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11.1 第一节 求职准备

第一节 求职准备

一、求职心理准备

(一)心理素质

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会有很多痛苦和挫折,特别是在择业期间,学生的心理往往复杂而多变。因此,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参与竞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自我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它是个体在家庭、社会、学校等外在环境的熏陶下,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而成的一种心理结果。心理素质的强弱体现在对挫折的耐受力和对冲突的抵抗力两方面,直接影响着人的自身发展、活动效率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当然也会对求职择业产生作用,择业是广大毕业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

1.心理素质对就业的影响

(1)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正确认识自己、科学择业的前提。择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目标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人,才能够做到扬长避短,正确分析个人愿望与现实的差距,妥善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合适的择业目标。

(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参与竞争、实现就业目标的基础。就业目标确定以后,如何把目标转变为现实,走上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对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荐、面试、笔试、竞争、试用的一系列过程中,既有严峻的考验,也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要应付好这些复杂多变的局面,处理好形形色色的问题,就必须具有乐观、顽强、冷静、缜密、果断的心理品质。要能够及时调整自我情绪,镇定面对外界变化,在每一步走过之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尽可能把目标变成现实。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顺利就业的保障。从大学到社会,首先面临的是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能够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形成对新单位的归属感,从而开拓新的工作局面。

2.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准

(1)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清楚地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缺点、能力、水平以及出身、背景、形象等都能够作出客观的评价,为自己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不妄自菲薄,不自以为是,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2)人格完整。人格结构各方面能平衡、协调发展,没有明显的冲突和分裂,对事物反应正常,没有偏激的行为,与社会合拍,与集体相融,与他人关系良好。

(3)情绪稳定。能够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适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支配自己的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胜不骄,败不馁,自尊自重,自信自爱。

(4)意志坚定。意志是人们自觉确定目的、调整行为、克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都具有自觉、坚定、顽强、果断的特点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敢于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

(5)与人为善。乐于与人交往,积极接纳他人,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相互沟通和交流,人际关系和谐。对别人不依赖、不欺骗。为他人所接受。受他人信任,给他人带来安全感。

(6)正视现实。能够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主动适应和改造现实,不逃避,不推诿,既能在现实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又不沉湎于虚幻的梦境,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妥善处理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二)科学的择业心理

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就业就是竞争,文凭仅仅是学历证书,而不是进入机关、企业等单位的通行证,这就带来择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因而要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具备良好的择业心态是十分必要的。

1.正视现实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视社会是毕业生择业必备的心态。要正视社会、适应社会;脱离社会、逃避社会是不可取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多种经济形式及各种经营方式迅猛发展起来。大学生的择业目标由原来只盯住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单向选择,转变为面向各种所有制的多向选择,尤其是新的用人制度的试行,打破了部分大学生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观念,树立了职业流动的意识。

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且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就业政策不断更新,社会将尽可能地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较好的环境,就业选择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将会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2.增强自信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肯定看法,是择业过程中宝贵的心理品质。自信意味着对自我的接受和对价值的认可。自信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成功的保证。拥有自信能给求职者带来良好的精神面貌,也能给用人者带来积极的印象。拥有自信才能让求职者“往低处流”而不是“往高处走”,不执著于热点行业,不拘泥于大城市,不盲从于潮流,敢于面向基础,走向一线。只有自信者才能在那些别人不去的地方,发现创造的机会和发展的机遇,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3.发展自我

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促使广大学生个体意识觉醒,使他们具有实现个人抱负的强烈愿望和进取精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以自我发展为目标,强调个人才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4.敢于竞争

竞争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职业选择也不能例外。面对人才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优胜劣汰的“买方市场”,毕业生要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迎接社会的挑战,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经受磨炼和考验。在心理上消除传统就业依赖感,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敢于竞争还要敢于开拓,要摆脱专业对口观念的束缚,破除行业就业的思想,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事业,探索新的事业发展领域,开辟职业发展新天地。

5.不怕挫折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动机不可能实现时的情绪状态。在择业的道路上,要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挫折与竞争相伴随、挫折与创造相伴随、挫折与人生相伴随。要前进,必遇挫折;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要成长,必须屡经挫折。战胜挫折可以锻炼意志,增强能力。

挫折往往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挫折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身心潜能,使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能达到激越状态,从而有利于冲破障碍,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实现目标。挫折是试金石。在挫折面前是前进还是后退,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幸福和痛苦、职业成功或失败、理想实现或落空的重要问题。

