内,裸露在胞外的部分很短。CD20胞浆链含大量丝氨酸、苏氨酸残基及参与磷酸化的同源序列,但缺乏酪氨酸残基。上述结构特征提示,CD20可能作为膜转运体或离子通道发挥作用。CD20有3种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形式,分别为33kU、35kU和37kU。CD20表达于早期B细胞和成熟B细胞阶段,分化为浆细胞后,CD20表达消失。

(2)CD20的功能

1)CD20与跨膜Ca2+流动CD20与跨膜Ca2+传导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为:①CD20可能是启动第二信使通道的信号转导分子,并通过内源性通道调节跨膜Ca2+流动;②CD20可能与Ca2+通道复合体在结构上靠近,因而参与调节跨膜Ca2+流动;③CD20本身可能就是一种Ca2+通道。

2)调节B细胞增生、分化应用抗CD20单抗,不仅可抑制丝裂原刺激的B细胞从G0期到S/G0和M期的分裂增生,还可抑制B细胞的发育分化,以及EBV或PWM(美洲商陆)诱导的活化。

3)CD20与抗瘤治疗由于CD20参与跨膜Ca2+流动,可促进细胞周期进程,从而促进细胞分裂增生,故临床上已应用抗CD20抗体治疗肿瘤。理论上,任何单抗或其他化合物,只要能改变内源性CD20的功能,并因此改变跨膜Ca2+的运转,即可发挥抗瘤效应。

4.CD21

(1)CD21分子的特征CD21为单链跨膜糖蛋白,分子量145kU,表达于B细胞和淋巴滤泡样树突状细胞。CD21又称补体受体2和EB病毒受体,其配体为某些C3裂解片段(iC3b、C3dg、C3d)和EB病毒。与CD19相反,CD21仅表达于静止的成熟B细胞表面,B细胞一旦活化后即消失。

(2)CD21的功能

1)参与免疫记忆覆盖于病原微生物表面的C3b可部分被裂解为C3de,后者依旧结合在病原微生物上或抗原表面,并与淋巴滤泡内的CD21+树突状细胞结合,从而在诱导免疫记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参与B细胞增生分化CD21仅表达于成熟的B细胞表面,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以及浆细胞均不表达,表明CD21的表达与B细胞增生分化有关。CD21具有生长因子受体样作用,外周血B细胞被某些刺激因子激活后,CD21可传递增生信号,介导B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最近已证实,CD23是CD21的一个新的配体。可溶性CD23在体外可促进IgE生成,并有BCGF作用,而CD23能与CD21结合。因此,CD21也可能就是BCGF的受体。

3)参与IgE的调节CD23可促使B细胞发生同种型转换而诱导IgE的产生,这种诱导作用是通过CD21实现的。用抗CD21抗体可模拟CD23的作用,促进B细胞产生IgE。

4)参与EBV内移及B细胞转化CD21介导EBV的细胞内移不同于受体介导的内吞过程。CD21与EBV特异结合,内移进入B细胞,形成一个没有笼蛋白覆盖的大液泡,无需溶酶体,病毒在大液泡内脱包膜,EBV核壳体直接与液泡膜融合进入胞浆和胞核。

转化性EBV(B95-8)感染B细胞,可诱导B细胞持续高表达CD21和CD23。CD23脱落成为自分泌的BCGF,通过与CD21结合而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并不断激活PKC,从而介导B细胞的转化。

5)CD21与信息传导和调节CD21与CD19、TAPA-1(target of anti-prolife rative antibody)共同组成复合受体,其中CD19起信息传导作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形成的C3附和抗原可介导CD19和SmIgM的交联,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1yn,导致CD19胞内区酪氨酸磷酸化。CD19磷酸化一方面激活PLC,使胞内Ca2+、浓度升高,激活Ca2+依赖的NF-AF转录因子,促使B细胞增生;另一方面可激活PL3激酶,后者参与抗原-SmIgMCD19复合体在胞内的转运和处理。

5.CD22

(1)CD22分子的特征CD22是一种表达于B细胞系的磷酸化糖蛋白,属超家族,分子量为135kU。分化早期的人B细胞胞浆中即可检出CD22,但CD22在胞膜的表达则与SmIg(尤其是SmIgD)的表达紧密相关。当B细胞活化时,CD22表达增加,一旦分化为浆细胞则表达下降。人CD22主要分布在淋巴结皮质外带的(未受刺激的)B细胞,而生发中心和体外活化的B细胞不再表达CD22和SmIgD,但mRNA的表达却与此相反,其机制尚不清楚。

