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省
(包括陇南市西和县、礼县,天水市张家川县、清水县,平凉市华亭县,庆阳市正宁县。)
迎巧歌(西和县)
七月里,七月七,
石榴花开结子密,姐儿把巧乞。
照花瓣(西和县)
巧娘娘,快给我姊妹赐花瓣,
赐双巧手会绣花,花儿红来叶儿繁;
赐给我一副巧心眼,做的饭菜馋神仙;
赐个阿家[1]懂瞎好[2],
赐个女婿懂人言。
注释:
[1]阿家:方言,婆婆。
[2]瞎好:方言,好坏。
送巧歌(西和县)
巧娘娘,今年去了明年来,
牛郎哥哥陪你来,骑着牛背云里来。
以上三首选自韩博生、陈启生著《陇南风物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130页。“巧娘娘”也可重复为“巧娘娘,巧娘娘”(见谢艳春,封尘编著《远古的记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我请巧娘娘下凡来(西和县)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仙女飘飘驾彩云,飞到人间度佳节。
歌儿铺平天地路,花儿搭起迎仙台。
鞭炮声声闹喜庆,甜果香果家家摆。
巧娘娘,想你哩,请快到我家中来。
采录者:华杰1982年8月采录于西和县
选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第354页。
迎巧歌(西和县)
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
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
把我巧娘娘送出来。
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
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1]高山接你来。
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
注释:
[1]打:方言,从。
坐巧歌(西和县)
乌云头发像丝线,粉红脸蛋圆又圆。
线杆鼻子端又端,樱桃小口一点点。
糯米牙齿尖又尖……
迎水歌(西和县)
迎水神迎水神,我把水神迎进门。
今天本是七月七,放炮插香迎水神。
女儿低下把头磕,石头边子水涟涟。
把水提上两罐罐,提在我家照花瓣……
照花瓣歌(西和县)
豆芽儿细,豆芽儿弯,巧娘娘给我开心眼。
巧了给个笔砚,不巧了给个鞋垫儿。
不求财,不求面,只求牛郎见一面。
送巧歌(西和县)
巧娘娘莲花台,今年去了明年来。
有心把你留一下,害怕上天时间大。
野鹊哥哥你出来,把我巧娘娘送过河。
南天门快开开,让我巧娘娘走进来……
以上五首选自西和县委宣传部《西和县境的乞巧节》,新华网甘肃频道,2007-08-16,16:39(繁体),网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s.xinhuanet.com/zhi-bobd/2007-08/16/content_10882789.html.
迎水歌(西和县)
二月里,土消了,才把地埂背高了。
地埂背得实好看,点下的黄豆发了蔓。
衣裳穿好快梳头,豆芽端上迎水走。
我给水神爷放炮哩,水神爷把我拔调哩。
我给水神爷插蜡哩,水神爷给我照花哩。
我给水神爷把香插,水神爷给我照莲花。
巧娘娘,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
选自谢艳春,封尘编著《远古的记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乞巧歌(礼县)
巧娘娘,心眼好,给我女娃赐个巧。
巧了给个花瓣,不巧了给个鞋扇。