6.目标多元

在经历了从政热、经商热、外企热等热点之后,现在大学生就业目标趋向分散和多元,参与社会的方式更加多样,就业选择更加具有理性,不再盲从和依附,没有人在“一棵树上吊死”。单一的选择方式逐渐被抛弃,就业目标呈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经济利益和经济保障成为一些人首要的考虑,但同时也不放弃对发展和成才的期望。

7.面向未来

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已经为大学生创造了美好的未来,为大学生立志成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1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将历史地落在大学生肩上;同时,投身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也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重重困难和艰难曲折。但是,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有把第一次工作看成是职业生涯的起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不断积聚实力,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成功。只有从大处着眼,从长远着眼,把就业看成是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局面。

二、知识与能力准备

(一)知识基础

1.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反映着客观世界各个领域物质运动或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即各种知识在知识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互相协调、比例恰当、具有一定层次的知识系统。是进入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1)现代知识结构的几种主要模式包括:宝塔型知识结构、网络型知识结构、帷幕型知识结构和“T”型知识结构。

宝塔型知识结构形如宝塔,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宝塔型底部,依次而上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为高峰塔顶。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是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宽厚扎实,专业知识的精深,容易把所具备的知识集中于主攻目标上,有利于迅速接通学科前沿。现今我国学校大多是培养这样知识结构的人才。

网络型知识结构是指以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为中心,与其他和本专业相近的、有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形成网状连接,形成一个适应性较大的、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知识网。它的特点是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统一,形成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这种人才非常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中国的外资机构尤其重视此类人才。

帷幕型知识结构是指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组织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的要求,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依其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一些差异。以企业为例,企业要求其成员具有开发、生产、销售、财会、管理等整体知识结构,而对企业中处于不同层次的个体来说,要求掌握上述知识的比例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强调个体知识结构与组织整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所选职业类型在整体上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岗位在组织中的位置及具体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适应性。

“T”型知识结构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是一种适应性较强、在现代社会有较广用处的知识结构。竖杠是指专业知识,横杠是指一般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其特点是既强调基础知识的宽厚,又强调专业知识的精深。这种知识结构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比较合适的知识结构。

(2)合理知识结构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对大学生最根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生产,行业、职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大学生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确定方向,或是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都离不开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储备。这不仅关系到是否能进一步发展,是否在专业上有所建树,而且关系到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否尽快适应、胜任工作。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助于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这又是工作中必备的优秀品质。主要包括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与社会、历史与地理、经济与管理等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较宽的基础教育,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其中,文化基础知识是作为一个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铺垫,也为专业的拓展做好准备。要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遵循宽基础、厚积累的原则,努力扩大知识面。

专业知识是指各自所学专业的有关知识,是知识结构当中的主要内容,是走向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的主要方面,也是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社会分工和职业专门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造活动的基础,也是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基本方向。因此,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以运用为目的的。

综合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职业转换越来越频繁。一方面,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的知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层出不穷。所以要认识到学习各种不同知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加强基础和专业学习的同时,不断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加深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兼容性,提高自身修养和创新能力。

2.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原则

(1)广博与精深相结合。要处理好主攻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关系,集中主要精力学好主攻学科知识,同时要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跨学科知识。只有知识丰富的人,才可能有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层次与比例相结合。大学生的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基础层次是指应该必备的各种科学文化和基础知识。它是参加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中间层次是指一般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它是在专业方向上得以发展,投入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最高层次是指关于某个专业或某项事业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它是走向社会和开创事业的直接准备。三个层次的各部分知识比例必须恰当和协调,既要将那些对实现目标有决定意义的知识放在中心的位置,又要使一切相关的知识在整个结构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3)积累与调节相结合。大量相关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强化整体效应,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不断分化综合的发展趋势。调节,一方面是要更新知识,防止知识的老化;另一方面是要增强实用性,防止与自己主攻方向无关的知识所占比例过大,最终不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影响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天平上忽视或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知识结构的倾斜。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缺乏实践的理论又是空洞的。没有实践,理论就会枯萎;而没有理论,实践就会缺乏指南。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除了重视“第一课堂”的学习外,还应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走向社会,重视在实践中学习。

(二)能力结构

一个人有了知识,会增添无穷的智慧,如果再具有很强的能力,便如同插上翅膀,可以在天空翱翔。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具备了各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形象地讲过一个故事:孩子要离家远去,妈妈主张给孩子多带些干粮,爸爸主张给孩子猎枪,以使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凭手中的猎枪有吃有穿。在大学生毕业前,我们应给学生以“猎枪加干粮”,“干粮”即知识,“猎枪”即能力。

