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1.3.2.1.3 三、物产职业方面

三、物产职业方面

清代女性民歌中为我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各种职业,如妓女、尼姑、乞丐、渔人、摆渡、卖花、卖豆等等,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民风民情有很大的帮助。如《霓裳续谱》卷八《柳叶儿青》:

﹝平岔﹞柳叶儿青,两岸桃杏花儿红。春风阵阵送船行,红粉佳人坐稍公。﹝弹黄调﹞小小的舟舡扯满篷,二八娇娘把舵公。三寸金莲放在舡稍上,樱桃小口唤东风,高叫客官身作稳。乌云里面现金龙,霎时一刻东风起,唬的个娇娘面通红,忙忙下了篷。﹝岔尾﹞下了篷儿将身转,软怯怯的身子又把舵舵公弄。哎呀,天哪!往常刮的风儿,比今大不相同。

刻画了一个“二八娇娘把舵公”的始末,让人读了忍俊不禁。《霓裳续谱》卷五《扬子江心》则写出了渔家一年四季的艰辛生活:“﹝前腔﹞渔家事,冬最苦恼。寒江风雪冻折腰,罢钓在鱼棚,何如醉为高。乍子歌,破布袄,盖着破棉絮,唱却鱼灯儿,便是渔家儿乐”。其他如《白雪遗音》卷二《穷妓》、《讨饭》等。当这些民歌为我们介绍当时社会的各种职业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那压抑不住的满腔怒火,体味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挣扎,是当时社会风俗的另一种展现。

在民前乞巧歌中,也有些乞巧歌反映了当地的物产职业,地域性比较强。如《西和乞巧歌》卷一《大姐娃成给南门下》和《大姐成到南门下》:

大姐娃成给南门下,南门下他是有的家[40]。房上瓦的筒筒瓦,槽上绑的枣红马。二姐娃成给东门下,一个铁印升子大[41]。不是骑马当官的,是个抡捶打铁的。打下的铁壶销四川,知县大人也喜欢。年年都往省城送,个个都能升大官。三姐娃成给北关里,高门大户开店的。四海三江人来往,倒水装烟抹桌子。四姐娃西城背后哩,吆牛抓粪簸粮食。会打连枷会割麦,撒籽扬场是把式。五姐娃成给木匠家,跟上扯锯掏木花。想要搭梁安架哩,人家嫌是妇人家。六姐娃成给石匠家,会拿凿子鑱莲花。回娘家哩人情重,背了个砸窝子把盐砸。七姐娃成给染匠家,搅染缸来把布扎。颜色深浅把得准,上面还能弄梅花。八姐娃成给画匠家,学着研墨画菩萨。掌柜的嫌着手太重,提上剪刀剪窗花。九姐娃成给泥水匠,和泥铡草砌石墙。袖子一揙[42]能盘炕,炕面抹得平又光。十姐娃成给对门子,会做鞋来捻绳子。夜里纳鞋不点灯,两家的鞋袜包下着做。跟上当官的官娘子,跟上杀猪的翻肠子。按住的牛头强扭的瓜,女子娃婚事由不得她。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大姐成到南门下,生意算账难不住她。二姐成到东门下,跟上提锤拉风匣。三姐成到水沟下,锸洋芋来把粉[43]挂。四姐成到老庄里,学做大小炮杖哩。五姐叶家大路上,挂的挂面细如香[44]。六姐王家磨下哩,做的豆腐大着哩。七姐成到姜席川,会捻毛线会擀毡。八姐成到晚家峡,织的箩儿也不芭[45]。九姐成到将军山,编个窠箩子[46]装针线。十姐成到晒经寺,划篾条来编席子。当年乞巧的全散了,眼泪流成长线了。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这两首乞巧歌为我们点出了西和各地的手工行业:东门下的打铁,水沟下的挂粉、老庄里的做炮、叶家大路上的挂面、王家磨下的豆腐、姜席川的擀毡、晚家峡的织箩儿、将军山的编窠箩子、晒经寺的编席子、木匠、染匠、石匠、画匠等等,这些行业至今仍然为西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能窥探出当时西和的经济发展状况。《枣儿树上结枣哩》中,姑娘们把西和“六巷的柿子是金黄,十里铺酸梨儿闻着香。上庄里拿的八盘梨,下庄里拿的化心梨”都献给巧娘娘。《西和乞巧歌》卷一《二十四节气歌》中,也将西和一年所要种植的农作物与蔬菜:豆、瓜、麦子、谷子、糜子等一一道来。台湾《十二月望郎歌》[47],将台湾十二月开的花一一唱来。可见,姑娘们在传唱乞巧歌时不自觉地传播了生产生活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乞巧歌词也因此成为一种传达知识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