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叉与融通——文艺学的新格局
1.5.2 交叉与融通 ——“文艺学学科建设2005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交叉与融通 ——“文艺学学科建设2005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5年1月29至30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与《文学评论》编辑部在北京共同召开了“交叉与融通:文艺学学科建设2005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图书馆等学术科研机构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全国各地二十多所高等学府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该次会议。

会议主要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晶教授和《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胡明研究员主持,校党委书记苏志武教授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研讨会分主题发言和专题发言两部分。中国社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名文艺理论家钱中文、杜书瀛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陆贵山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蒲震元教授作了主题发言。与会代表们对“文艺学的学科边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而激烈的讨论。

什么是文艺学学科的边界?什么是文艺学的研究对象?这是直接关系到文艺学学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自然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焦点。钱中文在题为《文学理论的反思与问题》的主题发言中反思了文艺学学科建立以来出现的问题,极具历史的深度。他首先肯定了我国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领域近年来的成就,同时也指出并批判了近年来关于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文艺学学科边界问题等的讨论中出现的种种谬见或轻率断言,例如,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所谓“前苏联体系”说、“后现代真经”说以及形形色色的“先锋批评话语”等,他认为这些论调实际上是用历史断裂的思维来弥合原有的断裂,是浅薄与荒谬的,最终可能是使我们丢失掉自身的文化传统。他还进一步指出,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尤其目前大学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不能及时地用来阐明当前出现的文学、文化现象,而落后于现实,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当文化思想发生变革时,文学理论由于具有不断变化、丰富的特性,这一学科设置的合理性受到追问是自然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理论、文艺学学科本身。他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陆贵山接过话题,慷慨激昂地批评了当前文艺学研究领域里存在回避系统本质问题的弊端以及有的中青年学者在批评甚至解构传统时的轻率与粗鲁。他说文艺学研究如果过分专注于现象、局限于当代,路只会越走越窄,文论结构和学术格局中无主导的多元和无多元的主导都是不合理的,无主导的多元可能变成多中心,无多元的主导又可能形成大一统的禁锢局面。因此要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努力从不同层面探讨文艺的系统本质或系统属性,逐步建构起“一体、主导、多元”格局的文艺理论的学理系统。杜书瀛的主题发言显示了一种“有容乃大”的学术胸襟,他主张要发展哲学的、政治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文本的等等多形态的文艺学,不同意见不能互相仇视,要共存共荣;中外一切好东西都“拿来”,以需要为准,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复述的浅层次或肯定性的介绍和阐释层面上,要有理智而审慎的批判;文艺学、美学、文艺美学必须随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在承认和研究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新变化、新动向的基础上,适应这些变化和动向,作出理论上的调整,甚至不断建立新理论,但不能夸大其辞,使艺术理论自身迷失、终结在新变化新动向里。

蒲震元教授则从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出发,作了《交叉·融通·与时俱进——新世纪文艺学学科走向浅议》的主题发言,听后发人深省。他首先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学科建设实际和取得的经验,他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一直面对着两个层面的交叉与融通:一为文学理论与艺术创作理论与经验的融通,尤其是与新兴的现代艺术如电影、电视、电脑动画等的融通已进入迫不及待,不融通不行的境地。二为文学与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中包含文学、艺术因素的相关专业(如新闻、广告、动画等)的理论与经验乃至不包含文学、艺术因素的专业(包括人文学科及自然科学学科)的学科理论与经验的融通,因此早已越出了中文系的边界,直接与新闻、影视制作、播音主持、广告学、电脑动画、网络传播、媒介管理等等众多的新兴学科对接,颇具当今中国社会某方面的典型性。基于此,他认为中国特色、当代性与原创精神,是中国文艺学的生命所在,即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立足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实际,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在读图时代的影视艺术和其它大众文化娱乐领域中认真开展审美文化批评。

文学和大众传媒联姻的审美现实,不可避免地引发关于“文学理论的边界”的论争,而且这正是文艺学学科进行重新建构的大好契机,张晶教授的题为《文艺学的建设性变革及其重构之路》的发言深入分析了文学与视像的关系,并指出文艺学这个名称恰恰能够体现当今时代的审美现实。他说,在创造想象和消费想象的审美活动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文学而非其他;以电视为主的图像文化与文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视觉文化的审美因子要依靠文学为其基础,“窥意象以运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说的就是这个理;另外,图像的强化和文学的隐匿会造成深度感的缺失,而深度感的召回,要靠文学作为视觉底蕴来实现;所以说,电子时代的文艺学是大有可为的,文艺学的边界与其被动地被打破,不如以积极的建设性姿态打通文学与视觉文化之间的障壁,将大众传媒中的审美要素纳入文艺学的格局之中。关于“文”与“图”的关系,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则更重视“文”的地位,认为图像是代替不了文字的,当今所谓的“读图时代”是“文图时代”,而非“图时代”。当今图像泛滥的现象是有其深刻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的。他认为,中国当代的文艺消费与生产存在对肉体的关注太多而对头脑的关注太少的毛病,文艺理论界则存在解构话语多而建构话语少、对西方的横向移植多而中国的身份少、扩容多而保质少、提问题多而本质性争论少、消费话语多而文化深度不够等问题,从文化生产的产业角度上看,这些直接导致我国的文化成本在增加和文化资本在流失的严重后果!