因此,每个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还应该争取更多地培养自身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力就是传说中的“金手指”,它比知识更重要,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相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在求职择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1.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的智力、知识和能力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中的综合体现。它是在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新理论、新制度和新实践。它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等。它是由观察敏锐性、记忆保持性、思维灵活性、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意识等基本要素构成的。

人类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创新带来的。那些思维敏锐和有创新精神,能解决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在新问题面前充分地发挥其创造才能、以创新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做到:要有远大的奋斗目标,有理想、有抱负,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要有敏锐的创新精神;要有批判继承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产物,人们要有效地创新,就要继承和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批判继承性和思维独立性的统一,是创造能力必备的思维方法。

2.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就是对未来目标的决断和选择的能力。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作出最佳选择,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犹豫和草率都可能让人追悔莫及。

人们决策的过程,是一种活动的思维过程,其中心环节是选择,要对各种方案作出优劣判断,进行取舍。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选择何种职业走向社会,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对自己决策能力的一个检验。因此,平时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决策能力要从小事做起,不要事事让别人拿主意,要养成多谋善断的习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3.交往能力

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能力即为交往能力。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在现代社会,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许多事业成功者都是借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自己事业成功的。通过交往,可以使自己的设想和创造得到实践检验和认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提高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交往技巧,以使别人能准确、完整地接受自己的想法。

4.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指成功地运用管理知识影响组织的活动,以求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的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项工作、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尽管不是每个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一定都从事组织管理工作,但是每个人将会在工作中需要不同程度地运用组织管理能力。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大规模生产方式,系统化的工作方式,都使得工作的相互协调和科学管理越来越重要。一些用人单位愿意招聘学生干部,就是看重了他们在校期间管理能力的锻炼。

5.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指运用语言或文字阐述观点、抒发思想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自荐信、简历等个人材料的准备都离不开文字的表达,面试就是直接的语言表达。俗话说,“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就是说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据调查,表达能力差是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要想提高表达能力,只有靠平时的多练习、多参与实践活动。

6.适应能力

人与环境的正确关系是既要适应又要改造,是适应与改造的辩证统一。适应就是改变自身以迎合客观环境的要求;改造就是改变客观环境使之符合自身发展的要求。适应能力就是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随机应变地进行调节的能力。人们常说学校是个“象牙塔”,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社会才可以更好地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职责,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消极地等待、抱怨、同流合污或者委曲求全,都不是面对社会的正确态度。只有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才能及时地融入社会,改造世界。

7.发展能力

学校教育为广大学生求职择业打下基础,但这不意味着所学知识完全适用,也不意味着全部够用。走上具体工作岗位以后,有些知识用不上,有些知识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需要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行为方式,努力发展自己。一直躺在毕业证书上“吃老本”,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

在学校学习只是人生的起步,每个人的身上还有很多的潜在能力尚待开发。如果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就会做到很多过去难以想到的事情。因此,在走上社会以后,要及时破除限制自身发展的陈规旧习,随时注意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8.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把思想和观念转变为行动,产生物质力量的关键。这也是现实生产力的要求。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尤其是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没有熟练的操作能力,都是很难胜任的。社会需求的是理论上要懂,实践中会干的人才,讲能讲出科学道理来,干能干出样子来。操作能力要求能做到迅速、准确、协调和灵活。“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为了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技巧,在校期间应该多看、多练。看得多、接触得多,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新时期的人才,应当有“宽厚型、复合型、外向型”服务社会的特征。过去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培养的“深井式”人才既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又不能适应科学技术交叉综合发展的趋势。有的人很重视专业对口,一味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去选择职业,其实这是限制自己能力的做法。职业不同于专业,即使专业与职业完全对口,为了在该专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仅仅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有的人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专业对择业没有帮助,还列出许多外资企业在招聘时根本不看专业的现象。实际上,虽然招聘时忽略专业,但人事部门在审核应聘材料时,除了看重应聘者的自身素质之外,相关专业或经历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毕竟有了相关的专业背景,企业才可以在培训时,节省时间和培训费用,可以更快地让他们得心应手。

总之,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应该突破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自身条件,从能够发挥自身特长,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确定自己的社会定位和职业定位,不为一时之利所迷惑,不为社会“潮流”所左右,以平稳的心态去迎接就业选择。

三、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一)就业信息的来源

1.大学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通过大学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获取需求信息,是当前毕业生获取需求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是连接学生就业工作所涉及有关对象的核心。高校既与毕业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各级主管部门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录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主要窗口。

