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元词通论
1.9.5.2 二、词曲异调

二、词曲异调

所谓词曲异调即指同一作家的创作中,词、曲界限相对分明,词有词范,曲有曲风,各有所胜,而两不相妨。例如卢挚之曲虽被时人誉为“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50],但其曲中仍有不少以本色见长的作品,如【双调】[沉醉东风]《闲居》数首皆写得自由活泼,明白如话,晓畅平易,试举其一为例: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窄。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词意上的文人雅怀与字句上的本色口语结合在一起,却并不觉得突兀。不加雕饰而随意点染,笔势顺畅,无阻无滞。表达了作者对适性自然和惬意人生的追求,是有着典型曲味的作品。

然而卢挚之词,却又是词中当行,如其著名的《踏莎行》:

雪暗山明,溪深花藻[51]。行人马上诗成了。归来闻说妙隆歌,金陵却比蓬莱渺。  宝镜慵窥,玉容空好。梁尘不动歌声悄。无人知我此时情,春风一枕松窗晓。

夏庭芝《青楼集》记此词本事云:“杜妙隆,金陵佳丽人也。卢疏斋欲见之,行李匆匆,不果所愿,因题《踏莎行》于壁云……”此词体格雅正,不夹入曲语,富有情韵而自然清朗,风范上也是纯然词格,与散曲明显不同。这就是“词曲异调”的体现。

此外,还有些作家的词中既有近曲之作,又有本色之语,如元初的杨果,其曲以华美见长,富于文采,朱权誉为“如花柳芳妍”[52],吴梅称其曲“清新俊逸”[53]。而其词中则曲语、词语兼见,如其《太常引》二首云:

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长渊西去接连昌。无日不花香。云雨楚山娘。自见了、教人断肠。  弦中幽恨,曲中私语,孤凤怨离凰。刚待不思量。兀谁管、今宵夜长。

其中就既有“自见了、教人断肠”、“兀谁管、今宵夜长”这种类曲之笔,同时也有着“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这样的高浑之句。

从文人的创作心理上来看,有的作家将词与曲两者,同作为抒情言志的手段,而有的文人则严分词曲之辨,词笔入词,曲语入曲。因此,词曲同工是反映了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两种文艺体式的相互渗透,而词曲异调则说明了两种形式之间,仍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元代文学在总体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上述文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中也可以见出,元代的新气象在元曲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它活跃灵动,不断从其他文艺形式中吸取养料。而相对于曲多新创来说,元诗和元词都可谓一仍旧贯,特别是元词,它虽然在其他文学形式与因素的刺激下产生了一些新变的努力,如诗化与曲化的倾向,但始终未能洗尽前朝所遗留下来的文学弊病,这决定了元词缺乏作为元代新文化之代表的资格。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元词通过与其他文学形式的互动与渗透,一方面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态和手段,另一方面其风范又在其他形式中得到了继续延伸。这些发展趋势同样也是元代所特有的,构成了元代词坛绚丽的奇采与亮点。

【注释】

[1]南宋时的《圈法美成词》、《周词集解》诸书,就有可能都是用作学词范本的。

[2]李清照《词论》,见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5页。

[3]仇远《玉田词题辞》,见吴则虞校点《山中白云词》参考资料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9页。

[4]同上,第164页。

[5]见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二,《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重印后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66页。

[7]见苏轼《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

[8]《元典章》卷五《台纲一·内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9]《元典章》卷六《台纲二·体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10]《大元通制条格》卷二八《杂令·差使人宿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11]其生平考证可参见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丙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页。

[12]如《庙学典礼》卷二《文庙禁约骚扰》载:“诸官吏及诸管军官吏等,多于路府州县学舍命妓张乐,喧嚣亵慢,习以为常,无敢谁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青楼集》中所载的大量文人官员与歌妓的交往也说明了这一点。

[13]王世贞《艺苑巵言》,《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3页。

[14]明毛凤韶《中州乐府后序》,见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卷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4页。

[15]厉鹗《樊榭山房集》卷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见孔齐《至正直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17]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一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18]见《续说郛》卷四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说乳三种》影印本。

[19]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风暖繁弦翠管,万家竞奏新声。”

[20]李清照《词论》评柳永语,见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21]张炎《西子妆慢》词序。

[22]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23]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24]金王寂《醉落魄》(百年旋磨)等词中即已有平仄通叶的现象。金元之际道教词中这种例子更多。

[2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八、一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0至83、135至138页。

[26]参见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第一章、第二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至28、71至77页。

[27]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59页。

[28]全文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十章《宋元话本钩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9页。

[29]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0页。

[30]《永乐大典》卷一三九八〇戏文十六。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作《柳耆卿花柳玩江楼》。转引自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九章,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9页。

[31]见清张大复《寒山堂南曲谱》,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九章,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9页。

[32]钟嗣成《录鬼簿》著录有戴氏《玩江楼》。《录鬼簿续编》著录杨氏《玩江楼》。

[33]以上分别见《远山堂明剧品》及《远山堂明曲品》,转引自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九章,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9页。

[34]见洪楩编《清平山堂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35]见冯梦龙《古今小说》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6页。

[36]朱权《太和正音谱》谓:“香奁体,裙裾脂粉。”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页。

[37]见朱有燉《诚斋乐府·醉乡词二十篇序》,《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334页。

[38]刘祁《归潜志》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6页。

[39]刘毓盘《词史》第八章,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67页。

[40]见杨朝英选《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页。

[41]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42]如朱彝尊《词综》即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阕亦作为词编入集中。

[43]王国维《人间词话》引朱熹语,见《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73页。

[44]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79页。

[45]可参见黄天骥、李恒义《元明词平议》,《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第76页。

[46]李开先《词谑·词套》,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94页。

[47]朱权《太和正音谱》卷上《古今群英乐府格势》,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页。

[48]王国维《人间词话》评《秋雨梧桐》语,见《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73页校语。

[49]朱彝尊《天籁集跋》,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天籁集》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50]贯云石《阳春白雪序》,见《金元文》卷一一四四,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六册第191页。

[51]按夏庭芝《青楼集》引此词作“溪深花早”,从字句来看,似稍胜。

[52]朱权《太和正音谱》卷上《古今群英乐府格势》,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8页。

[53]吴梅《词学通论》第八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