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5.1 第一节 自我认知

第一节 自我认知

一、自我认知

我们可以从自己所熟知的人的经历中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的人在他自己和大家看来可以或本应该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但却事与愿违。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他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将才干用错了地方。相反,那些成就大业者,往往是他们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并且还懂得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美国,有一个关于成功的寓言故事,一直被职业经理人广泛流传。它取自名为《飞向成功》的畅销书,故事讲的是: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学生中有小鸡、小鸭、小鸟、小山羊、小松鼠等,学校为它们开设了唱歌、跳舞、跑步、爬树和游泳5门课程。第1天上跑步课,小兔兴奋地在体育场地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做好我天生就喜欢的事!”而其他小动物,都撅着嘴沉着脸。第2天上游泳课,小鸭兴奋地一下跳进水里,而天生恐水、不会游泳的小兔傻了眼,其他小动物更没了招。接下来,第3天是唱歌课,第4天是爬树课……学校里的每一天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这个寓言故事诠释了一个通俗的哲理,那就是“不能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要成功,小兔子就应跑步,小鸭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该爬树。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总结其成功之道,除了其超凡的智力与努力之外,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把握住了关键的一条,那就是根据自己的长处决定终身职业。

成功者的成功事实向我们证明: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如果你能根据自身长处选择职业并“顺势而为”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因为,才干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贯穿始终、且能产生效益的感觉和行为的模式。它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难改变。而优势,通俗的说法就是一个人天生做一件事能比其他人做得好。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知道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并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这个优势上,这样方能成功。

对大学生而言,理想的职业应该是一份既符合本人的兴趣,又满足了自己其他方面要求的工作,而这一理想的工作,也必须是适合自己才能的工作。因此,要选择理想的工作,首先必须认识自己的职业需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气质、性格特征及潜能等。

二、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或社会工作岗位所持的选择性态度,是其对这一职业或岗位的渴求与欲望的一种情绪表现。也正是他对某种职业或某个岗位的那种渴求和欲望,才使其产生了这种职业兴趣。

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兴趣特征。一个擅长技能操作的人,靠他灵巧的双手在技能操作领域得心应手,但如果硬要他把兴趣转移到书本的理论知识上来,他就会感到无用武之地。

正是这种兴趣上的差异,构成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

(一)兴趣的分类

1.物质兴趣

人的物质兴趣是与人的物质需要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人对物质的迷恋和追求。马克思曾精辟地说过,人们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问题,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当一个人的物质需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上时,则表现为追求待遇高的职业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这两方面。这就是物质兴趣的重要反映。

2.精神兴趣

精神兴趣是指人们对文化、科学、艺术和个人发展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职业兴趣品质,对于选择职业和适应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职业兴趣一旦形成,就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定向性,促使人们去积极追求满足职业需要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兴趣对人的职业认识和职业选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兴趣的作用

1.兴趣可以开发智力

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之所以能对人类作出贡献,都是由于他们的创造兴趣和他们对事业的责任感相结合而凝成的一股强大力量,推动他们不懈地努力而取得成功的。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能调动整个身心的积极性,积极地感知、观察事物,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情绪高涨,想象丰富,并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反之,“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2.兴趣可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时,枯燥的工作也会觉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兴趣使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兴趣可以调动身心的全部精力,以敏锐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投入工作,从而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据研究,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就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工作不感到疲倦;而对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筋疲力尽。多方面的兴趣可以使人善于应付多变的环境。如需变换工作,只要自己感兴趣,也能很快熟悉、适应新的工作。

3.兴趣是行动的动力

英国著名女人类学家古道尔从小喜欢生物。她中学毕业后,对黑猩猩的强烈兴趣使她不畏艰险,只身进入热带森林与黑猩猩一起“生活”了10年之久,并获得了极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揭开黑猩猩的秘密作出了贡献。

在学校里被人骂为“傻瓜”“低能儿”而被勒令退学的爱迪生,在发明的王国里却显示了杰出的才华。在课堂上“智力平平”的达尔文,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显得异常聪明和敏锐,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是什么使他们由“愚蠢”变得聪明了呢?是兴趣。谁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谁就等于踏上了通向成功的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因为对一个人来说,对工作感兴趣,就有钻劲,有钻劲就会出成绩。这就是兴趣的作用所在。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兴趣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职业兴趣的培养

