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元词通论
1.10.7.2 二、时艰世危之折射

二、时艰世危之折射

在元代中后期的浙西、苏南词人群体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类词人,这些词人往往横跨元、明两代,他们亲身经历了元代末年的大战乱,目睹了动荡环境中之生灵涂炭,感受到对自身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他们的人生轨迹又略有两种,一种是因时艰世乱而或佯狂避世,或闭户隐居;另一种则是待机而起,参与到新的政治力量中去。这实际上也就是作为元代末年的下层文人,仅有的两条出路。不论他们选择的是哪种道路,他们的词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元末动乱的时局和文人迷惘的心情,折射出了那个特殊的时代环境。

前一类词人中主要有如下诸人:

1.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家富而多藏书,至正初,忽散财弃家居五湖三泖间,自称“懒瓒”,又号“倪迂”。张士诚曾召之,不出。晚年混迹黄冠、市井以卒。他是元画四大家之一,亦善诗。词有《云林词》一卷。

2.舒,字道源,号贞素,绩溪人。曾任丹徒教谕。元末兵乱,归隐山中。朱元璋礼聘之,以疾辞。有《贞素斋集》八卷,词存集中,《彊村丛书》辑为《贞素斋诗馀》一卷。

3.舒逊,舒之弟,字士谦,号可斋。有《搜枯集》一卷,词存集中,共五首。

4.华幼武,字彦清,号栖碧,无锡人。不乐仕进。有《黄杨集》三卷,词存三首。

5.俞和,字子中,号紫芝逸民,桐乡人,寓钱塘。词存一首。

6.邵亨贞,字复孺,号清溪,祖淳安人,后迁华亭。尝为松江府学训导。有《野处集》四卷、《蚁术诗选》八卷,词有《蚁术词选》四卷。

7.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黄岩人,寓居松江。曾师事张翥、李孝光、杜本诸人。诗格颇高,词存六首。

8.凌云翰,字彦翀,号柘轩,钱塘人。至正间举浙江乡试,授平江路学正,未赴。明初被迫出仕,任四川学官,坐贡举乏人,谪南荒以卒。有《柘轩集》四卷,《彊村丛书》辑为《柘轩词》一卷。

9.韩奕,字公望,号蒙斋,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入明隐遁,与王宾、王履并称“吴中三高士”。有《韩山人集》,《彊村丛书》辑为《韩山人词》一卷。

这些词人多为元明之际的作家,且在元亡前后,又大都没有出仕,或避世、或闲居以终。他们的词中最有光彩的,是那些反映了时代纷乱,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个人心态的作品,如舒之《满江红》词序云:“时雪快晴,苗民攻宣未克,往来郡邑间,扰攘尤甚。宪府移司于徽,视而不问。叹时事之靡宁,哀生民之涂炭,因赋此曲,兼柬邑令郭文盾。”词云:

天也多情,巧幻出、天河寒水。多态度、悠悠飏飏,轻粘窗纸。万里岂无祥瑞应,四方已在饥寒里。把溪山、好处纵模糊,须臾耳。  江海阔,风尘起。狐兔狡,鹰鹯耻。假蛮夷威柄,侵渔而已。诸老忠良皆柱石,九重仁圣真天子。待明朝、晴霁看青山,清如洗。

此词反映的便是元末军队跋扈、为害民间的情况。其《水龙吟》词序亦云:“端午日,寓苎干作。时四方汹汹,民思太平,而势未宁也。”词中有“看连城洞,大家愁恼,这光景、何时歇”之句。《水调歌头·时杨溪避兵》亦云:“山外猿啼鹤唳,世上虎争狼斗。”像这类词又何尝不可当作词中之史来看待呢?在这种时局中,词人的心态也可想而知了。

除了这类直接描写时世的以外,他们的作品中也有的反映了在动乱年代中个人的漂泊生涯。如倪瓒的《云林词》多为他往来江湖时期所作,其中的《蝶恋花》一词就可谓是其心理的集中流露:

