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3.3 第三节 职业与人生

第三节 职业与人生

一、职业人生

对于青年人来说,谁都渴望自己步入社会顺顺利利,在一生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步入“社会”,有所“作为”和“成就”,都是指人的职业问题。职业,是一个摆在青年学生面前的极为广泛、色彩斑斓的领域,是青年学生即将进行选择的对象。

谁没有自己金色的职业梦想呢?但是,什么是职业呢?对于职业一词。人们有着许许多多的看法。

从字面上看,“职业”一词是由“职”与“业”两字构成。所谓“职”,包含着社会职责、天职、权利与义务等含义;所谓“业”,包含着从事业务、事业、事情、独特性的工作等含义。有的人用“职是责任、业是事业”这样一种简明扼要的概括来反映“职业”一词的基本含义。现在普遍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向社会作贡献的连续活动。职业的特征为:第一,经济性,即从中取得收入;第二,技术性,即可发挥个人才能与专长;第三,社会性,即承担社会的生产任务(社会分工),履行公民的义务;第四,伦理性,即符合社会需要,为社会提供好的、有用的服务;第五,连续性,即所从事的劳动相对稳定,是非中断的。

总的来看,所谓职业,是指导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它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权力、职责,从而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由此也可以说,职业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极为重要方面。

对“职业”一词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特点:

(1)各类职业内部都具有特定的同一性。某一类别的职业,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人际关系等都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由于这些“工作场景”的同一,人们就会形成相同的行为模式,有共同语言,很容易互相认同。这种同一性自然就会给人打上社会的印记,能反映和说明一个某种职业的人是“哪一种人”。例如一个人是侦探,人们会认为他精明;若他改行搞文艺,人们就认为他活泼浪漫;若他又去当教师,人们则认为他有学问等等。

(2)不同职业之间则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包括职业活动内容、个人行为模式、职业社会心理学。一般来说,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必然存在分工,存在很多不同的职业。古人说世上有“三百六十行”。而现代社会一般说有几千上万种职业,各类职业间的差异极大。随着分工的细化、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的发展,新职业不断产生,其数量要大于被淘汰的旧职业。当今社会职业差异还在继续加大。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职业的不同社会人格,以及在职业转换中的矛盾与困难。

(3)众多的社会职业,可以区分不同层次。尽管人们常说的劳动是光荣的,不分“高低贵贱”。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不同的职业还是有着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职业看做是有高有低的。这种职业社会评价的层次性,根源于各种不同的职业的体力、脑力付出的不同,工作的复杂程度的不同,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资格条件不同,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在工作单位中的地位,工作内容的自主权不同,工作的收入水平不同等等方面的差别。应当看到,这些差别的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的主观意愿。因此,承认和运用职业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当社会重视作为劳动者的人的存在时。必然承认职业的层次性,承认职业存在地位高低的区别,也就应当通过给人们创造平等竞争、自由择业的机会,促进人类在择业、从业方面积极努力。

(4)职业是个人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职业给人们解决了生活的经济来源,“衣食足而知荣辱”,有了职业生活,才有其他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八小时之外”的自由、闲暇必须以“八小时之内”的职业生活为前提。

(5)职业问题具有广泛性。因为“职业”涉及社会的大部分成员,也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心理、教育、技术、伦理等许多领域,这就使它具有广泛性。就个人而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大千职业世界发生着重要联系。

(6)职业具有时代性。这有两个含义:一是职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部分新职业产生,替代一部分过时的职业;二是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时尚”,它表现为该社会中往往反映在其职业选择的取向上。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受到责难;粉碎“四人帮”以后,大家都追求上大学当工程师、科学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转而注重第三产业职业,不少青年把从事商业经营、饭店服务当做最可心的工作等等。

职业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经济行为,又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当我们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着的时候,会逐渐发现和理解到职业对于“人”的重要作用:

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进行人生实践的最主要平台,从多方面决定了个人的境遇。所谓人的生涯,主要就是指人的职业生涯。