2.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劳动人事部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这些部门对各类人才需求情况比较了解,所获得的信息也比较准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人才交流会。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市、县每年都要集中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有的单位还专门组团到其他地区和学校设摊招聘,选用人才,这为毕业生提供了择业机会。人才交流会是人才供求信息的集散地。

4.实习、社会实践单位。毕业生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不仅对用人单位的生产、工作性质较为熟悉,也结识了用人单位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等,可以方便地获取有关需求信息。

5.新闻媒介。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获取需求信息,是一条较有效的途径。每年毕业前夕,这方面的信息既快又多且广,毕业生要认真收集这方面的信息。

6.社会关系。通过家人、亲戚、同学、校友、朋友等所获取的信息面较宽、较为便捷,且比较准确可信,往往成功率较高。

7.网络信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化的发展,企业中的网络化建设日新月异。毕业生可利用l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通过电脑网络获取信息,具有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随着网上信息的不断完善与普及,这一途径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收集信息的渠道应该多样化。单一的渠道往往会使人偏听偏信,也不利于信息的完整性。要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来源,面向各行各业。掌握的信息多了,可供选择的就业范围就宽广了,不同信息之间也可以相互印证。这样才有利于自己正确决策,作出正确的选择,获得比较好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信息收集的原则

就业信息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求职择业的结果。收集就业信息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准确性、真实性原则

这是信息收集的基本原则,要求信息真实可靠,必须严格分析、筛选、去伪存真,否定错误的信息。就业信息是否准确,是择业人员作出决断的关键环节。因此,毕业生在收集就业信息时,要深入实际,多观察思考,以保证收集的信息真实可靠。

2.明确性、针对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信息收集人根据自身状况决定的,是通过压缩信息的无效部分,提高信息针对性来实现的。在收集就业信息的时候,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力、性格和气质等各方面因素去收集有关的就业信息,避免收集范围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人力和时间。

3.系统性、连续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积累起来,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反映当年的就业动向,为使自己在就业工作中把握大局提供依据。这样可以衡量自己的就业目标是否合适,就业选择是否准确,避免择业中的片面性。

4.计划性、时效性原则

要以最少时间、最快速度及时收集、获取就业信息,以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和利用率。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善于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开发信息价值。越早得到就业信息,就越先在求职择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就业信息的处理

在信息化的今天,供给和发布就业信息的渠道和场合很多,求职者几乎每天都会搜到有关职业方面的大量信息。求职者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同时,还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信息,从中筛选出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

1.分类和排序

要认真领会就业政策和形势,把握当年就业的基本趋势。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对用人信息进行分类,排除与自己无关或者可能性不大的单位,挑选有希望的信息,再次按照与专业有关、无关以及有一定联系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且把每一类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标准进行排序,以排序的结果来选择2~3个,作为自己择业的重点,有顺序地进行落实。这样就不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避免忙乱无序。

2.分析和比较

个人的精力有限,择业的时间也有限,最后落实的岗位也只能有一个。面对大量的就业信息,我们不可能不分轻重缓急地去验证和落实每一个就业信息。针对具体的就业信息,要注意分析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职业发展潜力。要把那些符合自己兴趣,适合自身条件的信息从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出来,再作进一步的重点了解。分析一下自己到这个用人单位就业的现实可能性,有哪些利弊得失。要比较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差异以及自己对这些岗位的适应程度。还要比较不同单位的发展变化趋势。

3.善于挖掘

要重视每一条对自己有用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不要轻易放弃或忽略。要能够在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内涵,寻找单位用人的特点、标准、喜好等别人不容易看到的方面,了解企业的文化和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竞争的优势。要对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加以挖掘,找出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切合点,以免与更好、更多的机会擦肩而过。

4.及时反馈

得到就业信息,选定择业方案之后,就应该及时作出反映。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向用人单位发函、应聘或投送个人材料,并跟踪用人单位的反应,避免无谓的等待。如果求职失败,要冷静分析原因,并抓紧时间联系下一个单位,以寻求新的机遇。

(四)就业信息的应用

人们收集就业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信息。就业信息的应用比较广泛,就业信息在求职择业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确定目标,选择岗位

求职择业目标是求职者期望从事的职业及岗位,确定择业目标的主要依据是:第一,求职者自身的条件。如文化素质、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等。第二,就业信息,主要指就业政策法规、相关行业及用人单位的情况、人才需求情况等。求职者通过对收集到的就业信息进行处理、选择,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确定择业目标,选择工作单位。如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应及时调整,使之可行。

