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1 第一节 职业认知

第一节 职业认知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Occupation),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提起职业,人们会想到工程师、教师、医生、警察、会计、司机,等等。这只是提到了职业这一概念的外延,那么,职业的内涵是什么呢?

对于职业的含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论述。一般来说,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它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权力、职责和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征。

职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对于个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持生存、发展个性、参与社会劳动、承担社会义务。职业对于社会来说,则具有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运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功能。

二、职业分类与发展趋势

(一)职业分类

职业分类是一项重要的事务。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的职业种类已超过42 000种。由于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又有不同的管理需要,因此各国职业分类标准也有所不同。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ILO)编制了第一部《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它是各国编制本国职业分类的依据和进行国际交流的标准。在这个分类体系中,每一个职业都有一个五位的职业编码、一个名称、一个定义。职业定义说明了职业工作者的一般职权、主要职责和任务。我国1999年5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比照国际标准将我国职业划分为4个层次,包括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每个大类的名称,所含中类、小类和细类(职业)的数量如表4-1所示。

表4-1

img21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的变化,职业分类的标准、内容、方法也会不断地变化。

(二)社会职业发展新趋势

1.社会职业发展趋势

职业从其产生开始,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有的兴起,有的消亡,有的繁荣发达,有的凋敝衰败,各自经历着不同的命运。但从总体上看,则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1)职业分类在数量上由少到多,新职业出现的频率逐渐加快。在职业产生初期,种类少,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化与职业分化的速度逐渐加快,职业种类也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我国隋朝有100个多行业,到宋朝达220多个,到了明朝增至300多个,当时人们把社会职业分工统称为360行。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种岗位的总和已发展到10 000种左右。据有关资料,近年来,上海又冒出近百个新职业,这些新行当相对集中在IC芯片制作、IT类和媒体印刷三大类。与此同时,物流师、心理咨询师、项目管理师、舞台灯光师、茶艺师等各种新型职业也不断涌现。这些职业都是经过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认定的。1850年美国有15个行业,共232种职业。到了1860年则增加到584种。1965年职业统计为21 714种。1980年又统计为25 000种,现在全世界职业种类已超过42 000种。

(2)职业分上由简单到精细。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具。有三个层次,即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一般分工区分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特殊分工划分出不同行业;个别分工则划分出职业岗位。以农业为例,在早期,农业既是社会分工中一个最大的生产领域,又是人们从事的一种职业。到了后来又分为种植业与其他农业,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的职业。到了现在,种植业又细分为粮食作物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蔬菜瓜果种植业、果树种植业、茶桑种植业等等,还有其他为农业服务的职业如化肥、塑料薄膜的生产等职业。

(3)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弃旧更新。同样的职业,在不同的时代,工作内容会有很大变化。旧的业务知识、技术方法陈旧、落后了,也就为新的业务知识、技术方法所取代。如设计院的工程师,以前是使用图板、尺子、画图笔画出图纸,而现今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则开始运用CAD技术画出图纸,更加美观、准确、精致,从而告别了过去“尺子加图板”的时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样是搞设计,所凭借的工具则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4)职业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并开始出现综合化和多元化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职业的专业化越来越强。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达不到职业的要求,就不能适应职业的需要。职业除了专业性越来越强以外,开始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打破了以往每种职业都有相对固定范围的界限;而职业与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延伸,也促使其界限模糊。就从业者来说,以前的研究人员只管科研成果,但现在的很多研究人员既是研究者又是市场开拓者和经营者,有的还是管理者;从生产部门来说,现在很多企业变成以一业为主兼营别业,这些企业的工作人员在一个职业岗位却同时具有几种职能、几种身份。

(5)职业结构变化加快。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迁逐渐加快是十分明显的。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而自工业革命到新的产业革命的今天,才两百多年,就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不但经常出现新行业,且各行业的主次地位的变化亦越来越快。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行业是纺织业。直到进入20世纪以后,钢铁、汽车和建筑业才先后超过纺织业。但是,电子产业则从产生、发展到成为一个主行业,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将会给职业结构的变化带来又一次更大的飞跃。

