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元词通论
1.9.3.2 二、词境入曲

二、词境入曲

词入于曲的渊源关系,还表现为词境入曲。曲虽起于民间,但在其自身发展以及与词长期并存的过程中,既吸收了许多词调入曲,也吸收了大量的词之意境及技巧入曲。

首先,是直接沿用或化用词中的名作名句入曲。自金朝的诸宫调便开始有了这种倾向,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小亭送别”中,【大石调】[玉翼蝉]一支之后半部分云:

雨儿乍歇,向晚风如漂洌,那闻得衰柳蝉鸣凄切。未知今日别后,何时重见也。衫袖上盈盈,揾泪不绝。幽恨眉峰暗结。好难割舍,纵有千种风情,何处说。

这很明显是化用柳永《雨霖铃》词中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以及结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成句。到了元代曲家手里,这种风气更盛,特别是在王实甫、张可久等一些讲究文采的曲家作品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其《草桥店梦莺莺》一本中“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脍炙人口,但其中最优美、最著名的几支曲子,却都是从词中化用而来的。如【正宫】[端正好]云: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又[脱布衫]云: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这都是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一词的成句。又如张可久【中吕】[迎仙客]曲,咏西湖云:“春风画图十万家。”则明显又是暗用柳永描写杭州的《望海潮》词中“参差十万人家”之句。其[折桂令]中“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则又是从苏轼《南乡子》词“明日黄花蝶也愁”之句化出。这种以前人词中佳语入曲的手法,便使得曲的意境与词的意境非常近似了。

其次,是吸收词中的表现技巧入曲。辞虽不同,手法莫二,其渊源关系十分明显。如前引王实甫《西厢记》此折[收尾]云: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宋李清照《武陵春》词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者以舟,一者以车,但都是将无形之愁绪,转化为有形之实体,极言愁之深广。就艺术感染力而言,尽管未易轩轾,但在表现手法上则无疑有着明显的承传关系。又如乔吉【越调】[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一曲,通首皆用叠字,虽说《古诗十九首》中已有“迢迢牵牛星”一诗,但恐怕还是李清照《声声慢》的影响更大吧。

而关汉卿的杂剧《关大王单刀赴会》中,第四折【双调】[新水令]起句云:“大江东去浪千叠。”随后的[驻马听]曲又云: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其中既有对苏轼《念奴娇》词成句的直接引用,又化用了苏词中通过深沉苍茫的历史感叹而展现出的意境,只是在情绪上更加激烈,在风格上亦颇近稼轩词。

此外,曲中雅化一派,追求文采色泽,在语言、风格上与词都更为相似。这种带有强烈“词味”的曲之流行,也同样是体现了词向曲的渗透。

词境入曲,丰富了曲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曲的表现力,正如清人邹祗谟所云:“诗语入词,词语入曲,善用之即是出处,袭而愈工。”[27]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削弱了曲的俚俗性与生动性。功过参半,得失亦略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