(2)CD22的功能

1)信号传导功能CD22可降低BCR介导的B细胞增生信号阈值,可诱导抗IgM抗体与BCR交联后引起的B细胞增生,或降低抗IgM抗体的有效作用水平。上述现象仅发生于CD22+B细胞,提示CD22可能是转导SmIgM依赖性信号的主要桥梁分子。当SmIgM发生交联时,CD22分子的酪氨酸残基快速磷酸化,表明CD22通过SmIgM起信号转导作用。另外,CD22可能还具有独立于SmIgM/BCR之外的信号转导功能。

2)黏附分子作用CD22不仅可介导B-B细胞和T-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可通过与表达在同一细胞表面的自身配体(CD45)结合,介导后者的胞内信号传导。

6.CD40与CD40L

CD40分子量为50kU,主要表达在B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面,属神经生长因子超家族。CD40分子在B细胞活化、Ig产生和类型转换、记忆B细胞分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CD40参与介导Th细胞与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活化Th细胞表达CD40L增加,可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其结果,一方面刺激B细胞分泌IL-4,后者与IL-4R结合诱导B细胞表达B7-1/B7-2;另一方面,CD40直接诱导B7-1/B7-2表达,参与T、B细胞的激活。

CD40L为33kU的Ⅱ型膜蛋白,属TNF家族,主要表达在活化的CD4+T细胞和肥大细胞表面。CD40与CD40L相互作用提供B细胞活化所必需的协同刺激信号。

高IgM综合征乃由于CD40L基因突变所致,主要表现为血清IgM水平正常或升高,而IgG、IgA、IgE水平降低或完全缺失。

CD40L也参与CD4+T细胞应答的调节。CD40L表达缺失或阻断CD40L的作用可导致T细胞反应无能,其机制为:①APC的活化需要CD40-CD40L的相互作用;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B细胞膜表面B7-1表达被阻断,不能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实验表明,亲代小鼠可接受经低剂量电离辐射和抗CD40L抗体处理的F1代骨髓移植物;但若不给予抗CD40L抗体,则即使经低剂量电离辐射,移植物亦不能生存。用抗CD40L抗体处理移植物,有可能防止GVHD,表现为供体移植物中缺乏针对宿主同种异体抗原的特异性CTL。

7.B7-CD28/CTLA-4

(1)B7-CD28分子的特征B7包括B7-1(CD80)、B7-2(CD86)和B7-3,是分子量为50~70kU的跨膜糖蛋白。CD80与CD86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25%的同源性,但二者胞浆区无同源性。B7-1主要表达于B细胞、激活的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激活的T细胞及NK细胞等表面。B7-2在静止B细胞上表达水平极低,当B细胞被LPS刺激后,B7-2表达迅速增加,24小时后可达高峰;而B7-1的表达在刺激几天后才达高峰。这表明B7-2是参与初次B细胞应答的主要刺激分子。B7-2胞浆区有3个PKC磷酸化位点,提示B7-2具有信号传递功能。

B7的配体为CD28/CTLA-4(CDl52)。CD28为44kU的糖蛋白,由两条相同的链组成,表达于T细胞、浆细胞以及5%的CD3+胸腺细胞表面;CTLA-4主要表达于激活的T细胞表面,亦可表达于CTL,其与CD28的同源性达31%,二者有相似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并均属于Ig超家族成员。CD80和CD86通过其胞膜外区V样结构域结合CD28和CTLA-4,从而为T细胞活化提供必需的协同刺激信号。

CTLA-4又称CD152,为同源二聚体,表达于活化T细胞,而静止的T细胞则不表达。CTLA-4与CD28分子有一定的同源性,与CD80/CD86的亲和力比CD28高约20倍。CTLA-4分子胞浆区可与磷酸酶SHP-1及SHIP结合,对T细胞活化有负调节作用。CD28和CTLA-4均可与CD80/CD86结合,却发挥相反的效应,这可能反映了精细的免疫调节,即T细胞应答时需有CD28介导活化和克隆的扩增,而CTLA-4则可能对已活化的CD8+T细胞的扩增起抑制作用,使免疫应答恢复到相对的平衡状态。