(6)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大幅度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职业兴衰起伏的过程较为缓慢,三大产业结构之间的比重升降也不剧烈。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少职业的寿命则相对缩短,职业之间的地位兴衰不断变迁,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迅速增加,就业人口显著增多。以往人们总认为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往往不太重视它;许多经济学家也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第三产业不创造财富。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往往优先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忽视发展第三产业。而现在第三产业则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国目前第三产业从业者的比例虽然比较低,但根据《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1990~200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8.5%提高到29.3%,从业人员达到21 809万人,发展潜力相当大。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20日发布的消息,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又上升了8.8个百分点,达到40.7%。

(7)脑力劳动职业增加。从历史上看,脑力劳动者远比体力劳动者少。随着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发展,脑力劳动者逐渐多了起来。进入20世纪后,脑力劳动职位在社会职位总额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的趋势就更明显了。据有关资料介绍,1960年美国的脑力劳动者占就业总数的43.3%,1997年上升为50.1%,并继续出现增长之势。我国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各职业人口构成资料也表明,白领人员占各职业的比例由9.7%上升到了11.8%,增加了两个百分点。虽然从比例上看,增加幅度不大,但从绝对数上看,增加幅度还是很大的。

职业发展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把握住引起职业变化的原因,就可以把握其变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从总体上来说,职业演变受四个方面因素影响: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和推动职业演变的根本原因;第二,科学技术发明与广泛应用,是现代社会职业迅速演变的重要原因;第三,社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促使一些职业演变;第四,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直接为其服务的社会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2.21世纪中国职业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大量的新兴热门职业会更快涌现,同时一些职业因可能被自动化设备取代而走向衰落。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如何找到一份好的职业?每一个人的情况不同,机会与渠道不同,答案也会不相同。但有一个规律是相同的,也是要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要尽量选择发展前景好的新兴职业就业;而及时了解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识别新兴产业,更新就业观念,选择新“行当”,则是在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新的形势、背景及就业方式多样化这一发展趋势下,每位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的。

据专家预测,今后每10年将会发生一次全面的“职业革命”,重大变化每两年就会有一次。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趋势、老龄化趋势、人口流动的加速,加入WTO后的国际化趋势、新工作模式、新技术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加剧等等,都会深刻影响到我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从职业趋势总体上分析,在新的世纪,信息类职业前程远大;与知识产业密切相关的职业和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将会重点发展的以电子、生物、航天、海洋、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六大高新技术领域的职业前景看好。新兴职业主要从IT业、咨询培训业、休闲健身及绿色食品革命所开发的“绿色经济、绿色农业、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等中间产生。未来十年,我国职业需求的具体态势如下:

(1)未来十年的主导职业:根据人事管理权威机构依据全国各类专业协会的相关数据,对我国未来急需人才所进行的科学分析与预测,未来十年的主导职业将包括:会计、计算机、软件设计、环保、健康与保健医药、咨询服务、保险、法律、老年医学、服务、公关、市场营销、生命科学、咨询与社会工作、旅游管理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16个行业。

(2)未来的热门人才及职业,大致有以下一些:企业管理人才中的高级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品牌经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信息管理师等。

高级营销人才中的策划人员、公关人员、广告人员、营销人员、需求分析师、大客户经理、营销讲师等。

金融人才中的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信息主管、投资管理人、保险精算师、资产评估师、理财规划师等。

IT人才中的网络策划、行业顾问、项目管理人、数据通信人员、知识经理、IT审计师、网络警察、电子商务师、IT技术整合人员、游戏专才、电脑美术设计人员、反病毒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存储人才、信息人才等。

房地产人才中的评估师、测量员、注册建筑师、房产策划师、物业管理人员等。

医药人才中的执业药师、营养师、生物制药技术人员、高级医药代表、医药管理人员、心理咨询师、育婴师、私人保健医生、宠物医生等。

物流人才中的物流师等。

经纪人才中的保险经纪人、证券期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人、文化经纪人、体育经纪人、购车经纪人、技术经纪人等。

服务业人才中的高级秘书、形象设计师、同声传译人才、调律师、涉外咨询师、计算机速记人员、拍卖师等。

酒店旅游业人才中的导游、茶艺师等。

我国重点发展的六大科技领域相关的九大产业:生物工程与转基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机械、软件、新材料开发与制造、核能与太阳能、空间技术、海洋产业等相关职业,也将会成为热门职业。