夜永愁人偏起早。客鬓萧萧,镜里看枯槁。雨叶铺庭风为扫。闭门寂寞生秋草。  行路难行悲远道。说著客行,真个令人恼。久客还家贫亦好。无家漫自伤怀抱。

结尾两句亦可谓苍凉之至,简直可以和金末遗民段成己《木兰花》词内的“杀人四海知多少。留住头皮贫亦好”两句参照对观,虽不如段句那么惊心动魄,但从中也可见出当时文人命运的一个侧面。

在这批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无疑应该是邵亨贞。他的词一方面承传了姜、张以来的清雅风味,但又能杂以清真之厚重,其《蚁术词选》首列拟古十首,分别拟花间、雪堂、清真、无住、顺庵、白石、梅溪、稼轩、遗山和龙洲十人,人自一首,都能得其精髓,“学之靡不神似,即此可见词学之深”[146]。其词中有不少作品同样也展现了元末的动乱世相和词人的忧患叹息,如《浣溪沙·丁酉早春试笔,柬钱南金》:

乱后无诗做好春。春光却又恼诗人。溪头举目暗伤神。杨柳官桥人迹绝,杏花歌馆烧痕新。相期何处避兵尘。

丁酉为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钱南金名应庚,与其兄钱霖俱与邵亨贞交好。此词感慨时世,特别是下片刻画乱后景象,笔力并不在南宋诸大家之下。又如其《兰陵王·岁晚忆王彦强而作》词云:

暮天碧。长是登临望极。松江上、云冷雁稀,立尽斜阳耿相忆。凭阑起叹息。人隔吴王故国。年华晚,烟水正深,难折梅花寄寒驿。  东风旧游历。记草暗书帘,苔满吟屐,无情征旆催离席。嗟月堕寒影,夜移清漏,依稀曾向梦里识。恍疑见颜色。  空惜。鬓毛白。恨莫趁金鞍,犹误尘迹。何时弭棹苏台侧。共漉酒纱帽,放歌瑶瑟。春来双燕,定到否,旧巷陌。

吴梅谓邵氏“合白石、玉田之长,寄烟柳斜阳之感”[147],实则从这首词来看,其中的浑厚和雅之气,得清真之力为多,由岁晚登临,怀念故人而转入对往日游历的追忆,以及别后之思念,再折回老境蹉跎之叹,结拍宕开,以一问句寄情无限,以缩为收,词风沉郁而词法精密。如这类词就体现了元末词风取向的一些新变化。邵亨贞作为元代词坛的殿军,的确是“良无愧怍”[148]的。

这些词人在入明之后又往往以元朝遗民自居,不少人在心态上仍坚守着自己所护持的节操观和道德观。如舒《小重山·端午》词下片云:“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其弟舒逊《木兰花慢·寿贞素兄》词中云:“回头十年如梦,看园花灼灼几春妍。争似苍苍松柏,岁寒同保贞坚。”皆暗喻心志。又如邵亨贞的《虞美人》词云:

无情世事催人老。不觉风光好。江南无处不萧条。何处笙歌灯火作元宵。  承平父老头颅改。就里襟怀在。相逢不忍更论心。只向路旁握手共沉吟。

据其词序,此词作于壬子岁即明洪武五年(1372)。词语平淡之中尤见沉郁,歇拍二句有无限伤感,声情黯然,而追怀故国之意呼之欲出。

另一类词人则以刘基、杨基和高启等人为代表。其中刘基是辅佐朱元璋开国的重要人物,而杨基与高启都曾入张士诚幕府,但结局都不得善终。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前一类词人是有所不同的。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犁眉,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本为元统元年(1331)进士,任高安县丞,后仕至浙江儒学副提举,因受排挤愤而弃官归隐。至正二十年(1360),应朱元璋礼聘,至金陵,从此佐其筹划军事,翦灭群雄,最终北伐中原,建立一代帝业。明初之典章制度多由其与宋濂等计定,其身份与元初的刘秉忠等人颇为相似。明初授太史令,累迁御史中丞,封诚意伯,以弘文馆学士致仕。后为人构陷,忧愤而卒。《明史》卷一二八有传。刘基的诗、古文俱为一代大家,而词复允推作手。词有《写情集》四卷。刘基的遭遇虽与前一类词人有所不同,但在元末未遇之前,其词仍然也充溢着苍凉悲慨之感。如《水龙吟》一词云: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沈烟水,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此词前人一致认为是刘基未遇时所作,“鸡鸣”二句谓元末动荡时局中,自己无所依归,由感时而借王粲登楼作赋自比,结句虽云“不知昏晓”,然词中并无一般常人的牢骚,而是强烈的慷慨不平之气以及等待风云际会的心态。凝重而沉郁,但却出之以清婉深约,与前一类词人在深层次上是有差异的。

