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1.3.3.1.2 二、男性抒情主人公

二、男性抒情主人公

(一)清代女性民歌

清代女性民歌中有为数较少的男性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女性抒情主人公相比,有不少的差异。一方面表现男子与女子在情爱观上的不同;另一方面,这是由男子特有的个性所造成的。这些形象可归纳为:

1.调情男抒情主人公。清代女性民歌中,男性抒情主人公对女性表达爱意时常带有调情的色彩。尽管它不像明代民歌《挂枝儿·调情》中所说的:“大着胆,上前亲个嘴,谢天谢地!他也不推辞”那样强烈、大胆,但至少反映出男女两性在表达爱意与性爱时,男性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如郑旭旦辑《天籁集·石榴花开叶儿稀》:

“石榴花开叶儿稀,打扮小姐娘家嬉,梳好头,穿好衣,保佑你的丈夫早早死,我与你做夫妻。”“喷你血,嚼你咀,我的丈夫死相随!”

“保佑你的丈夫早早死,我与你做夫妻”一句将男抒情主人公赤裸裸的性爱表示展现于读者面前。《白雪遗音》卷三《戏婢》中,“秀才”面对“柳叶眉边含带羞”送茶的丫头,“笑盈盈,将丫头一把来扭住,搂抱在怀兜”,更显得胆大些。《白雪遗音》卷三《锯缸》中,锯缸的巧匠也是色胆包天,看见“巧梳妆”的王大娘,“眉来眼去将奴戏”,“只顾看奴不顾缸”,结果是“走了锤子砸了缸”。

2.痴情男抒情主人公。清代女性民歌中也有表现男子对女子痴情的篇章。如《白雪遗音》卷二《一进门来》(其二):

一进门来双垂泪,手扶灵柩哭了声妹妹。你为我,年轻幼小把命废。到如今,一对鸳鸯生拆碎。我也不久,就来奉陪,略等等,阴曹路上重相会。到阴司,风流鬼儿作一对。

表达了男抒情主人公与情人一起殉情的愿望,其情可感,语言质朴。《白雪遗音》卷二《骑上马儿》中,尽管明知“官差忙由不得自己”,临走之际,也要“叫相知,千万莫往远处去,就回来”,表达了“人马去了心不去”的痴情。其他如《万花小曲·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丝弦小曲·玉人儿天生俏》、无名氏辑《南京调词·哭妻房(五更调)》、沈氏辑《偶存各调·一进门来双泪垂》等。

3.疑心男性抒情主人公。清代女性民歌中也有表现男子对女子起疑心的篇章,如《霓裳续谱》卷四《腮边现放着牙痕印》:

﹝寄生草﹞腮边现放着牙痕的印,咬你的是何人?﹝银钮丝﹞咬的是你的肉,疼的是我的心,为什么问着你就不答应?﹝刮地风﹞你可快快的说原因。(重)﹝寄生草﹞若不说,我就和你拼了命;说出来,我和那人拼了命。腮边不是牙痕的印,我家来往无有外人,姐妹贪玩耍,怎去认真?腮边上掐了几个指甲印,你可快快的住声。(重)说出来可惜奴家一条命。(重)

通过问“咬”与答“咬”,将男子的疑心写得有声有色。

4.花心男抒情主人公。这类男性抒情主人公,有的表现出对陌生女子的羡慕和钟情,有的脚踩两只船,同时与两个女子交往,他们的花心产生了许多哀怨。如《霓裳续谱》卷八《老头儿半百》:“﹝两句半﹞老头儿半百,(重)一心里要娶个小奶奶,这桩事教我难擘画。终日里闹垓,(重)闹的个老头儿无其奈。钢刀儿磨了个锋霜快,一刀两刀割将下来。你可嚷么,我的奶奶?你可争么,我的奶奶?”写出了一个花心的丈夫一心想娶小奶奶而引起的家庭风波。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清代社会中不平等的婚姻现象:那就是男子蓄婢纳妾的现象。

(二)民前乞巧歌

严格地来说,民前乞巧歌中不存在男性抒情主人公形象。尽管民国以后有些上学的学生也参与了乞巧歌词的编写,将自己对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等的看法表达了出来,由于男性主人公隐藏于文本之中,并没有完全出现,故男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比较模糊。如《西和乞巧歌》卷一《竹子砍了划篾条》:

竹子砍了划篾条,编成笼笼摘葡萄。桑木扁担闪溜溜,担上担担走秦州。秦州城里不久留,看上店家的好丫头。说话要比葡萄甜,赶快拐上把家还。人人都说拐下的,男人说银子买下的。妇人一听牙一龇,男人说是骗他的。妇人睡下要撒泼,赶快跪下把头磕:“只要我两个有姻缘,管他掏钱没掏钱!”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尽管这首乞巧歌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讲述“男人”与“女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但男性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还是比较模糊。

综上所述,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在抒情主人公方面形成各自的特点。第一、清代女性民歌在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时,更突出其复杂矛盾的情感心理,爱恨交加的情感世界;而民前乞巧歌在塑造抒情主人公时,感情比较单一,显得更为平面化。第二、清代女性民歌中男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比较复杂。既有市井中的男男女女,也有乡村中的男女老少;既有市井中的嫖客妓女,也有寺庙中的尼姑、闺房少女。因他们较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所抒发的情感也比较琐碎,故缺少永恒的情感,在人物性格与情感上也表现出较多的低俗气和生活化特征。民前乞巧歌的男女抒情主人公较为简单,所抒发的感情也比较固定,更加痛彻心扉。第三、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中的男女抒情主人公对待感情的态度,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清代女性民歌中,男女抒情主人公都注重对方的外貌,而民前乞巧歌中,女抒情主人公更注重男性的人品。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情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