1.培养职业兴趣的广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一定要广泛。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所从事的职业就其所学专业而言是“用非所学”,但是因为他学识面广,所以一旦专业以外的职业适合自己时,也能适应其岗位。如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通过考试,拿到了教师资格证,那么他就多了一个教师岗位的择业机会。尤其是外语、计算机,已成为大学生择业所必备的“硬件”。

2.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中心

所谓职业兴趣中心,就是自己最拿手的特点。职业兴趣的广泛性只有与职业兴趣中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良好的职业兴趣品质。只有广泛兴趣而无兴趣中心的人,知识肤浅且没有确定的职业方向,这不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所以,要培养牢固的职业兴趣中心,使自己的兴趣有重点地发展,在求职中才能扬长避短。

3.保持职业兴趣的稳定性

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移。但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兴趣摇摆不定,今天喜欢当教师,明天想当会计,后天又想当律师,将自己的兴趣不断转移的人,不利于选择职业、更不利于自己职业的发展。同样,那些今天希望获得高薪,明天希望工作轻松,后天又希望工作有气派、能抛头露面的人也是难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

4.注重职业兴趣的效能

职业兴趣的效能,是指职业兴趣在选择职业过程中能够产生的效果。它包括职业准备过程和自己的求职行为。职业兴趣的效能水平往往是由职业兴趣的性质所决定的。

机遇喜欢眷顾有准备的人。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只是停留在期望和等待状态,就会缺乏应有的推动力量,不能产生实际效果。只有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职业兴趣付诸行动,并且为此而不懈努力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职业能力

(一)能力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顺利”主要是指人们完成活动的迅速性和准确性。“个性心理特征”是指这个特性不是暂时的,而是长久稳定的,只要从事某项活动,这种特性就立即表现出来。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有人也常常把一般能力称为智力。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

观察力是指人们观察世界各种事物和观察自己的能力,观察力强的人一方面能准确地观察事物,另一方面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和现象。

记忆力是指人们能记住他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记忆力强的人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记得快,记得准确,同时保持的时间也长。

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某件事物时间的长短。注意力强的人往往能比较长时间地关注一件事情,不轻易地转移。

想象力是指人们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接触构想出新的内容的能力。想象力丰富的人能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构想出独特的形象和内容。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思维能力强的人往往能比较快地从各种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发现事物的规律。我们所提及的各种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人们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掌握规律,才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能力在能力的构成中是最基本的,十分重要的。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一般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延伸,是在职业实践中得到体现的能力。如专门从事纺织织染工作的人,能分辨出常人分辨不出的颜色来;专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能跟踪速度很快的空中飞行物体,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我们说从事这些专门职业的人具有特殊能力。

(二)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立定于社会、获取生活来源、取得社会认可、谋求自我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

人的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叠加复合而成的。比如,一位教师仅有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有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与学生学习效果洞察、分析与判断能力等等。又比如,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不仅要有清晰而亲切的语言表达能力、敏捷而灵活的思维能力,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与快速的应变能力,也要能善解人意、具有与他人协作和友好相处的能力等等。

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1.一般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与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生活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与职业能力相关的、不可缺少的能力。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职业的专门能力。在求职中,招聘和录取单位最重视的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门能力。从事某一职业领域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通过专门教育和培训来获得。比如,在各类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接受专门教育或参加专门的职业培训。

3.职业综合能力

这里主要指的是国际上普遍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

(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首先是运用数学与测量方法的能力,因为许多职业岗位都离不开数学运算和逻辑分析。比如产品设计、工业制图、商品统计、收发款项、生产制作、保管、营销、管理等等职业都需要数学运算。如果要开办企业,自谋职业,离不开市场预测、价格比率、收支预算、使用消耗等方面的计算。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三是对某些职业来说,还要有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些都是跨职业的重要能力。

(2)方法能力。首先是信息收集和筛选的能力。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离开信息寸步难行,信息不准或错误就会导致决策失误。二是制订工作计划、独立策划与实施和能根据客观变化的情况进行不断修正计划和安排部署的能力。三是总结能力。能正确地自我评价和接受他人评价,能及时从成功和失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共事的能力。在工作中联络协调,协同其他人员共同完成计划或做好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体谅合作者;准确的判断力与自律能力等,是胜任岗位职责和在职业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因为,现代社会逐渐脱离了传统生产与经营的模式,小作坊、小手工业、小农经济的时代已成过去,人们从事的工作一般不再是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承揽生产所能完成的。因此,要求人们必须能与社会融合,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职业能力与职业的关系

