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体育与健康
1.6.1.2 1.2 掌握适度的运动量

1.2 掌握适度的运动量

体育运动的量如未达到个体的生理负荷,仅以流于形式的“抬腿伸手、大气不喘”的锻炼是难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的;而“多多益善”,过大的运动量,反而有害于健康。

怎样掌握适度的运动量呢?这必须从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度三方面考虑。

运动的强度

运动的强度是指人体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我们常用心率来反映运动强度。运动时最适心率为:

最适心率=220-年龄×80%

左右为宜。按年龄预算最高心率可从表5-1查出。

表5-1 不同年龄段运动强度与耗氧量和心率的关系

img12

健康程度差或患有慢性病时,适度运动量以下式最适心率来衡量:

最适心率=170-年龄

运动时间

在运动强度一定的条件下,运动量与运动时间成正比。年轻力壮的人,可承受短时间内强度大的锻炼,而对年老体弱者,则更适合作强度小、时间长的锻炼。

运动频度

运动频度是指运动的间隔。在运动强度和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运动量与运动频度成正比。适当的运动频度、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获取健康的基本条件。如美国推荐的全民健身方案是每周锻炼3~5次,每次15~60分钟,运动强度达最大心率60%~90%,引起出汗气促。实践证明,它可收到增强心肺功能、控制体重、预防心血管病的功效。而大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凭一时兴趣、一曝十寒、大强度锻炼,常超出正常生理负荷,易引起运动创伤、疲倦,不仅有害于健康,还影响正常生活学习。

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要进行自我医务监督。首先,要注意锻炼后的主观感受,若锻炼后感精力充沛、情绪饱满,睡眠食欲良好,则为运动量适当;反之感全身酸痛,疲乏不堪、食量大减、胸闷、精神萎靡,则为运动过度。其次,要观察脉搏的变化;晨醒时脉率稳定,并随运动水平的提高略有减少者,为运动适度;若静息脉搏较前增加,或出现脉率不齐,则为运动过度。此时应及时调整运动时间、频度或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