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从媒介传播历史维度分析了媒介边界与艺术边界的关系,为我们观察文艺学学科边界提供了另一种背景与视角。他说,媒介发展史就是整合史,先是文字整合了口语,后来广播电视整合文字与口语,而现在网络与多媒体又开始整合口语、文字、广播电视与视听,在这一次次的整合中,媒介边界日益模糊,这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世界,并不断构成新的生活内容与方式,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样式与艺术品种,如在电影、电视以及网络这些新型艺术中,各种媒介技术、艺术元素、艺术观念的交叉与融通导致了艺术自身的边界日益模糊。所以当前文艺学对于传统价值和当代价值都不必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要继承坚持也要发展创新。

也有不少学者从消费社会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角度阐述了文艺学应突破传统的模式,导入新的视角,寻找新的方法,开拓新的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廉静研究员认为文艺产品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了文化消费的转向,文艺学研究的内容与关系在发生变化,以及中国文化要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去,所以,文艺学的边界必然要突破,而且,只有突破边界这样一种必然的出路。来自暨南大学的蒋述卓教授提倡应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待消费社会及其给文艺带来的问题,文艺理论研究要澄清文学商品化是否一定造成文学丧失创造性和个性问题,更要研究消费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虚拟与真实是否变异等基本问题。来自安徽社会科学院的钱念孙研究员认为当今文艺学“开拓空间”的状态很盛,而本体性研究不够深入,提出文艺学不仅要关注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更要发现生活的本质提供给作家。北京语言大学韩经太教授也反对那种“坐而论道”、“言必称道”的研究方式,文艺学学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专业的剧评人、影评人、小说评论人等,然后才能进入文艺学。他认为必须超越欧洲中心主义或中国传统支配下的命题知识系统,从反思、深思基于中国老子的“道法自然”而历代积累起来的以“自然”为核心范畴的文艺美学思想切入,综合诸如法国自然主义、新自然主义艺术流派、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等,才能创造一种进入被这些命题知识系统所遮蔽的隐性知识系统世界的可能。

还有的学者对当前文艺学研究中存在的浮躁现象提出了批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的发言可谓切中时弊,他说,当前的审美文化研究、文艺学研究有“一窝蜂的赶场子做同一篇文章”的现象,他批评说,当前的文艺学研究“现象的东西多了一些,而内在的关注少了一些”、“描述的东西多了一些,而严格的整合少了一些”,中国文论与美学、哲学的真正融通还需要内在的整合,要对当下与永恒同时关注,融通古今。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与整个中华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审美文化研究不能太聚焦于现在,而应将目光放长远些,反思己过,确立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厦门大学杨春时教授认为当前的知识分子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反思不够,不能一味地肯定当前的大众文化,而应挖掘和引进“贵族精神”,批判世俗现代性和大众文化,重建文艺的超越性,倡导高雅文化,建立自由的意识。

由于文艺学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其内部就存在许多悖论,正是这些悖论导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边界等问题的论争永无休止。山东师范大学周均平教授认为必须超越这些悖论,尤其在学科的自律与他律、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方面,如果不超越这些悖论,就不会再有明显的新的观点出现。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考察了审美经验、艺术经验与日常经验的内在关系后得出它们之间的交融与会通是可行的,因此他认为文艺美学趋向文化美学是可能的。

解放军艺术学院张婷婷教授则主张多研究问题,少做些“划界”,并对“文艺学边界问题”本身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假问题,或者至少在现阶段是一个没必要追寻也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因此她提出文艺学应从学科研究回到问题研究,切入当下文艺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具体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杜寒风则认为边界的划分是必要的,标志着文学理论学科的自醒自觉,在具体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们要保持一种扩容与开放的心态,正视“图像的阻隔”。作为应对策略,他认为宜将中国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根据不同的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型、专家型和应用型。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党圣元研究员总结说,这次研讨会充分体现了交叉与融通的特点,与会代表们从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当下实际情况出发,普遍认为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文艺学学科建设不仅要从内部革故鼎新、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实践,而且要不断吸纳融通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交叉与融通的进程中更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迷失自己。

[熊文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