杨基(1332—1378后),字孟载,号眉庵。先世自嘉州迁江南,遂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后入张士诚幕为记室。入明徙河南,后起为荥阳令、山西按察使。后夺官谪为输作,卒于工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杨基早年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号为“吴中四杰”。有《眉庵集》十二卷,词存集中。杨基善文工诗,兼能书画,与前述雅士风流一派在风范上颇为接近,故其词亦约略似之。如《蝶恋花》云:

新制罗衣珠络缝。消瘦肌肤,欲试犹嫌重。莫信鹊声相侮弄。烟花几度成春梦。  风雨又将花断送。满地胭脂,补尽苍苔空。独自移将萱草种。金钗挽得花枝动。

托意闺怨,而意致自高,词之神韵极为凄婉,有《花间》之格而无其俗艳。故《乐府纪闻》谓其词“饶有新致”,而赵尊岳《明词提要》谓其“词笔清新雅令,间失之弱,而不伤靡”,时复还能“于缠绵中有清气,亦词家之上流也”。从其《清平乐》(欺烟困柳)以及《多丽》(问莺花)等作品来看,这个评价并不是太过分的。

这类词人中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是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博学工诗,尤精史学。家北郭,与王行辈十人,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以能诗,并号“十才子”。他在元末也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入明后曾任翰林编修,与修《元史》,累官户部侍郎,但不久即辞官归。后因得罪明太祖,被腰斩,年仅三十九。《明史》卷二八五有传。高启诗名甚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十八卷、《凫藻集》五卷。他的词集名《扣舷词》一卷。其词名虽为诗名所掩,但实际成就未必在前述刘基、杨基二人之下。而且其词中既有以清俊疏旷见长之作,也有情韵丰美之辞。前者如著名的《沁园春》咏雁词云: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占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此词为咏雁之作,在张炎《解连环》咏孤雁以及元好问《摸鱼儿》咏雁丘这两篇几乎难以为继的名作之后,高启此作仍能自出新意。上片从听觉上表现惊心,愁人雨夜独伴灯影,显出不安的心绪和散群之惊。下片“莫恋”句,为全篇警策,揭示了与现实权要的不合作态度。而结句“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中,展现了那种既惊悸而又自信而孤高之姿。此词笔致细密而不凝涩,情思疏旷而别见深沉,很能体现高启的词风。而其《石州慢》(落了辛夷)一首中云:“如今甚处,纵有团扇轻衫,与谁更走章台马?回首暮山青,又离愁来也。”则又“缠绵之极”[149],“思理才情,咸臻上乘”[150]

元代中晚期的浙西苏南词人群成员众多而成分复杂,准确地来说,作为群体,他们远不如元代前期的几个词人群体那么特征明显,但如此多的词人集中出现于这一地区,也就暗示了词之中心的转移。

另外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终元一代,在四川都没有产生一位词人,为历朝所罕见。四川向为天府之国,自唐宋以来,经济便十分发达,出了不少著名的文人。五代时尽管中原战乱频仍,但四川却由于有地利之便,战乱较少,城市经济繁荣,一时成为文人渊薮,并成为五代词的两个中心之一,《花间集》的出现便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而两宋时,四川也同样是人才辈出之地,苏氏父子即其显例。但是,元代词人中却无一四川人,却令人惊奇。实际上这个现象并不仅仅是体现在词人上,顾嗣立《元诗选》初、二、三集所收录之三百四十家有专集可据的诗人中,仅得四川人二:邓文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瞿智,嘉定州(今四川乐山)人。这个比例已经可谓是极少了,而且此二人也都不过是祖籍四川,真正的活动地点与四川倒是关系不大,如邓文原之父邓漳早已徙居钱唐,瞿智之父瞿晟亦迁昆山。严格地说邓、瞿二人并非是由巴蜀所孕育的诗人,而应归属于江浙一带。同样,在曲家方面,钟嗣成《录鬼簿》上下卷所录一百五十七名曲家中,无一四川人。这些现象都说明四川的文化在元代是比较落后的,在人才的孕育方面远不如江左和江右。这种情形的出现,可能与宋元之际四川长期经历战乱,经济凋敝有关,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总体上来看,元代的词人群体构成了词坛的创作中心,也构成了元词的基本发展阶段。在元代初期,词坛上最闪亮的自然是南北方的几个遗民词人群,它们体现了前代流风遗泽的延续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变化,同时对于后来的元代词坛又起到了定音的作用,代表了元词的最高成就。元代中期以大都词人群为主体之元朝的新生代词人成为词坛的主要创作力量,但已略显颓势。不过到元代后期,尤其是在元末,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元代词坛又掀起了一个新的不小的波浪。因此,不妨说元词是一个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形格局。

