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应用文写作
1.11.1 第一节 申论概述

第一节 申论概述

一、申论的概念和性质

“申论”这个词,出自于孔子的“申而论之”。“申”,就是说明、阐述的意思;“论”就是议且论之。就其字面来讲,就是针对某一件事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进行论证。申论作为一种应试题型,最早是在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出现的。作为一种考试的载体,其意义在于“要求应试人员在阅读、分析和把握给定的事实材料基础上,进行说明和阐述,表明一定的意见和观点,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且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论证”。

作为一种专用于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应试文体,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不同的是在内容上比“策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形式上比“策论”更加灵活多变。“策论”大多要求应试者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则要求应试者从许多反映日常问题的现实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考查应试者搜集和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也适应当今国家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1]

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主要是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出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它是通过对应试者就某些相关事件、问题的综合分析与正确解决,检验考生阅读材料、归纳主要问题、提出准确对策并进行申述与论证能力的测评方式。[2]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考试,无论如何不可能与日常工作等同。在考场上,不可能从召开调查会开始着手调查研究,也不可能把大量原始信息一股脑儿摆在考生面前令其筛选。所以,申论考试所面对的背景材料,是经过初步加工的“半成品”,这时往往头绪并不很清楚,前后的顺序也未必很有条理,反映了哪些问题也并不分明,还有待考生阅读材料时完成进一步的“梳理”的材料。虽然这种材料已不是纯的“毛坯”,但进一步的梳理、进一步的加工工作,与公务员日常工作仍然是近似的。

申论考试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问题均有所涉及。申论考试的试题,一般也都是现实性问题。因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关心,应当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对社会热点或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也应有所了解,否则很难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申论测试的特点

作为一项以考察公务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测试,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背景材料具有普遍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必须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公务员录用考试适应对公务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比较注重对应试者实际能力的考查。考试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均有所涉及。一般都是社会热点或是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即背景材料不生僻,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申论试题表述明确,涉及内容、观点和问题对每个考生都很公平。每个考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背景材料的认识有感而发,即申论考试对考生是公平的,具有普遍性。

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试题是关于噪声扰民问题,2001年给出的材料是关于PPA风波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稍偏了一些,但是这个问题也在当时的媒体炒作了一周左右),2002年的材料反映了网络时代给人们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各种影响,2003年的材料是关于生产安全问题的,2004年给出的材料是关于交通问题的。这些材料都非常贴近社会生活,而且也涉及千家万户,为人民大众所关注。

(二)测试形式灵活多样

申论测试除了所给出的材料部分外,其答卷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概括部分,二是方案部分,三是议论部分。就文体而言,概括部分可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方案部分,则是应用文写作;第三部分自然是议论文写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测试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测试形式非常灵活、实用。这样,相应的也就增添了考生的应试难度。

(三)给出的资料一般重点都比较突出,考查的目的也比较明确

每一年的考题在要求上尽管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是考题一般可以归结为概括、对策、论证三个题。考查的方面也不外乎阅读理解、分析归纳、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言语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能力,目的非常明确。[3]

从应试者方面讲,要求答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概括方案、论述都是针对材料而言的;尤其是所提出的方案要针对主要问题切实、可行,具有实用性;不能看的是甲的病,而给出的是乙的方子。这一特点也是由于申论的性质决定的。

申论测试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对复杂、纷繁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提出的方案对策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的两个主要的基本要求,认识和抓住了这两点,才算是真正领会了申论考试的精髓,找准了答题的突破口,从而能够高屋建瓴地构建思路和完成论证。

(四)作答方式具有灵活性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背景材料,根据不同的提问内容和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循规蹈矩并巧妙地解决所问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同样是申论考试,不同的结构和内容要求考生灵活处理,而不能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五)行文的逻辑性

写作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不同类型的写作,会采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文艺创作主要采用以形象组合为主体的形象思维,整个写作过程始终不脱离具体感性形象的思维。而申论写作则主要采用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

在申论写作中,要表述对某一事物的整体看法、对某一问题的全面认识,必须在接触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分析,综合、归纳、升华,提炼出一个抽象概念的主旨来。很显然,这个选题立意的过程,主要是凭借逻辑思维来实现的。作者在围绕主旨选择材料时,要对占有的材料分类、归类、分析、比较,判断出材料有无价值,筛选出“必然有用”的材料组织进文章中。这个选材的过程,也主要是凭借逻辑思维来完成的。而安排结构,也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按照申论特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内容的。至于落笔行文,也主要是靠严谨的、理性的逻辑思维驱动。

逻辑思维是以逻辑推导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因此,要提高申论写作能力,就必须“学点逻辑”(毛泽东语),懂点逻辑。逻辑思维不像形象思维那样除凭借语言外还可凭借色彩、声音来思维,它只能依靠语言来思维。因此,申论写作绝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对语言的要求不如文艺创作高。恰恰相反,它对语言的要求很高,有时甚至到了“一字入文,九牛不出”、“一字千金”的地步。要提高申论的质量,非在语言文字上狠下工夫不可。

(六)答案的不确定性

申论测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从资料背景来看,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有的已定论,有的尚未定论,完全要考生自己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提出对策或是对对策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

以对策部分为例,这部分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相对的,在不同地区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可能一样,更何况有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合理的方案。因此,哪一种更为合理、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强,要对若干方案比较论证后方能确定。又比如论证部分,抓住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论证、采取什么方法与结构,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因而,也决不会有一个具体唯一的标准。因此论证部分的评定,也只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等级式的,不可能有确切的唯一的标准。

(七)测试标准具有先进性和国际性

选拔公务员的申论测试,一开始就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仅注重对应试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而且也注重对应试人员将要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考查。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上都是按国际标准设计的,在内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

(八)测试具有前瞻性

申论测试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公务员考试命题不仅会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而且还会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