巧了给个扎花针,不巧了给个大羊针。
巧了给个笔把,不巧了给个锄把……
选自赵养廷著《陇原物华》,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456页。
接巧娘娘歌(礼县)
一根香两根香,把我的巧娘娘接进庄。
一根线两根线,把我的巧娘娘接进院。
一根绳两根绳,把我的巧娘娘接进门。
巧娘娘,驾云端,把我的巧娘娘请下凡。
梳头歌[1](礼县)
一碗油,两碗油,我给巧娘娘梳翻头,
前头梳了一支龙,后头梳了一座城。
桃花颜色掸[2]口唇,口唇抹了一点红,
巧娘娘,驾云端,把我的巧娘娘请下凡。
巧娘娘穿的红缎子鞋,南天门上转着来。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一碗油,两碗油,我给巧娘娘梳光头。
前头梳的照娃娃,后头梳的照菩萨,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巧娘头上一支龙,石枣子花开的红,
折上一朵头上戴,再折一朵送人的。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注释:
[1]这首是将巧娘娘接来后两三天唱的歌。
[2]掸:方言,敷、擦的意思。
十教歌[1](礼县)
一教梅花朵朵灿,二教菊花年年生,
三教兰草长砚中,四教小女子摆笛声,
五教锦鸡子戏牡丹,六教杨柳串子莲,
七教鹭鸶闹莲花,八教猴儿啃西瓜,
九教兔儿卧菊花,十教燕雀闹梅花。
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注释:
[1]这是一首教针线活的歌。
扎花歌(礼县)
巧娘娘的脸嫣红脸,巧娘娘的眼像灯盏,
灯盏背后坐王家,王家的大姐娃会扎花,
大姐娃扎了个芍药花,二姐娃扎了个牡丹花。
只有三姐不会扎,搬倒车子纺棉花。
一天纺了一斤半,拿到城里换丝线。
丝线里么等线哩,
扎花要扎扣线哩,扎下的飞禽动弹哩;
扎花要扎冰兰线,扎下的飞禽满天转。
扎花要扎麻叶哩,要扎十朵莲花哩,
十朵莲花九朵开,将有一朵没开开,
拿到梁上风吹开。
风没吹,雨没淋,谁把莲花掐一把,
谁知道莲花害人家。
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演唱者:张引儿赵美子张托儿赵姑娘赵登登等
采录者:刘志清王炜1978年12月14日采录于礼县永兴峡口
取水歌(礼县)
取水取水取神水,取下的神水照花瓣,
照了头遍还不算,除非照个莲花瓣,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请下凡。
取水取水取神水,取下的神水照花蕊,
照了头遍还不算,除非照个牡丹瓣,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请下凡。
演唱者:张引儿赵美子张托儿赵姑娘赵登登等
采录音:刘志清1978年12月14日采录于礼县永兴峡口
附记:农历七月初六或初七,姑娘们抬着巧娘娘唱此歌。或井边或泉边,将水盛入盆中.将生好的麦或豆芽掐来扎上红头绳扔入盆中,然后在盆中看各种形象。这就是所谓乞巧游戏。据说撂啥像啥是手巧,啥也不像是手笨。另外有姑娘撂下的像笔,预兆她要找个读书人做伴侣,如像犁头则意味着她将来要嫁庄户人家。
转饭歌(礼县)
大姐娃转饭一支龙,二姐娃转饭虎翻身,
三姐娃转饭把香插,四姐娃转饭四季青,
五姐娃转饭五角星,六姐娃转饭六兴腾,
七姐娃转饭七仙女。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请下凡。
演唱者:张引儿赵美子张托儿赵姑娘赵登登等
采录者:刘志清1978年12月14日采录于礼县永兴峡口
附记:转饭歌是取水当晚,姑娘们用棉花粘一只鸭娃放在盛水碟内漂于水面,在供巧娘娘的房子至院中端出端进时演唱。
送别歌(礼县)
(1)
