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应用文写作
1.2.2 第二节 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

提炼主题

一、应用文主题的含义、作用

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了感受,形成概念,对某一事物表示自己的见解和态度。这种见解和态度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在文章中,并构成统驭各个部分的主宰时,就形成了主题。也叫中心思想、观点、主旨、题旨、宗旨等。

万事万物的组成都有一个核心,文章亦如此。即便是鸿篇巨制,其核心也总是很小的,应用文尤其如此。核心,即主题,在应用文中总是三言两语极其鲜明表现出来的。主题虽然言语简约,但是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主题决定了文章的价值、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主题决定材料的选择、加工、取舍。一句话,主题是三军的统帅、是核心,是灵魂。

和文艺性作品比较起来,应用文的主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二、应用文主题特点

1.主题鲜明

文学作品讲究含蓄、隽永,希望读者掩卷深思,悟有所得;而应用文则要求主题鲜明,毫不含糊。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透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揭示了旧社会妇女受着“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封建宗法绳索束缚的悲惨命运。但是,这一主题不是作者告诉我们的,而是通过主人公各种不幸遭遇由读者悟出的。而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则言辞凿凿鲜明指出:“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的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应用文是为着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在一定范围内动员群众参与,甚或是举全国之力,协同作战。因此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必须明朗,不能含混暧昧。譬如,2008春节前夕,我国南方诸省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冰雪自然灾害,正值春运高峰,电力受损严重,交通陷于瘫痪,农林遭受严重危害。2008年1月29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雨雪冰冻灾情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当务之急是保证交通运输通畅和电力供应,努力把这场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经济平稳正常运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这就是党中央的态度,这也是交给各级党政机关的中心任务,必须切实遵照执行。这一观点反映在会议纪要,通过中央电视台公布于全国,主题十分鲜明。

2.立场正确

立场就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过去,我们将立场极端理解,就是特指阶级立场,事事都提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高度”去认识、理解。事实证明这样狭隘的思想方法是错误的、有害的。大多数情况下,所谓处理问题的立场实际上是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

立场不同,看问题的方法就有差异,同样一件事儿,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要做到立场正确,首先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民生;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服务和谐社会为宗旨。真正解决思想方法问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3.主题深化

主体是可以提炼的。经过反复认识,对主题可以深化。1980年,中国女排在日本获得世界杯冠军,这是中国在三大球中拿到的第一个冠军,那么从中能提炼出什么主题呢?

(1)中国体育进步了,实现了贺龙元帅“三大球不翻身死不瞑目”的夙愿;

(2)女排为妇女争光了;

(3)发扬女排精神,“振兴中华”。

可见,从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一个问题,政策水平、思想意识、修养决定了对主题提炼的深度与高度。当时,改革开放才进行了两年,国家才从经济崩溃的边缘逆转,百废待兴。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全党、全国人民要将中心工作扭转到国家经济建设的轨道上。这时,需要一种动力振奋民族精神,而女排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心,北京大学莘莘学子彻夜游行,喊出了“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这口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了报纸的头版头条。显然,主题提炼到这一步,是符合时代主旋律的。

事件在发展、深化,主题也不断得以深化。又如2008年年初的雪灾,起初还有黄山雪景银装素裹给游客带来惊喜的新闻,或给百姓出行造成一定影响的一般性报道;随着雪灾范围的扩大,灾害的加深,主题演化成各地抗灾的报告;最后演变成一场在中央领导下,全民动员起来,确保交通运输畅通、旅客安全、煤电保证供应、社会安全稳定的国家大事。

这是非常典型的随着事态发展,报道主题不断深化的例子。可以预见,灾害过去之后,报道的主题一定演绎成“灾后重建”及“总结经验教训,在我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如何应对大范围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的大讨论。

各省、地市也一定会抓紧重建并以这一特大冰雪灾害为主题,未雨绸缪制订这方面的预案。

4.主题集中

应用文,如果特指常用公文,一般来说,由于公文篇幅较小,写作上就要求一篇之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解决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决策者拍板,才能提高公文效率。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事一文”。

