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1.5.6 后 记

后 记

西和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厚重的地方。史前有灿若星辰的仰韶、寺洼文化遗迹,上古自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诞生开始,以西和为中心的陇东南一带,先秦文化、三国文化、氐羌文化、仇池文化绵延跌宕,交映辉煌。当时代更迭激起的烽烟幻化成了亘古的蓝天白云,当走进史册的帝王将相、一方豪杰成为渐行渐远的故事时,另一种文化形式,却如这片大地上生长的庄稼、田野里盛开的簇簇丛丛的各色花朵生生不息,年复一年烂漫绽放。这种文化,就是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民俗文化。

乞巧文化是西和丰富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独特而温馨。乞巧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而西和的乞巧节因来源于神奇的星宿崇拜,来源于古老的先秦遗风,所以格外浓厚而热烈,被专家称之为中华乞巧文化的“活化石”。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些独具慧眼的学者专家就开始关注西和乞巧节。最早介入西和乞巧文化研究的是西和籍著名文史学家赵逵夫教授,他对于西和乞巧中崇拜的女神“巧娘娘”的渊源考证广受全国民俗专家的认可,也是在他的推动下,西和乞巧民俗受到中国民协的重视,受到文化部非遗专家的重视。在成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后,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这个过程中,全国著名的民俗专家宋兆麟先生、陶立璠先生、杨亮才先生、杨吉星先生、赵学玉先生、柯杨先生、马自祥先生、郝苏民先生、庄壮先生、华杰先生、孙铁民先生等亲到西和考察,为西和乞巧民俗研究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做了奠基。十分感谢这些专家学者对西和乞巧这朵西部山花的培植和灌溉,使之在文化大发展的春风中,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带动下,年轻的民俗学者因循着前辈的指导,也将探索和研究的课题锁定在西和乞巧上,并各自均有不凡的见地和成果。2003年,西和县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大背景下,在成功举办了四届乞巧文化节的基础上,决定在北京举办乞巧文化高峰论坛。论坛的举办催生了这本论文集的结集出版。由于时间、论文篇幅和联络上的原因,本书在赵逵夫教授的指导下,将年轻学者中李凤鸣、韩宗坡、王亚红三名作者的论文结集成册,编者认为这仅仅是西和县对乞巧学术成果整理结集的开端,因为在全国各地,在西和本土,还有更多的关于西和乞巧文化研究的成果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展。为此,我们将不遗余力,倾尽所能让更多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挂上中华民族文化大树的枝头。

西和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