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用文写作
1.7.1.2 二、通讯

二、通讯

通讯,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典型人物、新闻事件和新鲜经验进行具体、形象的报道,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体裁。通讯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体裁,具备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除了靠消息迅速、便捷地知道国内外的重大情况外,还要求更具体、更详细地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以及这些新闻事实所包含的重大深刻意义。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其他文体比较,它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新闻性、形象性、评论性。

1.新闻性

通讯是一种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文体。通讯中所报道的人应该是新闻人物,所报道的事应该是新闻事件。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要求它首先要真实可靠,其次要新鲜及时,讲究时效性。概括起来是八个字:真人真事,新人新事。正是通讯的新闻性这“质的规定性”,把通讯与文学创作以及历史故事明确地区分开来。

2.形象性

通讯不仅要求用事实说话,还要求用形象说话。优秀的通讯不是靠抽象的道理,更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应该通过形象产生印象和感受.使观众受到感染和影响。通讯写作不同于艺术创作,不能虚构和夸张。通讯塑造的人物、事物形象要求建立在对新闻事实的开掘和组织上。

3.评论性

除了叙述事实外,通讯还需要适当地运用议论和抒情,以揭示事物的意义,深化主题。作者的倾向性既可以在看似不动声色地写人记事中,通过对材料的组合排列、详略取舍中表现出来,也可以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背景材料的安排中、思想哲理的开掘中进行直接的抒发。

(二)通讯的种类

通讯的主要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一类人的思想、言行、事迹的文体。通过人物和事迹的丰富材料,着重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无数事例表明,好的人物通讯所再现的模范形象能够召唤整整一代人,甚至感染几代人。在重要历史关头,英雄形象能鼓舞人们的革命斗志和献身精神;在平凡生活中,模范形象能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高尚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操。人物通讯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报道一个人的事迹和思想的,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报道雷锋先进事迹的《伟大的战士》、报道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公仆本色》等;还有一种是同时报道多个人物或一个组织整体的,如魏巍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对志愿军战士与美军肉搏、从烈火中救出妇女儿童、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条件下坚持战斗等三个事例的叙述,描画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群像。再比如何慧拥、李仁医写的反映中国女排为夺取冠军艰苦训练、顽强拼搏的《三连冠》,杨明写的反映中国女足事迹的《铿锵玫瑰》。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以写事为主,主要记叙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面貌、新变化、新问题。事件通讯一般有一个主要事实,其他事实则围绕主要事实为展开。也有的一篇通讯写多个事件,但每个事件只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片断,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当然,事与人紧密相连,没有人便没有事,我们要注意事件通讯与人物通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物通讯也写事,事件通讯也写人,但在人物通讯中,为了突出人物、表现人物,尽管必须有事件,但人物通讯中的事件是为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表现人物的某一侧面而写的。即人物通讯中的事件是围绕人物进行的,写事的目的在于表现人,并不要求完整地写出事件的过程。而事件通讯则要求相对完整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的过程,显示事件的意义,报道事件一般比较详细,往往有头、有尾,有情节、有细节,使读者读后有较完整的印象。

3.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又叫经验通讯,主要介绍某地区、某部门、某单位在贯彻执行党的某项方针政策及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做法、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说就是先进典型的工作经验或具有普遍意义的业务经验介绍。当然,也可以探讨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对工作作风和思想问题的倾向加以评述等等。写作工作通讯,既要注意从一个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使总结的经验、教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介绍情况、总结经验时,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要把经验和教训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从具体实践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因此不仅要叙述典型事例,而且要恰当议论,把事实和理论结合起来,做到以理服人。

4.风貌通讯

风貌通讯,是描写事物发展中的新变化、新面貌的通讯。风貌通讯往往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典型的、有特色的地区或单位,抓住最新鲜的迹象加以突出的描绘,勾画出事物日新月异变化的新面貌,以帮助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风貌通讯有的侧重于描写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情民俗,有的侧重于写社会动态和变迁,更多的是把自然风貌和社会风貌结合在一起写。山川、物产、气候、景观,人们的经历、遭遇、宗教、习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等都是风貌通讯的报道对象。

