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1.4.2.2.1 一、传承主体和传承人的热情

一、传承主体和传承人的热情

关于传承人的概念,最常见的是指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在探讨西和乞巧民俗传承的时候,由于节日文化的传承是群体性的,不像通常民间传统工艺那样单纯依靠个体即可传承,故而笔者用了传承主体这一概念来指称这些直接参与其传承、使之能够沿袭、并享用这一民俗文化的群体。它是节日文化等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载体。而笔者所说的传承人,则是在这类群体性节日文化活动的传承中,起到、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的人。

全面整理、大力传播西和乞巧民俗的赵逵夫、杨克栋等热心者、各乞巧点自发形成的巧头,对乞巧民俗活动的传承作用很大,都可以称为西和乞巧民俗的传承人。作为乞巧主体参与其中的诸多女性,则是乞巧民俗的传承主体了,所起到的作用是更基础、更广泛的,对于西和乞巧民俗的传承也是更重要的。

在西和调研期间,笔者深切感受到了当地民众对于乞巧这一民俗文化的高度热情,感受到了作为传承主体和传承人之于西和乞巧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2007年,在乞巧活动的各项仪程中,都能发现传承主体和传承人的身影,发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察乞巧民俗最直接的传承人——巧头,以及传承主体——广大女性民众,你就能发现西和乞巧至今仍能大规模传承的原因了。从乞巧各项活动的准备,到迎巧、祭巧、唱巧、占卜、送巧等,每一个仪程中,乞巧主体——当地的大姑娘、小媳妇等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自发地参与进来,在其中积极展现自我,自得其乐,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牌坊村的乞巧点上,2007年主要有张姓、王姓、赵姓三个负责人。她们在乞巧前就各方奔走,联系附近的女性,组织这一相当规模的活动。当问她们“有没有人下任务组织乞巧?”“为什么要组织和参加乞巧?”的时候,她们的回答是“没有人要求举办”,参加的主要原因是“反正也是闲着”“凑个热闹”“每年都搞,对大家也是个交流的机会,平时难得有空闲时间”。参与乞巧的主体,上到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下到三四岁幼儿园的小朋友,人数众多。不论是在开始的迎巧,在祭巧中的歌唱、表演,还是在转饭、照花瓣卜巧等仪式,她们无不热情洋溢,乐在其中。

从《西和乞巧民俗前期准备活动一览表》(见附录1)中可以看出,西和乞巧前期准备的五个部分,都是由每个乞巧点上的几个巧头负责张罗,联系乞巧参与的各个主体的,对各乞巧点的活动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对乞巧活动的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重视的情况下,各乞巧点都想将自己的乞巧活动办得更好、更精彩、更“地道”。于是,作为全面整理传统乞巧仪程的地方学者杨克栋等就经常被请去指导,而县幼儿园的张老师也被请去排演歌舞,特别是县里抓典型的几个乞巧点,两个人更是经常到场,对乞巧民俗的传承扩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群体性节日民俗活动的西和乞巧节,离开了众多的参与主体,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如《西和乞巧民俗各项仪程一览表》(见附录2)中所列出的,在西和乞巧民俗活动的各个仪程中都不只是一两个人参与,哪怕是巧头这些传承人也不能代表和决定其他人的参与。整个乞巧民俗活动的各个仪程中,都有诸多自发前来参加的人们组成的传承主体。这奠定了西和乞巧民俗传承的深厚基础。西和乞巧民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是在这一个个仪程的展演中,从年长的、经验丰富的传给年轻的、经验较少的,由这一代传承到下一代,并不断传承下来、传承下去的。

毋庸置疑,以巧头为代表的传承人的传承,或者说张罗乞巧民俗活动的负责人的代际更替,对乞巧民俗活动的传承发展至关重要。但乞巧主体——广大参与其中的女性积极性、热情的传承,则是更为基本的。只有众多的人参与到乞巧民俗活动中,它的传承活动才能不断兴盛,传承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新的繁荣。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学君说:“民众的自主参与是民俗事象‘活着’的主体保障,也是其根本标志。”[5]西和乞巧民俗活动至今还在生机勃勃地传承着,而且规模很大,盛况空前,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被传承主体所认可,并投入极大的热情,在于其所传递的文化精神依然扎根于现代民众的心里。乞巧民俗活动中的歌舞、祭祀、占卜等各项内容,以及女性对于心灵手巧、面容姣好、有一技之长的美好追求,依然是她们现在生活中重要一部分,是其精神追求和民俗信仰的一部分。尽管她们没有高深的理论来阐释,也不能说出太多的理由,但从不经意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当地民众传承乞巧民俗文化最淳朴的心。因此,不需要任何命令、要求,她们都会自觉参加,推动西和乞巧民俗活动不断传承,并使之保持繁盛的状况。

千条政策,万条原则,最根本的还是要调动传承主体和传承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乐意参与,投身其中,并享受其中。这是西和乞巧民俗这类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至今大规模传承,保持盛况的最主要原因,也必将成为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