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叉与融通——文艺学的新格局
1.4.6 媒介边界与艺术边界 ——观察文艺学学科边界的另一种背景与视角

媒介边界与艺术边界 ——观察文艺学学科边界的另一种背景与视角

胡智锋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几乎都处在渐变或突变交织而成的“转型”进程之中,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文艺学学科边界问题无疑体现了这个“转型”进程中的许多症候。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的交融和互动使独立封闭的状态越来越成为不可能,而交叉与融通则成为一种趋势与现实。传播学者半个世纪前预言的地球村已然呈现在我们面前,仅从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状态就可以见出无论是“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朝核危机、俄罗斯人质,还是奥斯卡、美国大片、奥运会、比尔·盖茨、华尔街。跨国度、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的交融、交汇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恰如这样一句名言所说:“西伯利亚上空的一只蝴蝶的飞翔可以掀动起地中海潮汐的波动。”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观察文艺学学科边界的问题或许已不单单是文艺学学科自身的问题。观察文艺学学科边界或许可以有更多的背景与视角,这里仅从当今媒介边界与艺术边界的现实状况来反观文艺学学科边界问题。

一、媒介边界

1.从宏观的视角来看,人类的媒体革命迄今主要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大的阶段。(1)口语——口头传播的阶段。靠人类原始的口耳相传,人与人直接的口头传播来进行的。(2)文字——印刷阶段。从结绳记事到完整的文字系统到呈现文字的印刷,人类进入了书面传播的阶段。(3)声音加影像——无线电、电子——广播电视传播阶段。将口头与书面文字结合起来伴以无线电、电子技术,靠声音与影像进行传播,这是媒介史上的视听传播时代。(4)以网络为主导的多媒体时代。在声音与影像融合的基础上,从网络到移动通信工具,传统各种媒体得以重新整合,形成互动、多点的多媒体状态。麦克卢汉有过一个经典的断言:“媒介是人体的自然延伸。”从媒介的几次革命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新媒介的革命都是对人类传播与交流的能力的极大推动,又是对以往人类媒介的一次大的融合与整合。正如文字整合了口语,广播电视整合了文字与口语,而网络与多媒体又开始整合文字、广播电视与视听,再加上近年来“数字化”在传媒世界的迅速渗透,在这一次次的融合与整合中,媒介的边界日益模糊。

2.评价

(1)媒介的革命与边界的模糊改变了生活改变了世界。无疑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多媒体共存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既各自独立,拥有各自的领地,又互相关联,相互依存,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乃至移动媒体(手机等),既有其独立的媒体架构与功通,又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乃至相互联合,共同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开了各种媒介的融合,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是无法想象的。

(2)媒介不仅是手段,其自身就构成了内容。对于今天的人类而言,媒介不仅仅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本身就构成了特定的生存内容与方式。纸媒体与流动着的人们相伴相随,飞机、火车、公共汽车上报纸几乎成为川流不息的人们手中不可或缺的读物。广播成为早晚遛弯的老人们、有车一族的不可或缺的随从。电视则成为那些家庭主妇、老人、孩子们不可或缺的日常伙伴。网络更是年轻一代白领、学子须臾离不开的工作、学习必备工具。

(3)媒介边界的模糊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人类在旧媒介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观、审美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现实与梦幻,真实与虚拟经常令人发生混淆,以至于许多人在模糊的媒介世界中,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生活状态、审美状态都随之日益混杂乃至混乱。不少安全,如网恋、网瘾已导致许多青少年在模糊、混乱中走向死亡、走向毁灭。而精神紧张、压抑、抑郁、焦虑则普遍弥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角落。

二、艺术边界

1.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迄今为止人们公认的艺术发展史上出现的艺术品种与样式为:诗歌、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戏剧、电影。而电视作为半个世纪以来,不仅是人类创造的媒介最新的媒介品种与样式,而且也是最新的艺术样式与艺术品种。目前以网络、动画、flash等为主体的网络艺术或多媒体艺术刚刚出现,艺术发展史上各个艺术类型、样式、品种之间的交叉融通是艺术史家和艺术理论家们经常的话题,尤其是戏剧、电影、电视以及网络这些综合性的艺术品种对各种综合元素的交叉与融通导致的艺术自身的边界模糊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实。

2.评价

(1)当代艺术正日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取向与趋势。媒介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使得与媒介不可分离的艺术随之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个人化的艺术创造融入了大规模的艺术生产与传播的潮流中。

(2)艺术的传统命题在逐渐转型、转换。如从艺术创作到生产观念,从传统创造到现代工艺观念的转换。

(3)对艺术创造的观念与标准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以往艺术的感染力、震撼力,以往艺术产生人类情感与心灵的对象正经历着传统价值与当代价值、传统标准与当代标准的剧烈冲突之中。以电视艺术为例,以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宣传教化”为主要功能,以“宣传品”的制造为核心的内容构成,到20世纪90年代,以“创作”为主要追求,以“作品”的制造为核心的内容构成,再到世纪之交以“生产与传播”为主要取向,以“产品”的制造核心的内容构成,电视艺术从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生产传播取向等各个方面都不断“转型”,从庄重典雅的专题片、艺术片,到颇具个性的纪录片、探索节目,再到收视极高、高场价值极大的综艺娱乐节目,都典型示范地体现出上述“转型”的变化轨迹。

(4)媒介边界的模糊、艺术学学科边界的模糊所导致的世界状况、生活状态与人类价值评判的冲突与转化,是一种对事实的描述。正是由于这样的边界模糊所导致的价值转换,才使得众多的领域随之同样产生了边界模糊和价值重估乃至边界的重构的问题,这是我们观察文艺学学科边界模糊的另一种背景与视角。

三、对当前文艺学学科边界论争的几点建议

当前正在争鸣的文艺学学科边界问题是一个极具学术意义和时代意义的问题,对于具体的论争见解这里不作具体的回应和分析,也不作具体的评价,只提出自己的一点点建议。简而言之,其实就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我的建议是:对于传统价值和当代价值都不必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要继承坚持也要发展创新,继承与坚持是扬弃型的,发展与创新同样也是扬弃型的。具体我有四点建议。

1.尊重传统,坚持原则。温故而知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创造,没有坚持就会迷失方向,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古典文论、西方经典文论的精华还是要继承。

2.关注正在发生的鲜活、动态的文学艺术实践,尤其是媒介与艺术的鲜活、动态的发展,不接触没体验,也很难产生时代性的感受与理解。

3.多元对话。打破已有学科的壁垒,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倡导相关学科的多元对话,在相互理解沟通中达成共识。

4.鼓励、创新、整合。不是破坏,而是创造性融合。创新不等于破坏性地创造。当前我倡议就多媒体生存环境下,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进行跨学科、多层面、多元地深入探讨。

而对于“文艺学”边界模糊的现状,我更倾向于开放性的边界“重构”,即不妨在继承中着眼于发展、将新的审美文化对象纳入文艺学的研究视野之中,打破原有疆界的封闭与拘泥,适度“扩张”到新的审美文化领域。

每一次争鸣与讨论都是对学科的推动,期待着这一次的文艺学学科边界的争鸣能够带来文艺学学科的新的飞跃与前进。

[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