(三)通讯的写法

1.体现时代精神,努力选取典型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不同时代的英雄模范身上又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所谓时代精神,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所显示的人们的整体意志、整体愿望、整体呼声、整体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要反映时代,就必须把所写人物放在时代的宏观背景下观察、认识、表现,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主人公先进思想的本质;才能够正确地评价主人公先进事迹的社会价值;才能在人的心中撞出火花,引起共鸣;才能收到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时代精神是通过主人公的精神风貌体现出来的,这就是说,写作时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挖掘事实所蕴含的精神,挖掘人物行动的思想依据,既见其“形”,更见其“神”。同时,又不能让他们的这种共性淹没他们的个性,这就需要在人物通讯中突出人物特点。

2.注意安排情节,精心选用细节

情节不仅可以使事件的发展具有因果性和逻辑性,还能让人物活起来。如果是事件通讯,不论所报道的事件多么复杂曲折或者多么简单,都应该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周围关系交代清楚,即使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小事例也要交代清楚。整体结构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其中,它所串联起的人和事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相一致的。

如果是人物通讯,没有生动的情节,缺少精彩的细节,那也很难使通讯中的人物活起来。因此,努力寻找情节、细节,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也显得格外重要。对典型细节要抓住不放,越是细腻动人的描写,越能感人肺腑,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没有细节,情节就是空的骨架,生动的、典型的细节是通讯的血肉。一个好的细节,可起到一斑见全豹、一目传精神的效果,让人读后难忘。

3.运用多种手法,善于议论抒情

通讯以描述客观事实为主,也可以适当议论和抒情。通讯中的议论不是议论文中那种逻辑推理式的论证,而是画龙点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抒情则是作者亲身感受到的思想情绪的表达和抒发。议论和抒情也常常结合在一起,或是抒情性的议论,或是议论性的抒情,彼此很难截然分开。

4.用笔讲究富于变化,用语生动展示个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典型人物特有的语言,最能表现其思想境界、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人物通讯中,把典型人物新鲜活泼、个性化的语言写出来,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郑培民的来湘西“三生有幸”,在湘西“埋头苦干”。这些掷地有声、闪闪发光的语言,有的深刻独到,有的气吞山河,在祖国大地上广为传播,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足以说明,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展示人物性格在人物通讯写作中的重要性。高明的作者还要力图在叙述语言中显露出作者的个性色彩。通讯虽然是客观地报道事实,但它又可由作者直接抒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感受。要让通讯打动人,有感染力、战斗力,作者除了在叙事中蕴含着爱憎分明的感情外,还需要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感情。

【案例导入】

改革创新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一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仅从文件的名称就可以看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因果关系。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城市之魂,也是深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之魂。

早在2003年,深圳就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最早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推动部分文艺团体从政府供养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时至今日,灵活的市场机制,辅之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等产业政策的配合,这项改革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早在2003年,深圳就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思想,充分认识到文化竞争在现代发展竞争中的特殊作用,并且发挥深圳的城市产业优势,创造性地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全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深圳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立了功,为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探了路。

今天,华侨城集团创造的“文化+旅游”模式已经走向全国,以华强科技为代表的“文化+科技”模式正在大步走向世界。

2003年以来,深圳不仅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上迈出坚实步伐,更在文化理念创新上做出更多贡献,包括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文化;包括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包括“辅政亲民”的舆论管理理念,等等。

但是,面向未来,深圳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深圳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性课题上当然也承担着特别重大的责任。深圳对国际市场最熟悉,对国际规则最熟悉,对国际文化竞争也最熟悉。如何把这种熟悉的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深圳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有很长的路要走,绝不能满足于目前几个龙头企业所取得的有限成绩。

在前不久召开的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深圳市委全会上,市领导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深圳学派”的主张。所谓深圳学派,最简明的理解就是国家立场、深圳表达。为什么需要“深圳表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表达”更有可能在中华文化与国际认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文化与工业产品一样,需要包装、需要宣传、需要推介,但如何包装、宣传、推介,需要深圳以不断改革创新的进取姿态,为全国提供模板和经验。

就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市场的管理与促进等方面,深圳同样面临寻找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社会公益之手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问题,深圳在文化体制上改革创新的任务远没有完成。

离开改革创新,深圳不可能实现从“文化沙漠”到“文化高地”的角色转换;离开改革创新,深圳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离开改革创新,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深圳就很难承担起“领头羊”的责任。

我们期待并且坚信,深圳一定能够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做出不可替代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