(3)最走俏和紧缺的职业:根据社会发展的走势,未来十年热门职业走势最好的是:多媒体专家,房地产、轿车、保险业务推销员,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企业家和外方代理人,科技工作者,环保和能源专家等。最紧缺的职业是:物业经理、物流经理、心理干预师、旅游营销人员、网络教师、企业资源管理计划实施顾问等。

(4)一些近年新产生的职业:据国内著名的人力资源网站、职业资格认证市场、猎头公司以及企业界提供的消息,近年来,各行各业正在不断拓展新领域,新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如IT业的彩铃设计师、闪客、电脑急救师、网络游戏程序员;咨询培训业的管理咨询师、拓展培训师、职业指导师、理财规划师、形象咨询顾问、留学顾问、移民顾问、医学顾问和社会保障顾问等;休闲健身业的跆拳道教练、滑翔伞教练、大众滑雪教练、疯狂DJ、宠物美容师、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职业点菜师等;艺术设计业的建筑模型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广告摄影师、化妆师等以及传媒出版业的出版经纪人等。

(5)西部地区、农村、中小企业等作为大学生职场的“第二战场”,也将是今后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到这些地区就业,实际上乃是进行错位竞争,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是大有潜力也会大有作为的。

三、职业与行业分析

(一)职业定位

对于初次踏入大社会的毕业生,职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它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轻视这一点,或者认为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弥补职业选择的错误。

(1)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

好职业的评价标准中有最重要的一条:这个职业适合你吗?一份职业也许很有前途,但是却并不一定适合你。比如,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暴利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这个行业还需要有雄厚的资本和很强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如果你不具备这些,那么最好不要勉强自己进入这个行业。

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考虑:

①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罗列出来,列出自己最不能忍受的工作类型和工作方式,并把两者按照个人的喜好强度排序。

②将能够选择的职业列出,并按照行业的分析标准进行排列。

③将职业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比较,找出共同点并重新考虑。

④重复进行以上的步骤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2)择业观念要调整

在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虽然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冷静地面对这一现实,在择业的实践中逐步改变了择业观,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留恋所谓公职、干部身份,择业范围仅局限在大城市、沿海地区或待遇丰厚的单位。殊不知这些地区,不少单位早已人员饱和,接收能力很有限,你去应聘未必会录用。即使录用了你,你也许从此被淹没在人才的海洋之中。毕业生还要看到,我们国家正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减员增效,机关事业单位也在减员,用人需求量比往年有所下降。

因此,毕业生要看到大的社会需求形势,大的择业环境,不要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职业。如在择业中不根据变化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期望值,将会出现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择业时就会出现处处碰壁的现象,使就业渠道越来越窄。而一些国防科技单位、国家重点建设单位、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一些中小城镇、集体、私营、联营企业和股份制等类型的企业又极其缺乏人才。这些地方正是毕业生择业的广阔天地,也是施展才华、成才的好去处。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要根据社会需要,确立面向基层、务实的择业观。

(二)行业分析

职业选择前,进行行业分析必不可少。所有的职业都是有价值的,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职业都是完全相同的。前面介绍过,有些行业是新兴行业,有些则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选择不同的职业,不仅仅意味着工资薪水的差距。我们周围常常会有人说某个行业比另一个行业要好。这说明,从普遍意义上讲,能够获得更好的提升机会,薪水比平均水平更高一些,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行业的初步分析,也是我们选择行业的依据。

通常,行业与企业的生存空间紧密相连,对公司来说,行业的性质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从成长性上看,选对了行业,个人在择业方面也就成功了一半。

1.行业的评价标准(如表4-2所示)。

表4-2

img22

行业的所谓冷热,都是相对的。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和大众文化取向等诸多因素,每个时代都有所谓的“热门”行业和“冷门”行业。大学生求职时,如果仅仅将眼光放在行业的“冷热”上,必然会错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也会给自己的求职增加难度。关键的是,你要发现那些适合你个性和能力的职业。

专家建议:目前,通信、人力资源、环保、自动化、广告媒体、生物医药、化工、房地产等行业发展迅速,相应的人才需求旺盛,这势必吸引众多求职者的眼球。但如果求职者不根据自身条件择业,那么,热门行业很可能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2)分析你想从事的行业形势

你想去的行业有什么样的优势?是处于行业初期、中期还是衰退期?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优势?你想从事的行业中要面对的竞争者形势如何?现在正急需人才,还是已经处于人才饱和期?此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要了解你要从事的行业薪金状况,这样便于你更加明确地制定自己的目标。