1.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职业岗位职责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职业能力则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求职者在寻求职业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特长、职业能力和胜任某种职业的可能性,必要时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作为参考。在基本清楚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胜任某种职业的可能性时,再选择职业和确定就业途径。

有时由于求职者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不清楚,择业比较盲目,对用人单位也缺乏认真考察,一些求职者虽然找到了工作,有了就业岗位,但干不了多长时间就不得不又离开这个岗位,再重新寻找职业。其中很多情况是因为求职者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所以,要想达到稳定的就业,首先要做到个人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

2.职业实践和教育培训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前提

职业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先天条件,如身高、体重、体质、智力水平等会对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产生影响。如聋哑人无法从事歌唱事业,身材矮小的人很难成为篮球运动员,对化学药品过敏的人不适宜从事医药工作等等。但这不是绝对的,有时是可以变化的。如世界著名乒乓球选手、奥运会金牌得主邓亚萍,小时候由于个子不高,在行家看来不是打乒乓球的料,但由于她奋力拼搏,吃了常人没有吃过的苦头,终于成为乒坛一颗灿烂的明星。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其实即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一样,绝不会是一首好诗。”可见,即使是天才,也要靠后天的刻苦努力。

职业能力能够在教育与培训中得到提高。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除了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以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受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及大学教育,都能使人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在上岗前再参加一些针对性强的专门培训,对上岗后更好地胜任岗位职责会有极大的帮助。

职业能力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在接受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以提高。

(四)大学生应具基本能力

大学生的求职竞争说到底是知识与能力的竞争。进入大学学习,无疑会积累相当的知识,但并不等于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力量,它是在具备知识及其他素质的基础上,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展现出来的。用人单位最感兴趣的毕业生是既有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又有多种较强的能力。所以,无论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以下能力:

1.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正确与否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培养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

(1)科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理性的特征。而错误的思维方式和非正常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则多种多样,现实中最典型的两种非正常思维方式是固执己见型和幼稚型。固执己见型思维方式表现为遇事总是从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经验出发,以为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正确的、最符合的,不听从别人劝导,偏执、钻牛角尖。幼稚型思维方式又叫鸵鸟型思维方式,持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总以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很巧妙、很聪明,但是在别人看来其做法很幼稚、很可笑。无论固执己见型思维方式还是幼稚型思维方式的人,有时会为班级、为同学或为单位、为同事做不少工作,但是不会被同学或同事认可,不能和同学、同事相处得很好,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

(2)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加强哲学的学习。哲学为人们提供方法,启迪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素养,对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积累丰富的知识。丰富的理论知识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丰富,他的思路就会越宽广,思维就可以越全面、越准确。因此,大学生要奋发努力,刻苦学习,夯实知识基础,充分利用人类积累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

独立思考问题。独立思考。是指能够不依靠别人想问题,有个人见解。关键是“独立”两个字。要“专于学而勤于思”,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推导。善于论证。

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善于随时整理自己的思路,总结思维方法上的经验教训,是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地总结在思维上的各种经验教训,可以使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大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渐培养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我们知道,哲学使人思辨,逻辑使人严密,数学使人聪慧,体育使人健康果敢,而艺术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气质,而且使人们的思维更加丰富多彩。美国曾对1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过调查,发现99%以上的人是音乐或美术爱好者。我国科学家钱学森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是科学的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忠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科学。”