职业是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这也就成为个人生存和维持家庭的物质基础。人们为了有一个好的生活,就自然而然地追求较高收入的职业。

职业是人们从事的某种特定类别的工作。它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技能素质条件,在从事职业中又能使个人才能、兴趣得到发挥,这样,职业就成为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条件和手段。

职业是个人获得一些非经济利益的来源,例如名誉、知识、各种便利等。这能够使人在从事职业劳动中获得某些心理满足,达到“乐业”的思想境地。

职业生活使个人进入一种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因职业类别的异同而异同。这样,职业就把人塑造成为特定的社会角色,使人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说,职业能够塑造人。

职业是一种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个人在这个体系中活动,是个人为社会作贡献的途径。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二、职业理想

(一)职业理想的含义

1.理想

理想是由人所设定,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理想范畴很广,可以指特定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理念,所谓理想的事物,是以人对现在的认识为参照的。理想的本质是人们建构未来美好世界的价值意识。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想象,它既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空想和妄想。理想是一种正确的想象,是根植于现实之上的合理想象,而幻想、空想和妄想往往是脱离现实的想象。

第一,理想具有客观性。理想作为一种想象,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理想具有社会性。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受社会状况制约和决定的。

第三,理想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就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形成的理想也各不相同,理想在阶级社会中必然具有阶级的烙印。各阶级不存在统一的理想。

2.职业理想

所谓职业理想,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对未来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它应该建立在个人的专业知识、能力兴趣和职业激情的基础上,只有三者重叠,才能确立并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也是我们的职业理想孕育的关键时期。作为理想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理想,它体现了人们的职业价值观,直接指导着人们的择业行为。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便是心目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一旦在心目中有了自己认定的理想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理想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做各种准备。

职业理想具有现实可能性,追求社会对自身劳动的认可,与人们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向往直接相关,同具体的奋斗目标相联系。

职业理想具有如下特征:

①职业理想具有未来性

职业理想是将来要发生,或将来要实现的,它与现实性相对应。

②职业理想具有美好性

人们所设想的未来一般都是美好的,每个人为自己设定的职业理想肯定是符合个人意愿的美好愿望。

③职业理想具有社会性

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

④职业理想具有发展性

个人职业理想的内容会因时因地因事的不同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强、知识水平的提高,职业理想会由朦胧变得清晰,由幻想变得理智,由波动变得稳定。因此,职业理想具有一定的发展性。有人在孩提时代想当一名警察,长大后却成了一名教师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

⑤职业理想具有现实性

社会的分工、职业的变化,是影响一个人职业理想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人们的职业追求目标也会不同,因为职业理想总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形成的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职业不断产生,这就为人们确立新的职业理想提供了可能。如计算机的诞生,则演绎出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计算机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计算机打字员等职业。

⑥职业理想具有个体性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政治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水准以及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方向,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决定着一个人职业理想追求的层次。个人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性别特征、身体状况等生理特征,也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因此,职业理想具有一定的个体性。

3.确立职业理想的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分工、职业发展变化、职业声望、地位等。个体因素包括政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人生视,知识结构、能力、性格、意志、身体等。

职业理想的确立受社会理想、人生理想、生活理想三个因素的影响。人们总是通过职业理想的实现达到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职业理想能够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而社会理想又制约着职业理想,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社会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职业理想有利于确定人生理想,人生理想往往通过职业理想来确定。职业理想对确定人生目标,促进人生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建立在能胜任、能发挥自己优势基础上的职业理想,则能促成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理想是人们实现职业愿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它能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只要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会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产生前进的动力,创造出优良的业绩,从而有利于激励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了明确的职业理想,无论顺境或逆境都会时时、处处给人以激励,奋发向前,赢得壮丽的人生。

职业理想实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个人生活理想的实现。人们借助职业活动取得的报酬,可以实现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而生活理想的实现也往往有助于实现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的确立有一个朦胧、幻想、波动、稳定、发展的过程。

