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1.5.1.1 第一节 西汉水流域人文地理概况

第一节 西汉水流域人文地理概况

《尚书·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嶓冢即嶓冢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相传五帝之一的“颛顼”即安葬于此,故也叫“齐寿山”。齐寿山南麓山谷地下水系发达,遍布多个当地俗称的“凉水泉”,各个“凉水泉”泉水不断汇聚直至下游逐渐形成一股大水,这就是史书所记载的“汉水”(即今西汉水)的源头。《山海经·西山经》中也说:“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沔”即沔水,发源于今陕西勉县,汉水和沔水在四川境内汇合后,流入长江上游的支流嘉陵江,向东奔腾而去。西汉水从齐寿山南麓流出后,途经平南,小天水,自东北向西南流经礼县盐官镇,在西和县长道镇和礼县的永兴乡交界处与流自西和县的漾水河相汇合,即又穿越礼县大堡子山,流经礼县石桥乡等地,最后又流经西和县西北的蒿林乡,大桥乡,绕仇池山而过。西北师大前文学院院长赵逵夫教授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显示,礼县西汉水流域与西和县漾水河流域的汇聚地带,也正是乞巧风俗的盛行区域。

从整个地理版图来看,贯通西和县、礼县的汉水乞巧区域位于东经105°17′,北纬34°,属于甘肃省东南地带,呈盆地地形。气候湿润,水草丰茂,土壤肥沃,十分适合农牧业的发展,而与粮食生产相互补的植桑养蚕,种麻织布活动至今遗风犹存,当地妇女大都擅长针织刺绣等女红,长期以来自然就形成了中国传统上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这里曾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蕃息,仰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星罗棋布。

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被称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历史古迹和大量器物证明,西汉水流域正是历史上秦人的发祥地。

西汉水乞巧区域北起天水嶓冢山,南至西和铁姑坪梁、猿嚎山、阴阳山;东起稍峪萝卜山、兴隆庙儿垭、画眉山、箭杆山,西至礼县大堡子山。覆盖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据《西和乞巧风俗志》,仅在西和县,乞巧活动的流传就覆盖长道、何坝、十里、汉源、洛峪、西峪、姜席、苏合、卢河、兴隆、稍峪、石堡等12个乡镇,279个村,30.17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6%。[1]同时还有礼县马河,红河,宽川,盐官,永兴,城关,石桥等八个乡镇,粗略统计,汉水流域内两县乞巧参与人数多达40万人以上,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在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中的遗留和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