2.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恰到好处。有一合资企业的经理到大学去招聘职员,挑选出3名大学生进行最后面试。其中有两名大学生在经理面前兴高采烈地炫耀自己的能力如何高、如何强,并热情洋溢地提出一大堆的建议和设想。另一名大学生则一直耐心地倾听着每一个人的见解,从不插话。尤其是对经理的见解和要求,更是不插话、不打断,只有当经理问他时,他才有礼貌地、有条不紊地回答,而且很简练。几天后,这位善于倾听的大学生接到录用通知,而那两位则被淘汰了。由此可见,做一个有耐心的听众,把你对他的尊重表现在面部表情和行动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能力。据统计,大学毕业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是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五大缺陷之一。因此,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3.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也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它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关键,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学习成绩优秀的某师范学院毕业班的学生小赵,毕业前顺利通过了某中学的笔试和面试,但在试讲时,小赵的板书潦草,板面排列凌乱,课件做得不合理、不美观,后果可想而知。还有某高校毕业班的学生小刘,毕业前通过了某中专学校的面试,岗位是办公室秘书,但校方要求小刘在学校实习一段时间后决定最后是否录取。小刘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但平时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实习期间的一件小事使他失去了被单位录用的机会。一天,上级领导到校视察工作,小刘在给领导倒茶水时右手拿着茶壶急速往茶杯倒水,结果,壶盖滑下,砸翻了茶杯,洒了满桌子水。其实,只要小刘用左手扶住壶盖,就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由于小刘不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连这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最后单位未录用他。简单的事例说明,大学生一定要培养动手能力,要多参加学校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参加社团活动。

4.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就是适合顺应的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接纳社会的人能够改造社会。大学生在跨出校门之前大都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远大抱负,但真正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勇前进时,往往会发现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发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大学生在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同时,必须加强适应社会的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人们的职责与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大学生只有注意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要求大学生适应社会,并不是希望同学们一味顺从和接收非正义的东西并与之同流合污。而是要求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区分正义与非正义、主流与非主流。适应正义的、主流的、自然的社会潮流。

5.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实现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能否正确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的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功。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一方面要靠他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现代成功学认为,一个成功的人是靠40%的智商和60%的情商,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情商的主要体现。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自信而不自以为是;谦虚而不自卑;热情而不逞能;多谋而不阴险;对他人的过失、伤害,要宽容忍让;做事要善始善终;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要鼓掌喝彩;对对手获得的成就,不要嘲讽,而要欣赏;对别人的帮助,要心存感激;遇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说话要真诚坦率,信守诺言,有幽默感。要分清是非,要与那些一切都斤斤计较,唯恐落于人后,在学校与同学争分数的高低,在单位与同事争权位,在利益上与别人争得失的人保持距离。

例如,一位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因其在原专业技术部门与同事关系紧张,被调到了行政部门。可悲的是,该人不但不悔改,反而更加“疯狂”,拉帮结派,唯恐天下不乱。同事进步了,他气恼,给上级领导写信,给其单位各部门散发小传单,对同事进行污蔑、诽谤。同事对他如同对待“瘟神”一样,都避而远之。

某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小黄,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部工作。工作一年里设计出了很多优秀的广告作品,他热心勤快,但凡事都要横插一脚,可谓无孔不入。市场部在聊天谈工作,他也凑上去给别人提点建议;同事外出采购,他也指点一番,告诉别人该去什么地方买;就连订午餐他都要帮别人做选择;就差没有告诉清洁工阿姨怎么拖地了。刚开始,同事未把他的表现当回事,会跟他逗上两句,时间长了,每当他要开口时,都会有人站出来说他两句,他感到委屈,认为自己的好心被他人误解了。领导也找他谈话,他才知道自己非常不受同事欢迎,而且成了害群之马。我们常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分内工作,不要越俎代疱,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同事之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有这样一种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这些故事告诉大家,说话做事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势,更不能仗势欺人。在你周围有很多人,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可以成为你的镜子,去劣存优,以提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要有底线,要把握好度,要多看、广听、勤思、谨言、慎行,了解他人的好恶。否则,“马屁拍到大腿上”,会使自己难堪的。他人有困难时,要给予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不但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切忌:在工作中拉帮结派,择人而待;做新时代愤青,生人勿近;溜须拍马,巧言令色;不分场合,滥用幽默;傲慢张狂,充当百事通。

6.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等等。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绝大多数工作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某种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组织管理者,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所以,组织管理能力不仅领导干部、专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其他专业人员也应具备。近年来,大学生中的党员、学生干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其重要原因就是用人单位看中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7.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多方面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微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8.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就是对未来行为目标的决断和选择的能力。人的一生往往会碰到各种需要自己当机立断、痛下决心来决断的事情。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职业规划设计,何去何从,最终要靠自己拿主意。在未来的工作中,各种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需要自己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处理,因此,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9.事物指向能力