2.明确程序,掌握方式

要对就业信息进行细致分析,明确每一个信息的具体要求和应聘程序、时间、地点,做到心中有数。尽量避免择业过程中的冲突,有效利用信息。掌握在求职过程中面谈的技巧,避免由于方法不当而带来的择业障碍。

3.把握市场,调整自我

就业信息不仅反映社会岗位的要求,而且也体现了市场对择业者的期待。通过就业信息,可以了解社会各种职业的特点和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具体要求。并且可以预测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就业的适应程度,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目标。

四、求职材料准备

(一)个人简历的制作

简历是求职者走向成功的“敲门砖”。按照以下要求,可以制作一份精美的简历。

1.制作个人简历的步骤

(1)选择目标。先决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把目标写在一张纸上。这个目标没必要一定要出现在简历上,有时候写在自荐信上会更好。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在简历上要写清楚。例如:“主管上海片区的个人电脑销售经理”就比“适合我工作能力的职位”这类措辞要好得多。

(2)列写教育程度。在目标下面,列举出自己所受过的相关教育和培训。持续的学习和培训说明自己有上进心,所以要阐明自己在基本教育以外所接受的相关培训,切记是相关的。

(3)使用清晰、合理的句子。把自己前面所记录的教育程度等组织成段,把有关联的东西组织在一起。在句子中要多用动词以加强说服力,不要使用空洞无用的语句。

(4)加上相关的条件。想一想自己有什么优势与该工作有关,把它们加到简历末尾。如相关执照、证书、协会会员证书等,有相关兴趣也可能会有用。

(5)简短说明。在简历开头简明扼要地写上自己个人能力和特殊技巧等不易加入到工作描述中去的部分。招聘官会用两秒钟左右的时间来考虑是否将简历从头读到尾。如果简历前三行字能吸引招聘官,那将是很幸运的。

2.撰写个人简历的注意事项

一份求职简历对个人经历的表达是否得体关系到能不能获得一份工作。如何书写简历,怎样写好简历是找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了让自己的简历能够吸引招聘者的注意力,就要保证简历能使招聘者在短时间内,即可判断你的价值,甚至决定是否聘用你。所以简历的关注要点一定要突出,因此简历必须信息完整、重点突出、富有层次。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内容简练且篇幅适中。

(1)对自身未来的职位目标要有清楚的定位。只有明白这个职位是做什么,在寻求这个职位时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第一轮简历的筛选标准基本上是比较固定的,如果你不符合一些明确的要求,只有1/3左右的公司会给你机会。

(2)简历的格式和结构非常重要。一份好的简历不仅要有主题突出的经历,而且要注意排版简洁明快,切忌标新立异。打印个人简历最好用标准的A4复印纸,字体最好采用宋体或楷体,尽量不要用艺术字体和彩色字,当然,如果应聘的是排版工作则例外。另外,还要组织好个人简历的结构,不能在个人简历中出现重复的内容,应该使简历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富有创造性,这样才能使招聘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3)突出自己适合这个职位的成功经验和经历,数据很重要。不要仅仅简单地抄写公司人事手册中关于工作性质描写的术语。为了显示自身比其他竞争者更有优势,就不能只简单地列出你的工作职责,还要列出自身曾作出的特殊贡献。比如业绩的增长率、客户增加数、赢取的奖励等,这些真实的数据将更加吸引招聘者的眼球。

(4)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定要真实可信。从企业招聘者的角度看,他们看一份候选者简历时最关心的是他(她)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工作经历(职业记录)和主要业绩,其次是所受教育及培训、主要技能、职业目标等几部分,而其他信息在面试之前则并不重要。简历中的描述切忌长篇大论。更忌自视过高、无所不能,写好简历的前提应该是真实准确。

(5)简历上最好附近期照片。简历上不要求有很大的相片,要保证有一张一寸相片即可。图文并茂可以让招聘官直观地了解你,但若在简历上附艺术照,就显得有些过了。适合的个人能力和适合的个人形象最能打动人,两者缺一不可。

“简历不是找工作用的,而是赢得面试用的。”如果一份个人简历递出去后,不能赢得面试或约谈的机会,就是不成功的。一份出色的简历,足以为你赢得多个既与自己条件相符又富有挑战,且待遇丰厚、成长空间巨大、前景广阔的事业平台。

