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1.3.1 第一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相关文献及其产生的背景

第一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相关文献及其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古代,《诗经》里的国风,汉魏六朝的乐府,唐五代到宋元的词曲,都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歌。至明代,民歌受到文人们的重视,无论在民歌的搜集、整理、出版,还是在民歌理论的建立上,都得到一些文人的参与,使得明代民歌呈现出浩如烟海的兴盛局面。难怪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序》说:“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1]至清代,民歌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郑振铎先生曾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提到:“刘复、李家瑞编的《中国俗曲总目稿》所收俗曲凡六千零四十四种,皆为单刊小册,可谓洋洋大观。其实,还不过存十一于千百而已。著者昔曾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一万二千余种,也仅仅是一斑”。[2]尽管大清律典《刑律杂犯》中特别规定了禁歌的条文:“凡有狂妄之徒,因事造言,捏成歌曲,沿街唱和,以及鄙俚亵慢之词刊刻传播者,内外各地方官及时察拏。”[3]但民歌并未因之消沉,而是流传地域性更加广泛,如四川山歌、北京儿歌、浙江民歌、粤歌、闽歌,乃至台湾、西粤等少数民族的民歌均有辑录。“清代民歌在继明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繁盛时期”。[4]作为清代民歌分支之一的女性民歌,其繁盛状况也就不言而喻了。

兴起于汉代的乞巧风俗,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乞巧歌。民国以前的乞巧歌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了文人不同程度的关注。这些乞巧歌散见于《陕西近代歌谣辑注》、《西和乞巧歌》等十几种文献中,这为我们对民国以前乞巧歌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