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1.4.2.2.2 二、传承基础的拓展与传承方式的改变

二、传承基础的拓展与传承方式的改变

乞巧节是我国农耕社会牛郎织女故事流传的表现。但是,在工业化、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生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来男耕女织的典型生活、生计方式已经基本不存在了,那么,西和乞巧民俗何以能够依然保持盛况呢?

原有的传承基础主要是十二三岁以上的姑娘们。但这类人现在大多在求学或者在外打工,参与的人已大幅下降。但是,其他各年龄段众多女性,如老少媳妇及未成年女性等,却对西和乞巧民俗投入极大的热情,自发且真诚地参与其中,西和乞巧也就有了当前大规模传承的盛况。她们是西和乞巧民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承载者,形成与拓展了西和乞巧民俗传承新的、更坚实的基础。

由于各个年龄段的女性自发参与到乞巧活动中来,原来只是由十二三岁以上尚未出嫁的女性为主体的乞巧节、女儿节,如今的传承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拓展,参与的范围更加广泛,人数更多,规模更大。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刚结婚不久的小媳妇,都成了西和乞巧民俗的自发主体。而且,在这些新的传承主体大规模加入的同时,十二三岁以上的未婚姑娘由于上学及温习功课或外出打工的缘故,参加的人大量减少,反而成了少数。西和乞巧民俗活动传承的具体形式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传承范围不断扩大,由传统意义上的未婚姑娘们的乞巧,转变成了包括各年龄段女性民众参与的乞巧、祈福,融入不少娱乐成分的节日民俗。

同时,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口头方式进行传承已经不再是西和乞巧民俗传承的唯一方式。调查中,尽管以年长的女性在张罗乞巧各项仪程中不知不觉地传给较年轻的女性的传承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一些新的传承形式、传承手段已经初见端倪,并在当前的乞巧民俗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以杨克栋整理的传统西和乞巧民俗仪程及相关的乞巧歌词为基础,加上西和县一中乞巧课题组的调查成果,在当前知识教育,特别是识字率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文本的传承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以掌握现代歌舞知识的幼儿园张老师为“导演”,指导各乞巧点、各中小学生的乞巧民俗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准学校教育的性质,而西和县一中等也正在将西和乞巧民俗作为课外兴趣小组、校本课程、乡土教材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重要的传承手段;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电视机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当地2007年排演的现代大型歌舞剧《七彩的传说》、政府主抓的几个乞巧典型的乞巧活动,不断地在电视台播放,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是人们实施乞巧活动的主要参考,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传承手段的作用。

当前有不少观点认为,保护民俗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应该保持传统民俗一成不变,保持其理想中追求的根本不存在的所谓“原生态”。殊不知,经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其上层建筑的民俗民间文化也必然随之不断演化。如果将某时某地的民俗文化认作原生态,但在其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这所谓的“原生态”民俗本身就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是不存在的。与“七夕”有关的风俗,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从秦汉起源,到魏晋发生较大变化,并因时因地发展起来的。全国各地的“七夕”风俗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点。

与指责传承基础拓展,传承方式改变的观点不同,笔者以为这非但不是传统民俗的“大敌”,反而是促进其顺应历史,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持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完成具体功能的转换,实现新的大规模传承的重要助推力量。事实证明,传承基础的拓展与传承方式的改变,对当前西和乞巧民俗大规模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充分说明了西和乞巧民俗本身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顺应着不同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其具体内容、具体功能进行有效的转化,实现新的发展。

毕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之而生的文化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想要保持传统民俗一成不变,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保持文化传承的稳定性、核心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部分非核心要素的变化来实现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尽管西和乞巧民俗的传承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而且歌舞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相对于仪式、仪程的整体性传承,乞巧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女性加强交流、娱乐身心功能的丰富和加强,是微不足道的。西和乞巧民俗由此获得了“新的价值”,实现了“自我更新”,也实现了其新的传承、新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