解决问题,特别是矛盾交织的时候,决策者必须仔细掂量,分出事情的大小、轻重、缓急,以决定问题解决的快慢,还得兼顾上下、左右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公文多个主题,纷纭复杂,阅文者往往分不清呈文单位的主要要求,就可能反复斟酌,延宕时日。

所以,主体单一、集中是公文显著的特点。其特点的形成乃是适应于公务运作的特性。换言之,受制于现实。

三、应用文显示主题的主要方法

文艺性作品的主题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生活经验,从艺术形象、情节、事件发展中归纳出来的。而应用文则是以最直截了当的形式显现出来,把写作的目的、意义、要求明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

主题在应用文中的显现方法有:

1.标题显旨

所谓标题显旨,就是在文章的标题中直接点明主题。譬如《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标题就告诉了读者,本文的宗旨就是论述“中国的环境保护”,纲举目张,主题统领了全文。又如《国务院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7〕1号,这个标题就显示,本通知的主题就是,在当前市场供应中要“落实政策、保证供应、价格稳定”。《通知》就围绕这个主题阐明措施,提出具体要求。

2.开宗明义

有的应用文写作书中,将其称之为“开宗托旨”,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或转换段落的开头显示主题。仍以《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为例,其前言部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宗明义,指出,环境保护已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紧接着,在第二段段落转换时,开头就申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该主题揭示后,后边就叙述中国政府多年来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重大战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并且努力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3.篇末点题

篇末点题又叫卒章显旨,或者称为呼应点旨。就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揭示主题,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如《秸秆制煤的研究》:“综上所述,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产量大、碳循环等突出优点,研究开发优质、高效、低成本的转化技术,将巨大的资源就地转化为优质能源有利于满足农村需要,保护环境,促进农村能源产业化开发,也为人类更合理地利用化石能源,保障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篇末用概括的语言,点明了利用秸秆制煤的环保、经济方面的重大意义。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应用文材料的选择

一、应用文的材料

材料,就是事实和依据某种逻辑而可能导致的结果。前者是已经发生的,后者是可以预见的。

应用文所依据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依据的逻辑推理必须是严密的、符合人们思维的基本规律。而文艺性作品尤其是小说类,情节和故事可以虚构与想象,只要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就可以当成必然,就可以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应用文和文艺性作品在运用材料上区别是严格的。应用文所依据的材料不可以杜撰,只要材料有虚假成分,整个文章就毫无价值,譬如法律诉状,一旦发现虚假证言、伪造证据,整个诉讼必败无疑。

材料在有意识的选择、加工、提炼、取舍之前,不具备服务于主题的功能,因而,只能叫素材。经过选择、计划并将其应用到文章中的,才能叫材料或者称之为题材。正如树木没加工不能叫栋梁,一堆散乱的烧土不能叫砖瓦一样。只有真正用于建筑之中,才能叫建材。这个例子应该是有说服力的。

二、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到底是先有主题还是先有材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一样,材料和主题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先有世界。在实践中,从纷纭的事物及发展中发现它们的联系、规律,进而有了感受,并从中领悟到某种抽象的事理,确立了一种看法,这就是主题。至于带着问题(主题)去走访,去寻找材料,也是脑子里曾将感受到的事物进行了初步归纳,自觉或不自觉予以筛选才确定的。这样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应该是先有材料,并从材料里概括出主题,确立主题后,再有意识地收集材料,强化主题。主题和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否则主题先行,那材料就变成证明主题的材料了。肯定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失之偏颇。

但是,我们也不能将材料与主题的关系绝对化,只要主题是积极、进步,符合社会需求,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带着一个主题到现实生活中去挖掘、寻访典型材料也无可厚非。譬如,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环境恶化,国内经济指导思想发生严重错误,中国面临着特大的经济困难。为激励全国人民斗志,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信心,此时,需要典型,尤其需要那种有着坚强革命意志,与人民心连心,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基层干部的典型形象。带着任务,新华社记者穆青等同志在河南兰考县发现了焦裕禄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经过座谈、实地了解,反复讨论、修改,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文章发表后,这一典型形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涌现出了许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这个例子说明,即便是带着任务,心中事先装了主题,但也得先有焦裕禄同志关心人民疾苦,把党的关心送到千家万户,用党员干部模范行动感动一方人的真实素材。有了这些感人肺腑的素材在前,才能实现作者心中的主题。不能为了证明主题去“制造”材料,凭空杜撰。历史上,我们的宣传吃假典型、假形象的亏太多了,严重败坏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和作风。

