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代徽州文学研究
1.2.2

程敏政是明代徽州地区早期的最后一位作家,同时又是新时期的最初一位作家。到了成化、弘治年间,明初封建统治者把程朱理学作为立国之本的做法,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它不仅不能像最高统治者最初设想的那样能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造成整个文化结构日趋保守和僵化。于是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挽救危机,在文化上进行反思,程敏政即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程敏政著《道一编》,提出朱陆异同之说,并且认为朱熹晚年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接受了陆九渊的思想。他的目的是想在哲学上给陆九渊的“心学”以一定的地位,改变明初学术上“非朱氏之言不尊”那种极端专制的做法。程敏政的观点后来被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从而为明中叶以后的人文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另外,他著《对佛问》,对儒家“先正”们反对佛教的种种言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反驳,体现了要求思想世界里具有宽容精神的初衷。在文学思想上,程敏政仍然没有摆脱“文以载道”说的影响,但与元末明初徽州文人的观点有所区别。他虽然也承认文的工具性,但并不排斥文,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尤其对道学家“必去文然后可以入道”的极端观点提出了严厉批评。关于诗歌,程敏政主张“以唐为师法”,力求上追“楚之骚若汉魏之选”,乃至“《风》、《雅》之遗”,尤其欣赏“得于卒尔偶然之顷,喜极忘言”的作品。在创作方面,程敏政的某些诗歌抒写了作为一名近臣的内心压抑与苦闷,有的则曲折地表现了人们对欲望和欢乐的追求,开始萌动着人性的觉醒;而他的许多散文作品无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很少有政治的说教,也不涉及伦理道德的内容,而是更多地表现了文学性效果,具有某种纯文学性散文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