3.个人简历的制作技巧

不同职位有不同的要求,可以从招聘广告或该职位的职责描述中找到。用红笔圈出一些描述资历、经验、技能和其他要求的关键词,然后确定所有关键词都显示在了简历当中。最佳方法是将这些关键词包含在内容当中。

为确保这些主要内容没有遗漏,可在做文字处理时在末尾段加上关键词,完成后再清除。如果因使用不同的描述方式而有所重复亦没有什么害处,但遗漏了则可能失去机会。如果能将职位所需的技能都放在履历表上,获选的机会必然增加。为确保电子简历打印时不会产生问题,可做以下改动:

(1)清除斜体、粗体、底线和括号。

(2)清除阴影、图案和线条。

(3)避免使用分隔符及空格键。

(4)在首行清除姓名以外的任何东西。

(5)只使用普通常用字型,大小以10~14磅为限。

(6)用句号或逗号分割主要字眼。

(7)所有关键词需用名词。

(8)以文本格式(.TXT)存档,以便不同软件皆可阅读。尤其是在网上申请工作时一般都要用ASII档案,并需要用剪贴的方法放在个人简历栏内。所以,使用文本格式更适合网上求职。

(9)如附在电子邮件送出,应先给自己发送以作测试,以确定不会出现问题。

4.个人简历的整体风格

个人简历的风格各种各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短小精练,突出重点。一项调查显示,41%的大学生简历有6~8页,3~5页的为27.4%,9~10页的为12.9%,2页或以下为9.6%,11页或以上为9.1%,可见大学生普遍喜欢厚实的简历。但60%的HR经理希望简历是1~5页,22%的HR经理希望是6~8页,而9页以上的普遍受到冷遇。

专家认为,大学生要将简历制作得精美翔实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应了解到简历只能反映自己的一些基本情况,写得再多再详细也是纸上谈兵。用人单位认为,如果每份简历都是长篇大论,难免看得头昏眼花,影响评价和招聘效果。对简历的要求是短小精练,突出重点。

(2)自成风格,个性鲜明。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认为,多数大学生在第一次制作简历时,对格式、内容技巧处理不够重视。往往借鉴师兄师姐以及同学的简历,造成部分学生简历类同的现象。人才市场专家认为,简历也是个性的体现,过度借鉴别人的简历将会埋没自身优点,特别是在与同专业同学的竞争中,将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局面。

(3)强调经验,体现专长。就业指导专家建议,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工作经历上是没有优势的,但却拥有不少相关的技能证书,可以在简历中突出这些内容,以弥补经验的不足。另外,学生在校园以及社会参加的一些实习、实践活动都可以成为简历中工作经验栏的补充内容。

在这一点上,用人单位却有不同看法,认为证书以及一些简单的实习活动只能表明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学生要积累工作经验。应该深入企业的运作当中。

5.英文简历

现在许多单位要求应聘者有比较扎实的英文基础,特别是外企和涉外事务比较多的单位,一份漂亮的英文简历会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

大学生在撰写英文简历时,应注意避免以下情况:

(1)长句。没有人愿意看太冗长的句子,而且要切记YRIS(Your resume is scanned,no tread)原则,雇主只是在浏览你的简历。

(2)缩写。因为外行人往往很难看懂,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人所皆知的事情。

(3)“I(我)”,因为正规简历多用句点,以动词开头,是没有“我”的。

(4)不利因素。写简历的原则是不要撒谎,但不写对自己不利的方面不等于骗人。撰写简历时切记这样一句话:“简历中的任何字句都可能成为面试中的话题。”因此,要善于扬长避短,面面俱到反而会给自己造成被动。

(5)“Rebremce available uponrequest”。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如需证明,可提供见证人”。这在许多英式、港式简历中经常出现,但是美式的简历则不要这样写。

英文简历写完后应该让别人看一看,因为别人会看出你自己看不出的错误。另外,看别人的,多改自己的,才能保证一切都尽在把握之中。

(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

成功的求职信应该表明自己乐意同将来的同事合作,并愿意为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要写好一封令人满意的求职信,必须注意写作技巧,具体如下:

1.字体适当,文字通顺。

2.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3.慎重下笔,要有自信。

4.富有个性,不落俗套。

5.确定求职目标,实事求是。

6.自我推销与谦虚应适当有度。

7.少用简写词语。

8.突出重点。

9.建立联系,争取面试,莫提薪水。

(三)网上求职

网上求职是求职者通过互联网查询招聘信息,填写求职信和个人简历,并通过E-mail或者网上提交系统提交给招聘单位。用人单位在获得求职者的求职信息后,给予部分求职者面试的机会,以进行下一步招聘工作。