4.确立职业理想的意义

职业理想具有导向作用。理想是前进的方向,是心中的目标。俄国的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有了明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再经过努力奋斗,人生发展目标必然会实现。

职业理想具有调节作用。职业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参照性作用,它指导并调整着我们的职业活动。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偏离了理想目标时,职业理想就会发挥纠偏作用,尤其是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如果没有职业理想的支撑,人就会心灰意冷、丧失斗志。如果一个人只把自己的追求定位在找份“好工作”上,即便是将来有实现的可能,也不能算是崇高的职业理想,因为,这样的理想一旦实现,他就会不思进取,甚至虚度年华。总之,一个人只要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无论是在顺境或者是在逆境,都会奋发进取,勇往直前。

职业理想具有激励作用。职业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比现实更美好。为使美好的未来和宏伟的憧憬变成现实,人们会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去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应该为实现理想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为家庭作出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职业理想的确立,有利于个人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增强个人人生前进的动力,激励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

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学习时的明灯,艰难时的希望,创业时的动力和热情,也是辉煌时的从容和平静。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则需要在心态上、条件上进行积极的准备,同时还要采取积极的行动。

(1)端正心态

有人说,找工作能赚钱就行,尤其是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谈职业理想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长远而又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大学生确立职业理想时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态。

第一,正视现实。现实是客观的,既有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我国目前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不公平竞争依然存在。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些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幻想,也不逃避现实。

第二,充满自信。求职择业的竞争,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应充满自信,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遇到挫折后,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调节心理。愈挫愈奋,终会如愿以偿。

第三,敢于竞争。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敢于竞争,首先要有竞争意识。大学生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敢于竞争,还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特长。敢于竞争,要靠真才实学,而不能靠纸上谈兵,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嫉妒。竞争应是在互学、互勉、共同进步中进行。

第四,放眼未来。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然而,择业是自己生活的起点,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使自己成长、发展、充实,从而实现人生的目标,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我国的现状是很多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人满为患,西部、基层、边远贫困地区却是人才匮乏。西部、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大学生要想成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立足现实,立足基层,才能有所作为。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边远地区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要看到我国人事制度正在进行较大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也正在适应这一要求,人才市场将会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择业前景,人才流动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首次择业未成功或未能如愿,还可以有第2次、第3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只要是人才一定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2)明确自身的条件

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会有前途,理想的实现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开始。否则,我们就容易对现实感到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应该看到,我们所处的现实还不够完美,但完美的现实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一些让人怦然心动但不能实现的职业理想,不能成为真正的职业理想,充其量只是幻想或空想。真正的职业理想的实现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①了解自己——你能做什么人?

人往往最难看清楚的是自己。青年学生更容易把自己放在很高的起点去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职业未来,甚至想: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条件比别人好一些,付出的劳动比别人少一些,拿的工资却比别人高一些。显然,这种失去“自我”的职业憧憬是“空中楼阁”“水中望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有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所受教育、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身体健康等状况出发,才能够准确定位,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②了解职业——要你干什么?

并非所有的职业都适合你,也并非你能胜任所有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除了具备观察、思维、表达、操作、公关等一般能力之外,一些特殊行业还有特殊的要求。对于会计、出纳、统计、建筑师、工业药剂师等职业来说,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计算能力;与图纸、建筑、工程等打交道的工作,对空间判断能力的要求较高。如果你的手能准确活动和操作小的物体,做出精巧的运动,则可以从事牙科医生、外科医生、护士等工作。因此,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主动去适应并接受职业岗位的挑战,才能有助于职业理想的实现。

③了解社会——让你干什么?