三、材料的处理

1.选择材料的标准

(1)真实准确

真实是应用文的基础,只有材料是真实的,才能深刻地反映主题,展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方针、政策,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材料的取得无非亲身经历、寻访当事人、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然而,任何所谓的客观材料都是通过个体的人获得的,都是一种变形的反映。为了尽可能的接近真相,搜集面一定得宽,一定争取搜集第一手资料。古人告诫我们“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为了取得真实的材料,不仅要听正面意见,也一定要倾听反面的呼声,去伪存真,材料才能为我所用。

(2)切题典型

应用文要围绕主题统筹安排材料,入文章的材料一定是典型的、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有代表性、有说服力。唯有如此,文章才具有普遍意义,才能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3)新颖独特

简单地说,应用文写作选择的材料就是别人没用过的,最新出现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果、新数据等。除了一些理论性著作外,应用文的实用性大多是有阶段性、时间性限制的。要指导当前的实际工作,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脉搏同步,材料一定需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我们所选取的材料一定应该是最新的材料,引用的也应该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数据。譬如,我们宣讲十七大,落实科学发展观,引用的材料却是多年前的数据、经验、提法,那就很难反映中国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

2.材料常用的处理方法

(1)分类别

刚开始写作的人往往感到很困惑,材料很多,不知从什么地方入手。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分类别,把性质相同、相似的材料分为一类,冠以小标题,在小标题的统率下,按材料的时间顺序、轻重、逻辑关系次第表述出来。例如,同学们写一份学期总结,就可以按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收获、体育锻炼、友爱同学、参加公益活动等几个方面,将相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清晰表达。

(2)筛选典型

材料分类后,根据对材料要确凿、切题、新颖的要求,还需仔细筛选,剔除那些一般的与其他人雷同的材料,将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加以整理,用进文章。

(3)浓缩概括

同样的材料,用在应用文和文艺性作品中,表现方法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来说,应用文不需要细致的叙述与描写,只要将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果概括交代清楚就行了。比如交警调查交通事故,目的是弄清事件的起因,用数据说话,分清责任,对产生的后果作出评介。笔录中并不需要感情倾向、抒情、议论及惨状的描写。因为后者对案件的解决并没有帮助。

(4)截取综合

在搜集的材料中,有些材料或许较长。然而,由于受撰写文件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将这些材料详细罗列、照单全收。这就需要将材料的核心部分,既要在语言上浓缩又要截取其内容的主要部分。譬如国务院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既有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又要对来年工作做出部署,其反映的内容既包括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又涉及法制建设、教育卫生、科技、文化艺术、国防、台湾问题等,千头万绪。相信,国务院各委、部、局、署对中央政府都呈送了各系统的工作情况、相关数据。《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当然要参阅这些材料。将这些浩瀚的材料归总在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使用分类、筛选、浓缩等方法外,截取、综合材料核心精华部分,也是必需的。

主题是统领全篇文章的灵魂,材料如何选择,怎样处理,都必须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3.合理安排材料

有些教科书是将合理安排材料放在文章的结构里来谈的,安排材料实际上是文章的结构艺术。

应用文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较固定的结构方式。一般的结构方式分为标题、正文(开头、主体、结尾)。而材料的合理安排则集中体现在正文部分。安排材料的原则是,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如果是:

(1)解决问题的应用文

首先是,有一件什么事,需要解决和表态——  是什么?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怎么办?