要进行网上求职,首先要明确目标。求职者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工作经验、个人兴趣专长等情况确定自己的求职方向,同时还要明确求职区域,也就是以后上班的地区,不然再好的机会也会因为距离太远不能到达而浪费自己的求职时间。其次要准备好适合网上求职的个人资料,比如,求职信、个人简历。最后,求职者要有一个稳定的邮箱和便于企业与自己联系的通讯方式。

求职者明确了自己的求职方向,也准备好了相应的求职资料后,还要找到相应的招聘网站寻找合适的职位信息,这是网上求职的一个重要环节,找到一个合适的网站求职,可以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1.招聘网站的类型

现有招聘网站按网站的服务区域分为全国性招聘网站、地区性招聘网站;按网站招聘的职位种类,可以分为综合性招聘网站、行业性招聘网站;按网站功能分为完全招聘类网站和为招聘进行配套服务的网站,比如,一些网站并不提供职位信息,而是提供求职技巧、求职指南、网址导航等方面的信息;按照网站的独立性可以分为专门的招聘网站、门户网站的招聘频道和普通企业网站的招聘栏目。

对于求职者而言,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招聘网站,例如,一个想在北京工作的求职者,可以登录一些北京企业职位信息比较多的招聘网站,可以根据自己所求职业的特点,直接去登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北京企业的网站,看看企业网站里有没有招聘方面的信息,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如果是一个对于求职不是太熟悉的应届毕业生,不妨多上一些求职指南类的网站,或者看一些招聘网站里面关于求职的技巧介绍方面的内容。

2.寻找招聘网站的途径

通过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如通过新浪、搜狐、雅虎、中华网等网站分类搜索。这些搜索引擎的招聘网站分类里通常都收录了上百甚至上千个与招聘相关的网站,求职者可以去逐一了解。

通过网址导航类网站,类似于搜索引擎的招聘网站分类,但是网址导航网站里的招聘网站通常都是网上最常用的,数量一般只有几十个,界面简洁,使用方便,如网址之家。目前国内一些门户网站均增加了网址导航这方面的内容,求职者可以登录相关网站去了解。

对于求职者而言,选择3~5个招聘网站作为自己网上求职的主要网站应该已足够用了。求职者应该善于学会使用收藏夹,将一些对自己求职有帮助的招聘网站收藏进来,方便日后登录。如果没有专门的上网电脑,不妨将一些招聘网站的网址抄下来,以备自己登录使用。

一些对网上求职比较熟悉的求职者在选择合适的招聘网站时,应该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全国性招聘网站一个、区域性招聘网站一个、行业性招聘网站一个,这样立体式的选择通常可以保证求职者获得足够的招聘信息。

3.登录招聘网站,发送求职信与个人简历

目前国内招聘网站一般都是免费向求职者开放的。求职者只需要注册为会员就可以查询相关的招聘信息,为了提高求职的成功率,求职者应该认真填写相关的内容,用人单位在查询求职者网上资料时,通常不会理会资料不全的求职者,如果条件许可,最好在网上资料中留下详细的联系方式。求职者要注意及时更新网站上登记的个人资料,保持网上简历的时效性。

求职者也可以直接进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企业网站,看看网站的人才栏目里有没有最新的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通过人才栏目将自己的资料提交给企业,等待合适的机会,这也是一个寻找合适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许多求职者喜欢在企业的顾客留言板留下自己的个人资料,这是不合适的,基本不会有什么效果。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求职者,可以进入一些相关行业的人才网站进行求职,比如,求职者想找广告方面的职位,可以考虑登录广告行业的一些门户网站的人才频道,因为专业性较强,相关专业的职位机会更多一些,成功率会高一些。

4.网上求职的技巧

网上求职的主要环节就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个人的求职资料(许多求职者并非在网上获取职位信息。但是同样也会用电子邮件发送求职资料,这也算是一种网上求职)。就这方面的一些技巧介绍如下:

(1)求职邮件应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既要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讲清楚,又不要过于冗长。应该在邮件的主题及邮件正文中注明申请的是何职位。许多用人单位同时招聘多个职位,如果求职者没有写明自己的求职范围,会导致工作人员不知所以而失去机会。

(2)如果不是用人单位特别要求,不要把简历贴在附件里发送。一是因为邮件太多,有时看邮件的工作人员不愿意打开;二是因为电子邮件病毒流行,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打开电子邮件的附件;三是因为格式的不同,有些附件在用人单位那里可能是打不开的。同时,要注意把简历转化为文本文件,不要出现字词及语法类的错误。