白手巾上画莲花,巧娘走家我咋家?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白手巾上画牡丹,巧娘走家不了然,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送上天。
去去,上天去,天上的牛郎会织女,
牛郎织女七相会,再等明年七月七,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送上天。
白手巾上一支龙,巧娘走家留不成,
留来留去没留下,巧娘还说没留她。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送上天。
有心把巧娘留一天,害怕上天生故端[1];
有心把巧娘留两天,巧娘心里不了然[2];
有心把巧娘留三天,牛郎抱子银河边。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送上天。
注释:
[1]故端:方言,是非。
[2]了然:方言,安然。
(2)
骑白马搭黄伞,把我的巧娘送上天,
今年去明年来,头顶香盘接你来,
一匣子马鞭两匣炮,把我的巧娘送上庙。
上河里淘下河里捞,捞了一把野鸡毛,
帮我巧娘搭鞍桥,巧娘娘,驾云端,
把[1]我的巧娘送上天。
野雀[2]哥野雀哥,把我巧娘送过河,
河河那岸一座轿,把我巧娘送上庙。
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送上天。
注释:
[1]把:方言,为。
[2]野雀哥:方言,喜鹊。
演唱者:张引儿赵美子张托儿赵姑娘赵登登等
采录者:刘志清1978年12月14日采录于礼县永兴峡口
附记:陇南西和、礼县等地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妇女有过乞巧节的风俗,这一风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据说织女是位心灵手巧的仙女,向她乞巧是表达妇女求得聪明伶俐的愿望的一种活动。乞巧节活动有一定程序和仪式,七月一日晚,妇女们抬着彩纸扎的巧娘娘像,唱着《迎请歌》,把巧娘娘迎请下凡,供奉在主事大嫂家的堂屋里。此后,妇女们每晚都到巧娘娘像前跳舞唱歌,夸赞巧娘娘的风姿,歌唱牛郎织女的传统故事,或编唱时事新歌。七月七日早,妇女们唱着《取水歌》,从村中老井里取来水;晚上,大家聚在巧娘娘像前进行乞巧游戏;深夜,大家又唱着《送别歌》将巧娘娘送回天上。这里选的就是关于乞巧节活动的一组歌谣。
以上七首选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第354-358页。
乞巧歌(西和、礼县)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不下凡其不得成,下了凡了教女人;
见了女人教针线,天上人间一样看;
一包子针,两包子线,教得女人心花绽;
年年有个七月七,女儿都要迎织女。
选自《乞巧节俗》,《天水晚报》,2010-08-14,网址:http://dzb.tsrb.com.cn/tswb/content/20100814/Articel15001MT.htm1.
乞巧歌(张家川县)
巧娘娘,吃巧来,喝汤来,洗澡来。
上座里坐的巧娘娘,下座里坐的是牛郎。
做牛郎鞋,摆双双,穿一双,放两双。
我给巧娘娘鞠个躬,巧娘娘教我打阿公;
我给巧娘娘献花花,巧娘娘教我打阿家;
我给巧娘娘献李子,巧娘娘教我打女婿;
我给巧娘娘献鸡蛋,巧娘娘给我扎花线;
我给巧娘娘献梨儿,巧娘娘教我骑驴儿。
演唱者:王秀花
采录者:翟存菊1986年8月采录
选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第355—356页。
乞巧歌(清水县)
巧娘娘,吃巧来,喝汤来,洗澡来。
上座里坐的巧娘娘,下座里坐的是牛郎。
做牛郎鞋,摆两双,穿一双,放一双。