【注释】

[1]元好问《中州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2]参见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1页。

[3]《金史》卷一二五《吴激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8页。

[4]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5]《金史》卷四《熙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1页。

[6]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三“吴激小词”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6页。

[7]沈谦《填词杂说》评《人月圆》,《词语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0页。

[8]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4页。

[9]刘祁《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页。

[10]叶申芗《本事词》卷下。《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74页。

[11]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二,辽宁教育出版社《花庵词选》第二册,1997年版第192页。

[12]转引自张宗《词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本,1998年版第1228页。

[13]《金史》卷一二五《吴激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8页。

[14]元好问《中州乐府》,《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15]见刘祁《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页。

[1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4页。

[17]见《国学论衡》第六期,1935年12月。

[18]以上参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引沈琯《南归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177、178页。

[19]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引赵子砥《燕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725页。

[20]《金史》卷一二五《蔡松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6页。

[21]此“吴季高”当为“吴彦高”之讹。盖金初姓吴、号东山,又与蔡松年为故人者,舍吴激之外并无他人。

[22]刘祁《归潜志》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0页。

[23]见《金史》卷一二五《蔡松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6页。

[24]并见其《一剪梅》(白璧雄文冠玉京)词。

[25]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蔡松年小传》,《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26]《萧闲老人明秀集注》张蓉镜跋语,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27]见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四二《与杭堇浦论金史第二帖子》,《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28]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一《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29]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30]元好问《中州乐府》吴激《人月圆》词后按语,《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中州集》附。

[31]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一四“金人告迁于南京”条,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59页。

[32]黄缙《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八《傅进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33]张之翰《西岩集》卷一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元史》卷一五八《窦默传》附《李俊民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33页。

[35]李庭《寓庵集》卷五《嵩阳归隐图序》,《藕香零拾》本。

[36]《元史》卷一四八《严实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05页。

[37]如史天泽是制定平江南之策的关键人物,而平宋的汉军元帅张弘范即为张柔之子。

[38]《元史》卷一四八《严实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05页。

[39]《元好问全集》卷二六《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615页。

[40]见《元好问全集》卷二六《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615页。又据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九云,南宋日记官严光大陪同谢太后等宋宗室由临安北上,路经东平,曾谓:“此处风俗甚好,商旅辐辏,绢帛价极贱,一路经过,惟此为最。”又云:“自东平府去,村聚颇繁,麦畦桑亩,一望不断。”可见直到至元中期,严氏家族势力削弱之后,东平也依然十分安定富庶。

[41]郝经《陵川集》卷三六《左副元帅祁阳贾侯神道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元史》卷一五九《宋子贞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35页。

[43]《元史》卷一五九《宋子贞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36页。

[44]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四《送程士安官南康序》,《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45]高、张两人皆东平府学的生员。

[46]《元好问全集》卷二九《千户赵侯神道碑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683页。

[47]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八《赵博州九十寿诗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据《元好问全集》卷三四《东游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776页。