职业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了解社会的需求是确立并实现职业理想的关键。了解社会主要是要了解社会需求量、竞争系数和职业发展趋势。社会需求量是指一定时期职业需求的总量。这是一个动态且又相对稳定的数量。例如,有的职业有很高的社会名望,但需求量很少;有的职业不为多数人看好,但有发展前途,且需求量较大。竞争系数是指谋求同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竞争系数越大,职业概率越小。社会地位高、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优的职业,想要谋取的人数多,相应地竞争系数就大。职业发展趋势是指职业未来发展的态势。有些职业一时需求量大,竞争激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日趋衰落;有些职业暂时处于冷落状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日益兴旺。因此,加强对社会职业需求的分析和预测,了解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情况,是极其重要的。

(3)果敢行动

理想决定方间,行动决定成败。个人理想要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实现职业理想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这一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行动方案有:职业的选择、职业发展路线的确定、相应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等,而制定目标和行动方案仅仅是行动的第一步。

大学生应该制订学期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这是个人职业理想中的短期目标。围绕制订学期的职业生涯目标与自身条件,寻找其中的差距,制订行动计划并严格执行。主要行动路线在于提高与职业理想相匹配的能力,包括如何提高综合能力、培养特长、完善人格、提高成绩、弥补差距、改变不良习惯等等。学期的行动计划可以在职业理想与现实间构建一条通路,使得职业理想目标的实现具备可能。

相关链接:

【链接一】

行行出状元

李文山高中毕业后,在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就读机电专业。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技能课,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毕业后,他借了2000元在县城开了个“李文山专修店”,专修马达。最初几个月生意冷冷清清,18岁的孩子难以叫人信任,家人也劝他关门大吉。但他不服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播下辛勤的汗水,就会有丰厚的收获。他积极改变经营策略,雇了两名伙计守店,自己上门服务。一次,一位姓黄的家里的双缸洗衣机一个马达烧坏了,送到一家维修店修理,索价600元,一气之下拿回家,刚好碰上李文山,他只用半天工夫就修好了,只收成本费50元。姓黄的逢人就夸:李文山技术熟、收费低、服务好。从此,他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李文山不满足于现状,又积极开拓工业用马达维修业务。一次他到固镇某厂,厂里两位技术员听说他是高职生,就想考考他,拿了一台报废的马达给他修,他当场就修好了,后来他成为该厂的编外技术员。李文山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过人的本领、过硬的技术。无论怎么忙,他总是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仔细阅读了几十种专业书籍,做了大量笔记,学习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技术炉火纯青,出类拔萃。一次,该县水电站的发电机坏了,该站的工程师修了两三天也没有修好,又聘请了高级工程师折腾了三天,还是没有修好。最后,工程师建议把发电机拆下来,运到1600公里的湛江进行大修,这样需要一周的时间,领导听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李文山知道后,主动上门请战。经过仔细检查,他发现发电机用了30多年,钢材变质,改变了滑环弹簧物理杆拉力,致使滑环弹簧拉力不够,当出现大电流时,滑环出现火花,发电机不能正常工作。他只稍稍改变了一下原弹簧支点,奇迹般地消除了故障。在场的工程师面面相觑,想不到问题如此简单。厂里的领导称赞他“不是工程师,胜似工程师”。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李文山的名气越来越大,传到了周围的省市,被人们尊称为“马达维修大王”。因此,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整天忙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如此,他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始终不变。2006年春天的一个下午,该县角尾乡一位养虾经理,从外地购回20台增氧机,使用时才发现,所有产品均不合格,根本不能供氧。眼看虾苗将因缺氧窒息而死。经理心急如焚,急忙来找李文山。李文山二话没说,带领10名伙计,急速赶到30多公里远的虾池进行抢修。为确保虾苗不因缺氧而死,他们修好一部,就投入使用一部,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一直抢修到次日凌晨三四点钟,在最缺氧时刻全部修好增氧机,为养殖场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

李文山事业发达了,但他想到的是如何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无私地传授马达修理技术,带领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共同致富。先后免费培训30多名省内外的待业或下岗职工,使他们得到了就业或再上岗的机会。创业以来,李文山一步一个脚印,事业不断发展,已由单一的维修发展到维修与代销相结合,他还想将维修店办到雷州市和海南省去。

【链接二】

哈佛大学调查启示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思考题:

1.谈一谈你对大学生活的计划是什么。

2.怎样更好地成长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