(2)B7-CD28分子的功能

1)B7-CD28/CTLA-4的协同刺激作用在APC和T细胞的相互作用中,B7-CD28/ CTLA-4结合的协同作用可参与CD4+T细胞激活,也参与CD8+CTL的胞毒效应。

CD4+T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刺激信号:其一为由APC表面,MHCⅡ类分子-抗原肽与CD4+T细胞表面的TCR-CD3复合物结合产生的第一信号,此即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其二即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ion signall),也称第二信号,乃由APC表面的黏附分子与CD4+T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所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为抗原非特异性,但为CD4+T细胞特异性激活所必需,它决定接受抗原刺激的CD4+T细胞是发生增生,抑或转变为无能状态(或死亡)。

2)B7-CD28/CTLA-4的临床意义肿瘤细胞一般不表达(或仅低表达)B7分子,从而难以诱导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将B7基因转入肿瘤细胞使之表达B7分子,可增强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促进效应分子/靶细胞间的黏附作用,诱导产生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效应CTL,并在病灶局部大量浸润,从而增强CTL的杀瘤效应。

另一方面,阻断B7-CD28的相互作用,可能干扰T细胞的激活,使之无能。在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研究中,通过阻断B7-CD28的黏附作用,有可能诱导对移植物或自身抗原的耐受,从而有助于探讨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线索。

三、免疫球蛋白Fc受体

Ig重链羧基末端的功能区为Fc段,体内多种细胞表面可表达Ig Fc受体,并通过二者的结合,参与Ig介导的生理或病理功能。人和小鼠具有各类Ig Fc的相应R,即IgG(FcγR)、IgE(FcεR)、IgA(FcαR)、IgM(FcμR)和IgD(FcδR)。某些Ig FcR的胞外区结构相似,有高度同源性,能与同一种IgFc结合,但胞内区显著不同,故与IgFc结合后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1.Fc受体的种类

(1)FcγR FcγR可分为FcγRⅠ、FcγRⅡ、FcγRⅢ三型。

1)FcγRⅠ(CD64) 为一跨膜糖蛋白,分子量72kU,属超家族,其胞外部分含3个Ig样功能区,为IgG高亲和力受体。FcγRⅠ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中性粒细胞也有低水平表达。FcγRⅠ可与人IgG1、IgG3单体高亲和力结合IFN-γ和G-CSF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表达FcγRⅠ。

2)FcγRⅡ(CD32) 是分子量为40kU的跨膜糖蛋白,属Ig超家族,胞膜外区有两个Ig样功能区,为IgG低亲和力受体。FcγRⅡ表达于除红细胞外的所有其他血细胞。FcγRⅡ对IgG单体亲和力低,但易与IgG复合体结合。已分离出3种人FcγRⅡ的cDNA,各型FcγRⅡ的主要差别在于胞内区的结构不同。

3)FcγRⅢ(CD16) 为50~70kU的跨膜糖蛋白,属Ig超家族。FcγRⅢ由一条α链及两条γ链组成。α链属IgSF成员,胞外区有两个Ig样结构。因跨膜不同,人FcγRⅢ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与磷脂酰肌醇(PI)相连的FcγRⅢA,表达于中性粒细胞表面;另一种是跨膜受体(FcγRⅢm),存在于NK细胞及活化的单核细胞表面。这两种形式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基因编码。γ链为二聚体,由二硫键连接。γ链不属于IgSF成员,胞外区短,不形成Ig样结构。FcγRⅢ分布于NK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激活的T细胞表面,主要介导上述细胞的ADCC作用。它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与CH2功能区结合,诱导溶解信号;另一个与CH3功能区结合,似可参与补体介导的溶细胞效应。

(2)IgE Fc受体(Fc ε R) 人和小鼠都存在两类Fc ε R,即Fc ε RⅠ和Fc ε RⅡ。

1)Fc ε RⅠ该受体表达于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表面,可与IgE单体高亲和力结合,参与介导这两种细胞释放介质及脱颗粒。Fc ε RⅠ是一个由IgE结合糖蛋白(α链)、一条跨膜β链及一条9kU的二聚体丁链组成的四聚体。Fc ε RⅠγ链与Fc γ RⅢ的γ链以及CD3的ζ、η链有高度同源性(约55%),均属ζ家族成员。Fc ε RⅠβ链与Igα、Igβ、CD3γ、δ及ζ家族成员的胞内区均有同源序列,提示它们在不同细胞的功能有相似性。