(3)一封电子邮件应聘一个职位,不要同时在一家公司应聘数个职位。一般来说,在用人单位看来,你越是对某一职位志在必得,他们越会感觉你是认真的,这样应聘的成功率自然也就比同时应聘几个职位要高。

(4)用邮件发简历的时候,应该写一封求职信同时发出。求职信应该有足够的内容介绍自己,但要控制字数,不宜过长,求职信和简历都应该用文本格式(.TXT)来写,这样虽然会限制一些文本修饰功能,如粗体、斜体等,但可以用一些符号来突出重点,如“+”、“-”、“△”等。此外,还应注意措辞,信中一定不要有错别字。求职者可以在电子邮件的草稿箱里创建保存一个求职信样本,这样稍加修改就可以用它来申请其他的职位了。

(5)求职信发出后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向用人单位询问结果,向用人单位表示诚意,也让自己心中有数。询问的时候应该表示自己对公司的职位很感兴趣并再作简短介绍。但是不要反复询问结果,这样是不受欢迎的,许多公司每天都会收到上百份求职简历,他们是不愿意被求职者反复打扰的。

(6)若有与自己的资格不符的职位,可以主动用电话或E-mail询问该职位所需要的条件与要求。许多招聘单位会对一些有特长的求职者放宽某些方面的条件,比如,如果你的经验丰富,用人单位可能不会坚持一定要本科以上的学历,这样求职者就会多一次机会。

(7)不要大量发送简历。许多求职者不管对方的职位要求如何,大量发送求职邮件,效果反而不理想,求职者应该仔细研究空缺职位的具体情况,确定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背景之后再去应聘。

(8)求职的自荐材料内容应突出专业、学校、社会实践、自身性格、是否具有工作经验等重点内容。面面俱到、内容太多的简历往往最容易被淘汰。

(9)求职者可以建立个人的求职网站。求职者可以在发送求职信的同时将自己的网址告诉用人单位,利用求职网站充分展示自身特点,吸引用人单位的目光。个人求职网站应该图文并茂,内容包括自己的求职信、简历、论文、实习报告、日记、个人论坛以及见报文章等。当然,制作粗糙的求职网站最好不要使用,那样会适得其反。

5.网上求职的注意事项

网上求职同样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具体如下所述:

(1)网上求职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求职者要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困难,不必自卑胆怯和过分焦虑,要积极调整心态迎接挑战。求职时不要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网上求职上,网上求职只是求职的一个渠道,有可能的话仍然要选择其他的求职方式。去人才市场参加招聘会仍然是求职的主要方式。

(2)注意防范网上求职的一些骗局。为了防止网上诈骗,求职者一定要登录正规网站。一般正规网站在刊登人才需求信息时,都会仔细验证招聘单位的真实性,要求对方能提供单位营业执照、办理人员的身份证件以及加盖公章的单位证明等,严防虚假信息的发生。因此,在网上求职时,应尽量寻找那些比较正规、知名的网站,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3)网上求职,注意保密。网上求职要注意对一些私人的信息进行相应的保护,比如,求职者只需要留下个人的电话、电子邮箱及自己的大概位置就可以了,不要在网站上透露家庭地址,以防被一些骗子所利用。

网上招聘是企业招聘的核心渠道,我们不主张求职者乱投简历。选择企业和职位一定要有针对性,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确定下一步的职业取向,选择与自己匹配度较高的企业发送简历。如果有特别向往的企业,要事先多做一些功课,对这个企业要细致了解,对岗位要求理解透彻,才能在网上招聘环节胜出。如果应聘外企,建议求职者的自我评价部分写得精彩一些,最好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字段出现。

需要提醒求职者的是,一定要经常到注册的网站将简历激活更新。很多应聘者在注册之后会发现很长时间都没有企业与自己取得联系,原因是网站每天都有相当多的人注册简历,网站会按照时间自动排列这些资料。只有不断刷新,企业才能及时看到应聘者的个人简历。

6.网上求职三禁忌

(1)简历中尽量不要出现频繁跳槽的信息。对于企业来说,频繁换工作的个人经历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2)过于重视薪水问题。不建议网上求职时提到薪水问题,也不要在简历中过多地注明所要求的薪金标准,这个问题可以在面试环节再去和企业交流。

(3)在网上乱投简历,没有针对性。这在企业看来,可能是缺乏责任心的一种表现,应聘的态度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