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1.3.3.1 第一节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第一节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抒情主人公[1],也称为抒情主体。它是鉴赏诗词、民歌等抒情性作品时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抒情主人公可以说是抒情性作品中的抒情者,作品所抒之情就是该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在诗词、民歌中,作者并不直接面对读者,而是靠设计出一个人物来替作者说话。布鲁克斯和沃伦《理解诗歌》中说:“每首诗里都有一个情景,诗就是这个情景引发生出的。诗歌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它因此是一个小戏剧(有时也较大些)”。[2]既然每一首诗都如同一个小戏剧,那么每首诗就有一个说话者(Sayer),这个说话者就是抒情主人公。

从性别上来看,抒情主人公可分为男性抒情主人公和女性抒情主人公两种。虽然这种分类在叙述学中没有出现过,但对于民歌的研究特别重要。由于男女的情感心理、观察方式的不同,诗篇采用男女抒情主人公所带来的表现效果也不同。同样是写离别之作,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通过一个女子的口吻来抒发离别之忧;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是通过一个男子的口吻,将与友人的离别写得苍凉、深远。可见,选择不同性别的抒情主人公,对诗篇抒情的特色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