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元词通论
1.9.4.2 二、语言的曲化

二、语言的曲化

胡适在《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一文中说:

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词也,曲也,剧本也,小说也,皆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吾国真可谓有一种“活文学”出世。

元曲由于其作为接近市井和普通民众的一种大众性表演艺术的特征,决定了它在语言上不可能如纯粹的文人创作那样典雅精粹,它以民间口语、俗语为基本语言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在表现形式上以流利明快见长而不避通俗。虽然胡适说词也是“皆以俚语为之”,不是很准确,但由于受到曲的影响,这种语言特征在元词中较为常见。而这在金词中并非没有,但在文人词中不算很多。

如元代谢应芳的《蓦山溪》词云:

无端汤武,吊伐功成了。赚尽几英雄,动不动、东征西讨。七篇书后,强辨竟无人,他两个,至诚心,到底无分晓。  髑髅满地,天也还知道。谁解挽银河,教净洗、乾坤是好。山妻笑我,长夜饭牛歌,这一曲,少人听,徒自伤怀抱。

谢应芳《贺圣朝》词中“如今相见,衰颜醉酒,似经霜红树”之句,曾得况周颐的赞赏,《蕙风词话》卷三谓:“衰老乱离之感,言之蕴藉乃尔,令人消魂欲绝。”但这首《蓦山溪》却完全是另类风貌,不仅毫不避讳“动不动”、“他两个”这类口语俗词,整体的语言风格也趋于曲化。因此近人谓:“元人词其流利者,每似曲。又多合为一编,易于相混。”[39]正是着眼于元词在语言通俗性上的曲化倾向而言的。白朴《天籁集》中有《小桃红》曲调,《彊村丛书》本王恽《秋涧乐府》中,《平湖乐》、《绛桃春》、《合欢曲》、《后庭花破子》等亦皆为曲调,就是其例。元冯子振的《鹦鹉曲》(即《黑漆弩》)四十二首,既是词调,亦是曲调,如《全金元词》就将其悉数收录,而杨朝英编的散曲集《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一列于卷首者,即为冯子振此调[40]

不过,元词中也有很多词在语言上虽有所曲化,却与整首词的氛围不协调,并不一定曲化了,便必然是成功之作。如王恽《虞美人》云:

红颜绿鬓无长好。日对菱花老。头童齿豁竟何裨。只有饥时餐饭饱时嬉。  因行消散昏和闷,却觉筋骸困。那钱置个马儿骑。食饮难消,终日系门陲。

词作颓唐语,倒不足为病,但词中俗语、曲语的运用却显得不很自然,总觉得太费力,试把这类词与金元全真道教词中的俗词置于一处,则有造作与天真之别。又如张翥的一首《鹊桥仙》云:

功名一饷,风波千丈。已与闲居认状。平生一步一崎岖,也趱到、盘山顶上。  梅花解笑,青禽能唱。容我尊前疏放。从今甘老醉乡侯,算不是、麒麟画像。

这首词是张翥的自寿词,作于元顺帝后至元二年(1336),时年五十。词中的曲化语词,似乎过于突兀,与其他疏放清雅的句子就不甚相称了。前人往往觉得元词近俗,这种作风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