四、职业岗位分析

知识是成才的基础。作为一名大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他的优势就无从谈起。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如何,是决定他在求职择业和取得职业岗位当中的重要的砝码。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当你跨进大学的第一天起,你的求职择业的征程就开始了,它将贯穿于我们大学生活的始终。因此,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必须自觉地把大学生活同我们的求职择业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立好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好知识的储备。

第一,职业岗位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思维成果的结晶,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精神武器,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构成状况,也就是外在的知识体系经过求知者的输入、储存、加工,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由智力因素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知识组合情况。其中包括各种知识的比例,相互间的联系、作用和协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不同的知识只有处于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中,才能使其静有其位,动有其规,各显其能,优势互补,发挥最佳效能。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知识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能够完成不同性质的工作;不同行业、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把优化知识结构同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选择职业和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

1.合理知识结构的内涵

(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所在。大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少不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产业、行业、职业结构调整速度必然加快,大学生毕业后在择业、就业方面客观上已不可能是“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变动的状况不可避免。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大学生必须具备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首先必须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外语、计算机知识、人文知识、历史学、地理学、汉语及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起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具体来说,人文知识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文化、伦理道德等知识,人文知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治学治人的精神动力。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只有熟练地掌握母语,才能充分地学习各类知识。外语是我们认识世界、与世界交流、充分利用国际知识资源的有效工具,也是大学生为人类作贡献的国际桥梁。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对于每一位大学生而言,计算机知识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基本生活知识那样显得不可或缺,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势在必行的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是基础知识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从事专门学科知识学习的大学生而言,专业基础知识是衔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知识学习的一个铺垫。

当然,在基础知识结构中,上述各科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合理搭配的问题。大学生不仅应该本着厚基础、宽知识面的原则广泛汲取各类基础知识的精髓,有针对性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要在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发挥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扩大基础知识的容量,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大学生各自所学专业的知识,是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一技之长。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主要内容。尽管现在的高等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但大学毕业生仍将有很大一部分人将来是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专业知识的学习,仍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最终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途径。当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知识专门化发展的要求就显得格外突出,知识的创造过程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可见,离开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体系也就失去了完整的含义。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实践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既不能重实践轻理论,更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学习专业知识,不仅要精深,还要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唯有如此,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使自己的研究处于较高水平和领先地位,避免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和低水平的重复。专博相济、专深博广,专而不死、博而不滥已成为当前人才素质的重要要求。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直接显示体,换言之,直接反映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显示面是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而基础知识则是内在的,是直接为专业知识显示起辅助性作用的成分。专业知识的这一特征,说明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必须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为最终目的。

(3)横向知识和综合知识。所谓横向知识,就是与所学的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知识,它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又可受邻近学科的启发而有所创新。当前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不仅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而且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越来越明显。其结果是,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科发展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特点,仅凭单一的学科知识已难以解决现实中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必须掌握和运用综合知识,如管理知识、管理心理学、思维科学等软科学知识。总之,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现代社会要求未来人才不仅要知识量大、知识面宽,知识结构能反映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且所掌握的知识在今后的生产、工作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知识结构的三种模式

大学生应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但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普遍适用的模式。当今,学术界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知识结构模式有以下三种: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形如宝塔,上窄下宽。学术界形象地把基础知识比喻为宝塔的底部,然后从下往上依次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宝塔的顶部是主攻或从事的职业目标。这种知识结构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广博性和宽厚性;二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精深和前卫;三是强调主攻目标的明确性,有利于迅速接近学科前沿和从事纯理论与应用科学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是具有这种知识结构底部特征的人才。

(2)蛛网型知识结构。蛛网型知识结构是国外经济管理学派提出的知识结构模式,这种结构也称为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中心,把其他与该专业有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作为网络的各个节点,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它是一种适应性强、能够在较大空间发挥作用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是:强调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相互统一,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呈复合型状态,比较符合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将更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

(3)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是指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组织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将依其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而在知识结构上存有一些差异。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对其成员的整体知识结构要求是具备财政、会计、安全、商业、保险、管理、生产等知识与具体技术。而对企业中处于不同层次的个体来说,比如厂长或一线工人,显然要求掌握上述知识的比重是明显不同的。这种知识结构强调个体知识结构与组织整体知识结构约有机结合。它给我们大学生的启示是:在择业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所选职业类型在整体上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岗位在其所在社会组织中的具体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性。