事物指向能力就是人们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注意能力,如果你是个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只对教师鲜明而清晰的讲述做出反应;在领导讲话作报告时就只会对领导所讲的要求、规定、工作等做出反应;在面试时就只会对发话人的询问做出反应,而对其他事情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一个人指向能力强的表现。指向能力伴随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是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

10.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个人对事物全面细致的分析能力。它是一种有预定目标、有计划、主动的认识过程,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告诫青年人“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在职业选择中注意展示自己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观察是通向一切知识的门径,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领域中,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1.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就是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信息量最大最全面、传播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的信息载体当属互联网。是否能够熟练地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是用人单位考查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源于其计算机能力和水平。要想从网络等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并能有效地使用信息,就必须熟练地掌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常可从以下8个方面体现你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是会运用信息工具;二是能够获取信息;三是善于进行信息加工;四是生成信息;五是创造信息;六是发挥信息的效益;七是信息协作;八是信息免疫(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四、开发潜能

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须在树立自信、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开发潜能。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有巨大的潜能。要是一个人能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

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还有96%的能力未发挥出来。美国学者詹姆斯研究发现,普通人只开发蕴藏能力的10%,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我们不过是半醒着的,我们只利用了身心资源很小的一部分。

以上说法也许有点夸张,但人们具有很大的潜能是无可否认的。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去世后,科学家对他的大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他的大脑无论体积、重量、构造或细胞组织,与同龄的其他人一样,没有区别。

一个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对于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怕自己做不好而觉得丢脸。但如果大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你将会恍然大悟,不正是由于要面对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要面对难度渐升的工作压力,才不断提升了自我,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如果没有挑战刺激你的潜能,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你能前进吗?常言道,多做工作是“福”,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多接触社会,勇挑重担,才能激发你的潜能、提升你的才干。

一个孩子的母亲,能准确无误地接住从4楼阳台掉下来的孩子,你相信吗?但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家照顾两岁多的儿子,孩子睡着后,母亲把儿子放在小床上,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买完菜她匆匆往回走,走到居住的楼群时,由于惦记着儿子,她不由得朝自己居住的方向望了一眼。这一望不得了,发现四楼阳台上有个黑点在蠕动。糟了。她大叫一声,疯狂地往前跑,边跑边喊:“孩子不要往外爬!”但是孩子哪里听得懂呀,他看到妈妈朝他挥手,兴奋得乱蹦乱舞,拼命往外爬。这时要跑到四楼阻止儿子已经来不及了,这位母亲无论如何要在儿子掉下来时接住他。于是就拼命地跑,刚好在儿子掉下来的一刹那,她伸出双臂稳稳地把儿子接住了。

这件事让当地的电视台知道了,电视台要把这人间奇迹拍摄下来。于是,他们找到这位母亲,用一只布娃娃做试验。但是,连续做了几次,布娃娃都掉在了地上,怎么也接不住了。

人的潜能是无穷的,这位母亲,就是因为一颗母爱之心,激发出了潜藏在体内的能量,创造了一个奇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这样,只要能实现自我超越,就能够发挥你的潜能,拥有最美丽灿烂的人生。

五、职业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我们这里考察的职业价值观,在于探讨人们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

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性。

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人的职业价值观可分为以下13种类型,各类型的基本含义如下:

(1)利他主义:总是为他人着想,把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

(2)审美主义:能不断地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感的享受。

(3)智力刺激:不断进行智力开发、动脑思考、学习和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4)成就动机: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就、不断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扬或不断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

(5)自主独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想法去做,不受他人干扰。

(6)社会地位:所从事的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

(7)权力控制:获得对他人或某事的管理权,能指挥和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物。

(8)经济报酬:获得优厚的报酬,使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使生活过得较为富足。

(9)社会交往:能和各种人交往,建立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关系,甚至能和知名人物结识。

(10)安全稳定:希望不管自己能力怎样,在工作中要有一个安稳的局面,不会因为奖金、加资、调动工作或领导训斥等而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

(11)轻松舒适:希望将工作作为一种消遣、休息或享受的形式,追求比较舒适、轻松、自由、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12)人际关系:希望一起工作的大多数同事和领导人品好,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

(13)追求新意: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