风吹起叶叶儿,落下杆杆儿。
金水儿,银碗儿,巧娘娘,洗脸儿。
洗下的脸,如白面,巧娘娘叫我做针线。
我给巧娘娘来献瓜,巧娘娘叫我来扎花。
我给巧娘娘献柿子,巧娘娘教我缝被子。
我给巧娘娘献桃儿,巧娘娘教我缝袍儿。
我给巧娘娘献双鞋,巧娘娘教我要学乖。
演唱者:马翠巧。
采录者:牟军红。
选自李益裕选编《天水歌谣》,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巧妙娘(华亭县)
年年有个七月七,牛郎渡河会织女。
巧娘娘下凡吧,儿子女子照顾他。
儿子给个笔儿砚,女子给个针儿线。
笔儿砚写文章,针儿线纳鞋帮。
写下文章传文化,纳下鞋帮做庄稼,
要把文章写好,要把庄稼务早,一切工作做完了。
演唱者:夏朝阳
采录者:曹汉雄1981年采录于华亭县西华刘磨
附记:此歌为七月七日晚乞巧时所唱。
选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第356—357页。
乞巧歌(正宁县)
姑娘们,乞巧来,梧桐树下花儿开;
花儿开,树儿摆,我把巧娘请下来。
今年过个七月七,明年还有七月七,
牵牛郎,写文章,笔墨纸砚都拿上。
我给巧娘献梨瓜,巧娘教我铰梅花;
我给巧娘献西瓜,巧娘教我铰菊花。
我给巧娘献蜜桃,巧娘教我来绣描。
我给巧娘献红枣,巧娘教我缝棉袄。
我给巧娘献辣子,巧娘教我补袜子。
一碗油,两碗油,我跟巧娘洗光头;
一碗酒,两碗酒,我跟巧娘洗白手;
一碗水,两碗水,我跟巧娘洗白腿;
一碗雪,两碗雪,我跟巧娘洗白脚;
一盏灯,两盏灯,我跟巧娘亮眼睛;
一碗饭,两碗饭,我跟巧娘擀长面;
一页瓦,两页瓦,我跟巧娘打着耍;
一块砖,两块砖,我把巧娘送上天;
巧呀巧,长得好,我和巧娘穿花袄。
选自政协正宁县委员会编《正宁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2007年版,第352—353页。
乞巧歌(正宁县)
姑娘们,乞巧来,银河上面天门开。
天门开,云儿摆,我把巧娘请下来。
好牛郎,喂金牛,年年夏秋大丰收。
种庄稼,念文章,五谷瓜果满山庄。
我给巧娘献梨瓜,巧娘教我剪梅花;
我给巧娘献西瓜,巧娘教我剪菊花;
我给巧娘献蜜糖,巧娘教我剪鸳鸯;
我给巧娘献蜜桃,巧娘教我来绣描;
我给巧娘献红枣,巧娘教我缝棉袄;
我给巧娘献柿子,巧娘教我缝被子。
我给巧娘献苹果,巧娘教我蒸馍馍。
乞巧歌[1](正宁县)
一盏灯,两盏灯,我跟巧娘亮眼睛;
一碗油,两碗油,我跟巧娘洗光头;
一碗酒,两碗酒,我跟巧娘洗白手;
一碗水,两碗水,我跟巧娘洗白腿;
红头绳,绣花鞋,巧娘接到我家来。
巧娘你在上面站,我给巧娘擀长面。
常乞巧,巧常乞,我为巧娘穿花衣。
注释:
[1]王长生《正宁民俗》中将这两首并作一首,误。赵逵夫教授将这两首乞巧歌分开,并对其中个别字有所订正。
以上二首转引自赵逵夫《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传说》,《文化遗产》,2007年第1期,第101页。
乞巧歌
巧娘娘,乞巧来,梧桐树下花儿开;
花儿开,树又摆,我把巧娘请下来。
今年是个七月七,明年还有七月七;
牵牛郎,写文章,笔墨纸砚都拿上。
我给巧娘献梨瓜,巧娘教我铰梅花;
我给巧娘献西瓜,巧娘教我铰菊花;
我给巧娘献蜜桃,巧娘教我来绣描;
我给巧娘献红枣,巧娘教我铰棉袄;
我给巧娘献辣子,巧娘教我铰袜子。
一碗油,两碗油,我跟巧娘洗光头;
一碗酒,两碗酒,我跟巧娘洗白手;
一碗水,两碗水,我跟巧娘洗白腿;
一碗雪,两碗雪,我跟巧娘洗白脚;
一盏灯,两盏灯,我跟巧娘亮眼睛;
一碗饭,两碗饭,我跟巧娘攒长面;
一页瓦,两页瓦,我跟巧娘打着耍;
一块砖,两块砖,我把巧娘送上天。
巧呀巧,长得好,我和巧娘穿花袄。
选自王仲保,胡国兴主编《甘肃民俗总览》,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