也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结构通常是先提出观点(主题),然后着力在“分析问题”,即主体部分安排材料。

(2)调查报告、事故报告一类的应用文

先列举材料,根据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表明观点(主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改进办法。

(3)叙事说理一类的应用文

一般形成夹叙夹议的结构,即边举材料,边表明观点。

应用文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文种的结构及对材料的安排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这里只是概略地介绍合理安排材料的方法。后文分类讲解各类文体、文种时,再对结构方式及材料的安排一一讲解。

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一、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中学阶段我们学习过记叙文、说明文与议论文。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文章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因素。鉴于应用文的实用性、组织材料的确凿、概括等特性要求,其表达方式一般多采用叙述、说明和议论三种。有些文种,如讲演稿、调查报告、广告,某些学术论文中的个别段落也会使用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但分量较轻。

(一)叙述

叙述是将人物的经历、言行,事件的起因、发展变化、结果交代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应用文写作中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事故调查、调查报告、立案侦查、人物专访、人物特写等等。

叙述讲究人称,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即我、你、他(她、它),第二人称尊称“您”。应用文许多时候面对的是法人,因此,第一人称有时用“本单位、我方、我公司、我国”等,甚至谦称“敝方、鄙人”;第二人称则用“贵单位、贵方”等;第三人称则称呼单位的名称或用“该、其”简称。

(1)叙述的方法

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分叙、补叙、夹叙夹议等。

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人物的活动,事件、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

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边重要的情节或结局首先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按事件、事情的发展顺序来交代。

在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而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人物或事件介绍。①叙述与主要事件、事情密切相关的另一事件、事情;②对相关的人物身份、来历介绍;③对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补充性追述;④对某一事物的来历作补充性追述。

分叙:有的教材中,将这种叙述方法称之为平叙。即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分别叙述。先叙述一件事,告一段落,紧接着叙说另一件事。通常用“与此同时”、“在同一时刻”等用语起首。

补叙: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和插叙不同,补叙的文字极其简略,通常几个字,最多不过十几个字而已。否则就演变成插叙了。

夹叙夹议:一边叙述事情的过程,一边对叙述的事情加以分析、议论。以作者的立场阐明自己的认识、态度、评价。从形式来看,能称为夹叙夹议的文章,其中至少叙述两个以上有内在关联的事情、事件,或相对独立的两个片断及两次分析议论才能称为夹叙夹议。

(2)应用文叙述的特点

叙述直白。应用文实用性强,主要目的是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叙述问题直白,明了概括。不像文艺性作品讲究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故事情节曲折回旋,场面调度纵横捭阖,语言叙述张弛有度等。两者相比较而言:①前者线条较粗,后者细腻具体;前者着重概括,后者细节传神;前者文字简约,后者文字较丰。②以顺叙为主,常与议论、说明并用。

2.说明

说明就是对事物、事理的各种属性,如性质、特征、形状、成因、结构和功能作出解释和介绍。

说明和叙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似乎很难区别,尤其是高度概括、简明的叙述,很多人容易将其和说明混淆。许多教材对此也是语焉不详。

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叙述有时间因素,而说明则不然。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例一,“那枚一元的硬币从桌子上滚下,掉到沙发背后去了。”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涉及时间因素。

例二,“那枚一元的硬币分正反两面,正面1元表明币值,背面是国徽。”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对这枚硬币的介绍没有时间因素在内。

应用文中,叙述和说明经常不着痕迹地交替使用,一般来说,介绍动态的过程是叙述,静态的介绍是说明。

说明这一表达方式在应用文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说明书、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经济报表等等,都离不开说明。

(1)说明的方法

下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比如,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制度的总称。

分类别:依据事物的性质、特点、类型、功用等标准,将相同或相似的归类,划分不同的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

举实例:举典型、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比如,生物学讲鸟类,就往往以家鸽为例,阐明鸟类的身体构造、飞翔原理等。

作比较:把同一事物的特性、特点拉近比较,以使读者有鲜明的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手机像块砖头,如今的手机可以装进衬衣口袋喽。这一比较将手机的大小,主要是电子产品构件的进步突出表现出来了。

列数字图表: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进步与落后、成绩与缺点,通过数字、百分比一目了然,应用文经常用数字说明问题;图表也是最直观说明方法,起到辅助文字的作用。

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事物为所说明的事物作比喻性说明。例如,在一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有关日本因为会费缴得多,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联合国安理会不是公司董事会,不是按照会费的多少确定其组成”。一个比方就否定了日本的要求,令外界印象深刻。

以上六种说明方法是应用文写作中常用到的。我们应该认真掌握。

(2)应用文运用说明的特点

①应用文中虽然用得较多的表达方式是以说明为主,但是也多离不开叙述、议论;