[49]《彊村丛书》及《景刊宋金元明本词》皆用此本,出自傅增湘所藏,见《藏园藏书题记》卷一五《张石洲刊本元遗山集跋》。

[50]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下册第267页。

[51]《元好问全集》卷四五《遗山自题乐府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267页。

[52]张炎《词源》卷下,夏承焘《词源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2页。

[53]许昂霄《词综偶评》,《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74页。

[54]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464页。

[55]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56]参见杜仁杰《东平张宣慰登泰山记略》及其登徂徕山题记。《全元文》卷六五分别辑自《古今图书集成·方舆编山川典》第十五卷和《泰安县志》卷一一。

[5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秋涧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58]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下卷评语,《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8页。

[59]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60]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49页。

[61]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71页。

[6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曹文贞诗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63]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七《文康阎公神道碑铭》,《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6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兰轩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65]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八《大元故嘉议大夫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姜公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又魏初《青崖集》卷五《书元遗山墓石后》云:“遗山先生文章行业海内所共知,士大夫不敢直以金国百年之论者,盖以文派有所在也。姜彧、魏初尝辱先生教诲,又尝闻先生之言:某身死之日,不愿有碑志也,墓头树三尺石,书曰诗人元遗山之墓,足矣。彧与初适按部河东,得拜墓下,因买石以刻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郝经《陵川集》卷二六《去鲁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全金元词》虽未收郝经词,但其有《水龙吟》断句流传:“问南朝之士,有何长策,更休把苍生误。”乃使宋时作。《全金元词》失收。见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九《书郝伯常经题黄鹤楼水龙吟后》及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五《国信使郝文忠公》。则郝经当亦为元代词人之一,唯他作无存。

[67]《元史》卷一四八《严实传》附严忠嗣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08页。

[68]此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718页。

[69]《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泽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62页。

[70]元顺帝时,汉人贺惟一也曾进入最高权力中枢,但尚需先赐蒙古姓,改名太平。

[71]《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泽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61页。

[72]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八《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忠武史公家传》,《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73]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八《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忠武史公家传》,《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74]《元史》卷一六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855页。

[75]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76]其中谓:“杨西庵、曹南湖、高吏部、徒单颙轩爱其材器,折行辈以交。”

[77]参见《金史》卷一一四《白华传》、卷一八《哀宗纪》、《宋史》卷四一《理宗纪》。郑骞《景午丛编·白仁甫年谱》对此有详考,可参看。

[78]叶德均《白朴年谱》未考此词。郑骞《景午丛编·白仁甫年谱》则谓史总帅不详其人,系此词于至元十五年(1278)。么书仪《骉白朴年谱骍补正》(《文史》第十七辑)则谓是史枢,作于至元四年(1267)。此姑从其说。

[79]见王逢《梧溪集》卷四下《读白寓斋诗》小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0]见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七《朝列大夫白公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81]郑骞《景午丛编·白仁甫年谱》谓:“曹元用,字子贞,一字光辅,汶上(今山东汶县)人。即《录鬼簿》之‘曹光辅学士’,《元史》一七二有传。仁甫以《水龙吟》调赋睡词,曹和之至三十首,见《天籁集》卷上。”又谓:“其人年少于仁甫约三十馀岁,为后辈友人。”此据其说。台北中华书局1972年版下编第103页。

[82]李道纯《清庵先生词》有《水调歌头·赠白兰谷》词,首句与白朴“三元秘秋水”词同。

[83]并见王博文《天籁集序》,四印斋本《天籁集》卷首。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四印斋所刻词》第450页。

[84]同上,第450页。

[85]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86]孙大雅《天籁集叙》,四印斋本《天籁集》卷首。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四印斋所刻词》第449页。

[87]王博文《天籁集序》。四印斋本《天籁集》卷首。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四印斋所刻词》第450页。

[88]朱彝尊《天籁集跋》,四印斋本《天籁集》卷首。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四印斋所刻词》第449页。

[8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默庵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90]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4页。

[91]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一五《送吴教授序》,《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92]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71页。

[93]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二评“浙中士君子”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97页。

[94]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引《柳塘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2页。

[9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五《须溪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96]刘壎《水云村稿》卷五《青山文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7]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5页。

[98]刘将孙《养吾斋集》卷二九《赵青山先生墓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9]《宋遗民录》卷一无名氏《书王梅边遗像》,《笔记小说大观》本。

