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元词通论
1.8.4.1 一、王喆:全真道教词的始祖

一、王喆:全真道教词的始祖

王喆(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改名世雄,字德威,陕西咸阳人。“甘河证道”后改今名,道号重阳子,后被尊为重阳祖师。其创立全真教及生平经历已见前述。有《重阳全真集》十三卷、《重阳教化集》三卷、《重阳分梨十化集》二卷、《立教十五论》等,收入《道藏·太平部》。词存集中及《鸣鹤馀音》、《金莲正宗记》诸书,凡六百七十六首。王喆词开创了全真道以词阐教之风,道教词的基本特征在他的词中反映得最明显,是为道教词“定音”的作品。

王喆现存之词,约可分为四类:其一是纯粹咏道之作。这部分词多直接歌咏道味道趣、入道之乐、修道之法以及自己的得道体验等。虽然它们也许是王喆传道的精华,但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其中的大部分词实不易读懂,亦未必需要读懂。但其中也有几首讲述自己得道或传道经历的,就写得比较平实了,如《恨欢迟》一阕:

名喆排三本姓王。字知明子号重阳。似菊花如要清香。吐缓缓,等浓霜。  学《易》年高便道装。遇渊明、语我嘉祥。指蓬莱云路如归去,慢慢地休忙。

王喆词中多次提到自己道号重阳子的来历,是因爱菊。如《红芍药》词中亦云:“这王喆知明,见菊花坚操。便将重阳子为号。”此词其实描述的就是一种道趣,特别是结句“慢慢地休忙”,虽是以俗语入词,但却舒张开阔,尤其耐人寻味。而其《满庭芳》一词则是对全真来由和自己传道经历的叙述,上片讲述由太上老君到吕洞宾五祖的传承过程,下片则谓自己“登仙弘誓愿,行缘甘水,复度重阳。过山东游历,直至东洋。见七朵金莲出水,丘刘谭马郝孙王。吾门弟,天元庆会,万朵玉莲芳”,叙述自己的传道经历,七朵金莲,指的就是全真七子。可见此词当为王喆晚年之作。总体上来讲,这类词中虽有少数平易之作,但大部分还是显得过于抽象,缺乏情韵,文学价值是谈不上的,仅仅是以词的形式出现的说教而已。

其二是赠答劝化之作。这类词多以赠答形式出现,即以词点化俗人入道。其数量在王喆词中甚多。本章第二节中所引的《点绛唇》就是点化马钰之作,王喆点化马钰费时一年,他为马钰所作的点化之词也最多。又如其《俊蛾儿》词点化的是一位“吏人”:

见个惺惺真脱洒。堪比大丈儿。莫睎灯下俊蛾儿。坏了命儿。  早早回头搜密妙。营养姹女婴儿。道袍换了皂衫儿。与太上做儿。[29]

此词以飞蛾扑火为喻,说明对世间荣利的追求,既不足惜,甚至还会戕害人的本真,所以应该“早早回头”,信奉大道。另外如《苏幕遮·劝化醴泉人》、《河传令·知县董德夫小》等词也都属于此类。另外,王喆还有大量的同道友酬赠之作,就多是交流学道心得的。

其三是咏物明道之作。这是一种特殊的咏物词,一般都是借某一具体的物象,如风琴、骷髅、雪等,就其特点以阐发全真道的教旨。其中不乏颇有意味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理,如前节中所引《采桑子·咏棋》就是显例。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下面这首《昼夜乐》:

百炼青铜圆又小。平平正吐灵耀。向人前、相对相观,别辨容颜分晓。好丑媸妍并老少。尘凡一齐勘校。彼此假中来,怎生通内貌。  别有辉辉亲密要。焕心镜、主玄妙。偏能会、显古腾今,又能鉴、从前虚矫。艳艳光辉宜自效。把当

初、性珠返照。里面得全真,永明明了了。

此词题下原注:“钟公云:镜能照他人,不能照自。”上片咏铜镜照人,过片以“彼此假中来”二句,点明其局限。下片就全写里外皆能澄照的“心镜”,很明显是典型的借物喻道之作。这类词往往咏物的部分还有点意思,喻道的部分就太枯燥了。另一首《解佩令》咏茶词,却是以形象说道,趣味便浓:

茶无绝品,至真为上。相邀命、贵宾来往。盏热瓶煎,水沸时、云翻雪浪。轻轻吸、气清神爽。  卢仝七碗,吃来豁畅。知滋味、赵州和尚。解佩新词,王害风、新成同唱。月明中、四人分朗。

上片写品茶之乐,与文人之作并无二致。下片驱使古人,与己盘旋,结句亦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句化出,而意转出新,像这类词还是很耐读的。

其四是叹世之作。这在王喆词中为数极多,也是现实意味较强的一类作品。或感世人之沉迷,或叹俗界之世象。如其《换骨骰》“叹脱祸不改过”、“叹贪婪”两首,便是其例。又如《卜算子·叹世迷》即是咏人生短暂,故不应“生贪妒”之念;《踏莎行·咏宦途无定》则是以宦途风波告诫世人“莫使偏颇,须存直正”。而作为叹世之作中集大成的则是下面这首《集贤宾》:

仔细曾穷究。想六地众生,强揽闲愁。恰才得食饱,又思量,骏马轻裘。有骏马,有轻裘。又思量、建节封侯。假若金银过北斗。置下万顷良田,盖起百尺高楼。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贪利禄,竞虚名,惹机勾。岂知身似、水上浮沤。贪恋气财并酒色,不肯上、钓鱼舟。  荒尽丹田三顷,荆棘多稠。宝藏库、偷盗了明珠,铁灯盏、渗漏了清油。水银迸散难再收。大丹砂甚日成就?杀曾叮咛劝,劝著后,几曾偢。苦海深,波浪流。心闲无事却垂钩。呜呼锦鳞终不省,摇头摆尾,姿纵来来,往戏波流。愚迷子,省贪求。只为针头上名利,等闲白了少年头。

此词见《鸣鹤馀音》卷一,上片勾勒世间种种俗象,以及俗人的心愿,下片则是劝人学道之语,从中可见全真教在初起时,与民间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