(二)社会职业岗位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的种类也因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现代职业对于就业者的能力及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

1.基础知识应宽厚扎实

基础知识作为知识结构的根基,是每个大学生的就业之本。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也是重在抓好基础教育。现代社会职业岗位随时变动的状况不可避免。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靠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大学生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又是工作中必备的优秀品质,切不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2.专业知识应专博兼具

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要力求广博精深,对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信息等都要了解和把握。同时,对与其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善于将其所学领域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专博兼具。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需要具有雄厚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专业人才,现在高等教育界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正通过“双学位班”、“第二学位班”、“主辅修制”以及完全学分制等方式培养更多的社会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管理知识和社会知识应与时俱进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新知识层出不穷。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应该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一些现代管理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开阔视野,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途径

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位置的不同、接受教育多少的区别以及每个时代的发展特征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因此,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人而异,并无固定的程序。但是,就共同性来讲,知识结构一般层次的构建可以借鉴以下的程序和途径来完成:

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择业目标,并以此确定自己知识结构的类型。

其次,根据初步建立的结构模式,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按层次以及整体性要求进行优化组合,并构建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雏形。比如:经营型、管理型、科研型等。

再次,根据组合后的知识结构要求,决定需要补充的学习内容,进一步使之完善。

最后,在就业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调整知识结构,使之更加趋于合理。

总之,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捷径可寻,其基本途径只能是学习、积累和创新。具体地讲就是基础扎实、思维灵活、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的知识更新以及职业或工作性质的变动,要求大学生应动态地调节原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职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能力结构要求

所谓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知识及其他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实践所表现出的多种技能的整合力。

现代各类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掌握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从业者具备各种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此外,有些职业还根据行业、职业岗位的不同,提出一些特殊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

1.技术应用能力

即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何用人单位都希望新上岗的职员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这样可以节省培训资金也可以缩短适应期。因此,在求职时应聘者具备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意味着给自己增加获得该职位的几率。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做到“应知”。同时,必须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做到“应会”。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实习、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各种实践活动。要多动手、勤操作,将专业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2.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又叫组织能力或领导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促进组织的运行,并使之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的能力。目前,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单位或企业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现代社会实践表明,管理能力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有,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应当具备。尽管不是每个毕业生将来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都会不同程度地用到组织管理能力。

3.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人们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对外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结果的能力。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交流思想,讨论问题,互通信息,表达观点,展示才华等,都离不开表达能力。不注意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再好的见解和方法也无法让别人接受。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语言的丰富性、流畅性、灵活性、艺术性以及语音的标准性;而书面表达能力要求的是文字形式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艺术性和条理性。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学校生活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4.协作、社会交往能力

美国教育训练发展协会(ASTD)的报告显示,人际关系与协调技巧普遍被视为是团队合作的基石。从现在许多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企业和科技的发展,都更加体现了对集体智慧和力量的依托,更加需要团队和协作精神的发挥。用人单位希望的不只是拥有有技能的员工,更需要与同事合作无间,能带动团队士气,实现更远大的目标的人才。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以友谊为基础,以促进事业成功为目的而进行的社交活动的能力。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从而形成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往作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发展影响重大,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人的个性生成和社会适应,有助于促进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因此,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5.开拓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是人们用已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提出新的建议和做出新的发明。人们可以无穷地接近真理,但永远不能穷尽真理;人们可以不断地深化认识世界,但永远不能穷尽世界。宇宙无边,科学无顶,学无止境,社会需要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不断进行革新探索,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6.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今天,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部门、行业逐步走向了国际市场,应用型外语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自我发展的能力

1.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指毕业生走进社会以后要具备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包括对文献资料过硬的查阅和检索能力,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对中、外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以及敏锐的逻辑思辨能力等。终身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个人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心理调试能力

心理调试能力是指面对困难、挫折、失败和意外事件时能够自我调节心理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是必不可少的。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稍有不顺心就灰心丧气;到工作岗位后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在前进道路上遇到某些困难或暂时的失败,就表现出意志消沉,怨天尤人,甚至轻生或采取缺乏理智的发泄方式等等,这都是心理调试能力弱的表现。

3.随机应变能力

随机应变能力指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反馈、随机调节的能力。一个人的随机应变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与他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随机应变能力,以便为今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