2)Fc ε RⅡ(CD23) Fc ε RⅡ是IgE的低亲和力受体,同时也是T细胞来源的低分子量B细胞生长因子(T-BCGFlow)受体,分布于B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等表面,具有调节和效应作用。Fc ε RⅡ不属于Ig超家族。人CD23是56kU的跨膜糖蛋白。T-BCGFlow与Fc ε RⅡ结合后,能使Fc ε RⅡ裂解,释放出两种物质:①B细胞来源的B细胞生长因子(B-BCGF);②IgE结合因子(IgE-BF),即可溶性Fc ε RⅡ(sCD23)。前者有促进B细胞自身增生的能力,后者可诱导B细胞定向分化为SmIgE+B细胞,促进IgE合成。

3)IgA Fc受体(Fc α R) Fc α R(CD89)为分子量60kU的跨膜糖蛋白,属Ig超家族。胞膜外有两个Ig功能区,为中亲和力受体。Fc α R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还有一种低亲和力IgAFc受体,分子量38kU,其α链的结构与Fc γ R和Fcε R的α链相似。它可持续表达于B系细胞(从前B细胞到浆细胞阶段),也存在于许多活化的T细胞内。

2.Fc受体的生物学功能

FcR与Ig的Fc段结合可激发多种免疫效应,包括介导抗原识别、吞噬作用、抗原提呈和免疫细胞活化等。本节仅介绍表达于T、B细胞表面FcR的功能。

(1)调节T、B细胞生长与分化不同类别的FcR其功能各异,并介导表达细胞的不同应答。FcR既可活化B细胞,又可抑制B细胞活化,这主要取决于FcR的类型和结构。如B细胞的Fc γ RⅡ与IgG结合,可抑制B细胞功能;B细胞表面的IgE FcR参与促进而非抑制B细胞活化;Fc ε RⅡ可促进IL-4对人B细胞的增生效应等。

(2)调节重链的同种型转换表达Fc γ R和Fc ε R的T细胞产生的IgG、IgE结合因子(IgG-BF、IgE-BF),可分别抑制IgG和IgE的产生。有关Fc ε R调节同种型转换的机制,可能是由于ε重链基因的复制受损,导致ε重链进行性选择性丢失。

(3)参与细胞间黏附作用淋巴细胞FcR可作为辅助性黏附分子,促进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在免疫复合物存在时,淋巴细胞FcR的黏附功能主要是促进淋巴细胞与其他带有FcR的细胞(如内皮细胞、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间的接触。

(4)参与提呈抗原B细胞表面FcR可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使抗原内化,经处理和加工后提呈给T细胞。这是B细胞摄取抗原的另一条途径。

(5)产生可溶性Ig结合因子FcR分子胞膜外部分被裂解所形成的片段称为Ig结合因子(Ig-binding factor,Ig-BF),又称可溶性FcR。不同类Ig-BF的来源各异:IgG-BF来源于小鼠T细胞的Fc γ R;IgE-BF来源于啮齿类和人T、B细胞Fc ε R;IgA-BF来源于小鼠集合淋巴结的CD4+T细胞FcαR;IgM-BF来源于小鼠脾脏CD8+T细胞FcμR;IgD-BF来源于小鼠CD4+T细胞Fc δ R。

IgG-BF是小鼠Fc γ RⅡ和人Fc γ RⅡ两个胞外功能区的膜水解产物,或为人Fc γ RⅡ跨膜区外显子的剪接部分。人体内可溶性Fc γ RⅡ(sCD16)可由粒细胞Fc γ RⅢ裂解产生。IgE-BF由膜Fc ε RⅡ(CD23)裂解产生。可溶性CD23是由CD23(45kU)膜分子近胞膜外C末端经自发水解而产生的一个不稳定的37kU成分,继而裂解为可与IgE结合的、稳定的25kU或14kU片段。

Ig-BF具有多种功能,如sCD23具有B细胞生长因子活性,IgG-BF在体外可抑制IgG的产生。膜型及可溶性FcR的同种型相互作用,可形成调节网络,参与调节抗体的产生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