[100]参见陆心源《宋史翼》卷三四,中华书局1991年版。

[101]刘将孙《养吾斋集》卷一二《送赵青山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五《须溪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103]饶宗颐《词集考》卷七评黎廷瑞《芳洲诗馀》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7页。

[104]刘壎《水云村稿》卷五《青山文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5]《全宋词》收刘将孙诸作,而将宋远、萧烈诸作归入《全金元词》,同一时一地之作,分割两代、两书,恐怕也不甚妥当。

[106]滕宾虽非江西词人,且后仕元为翰林学士。但他早年长期流寓江南,与遗民词人来往颇多,与尹济翁等皆有交游。

[107]《宋遗民录》卷六张丁《冬青树引别玉潜注》,《笔记小说大观》本。

[108]《宋遗民录》卷六罗开有《唐义士传》,《笔记小说大观》本。

[109]或谓此无名氏即王英孙。见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周草窗年谱》附录二《乐府补题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80页。

[110]见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周草窗年谱》附录二《乐府补题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80页。

[111]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一,《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2]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一〇《杨氏池堂宴集诗序》,《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113]并见汪元量《暗香》、《疏影》二词。

[114]汪珂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八载陆行直题《碧梧苍石图》跋语云:“‘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平沙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此友人张叔夏赠余之作也。余不能记忆,于至治元年仲夏二十四日,戏作《碧梧苍石》,与冶仙西窗夜坐,因语及此。转瞬二十一载,今卿卿、叔夏皆成故人,恍然如隔世事,遂书于卷首,以记一时之感慨云。季道陆行直题。”见《全金元词》所引,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03页。

[115]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11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双溪醉隐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117]参见《元好问全集》卷三九《答中书令成仲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第79至80页。成仲为耶律铸之字。

[11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双溪醉隐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119]并见苏天爵《元文类》卷四〇《经世大典序录》,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527至529页。

[120]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70页。

[121]《藏春集》卷六附录张文廉撰《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2]王鹏运《藏春乐府跋》,《四印斋所刻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123]刘秉忠卒于至元十一年(1274),故此词不可能作于平宋统一天下之后。

[124]参见张弘范《淮阳集》许从宣序、邓光荐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5]《元史》卷一五六《张弘范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79页。

[126]周钺《淮阳集后序》,张弘范《淮阳集》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7]如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下卷引《梅墩词话》曰:“《元史》载张弘范字仲畴,后封王。其围襄阳也,赋《鹧鸪天》,俱属夸语。”《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94页。又《历代诗馀》卷一一九引《古今词话》:“张弘范围襄阳日,赋《鹧鸪天》词,多夸大之语。”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版。

[128]又杨慎《词品》卷五谓元将纥石烈子仁有《上平南》(虿蜂摇)词,亦写对宋战争。然《全金元词》据刘祁《归潜志》卷一定为金人刘昂作。可从。

[129]刘秉忠《点绛唇》(古寺萧条)。

[130]刘秉忠《太常引》(长安三唱晓鸡声)。

[131]张弘范《临江仙》(千古武陵溪上路)。

[132]并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98页。

[133]吴澄《吴文正集》卷十八《张仲美乐府序》:“宋诸人所工尚矣,国初太原元裕之以此擅名,近时涿郡卢处道亦有可取,河南张仲美年与卢相若,而尝同游,韵酷似之。”又王礼《麟原文集》前集卷五《胡涧翁乐府序》云:“国初太原元裕之以此擅名,其后涿郡卢处道、河南张仲美,韵度俱非寻常可及。”

[134]《元史》卷一七四本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59页。

[135]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76页。

[136]杨慎《词品》卷六,《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5页。

[137]《元史》卷一七八本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137页。

[13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雪楼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139]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3页。

[140]李长翁《古山乐府序》。见朱孝臧辑《彊村丛书》本《古山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141]《贺新郎》(银竹能宫羽)。

[14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九《蜕岩词》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143]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36页。

[144]见汪珂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八,见《全金元词》所引,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03页。

[145]李佳《左庵词话》卷上,《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11页。

[146]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147]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148]同上。

[149]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下卷,《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24页。

[150]赵尊岳《惜阴堂汇刊明词提要·扣舷词》,《词学季刊》第2卷第1号第77页,开明书店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