②一篇文章中并非要用到所有的说明方式,但是多种说明方式综合使用是文章翔实、生动的重要基础;

③实事求是,使用语言准确,说明客观。

3.议论

议论是作者就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换言之,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说出理由。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议论在应用文中得到广泛的运用,阐明事理、表达观点,批驳谬论、维护立场,分析问题、发表意见等,都需要议论。

应用文议论的特点:议论文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构成。除了完整的议论文外,在应用文中,议论一般是作为表达方式出现,因此常常简化论证过程,直接表明论证结果,仅对叙述的事件或现象表达看法,作出评价。

比如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国家安监局经常派出调查组赴现场调查。然后,形成《矿难调查报告》以对社会、国家作出负责任的交代。《报告》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叙述矿难成因,评价矿难后果,同时,对照《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文件,直接表明处置态度。这是因为派出机关相信自己的调查组,一般情况下,派出机关和调查组的态度、立场是一致的,因此,不需要在报告中详细论证,反复阐述道理。但是《报告》基本证据、逻辑链条必须是完整的。

本教材是将议论作为文章的一种表达方式讲解的,所以省略对议论文要素的详细讲解。

应用文的语言

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是和文艺性作品的语言相比较中得以凸显的。写作目的的不同,决定其遣词造句、语法使用、修辞方式上的差异。

一、应用文语言的特点

1.庄重、严肃。以国家公文为例,一份政府公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发放,甚至是全国。所以行文一定是庄重、严肃的,用词准确,含义明晰,实事求是、语言规范。因此具有书面化特质。

2.简洁、平实。基于实用的目的,应用文要求的是“达意”,讲究“文约意丰”,任何多余的修饰、雕琢都可能造成歧义,影响对文章的准确理解执行。

3.得体。得体指措词、语气要有分寸感。应用文中,许多文种都有明确的行文对象。对上级机关请求事项要明确、合情合理,语气要委婉有礼;对平级单位请求的事项要以商议的口吻;对下级的要求要明确,指示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不可以势压人。另外,学术著作要做到以理服人,语气谦逊,礼仪文书应当言辞大方态度恳切,法律文书要持之有据,严肃、严谨等。一定要区分文种、区别对象,做到恭敬而不卑猥,有礼而不矫情,庄重而不厉色。即便是私人文书,在今天的法治社会里,无论向何等对象表达诉求都不宜讽刺、挖苦、调侃、语气轻佻。

二、应用文的语法特点

应用文写作有自身的语法特点,句子较多采用陈述句、肯定句、无主句。几乎不使用表达感情强烈的感叹句等。除了法规性公文,即用于解决“应该如何”和“不应该如何”的界定外,需要提醒的是,应用文写作,尤其是公文写作,能用肯定的句式表达时一般不用否定的形式,能正面表达的,就不轻易用反面的形式表达。比如,居住小区的《业主公约》某条:“爱护小区环境卫生,管束好宠物,尊重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就比“严禁随地抛弃垃圾,严禁草地遛狗”来得更人性化、更温婉可亲、更容易被人接受。

三、应用文的修辞特点

何谓修辞?通俗地说,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说法借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最恰当的说法”一定是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的,一定是得体的,也一定是优美的。

修辞是语言的艺术,艺术是讲究美的。语言流畅、音节上口,简洁明快、晓畅硬朗,是应用文修辞的特点。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将应用文的修辞列为消极修辞。消极修辞不是不要修辞,而是将“力求意义明白,而且容易明白”“为止境”。这体现在我们写作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论著中。应用文中的消极修辞要求选择语言、语汇“准确、达意”。

与之相对的是积极修辞,它要求“信、达、雅”,即表述正确,语言准确,遣词造句要优美,表达的情感要丰富。这体现在人文科学和艺术作品中。

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之间没有截然鸿沟,在经济学著作、科技语体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智慧的幽默、浓烈感情的抒发。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开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写法生动形象,运用比喻、反复、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塑造了激战前夜的氛围。同样,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那些杀害它的刽子手们已经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不论他们的教士们怎样祈祷也不能把他们解脱。”议论、抒情,感情倾向十分鲜明。

在文艺体裁的作品中也有平实的叙述。他们相互参差,交融。

1.注意近义词的选择

避复。避复是一种修辞手法,写文章,或者说话,几个词不断重复,说明掌握的词汇量太少。当一个词、词组重复出现的时候,应该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词、词组,或者用一个代词来取代它。当然实在没有也不能以词害意。

例如国台办发言人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细细体会,“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不妥协”基本上都是指“不发生变化”的意思。但是发言人从词语的细微差别中有意识变换使用,显得语气铿锵,掷地有声。

又如:“我们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正告台湾当局,凡是搞分裂祖国的人绝没有好下场,一切图谋都注定是要失败的。”

“台独”、“搞分裂祖国”、“图谋”都是一个意思。意思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从多角度议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词语的感情色彩

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人们认识的角度不同,同一人或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名称,也就能让人体味其好恶透露出的情感。因此,从修辞的角度看,选用恰当的词、词组,能够准确得体地说明事物。

譬如“祖国,我的母亲”书面、庄重。“祖国啊,妈妈”无可无不可。但是如果“祖国啊,我的妈咪(额娘)”就是笑话了。

再如“足下、阁下、殿下、公主、陛下”等称谓也并没有完全过时,在外交场合,对于部长以上的职位可以称“阁下”,来自王室国家的外宾可以根据不同对象选择相应的称呼。有时也用复指称呼,例如“亲王殿下”。

感情色彩,主要体现在词语、句式的选择上,使用时找出近义词细微的差别及不同句式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准确、达意选用。

应用文中许多文种是被动之作,体现出来的是部门、团体乃至国家意志。因此,无论喜欢与否,不能加入自己的好恶。必须客观选择词语,贴切、准确使用。

3.长句与短句

王力先生“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王力文集》。所谓“法治”语言之所以多用长句、散句和紧句,是因为在市场经济决定人们的社会关系较为复杂。要求语言严谨,所以,修饰、限制的句子成分增加,拉长了句子结构。而中国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的形态下,生活节奏缓慢,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因而,汉语多用短语、短句。

虽然汉语多用短语短句,但是,并不排斥长句。长句多用于论文、法律文书中。例如:“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在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反复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的拟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决定将这两个建议名单分别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会议主席团推荐。”这个长句环环相扣,意思表达的极其严密,没有任何歧义,无懈可击。

金兆梓在1932年出版的《实用国文修辞学》中说:“长句剀切详明,短句简峭有力,在文中各有其用。然叠用数短句或叠用数长句,皆有失单调之病,必叁五错综用之,或短句后接之长句,或长句后承以短句,使句调变化,然后可使听者接于耳而洽于心。”这番话很好地说明了长句与短句之间使用的辩证关系,是需要认真领会的。

4.整句与散句

整句的含义。狭义的理解,整句就是对偶句;广义的理解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个以上)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相反,散句就是把结构不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句子交错地排列在一起。散句与整句是相对而言的。“散”不是松散,而是不拘一格、参差错落的意思。

整句的例子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

再如,句中的整齐成分,胡锦涛总书记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整句整齐匀称,有一种形式美,因为整句要符合对偶、排比的一些句式要求,故节奏和谐,有种韵律感、音乐感,读起来气势贯通,磅礴有力,富有感染力。整句(应该包括句子当中的整齐的成分)使用范围很广,因为其形式整齐、匀称,所以,在书目中多用于标题,而尤其在报纸标题中使用更为广泛。试翻阅任何一天的任何一种报纸,都可以看到整句的使用。

汉语深受诗词、骈文、对联影响,讲究整句的使用。应用文写作,在句式上要注意整散结合,以散为主,以整为辅。全部整句,读之呆板,硬性工整,必然以词、以形式害意。全部散句,缺乏文采,失之松散。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根本点,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从这个根本点出发,依靠事实和逻辑推演出来的。应用文的根本点就在于“实用”,其一切特点,包括主题提炼、材料安排、表达方式、语法修辞等,我们所介绍的基础知识及所形成的理论体系都是围绕“实用”两字展开的。

【思考与练习】

简答题:

1.简述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2.应用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包括哪些?

3.简述应用文语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